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分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庆松 杨文忠 +4 位作者 任思远 陈云奇 徐明杰 王良衍 王希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1-8,98,共9页
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以浙江省宁波市次生林及人工林开展近自然经营的7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木径级和高度级结构、空间分布、目标树邻体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 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以浙江省宁波市次生林及人工林开展近自然经营的7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木径级和高度级结构、空间分布、目标树邻体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中,目标树和干扰树主要来自森林主林层;森林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包括逆J型和单峰型2类,伐除的干扰树主要为胸径大于15 cm和高度大于10 m的个体;干扰树伐除后,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的样地趋向随机,目标树邻体指数在大部分尺度上显著降低(P<0.05);干扰树的伐除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近自然森林经营干扰木的伐除优化了林分结构,能够减弱目标树邻体竞争且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林下光环境的改善未来将促进森林天然更新,从而改善林分质量,引导森林正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林分结构 空间分布 邻体指数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极端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贵尧 周灵燕 +1 位作者 邵钧炯 周旭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525,共11页
作为地球表层重要的组成部分,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带来深远的影响,严重制约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极... 作为地球表层重要的组成部分,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带来深远的影响,严重制约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极端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效应,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该文从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4个方面综述了极端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探讨,深度剖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开展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与预测研究提供参考,为在未来干旱影响下加强陆地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饥饿 极端干旱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生产力 碳循环
原文传递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重建动态 被引量:16
3
作者 宋坤 郭雪艳 +7 位作者 王泽英 黄莎莎 严佳瑜 叶建华 乐莺 严明 吴梅 达良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5-1081,共7页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新"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种植模式的近自然森林重建过程,从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生活型组成和目标恢复物种4个方面解析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两种造林模式恢复的近自然森林,随恢复进程其物种组成逐渐趋同,在十多年内已形成了落叶—常绿垂直混交结构;"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造林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常绿阔叶树种的恢复,尤其是常绿建群种红楠与小叶青冈。本研究证实了近自然森林恢复技术可以缩短亚热森林群落向演替后期发展的时间,以及新造林模式的有效性,为近自然森林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植被重建 城市森林 植被工程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二十年群落构建机制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2
4
作者 米湘成 王绪高 +8 位作者 沈国春 刘徐兵 宋晓阳 乔秀娟 冯刚 杨洁 毛子昆 徐学红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7-229,共23页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目前已经沿纬度梯度从寒温带到热带布设23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监测1,893种木本植物,代表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近1/6。CForBio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森林群落的构建机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ForBio在...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目前已经沿纬度梯度从寒温带到热带布设23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监测1,893种木本植物,代表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近1/6。CForBio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森林群落的构建机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ForBio在群落构建机制探索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生境过滤、生物相互作用、局域扩散和区域因素以及利用新技术取得的新认知等。CForBio研究发现:(1)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种–面积关系及β多样性等多样性格局,但二者的相对作用在不同样地及不同尺度存在差异;(2)生境过滤对局域群落构建的作用广泛存在,但很难量化其对群落构建的重要性;(3)同种负密度制约在不同气候带样地普遍存在,负密度制约的强度主要由植物菌根类型介导,并随植物生活史类型、功能性状及环境变化而变化;(4)扩散限制在局域群落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区域因素如区域地质历史、区域物种库大小等塑造不同生物地理区群落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差异;(5)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新技术促进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在宏观方面,遥感技术以低成本使大范围、多尺度的连续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时空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叶绿体基因技术和代谢组学等微观技术能促进推导群落构建的分子机制。同时,本文还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基于森林动态样地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特别强调了:(1)关注群落构建研究中的尺度问题;(2)深入开展多维度(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营养级生物互作相关的研究;(3)拓展全球变化对群落构建影响的研究;(4)融合观测–实验–模型多种手段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5)连结“群落构建理论研究”和“森林管理实践”。总之,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是森林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多样性 群落构建 格局 生境过滤 生物相互作用 局域扩散
原文传递
基于浙江天童20 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丛划分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小伟 杨庆松 +1 位作者 刘何铭 王希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0-561,共12页
为获取能够代表浙江天童山的森林植被典型群丛类型,同时也为植被分类中如何发现过渡类型和确定典型类型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天童20 hm^2森林大样地资料,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与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剔除过渡群落,进行群丛划分... 为获取能够代表浙江天童山的森林植被典型群丛类型,同时也为植被分类中如何发现过渡类型和确定典型类型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天童20 hm^2森林大样地资料,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与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剔除过渡群落,进行群丛划分。结果表明,去除过渡地段后更利于研究区域典型群丛类型的确定。大样地的植被类型可划分为宜昌荚蒾-厚皮香/港柯+云山青冈群丛(Viburnum erosum-Ternstroemia gymnanthera/Lithocarpus harlandii+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 Ass.);虎皮楠-柯/木荷+米槠群丛(Daphniphyllum oldhami-Lithocarpus glaber/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Ass.);红毒茴-紫楠/南酸枣+薄叶润楠群丛(Illicium lanceolatum-Phoebe sheareri/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Machilus leptophylla Ass.)。DCA排序同时能反映各群丛类型分布与环境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海拔和凹凸度对群丛分布有较大影响,坡度和坡向对群丛分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类 过渡群落 种类组成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生境 天童
