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被引量:279
1
作者 杜德斌 马亚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5-1014,共10页
当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节点,在经济利益已经遍布世界的同时,必须面对日渐趋紧的外部约束,因此亟须在国际上实现战略突破。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在综合国力尚存结构性缺陷之际,中国的全球战略应围绕欧亚大陆率先展开... 当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节点,在经济利益已经遍布世界的同时,必须面对日渐趋紧的外部约束,因此亟须在国际上实现战略突破。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在综合国力尚存结构性缺陷之际,中国的全球战略应围绕欧亚大陆率先展开部署。"一带一路"为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指明了地理方向,是中国在新的地理历史条件下融入欧亚大陆的第一次尝试。在空间上,"一带一路"分别从欧亚大陆中部心脏地带和南部边缘地带,从东向西把这块大陆上的主要战略枢纽区串连了起来,其成功实施将赋予中国作为重要力量参与欧亚大陆战略态势的基本能力,并极大优化中国外部安全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一带一路"的地缘战略内涵,预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四大战略风险,提出"一带一路"的五大地理支点,勾勒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总体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缘大战略 中国崛起 欧亚大陆
原文传递
全球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结构异质性及其邻近性机理 被引量:145
2
作者 刘承良 桂钦昌 +1 位作者 段德忠 殷美元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752,共16页
以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已成为知识溢出的重要通道,但目前学术界对全球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复杂性涌现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基于2014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著数据,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复杂网络、空间统计... 以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已成为知识溢出的重要通道,但目前学术界对全球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复杂性涌现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基于2014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著数据,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复杂网络、空间统计和重力模型分析,刻画了全球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及其邻近性机理。结果发现:1拓扑结构上,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层级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和等级层次性,发育出典型的等级"核心—边缘"结构。2空间格局上,以美国、西欧、中国和澳大利亚为顶点的"四边形"成为全球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骨架;三大中心性指标值的空间分异明显,强度中心性形成以美国为极核,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及西欧诸国为次中心的"一超多强"格局,与之类似的介数中心性呈现北美、西欧和东亚"三足鼎立"的形态,度中心性分布则相对均匀,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多中心—边缘集散"格局。3重力回归分析发现,地理距离抑制了国际科研论文合作,不过其影响力较弱;社会与经济邻近性对全球科研论文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语言差异不是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论文合作网络 结构异质性 复杂网络分析 重力模型 邻近性机制
原文传递
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 被引量:125
3
作者 段德忠 杜德斌 刘承良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11-1925,共15页
基于城市邮编区划空间数据库,从创新产出的视角建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1991-201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的空间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邮政区划为研究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生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随机边缘点连线... 基于城市邮编区划空间数据库,从创新产出的视角建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1991-201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的空间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邮政区划为研究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生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随机边缘点连线以及泰森多边形法构建的城市邮编空间数据库评价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结果较为理想,因此具有推广价值;2 25年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生长体现出了诸多的共性特征:随着参与创新的城市空间单元逐年增加,区域创新产出虽总体差距在缩小,但空间集聚趋势在加剧;3 25年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生长也体现出了共性上的差异性,其中上海市创新空间结构在创新资源郊区化转移的趋势下,呈现出由单核驱动向多核共振演进,以交通干道为空间扩散廊道的辐射效应凸显,相应的,其创新产出空间关联效应也显现出了市中心空心化现象;而北京市创新空间结构始终为市中心单核主导型,并在创新资源不断向中心集聚趋势下,其创新产出空间关联效应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演化特征;4上海市和北京市创新空间结构与其所在的区域创新空间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表明城内尺度科技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均衡与非均衡规律与其所处的区域创新格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出 邮政编码 时空演化 集聚扩散 上海 北京
原文传递
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 被引量:113
4
作者 孔翔 吴栋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2,共4页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但须着力克服传统专业课在教学目标、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混合式教学改革为此创造了有益的环境。结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课程目标、组...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但须着力克服传统专业课在教学目标、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混合式教学改革为此创造了有益的环境。结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课程目标、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探索了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立德树人 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3
5
作者 刘承良 管明明 段德忠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62-1477,共16页
基于2015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方法,从节点、关联、模块及影响因素4个方面揭示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1)技术转移整体强度偏低,空间极化严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成为技术转... 基于2015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方法,从节点、关联、模块及影响因素4个方面揭示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1)技术转移整体强度偏低,空间极化严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成为技术转移的活跃地带。(2)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是全国技术转移网络的"集线器",发挥城际技术流的集散枢纽和中转桥梁作用,中西部大部分城市处于网络边缘,整个网络发育典型的核心—边缘式和枢纽—网络式结构。(3)技术关联的空间层级和马太效应凸显,形成以北京、上海、广深为顶点的"三角形"技术关联骨架结构,技术流集聚在东部地带经济发达的城市之间和具有高技术能级的城市之间,中西部技术结网不足,呈现碎片化。(4)技术转移网络形成明显的四类板块(子群),具明显自反性和溢出效应,其空间聚类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式块状集聚,也有"舍近求远"式点状"飞地"镶嵌。(5)城际技术流呈现等级扩散、接触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空间扩散模式,其流向表现出经济指向性和行政等级指向性特征。(6)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策支持等主体属性和地理、技术、社会、产业邻近性的城市主体关系均会影响其技术转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 空间扩散 社会网络 多维邻近性 技术关联 中国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空间结构与邻近性 被引量:90
