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标驱动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三问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范铸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共3页
一、“中国话语”与“全球话语”:“替代”还是“参与”? 任何研究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同样如此。由此,在讨论“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怎样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之前,首先需要讨论“为何构... 一、“中国话语”与“全球话语”:“替代”还是“参与”? 任何研究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同样如此。由此,在讨论“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怎样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之前,首先需要讨论“为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 目标驱动 “参与”
原文传递
互联网百科知识的生产机制及其合法性建构:以维基“钓鱼岛”条目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甘莅豪 庞艳茹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5-57,共13页
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全书知识是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来源于一系列意识形态认同:认同互联网是民主的,认同民主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认同透明能防止操纵,认同群体思维优于个体思维,认同流动性的辞书内容能够克服空间、时间... 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全书知识是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来源于一系列意识形态认同:认同互联网是民主的,认同民主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认同透明能防止操纵,认同群体思维优于个体思维,认同流动性的辞书内容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和文化带来的偏见,认同全球网民不分昼夜的编辑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均衡",等等。然而,从文本、用户和平台规则出发,分析英文维基百科中存在主权争议的"钓鱼岛"条目,却可以发现该条目正文整体呈现亲日的特征,编辑社群中亲日网民的编辑次数和数量大大超越了亲中网民,平台设定的管理机制无法对活跃用户的不良编辑行为进行实质监管。整体看来,"钓鱼岛"条目并不能实现知识真正的"全面均衡"。在这个意义上,维基百科全书不仅仅是人类知识储存与传播平台,还是国际话语斗争与协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基百科 知识合法性 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 主权
原文传递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虹倩 胡范铸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6-35,共10页
"孔子学院的任务一是传播汉语,二是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孔院迄今为止的基本定位,也可说是中国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界的基本认识。如果说在孔院设立之初,这一定位对于纠正只注意语言教学的传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 "孔子学院的任务一是传播汉语,二是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孔院迄今为止的基本定位,也可说是中国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界的基本认识。如果说在孔院设立之初,这一定位对于纠正只注意语言教学的传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孔院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继续坚持这样的定位,不但将制约孔院和汉语国际教育本身的继续成长,更可能影响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孔院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确定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在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在国际政治大背景和负责任大国条件下,从"全球治理"的根本任务出发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理解 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孔子形象 喷淋效应
下载PDF
目标设定、路径选择、队伍建设: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46
4
作者 胡范铸 陈佳璇 张虹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1,共9页
语境制约行为,目的决定过程。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考察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汉语的国际教育推进跨文化理解、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进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考察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就需... 语境制约行为,目的决定过程。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考察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汉语的国际教育推进跨文化理解、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进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考察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就需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识为中心,从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转向以语言教学和语言服务结合为中心。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意味着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属性和队伍建设应按"汉语+N(多种学科)"的思路加以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命运共同体 获得感 汉语+N
原文传递
特大疫情防控中信息治理的观念重构与行动选择——一个基于“文化治理”视域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3
5