原文传递
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凤 米湘成 +4 位作者 王希华 江明喜 杨涛 张健 沈泽昊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4,共12页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各种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征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基于浙江的天童和古田山、湖南的八大公山以及云南的珠江源、雕翎山和鸡足山...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各种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征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基于浙江的天童和古田山、湖南的八大公山以及云南的珠江源、雕翎山和鸡足山6个大型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对其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生长型类型百分比、种–面积关系进行了综合比较,以期进一步了解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1)中国中亚热带中部的八大公山样地物种的科、属、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东部的天童和古田山样地,而西部的珠江源、雕翎山和鸡足山样地的丰富度最低,相同植被类型样地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东、中、西部的常绿阔叶林植被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的差异;(2)东部样地木本植物的科、属均以热带区系为主,尤其泛热带分布的科、属最多,而中、西部样地虽然以热带科为主,但以温带属居多,北温带分布属最多;(3)东、中部3个样地木本植物以乔木成分为主,天童、古田山和八大公山样地乔木种比例分别是57.4%、51.6%和55.9%,西部样地灌木(珠江源、雕翎山和鸡足山样地分别是56.9%、54.2%、48.5%)成分均高于乔木(43.1%、41.7%、42.7%),中部样地木本植物落叶种(59.2%)占比远高于常绿种(40.8%),东、西部样地则是常绿种比例高于落叶种,天童、古田山、珠江源、雕翎山、鸡足山样地常绿种比例分别是51.3%、59.1%、62.7%、69.8%、58.3%;(4)八大公山和雕翎山样地的常绿种(分别有97种和67种)和落叶种(141种,29种)在数量上差距最大,雕翎山和珠江源样地的常绿种(69.8%,62.7%)和落叶种(30.2%,37.3%)在比例上差距最大。上述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监测样地 物种组成 区系成分 生长型 种–面积曲线
原文传递
安徽大别山木本植物幼树小枝薄壁组织组成特征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希金 宋坤 +6 位作者 蒲发光 高志文 倪田品 褚兴行 王泽英 商侃侃 达良俊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8-244,共7页
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轴向薄壁组织和射线薄壁组织在物质存储和转运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剖析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有助于深入探究其功能,而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特征还缺乏研究。该研究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8种木本植物幼... 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轴向薄壁组织和射线薄壁组织在物质存储和转运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剖析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有助于深入探究其功能,而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特征还缺乏研究。该研究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8种木本植物幼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各物种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的组成含量并检测了其谱系信号,结合有关树干薄壁组织含量数据集,初步探讨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含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18种木本植物幼树小枝的薄壁组织总含量为9.96%–18.56%,平均为14.80%;其中射线薄壁组织含量为7.74%–15.45%,高于轴向薄壁组织的含量(1.13%–7.49%);(2)小枝中薄壁组织总含量呈低于树干的趋势,其中小枝射线薄壁组织含量低于树干,而轴向薄壁组织含量高于树干,这可能是由器官差异和生活史阶段差异造成的;(3)轴向薄壁组织的含量具有显著的谱系信号,即物种亲缘关系越近其含量越相近。该研究初步验证了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的谱系信号,同时暗示了器官和生活史阶段差异对薄壁组织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组织 谱系信号 木质部 器官
原文传递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种间关联和种-生境关联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庆松 刘何铭 +2 位作者 朱彤彤 张首和 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为探究森林群落种间关联格局与物种生境偏好的关系,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和点过程模型,分析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20 hm^2常绿阔叶林样地109个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格局及种-生境关联,结果表明:①天童样地中,种间负关联比例高于种间正... 为探究森林群落种间关联格局与物种生境偏好的关系,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和点过程模型,分析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20 hm^2常绿阔叶林样地109个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格局及种-生境关联,结果表明:①天童样地中,种间负关联比例高于种间正关联,具有显著关联的种对比例随尺度增加而增加;②89.9%的物种至少与一类生境显著关联,73.4%的物种与生境显著正关联,65.1%的物种与生境显著负关联;③在较大尺度上(>20 m),种间空间关联结果与种对的生境偏好类型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说明生境的异质性是形成较大尺度种间关联格局的重要原因;而在较小尺度上(<5 m),种间关联格局与种对的生境偏好没有明显关系,可能受到其他生态学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常绿阔叶林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生境偏好 点格局 尺度 木本植物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下载PDF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首和 曾雅雯 +5 位作者 何義 陈越 陆嘉辉 刘何铭 徐明杰 王希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35-7342,共8页
植物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养分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而在群落结构复杂的亚热带森林中基于群落整体水平的凋落叶养分含量特征研究相对匮乏。在位于浙江天童国... 植物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养分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而在群落结构复杂的亚热带森林中基于群落整体水平的凋落叶养分含量特征研究相对匮乏。在位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中的20 hm^2动态监测样地进行,收集凋落叶并测定其碳、氮、磷含量,结合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凋落高峰,春季和初夏为常绿树种凋落高峰;秋季为落叶树种凋落高峰,以及地形特征对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为不同凋落高峰之间的差异,碳含量表现为秋季高峰<春季高峰<初夏季高峰,氮、磷含量为秋季高峰大于春季和初夏季高峰;在空间尺度上,凋落叶养分含量则表现为沟谷地形和山脊地形之间的差异性,在秋季凋落高峰时碳含量在沟谷地形显著低于山脊地形,氮、磷含量在山脊地形显著低于其他地形。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及其生活型差异是造成森林群落水平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养分含量 时间动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两本《植被生态学》评介——兼谈本土案例对生态学教材的重要性
10
作者 张健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1-653,共3页
植被生态学是研究地表植物覆盖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van der Maarel&Franklin,2017)。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植被生态学一直是很多高校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自1974年植被生态学的第一本教科书Aims and Meth... 植被生态学是研究地表植物覆盖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van der Maarel&Franklin,2017)。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植被生态学一直是很多高校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自1974年植被生态学的第一本教科书Aims and Methods of Vegetation Ecology(Mueller-Dombios&Ellenberg,1974)出版以来,这个学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学 教材 案例 评介 AIMS 必修课 研究生 本科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