6
作者 杨文龙 杜德斌 +1 位作者 马亚华 焦美琪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18-2235,共18页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沿线国家之间相互贸易形成的网络有利于加速经济要素跨区域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效率,对重塑欧亚大陆政经版图和优...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沿线国家之间相互贸易形成的网络有利于加速经济要素跨区域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效率,对重塑欧亚大陆政经版图和优化中国地缘环境具有重大影响。采用复杂网络和地统计方法,借助GIS、Pajek、Ucinet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拓扑性质、空间结构以及节点的邻近性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有: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性质,遵循增长性和择优选择;②沿线国家贸易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等级性,中国对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③贸易网络是"混合型"结构,呈现枢纽辐射式为主、全连通式并存的联系模式,不同中心性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④拓展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贸易关系存在大国效应和地理邻近效应,科研邻近和语言邻近是重要的推动力,制度邻近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文化邻近的正向作用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宜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点强化对邻近国家的贸易渗透,再加强对沿线重点国家的贸易辐射,进而向重点国家的周边地区拓展,从不同空间层次制定差异化政策,发挥科研和语言邻近的推动作用,强化对沿线国家的文化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网络 拓扑结构 邻近性 二次指派程序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社区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基于居民个体超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9
7
作者 孙斌栋 阎宏 张婷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21-1730,共10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超重和肥胖问题开始显现,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个体超重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属性后,提高社区人口...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超重和肥胖问题开始显现,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个体超重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属性后,提高社区人口密度或设施可达性、缩短居民到公交站距离,可以通过减少个体机动化出行倾向而间接降低超重的可能性,但对超重的直接效应及总效应为正。这一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同,因此制定健康政策需要基于中国自身国情和规律,在建成环境方面应重点提高室外空间可步行性和休闲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超重 出行方式 结构方程 中国
原文传递
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87
8
作者 孙斌栋 但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64-1674,共11页
伴随中国快速城市化与机动化进程,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长,由此引起的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基于上海市区的居民通勤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检验了街道尺度城市建成环境对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 伴随中国快速城市化与机动化进程,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长,由此引起的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基于上海市区的居民通勤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检验了街道尺度城市建成环境对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提高居住地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十字路口比重,可以减少小汽车通勤方式的选择,而就业地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影响相对较弱;建成环境对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会因个体的社会经济异质性而不同。这些结论为通过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来优化居民通勤结构的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政策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通勤方式 小汽车 多项Logit模型 上海
原文传递
低碳约束下中国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9
作者 刘承良 管明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05-1814,共10页
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征物流业,引入SBM-Undesirable模型,考虑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对中国(除港澳台和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4年物流业效率进行测度,基于格局-过程-机理框架系统揭示了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 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征物流业,引入SBM-Undesirable模型,考虑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对中国(除港澳台和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4年物流业效率进行测度,基于格局-过程-机理框架系统揭示了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空间分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带性分异态势。(2)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地方依赖性,效率高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呈现由"大集中、小分散"向"条带状集聚"变化的特征,而低值区高度锁定于西北和西南半壁。(3)空间集聚性较弱,不断趋于收敛,高效率集聚区表现出"北扩西移"的演化趋势。(4)物流业高效率区与高产值区呈现显著的空间同配性。(5)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产业集聚、信息化水平、政府调控对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源强度则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对物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提高物流业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约束 物流业效率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SBM-Undesirable模型 空间计量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83
10
作者 孙燕铭 谌思邈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43-2759,共17页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两大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的绿色技术创...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两大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研究其时空演化格局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在时序演变上,长三角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W”型变化特征;②在空间演变上,长三角东南部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相对稳定,而中部、西南部变动明显,整体呈现连片集聚发展特征;③在空间关联上,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空间联系逐渐由“极化效应”转变为“涓滴效应”,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整体表现为与时序演变相反的“M”型变化特征;④基于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及效率测算结果,将各城市划分为高高高、高高低、高低低、低高高、低低高和低低低六种类型,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路径的区域差异;⑤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皆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影响,但创新支持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超效率SBM-DEA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长三角区域