作者 胡范铸 张虹倩 周萍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1期1-12,111,共13页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控制,暴露了当代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的生产与管理。而信息的生产与管理,不仅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治理的过程。这里,既要“依据文化加以治理”,也要“对文化加以治理”。而无论“依据文化加以治理...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控制,暴露了当代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的生产与管理。而信息的生产与管理,不仅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治理的过程。这里,既要“依据文化加以治理”,也要“对文化加以治理”。而无论“依据文化加以治理”抑或“对文化加以治理”,其核心都是观念文化的“扬弃”,这一“扬弃”贯穿了危机预防、应对与善后全过程:在危机预防阶段,信息治理的关键是有效把握先机,既维护正常舆论秩序,又不能干扰社会信息预警,由此便需要重新认识“何为流言”;危机一旦发生,信息治理的关键是有效实施社会动员,既及时全面采集疫情、民情各种重要信息,又能使政府信息发布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由此便需要明确“何为信息责任”;危机善后阶段,信息治理的关键是化危为机,重构社会信任和政府认同,推动国家形象提升和社会发展,由此便需要重新认识“何为正能量”。只有自觉发扬积极性观念,克服陈腐性观念,才可能形成疫情防控的文化共识和长效机制,并推进新时代“感觉、意义与意识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 危机管理 信息治理 疫情 舆情:信息责任 谣言 国家形象修辞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中文国际教育的挑战、机缘和对策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范铸 张虹倩 陈佳璇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49-56,共8页
知识决定行动,行动生产知识。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最大的问题便是对于“国际理解”的威胁,基于曲解或误解的“价值观地缘政治”叙事可能越来越深刻地制约全球行动。在这一语境下,可以说,全球治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需要跨文化的理解,同... 知识决定行动,行动生产知识。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最大的问题便是对于“国际理解”的威胁,基于曲解或误解的“价值观地缘政治”叙事可能越来越深刻地制约全球行动。在这一语境下,可以说,全球治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需要跨文化的理解,同样,中文国际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需要确立自觉推动国际理解的意识。后疫情时代中文国际教育走出困境的最重要的对策便是进一步强化“国际理解”的意识,战略上坚守我国政府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理念上坚持“以全球语言教育促进国际理解”,措施上机制设计、机构设置、资金筹措、教师发展、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层次、教学形式、政策供应多元并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中文国际教育 价值观地缘政治 全球语言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
下载PDF
以景观为方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胡范铸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12,111,共13页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景观社会。何为景观,景观何为,为何景观?景观是一个典型范畴,是主体在表演性的游戏活动中生产出并被询唤出生命积极性情感和情动意义的、由特征与框架构成的形象性形态。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意味着“图景”,而是由“...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景观社会。何为景观,景观何为,为何景观?景观是一个典型范畴,是主体在表演性的游戏活动中生产出并被询唤出生命积极性情感和情动意义的、由特征与框架构成的形象性形态。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意味着“图景”,而是由“图景”、“观看者”、“观看”过程和观看“语境”等彼此作用成就的整体性效应。以“景观”为理论方法,考察眼前、社会、历史、全球治理乃至我们自身,不但可以认识到建筑可阅读的街区景观、观看即创作的影视景观、符号即社会的语言景观、运动即叙事的体育景观,更可认识到这是一个“全媒介”的时代、一个“全景观”的世界,由此需要构建一个“脚下”与“远方”、“当下”与“未来”、“场景—风景—愿景”统一的分析模型。进而方之,可居宜居的“场景”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核心,普遍认同的“风景”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诗意栖居的“愿景”则是全球治理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景观 建筑可阅读 影视景观 语言景观 体育景观 景观特征 框架 场景—风景—愿景
下载PDF
数字景观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吗(学术对谈)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豪 胡范铸 +2 位作者 刘涛 甘莅豪 刘弢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6-67,114,共13页
“数字景观”是伴随数字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形象性形态,是人类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出的一个数字化社会的总体图景,是人类对于数字化生活的空间认知。它不但包括了地图景观、短视频景观、游戏景观、增强现实景观乃至数字“世界模拟... “数字景观”是伴随数字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形象性形态,是人类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出的一个数字化社会的总体图景,是人类对于数字化生活的空间认知。它不但包括了地图景观、短视频景观、游戏景观、增强现实景观乃至数字“世界模拟器”,更包括了数字的观看者、数字化的观看过程、数字技术支持的观看语境。由此造就“数字化奇观”“数字化重组”“数字化控制”的不同景观,也带来了“数字景观契约”“数字景观的共情”“数字景观的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数字景观的探讨不仅引领着生活的未来可能性,同时也暗示着数字化可能使我们失去自己的本质,进而引发一种人类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 数字化奇观 数字化重组 数字化控制 数字景观契约 数字景观的共情
下载PDF
作为“事件”的流行语与中国“十字架身份体系”的崩裂--从“万元户”用法的兴衰看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范铸 胡亦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3,共10页
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汇",更是一种"述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重要的流行语应该是"万元户",它"述说"了中国一个当代的全新的身份系统构建的开始,宣告了旧有的"敌我城乡""十... 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汇",更是一种"述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重要的流行语应该是"万元户",它"述说"了中国一个当代的全新的身份系统构建的开始,宣告了旧有的"敌我城乡""十字架"式的、层级式的身份系统的垮塌。一种新的"真理"以整个社会几乎猝不及防的方式立刻现实地站立在全国所有人的面前。"思想解放运动"从一种理论口号立刻成为一种全社会可以触摸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话语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语 改革开放 十字架身份体系 万元户 语言事件 修辞
下载PDF
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2
10
作者 甘莅豪 翁彬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3,共11页
作为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大的协同参与式互联网百科平台,维基百科一方面为中国拓宽对外传播路径、树立大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对外传播工作带来挑战。机遇表现为:为中国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良好契... 作为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大的协同参与式互联网百科平台,维基百科一方面为中国拓宽对外传播路径、树立大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对外传播工作带来挑战。机遇表现为:为中国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良好契机;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国际性平台;为中国网民更好地融入国际社区创造条件等。挑战表现为:维基百科条目内容对中国存在大量偏见与误解;涉华议题在多语种维基百科中缺乏系统性整理与维护;维基百科社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亲华网络编辑;传统对外传播话语模式无法适应维基百科社区。基于此,中国对外传播亟待鼓励网民参与维基百科平台的编辑活动,积极培养维基平台意见领袖,在遵守国际话语规则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基百科 对外传播 国际话语权 国家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
下载PDF
从狂欢到共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形象修辞——一种体育景观观念史的视角 被引量:11
11
作者 甘莅豪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5期21-31,112,共12页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2020东京奥运会成为现代奥运会120年历史上首届因非人类威胁原因而未能如期举行,最后又终于成功举办的体育盛会。在全球“悲情”语境和日本“以悲为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放弃以往“酒神...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2020东京奥运会成为现代奥运会120年历史上首届因非人类威胁原因而未能如期举行,最后又终于成功举办的体育盛会。在全球“悲情”语境和日本“以悲为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放弃以往“酒神狂欢模式”,转而采用了“物哀共情模式”。从“共情”出发,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立意高远,坚守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通过节目设置、音乐舞蹈、人员选择和装置象征等手段,深度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日本的创新精神,塑造了一个关注弱者、包容多元、和谐共存、情同与共的现代文明国家形象。由此,这也成为奥运会景观塑造观念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从“张扬人类意志”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敬畏自然与生命”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东京奥运会 国家形象修辞 景观塑造 观念史
下载PDF
“躺平”舆情:言行分裂中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范铸 张虹倩 《青年学报》 2021年第4期52-58,共7页
2021年的一个重要流行语就是所谓"躺平"。"躺平"对于绝大多数言说者来说,并非简单地等于"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生活哲学... 2021年的一个重要流行语就是所谓"躺平"。"躺平"对于绝大多数言说者来说,并非简单地等于"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生活哲学,而是一面"坚持奋斗",一面以"可以放弃"自我安慰;是在"内卷化"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对"996"的抗争乏力、对"躺赢"的羡慕妒忌、对社会戾气的发展隐忧复合作用下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少一点"规训",多一点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少一点"裹挟",多一点对大众声音的倾听,这事关媒体信任,也事关政治信任,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因应"躺平"话语的最好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躺平 流行语 996 躺赢 舆情 规训
原文传递
政治传播语言学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范铸 胡亦名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6,共10页
政治传播语言学并非既有的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对于"政治""传播""语言"的重新定义获得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现代政治(已然)是为了某个群体利益的行动,更(应然)是不同利益集团... 政治传播语言学并非既有的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对于"政治""传播""语言"的重新定义获得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现代政治(已然)是为了某个群体利益的行动,更(应然)是不同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非零和博弈;传播不仅是发布消息,更是沟通社会、建构社会的信息事件;语言不仅是词句,更是一个行为,不仅意味着日常的行为,更意味着一种社会的实践。政治传播语言学就是运用语言分析、媒介分析、政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方法),研究语言的传播何以影响公共知识、社会信仰和政治行动(问题),以促进不同的利益集团达成信仰互文、政治协商、社会共识的理论探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语言学 价值观 事件哲学 新言语行为分析
下载PDF
汉语教科书话语实践的功能维度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被引量:10
14
作者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2-76,共5页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科书 话语实践 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从情感投射到数码情感:数字景观中人机交往的情感嬗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甘莅豪 王豪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8,共12页
伴随数字交往的革命浪潮,人机间的生存联结正在逐渐趋向日常化。其中,情感作为重要的黏合剂,在推动人机交往,构建紧密交织的社会形态过程中扮演必要角色。通过对人机交往中情感生成模式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入考察,在传统的情感投射之上,我... 伴随数字交往的革命浪潮,人机间的生存联结正在逐渐趋向日常化。其中,情感作为重要的黏合剂,在推动人机交往,构建紧密交织的社会形态过程中扮演必要角色。通过对人机交往中情感生成模式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入考察,在传统的情感投射之上,我们提出建立在复杂技术系统基础上与多元数字交往者间的数码情感机制。后者标志着人机情感交往在元宇宙背景下的深化与演进,亦揭示了对数字时代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思考的未来朝向。当前,数字社会的各类符号在相互关联指涉与重复循环中进一步演化迭奏,激发情感的内爆。这一内爆加剧了数字社会情感的复杂性,模糊了情感的人类本源,使情感经验的生成与接受更为异化但也更加多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人机交往 数码情感 数字景观