原文传递
京津冀存在“集聚阴影”吗——大城市的区域经济影响 被引量:82
11
作者 陈玉 孙斌栋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36-1946,共11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雄安新区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检验京津冀城市群大小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可以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学术依据。研究发现:核心城市抑制了周边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集聚阴影和"环京津贫困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雄安新区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检验京津冀城市群大小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可以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学术依据。研究发现:核心城市抑制了周边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集聚阴影和"环京津贫困带";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经济增长负面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不足,区内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更大。未来应实现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抓住雄安新区建设的战略契机,在政府积极引导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协调分工,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阴影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相互作用 大城市 小城市 环京津贫困带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时空复杂性及生长机制研究 被引量:83
12
作者 段德忠 杜德斌 +1 位作者 谌颖 翟庆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59-1768,共10页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让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复杂网络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系统描绘了2001~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结构和生长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创新网络规模迅速扩张,...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让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复杂网络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系统描绘了2001~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结构和生长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创新网络规模迅速扩张,在两极分化下涌现出显著的小世界性和等级层次性,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②以三角结构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四边形格局逐渐形成,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城市专利转移的核心三角;③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生长与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显著相关,且受到地理距离的阻抗作用,凸显出强烈的地理邻近性,另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度和产业结构相似度也是影响城市创新网络生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转让 城市创新网络 结构异质性 时空演化 生长机制
下载PDF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创新网络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3
作者 司月芳 曾刚 +1 位作者 曹贤忠 朱贻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0-609,共10页
全球化、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网络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在评述现有创新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其类型、结构、作用机理和分析方法,并得出结论:全球创... 全球化、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网络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在评述现有创新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其类型、结构、作用机理和分析方法,并得出结论:全球创新网络与地方创新网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地方创新网络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子系统,知识流是创新网络各主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行业协会、技术联盟与成员之间的多次协商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重要组织方式,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则能较好地实现定性分析结论与统计计算结论的融合,能较好地刻画、模拟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形态、结构、演变和机理。从服务国家建设和推动中国创新地理学发展的目标出发,有必要开展基于中国国情和视角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机理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启动不同产业领域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比较分析,检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方化 创新网络 网络知识 创新地理学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78
14
作者 王姣娥 杜德林 +1 位作者 魏冶 杨浩然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50-1462,共13页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对于防疫抗疫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以及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时间和空间尺度,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城际空间扩散过程,归纳总结扩散...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对于防疫抗疫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以及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时间和空间尺度,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城际空间扩散过程,归纳总结扩散模式,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并在空间上表现出邻近扩散、迁移扩散、等级扩散和廊道扩散等地理模式;地理邻近性、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交通网络、疫情防控管理等因素对疫情的空间扩散具有显著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和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流空间"网络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模式的一种反映,与地理邻近性、社会经济联系的跨区域性及人类活动的时空规律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期为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也为中国未来应对公共卫生应急风险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地理邻近性 扩散 人口流动 交通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 被引量:78
15
作者 孙斌栋 华杰媛 +1 位作者 李琬 张婷麟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94-1303,共10页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较少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而且通常采用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较少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而且通常采用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导致测量误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联合国数据对结果进行佐证。以已有文献采用客观标准界定的13个城市群为样本,使用规模-位序法则测度城市群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程度,探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化趋势;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增加是导致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中心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对于空间结构偏多中心的城市群,应强化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和政策一体化,获取更大的发展红利;对于个别处于单中心化阶段的城市群,政策导向则避免过早地多中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演化 影响因素 单中心 多中心 中国
原文传递
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被引量:72
16
作者 孙斌栋 魏旭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研究以非参数模型计量为基础,从集聚—分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刻画了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演化特征,并与北京都市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区的就业和人口不断向外扩散,同时近、远郊均出现了稳定的再集... 研究以非参数模型计量为基础,从集聚—分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刻画了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演化特征,并与北京都市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区的就业和人口不断向外扩散,同时近、远郊均出现了稳定的再集中,就业和人口的空间多中心性都在增强。而北京只存在人口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就业却呈现集中化和单中心化的态势。因而,上海都市区的就业—人口空间匹配程度高于北京。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北京、上海两地就业空间演化特征分异的原因之一,上海制造业比重高于北京,郊区的制造业集聚强化了近、远郊吸纳就业能力,促进了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北京和上海中心城区的就业、人口规模仍在扩张,导致近邻地区被包络在内,原有的次中心逐渐消失,因而,科学确定中心城区的增长边界,有效防止邻近蔓延,应当成为特大城市未来发展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与人口空间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 分散 多中心 上海都市区
原文传递
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证据 被引量:70
17
作者 孙斌栋 丁嵩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15-1625,共11页
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对于贯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108个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到大城市的地理距离、行政边界、市场潜能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 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对于贯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108个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到大城市的地理距离、行政边界、市场潜能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的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临近大城市有助于促进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并未发现存在集聚阴影效应的直接证据;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更多体现为高等级城市对低等级城市的影响,来自副省级城市的增长溢出最为显著,同层级小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相对微弱;城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行政边界的存在阻碍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最后从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不同规模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全域性释放、破除行政区经济的束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小城市 空间相互作用 增长溢出 集聚阴影 长三角
原文传递
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量:66
18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2-89,共8页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集聚 产业集聚 区位基尼系数 中国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空间关联 被引量:64
19
作者 滕堂伟 孙蓉 胡森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74-2585,共12页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要求,而创新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2006~...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要求,而创新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格局以及空间关联性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上虽然均有一定的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2013年开始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2)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带内空间分异明显,长三角地区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性呈现集群化现象,且具有"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低水平协调的城市单元可以划分为科技创新领先区、绿色发展领先区和平衡区3种类型;(4)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内相邻城市协调度的变换具有趋同特征。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度 空间马尔科夫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1
20
作者 曾刚 陆琳忆 何金廖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3,共10页
理清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测算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度、工业绿色效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资... 理清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测算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度、工业绿色效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绿色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两者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表现较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和内蒙古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②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对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均显著;③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生态创新对成长型城市提升工业绿色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对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生态创新对于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显现,并提出完善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创新政策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创新 资源型城市 产业结构 工业绿色效率 城市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