下载PDF
共同体构建视域下“共情修辞”的目标、问题、路径——兼论“元主体”“他者意识”“话语权补偿”概念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范铸 张虹倩 胡亦名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1,共1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化最伟大的愿景和实践。语言是人类交往最重要的媒介,推进共同体的构建更离不开语言。这里的“语言”不仅意味着一种符号体系,更意味着一种修辞行为,一种“共情修辞”。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修辞...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化最伟大的愿景和实践。语言是人类交往最重要的媒介,推进共同体的构建更离不开语言。这里的“语言”不仅意味着一种符号体系,更意味着一种修辞行为,一种“共情修辞”。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修辞不仅意味着“表达”,还包括“接受”,共情修辞应该具备自觉的“倾听”意识;修辞不仅意味着“你/我”的对话,更是“我/你/他”三方的情感感知和响应,共情修辞应该具备自觉的“他者”意识;修辞不仅意味着话语权的实现,还包括“话语权补偿”机制,共情修辞应该自觉走出“丛林思维”。进而言之,共情不仅是修辞的动力,也是修辞的一套行动方案,更是修辞的根本目标,对于国家形象修辞而言,更是达成“共同体化”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共情修辞 新言语行为分析 元主体 他者意识 话语权补偿 共同体化
原文传递
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 被引量:9
17
作者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0-164,共5页
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将教科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再生产的"场域",发现教科书不但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的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国家形象"... 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将教科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再生产的"场域",发现教科书不但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的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国家形象"是教科书"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过程的核心产物。由于弱化实施者与动机的类科学叙事模式及缺乏作为互动成员的直接合叙者的特点,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在极大程度上被客观化和权威化,从而对学习者有直接、显性和强制性的影响,为青少年解读一个国家提供最为权威的参考。教科书与国家形象的交叉研究不但拓展了教科书的功能研究范畴,也为"国家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功能 自我认知 世界图景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何为语言学:语言学知识体系的格式化及其重新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范铸 胡亦名 《外国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8,73,共10页
现有语言学知识分类体系的规训路径主要是教育制度、图书分类、项目管理、概论教材和学术期刊。中国语言学要真正打开对于语言学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范式,就需要跳出这一“格式化”,重新思考“何为语言”,进而提出对“语言”的各... 现有语言学知识分类体系的规训路径主要是教育制度、图书分类、项目管理、概论教材和学术期刊。中国语言学要真正打开对于语言学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范式,就需要跳出这一“格式化”,重新思考“何为语言”,进而提出对“语言”的各种不同假设。由此,认识、发现并创造出一系列语言学研究范式:“基于语言符号体系假设的语言学”“基于社会制度假设的语言学”“基于行为过程假设的语言学”“基于神经机能假设的语言学”“基于数字过程假设的语言学”“基于活动能力假设的语言学”等。这是“目标—问题—方法”彼此既有联系又相当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些范式之间并非“本体”与“应用”或“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它们彼此嵌入、彼此支持而又彼此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体系 知识规训 语言学概论 语言制度 数字语言学 语言能力 言语行为
原文传递
“数字孤独”:数字景观中空间认同的断裂及主体的异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范铸 胡亦名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8,15,共11页
孤独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其实,孤独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主体的空间认同与被认同的断裂。空间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还是主体认知与认同持续发展的条件,涵盖了自然、社会和观念三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需要与自然... 孤独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其实,孤独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主体的空间认同与被认同的断裂。空间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还是主体认知与认同持续发展的条件,涵盖了自然、社会和观念三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需要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观念空间建立认同,并感知到被认同,以构建生态、情感和价值共同体。一旦主体的认同与其感知到的被认同发生断裂,便产生了孤独感。随着数字化生存的不断演进,数字景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数字亲密”缓解了传统的孤独感,但同时也导致了主体从“数字观众”到“数字演员”再到“数字工具”的异化过程,由此造成了新的孤独--“数字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 数字亲密 “数字孤独” 主体 空间认知 SORA
下载PDF
概念、关系及视角: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传播学五人谈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豪 葛岩 +2 位作者 姜华 王峰 甘莅豪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ChatGPT、Sora等生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新技术与未来人机协同社会的多重想象和忧虑,由此生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会否拥有灵魂、是否需要有灵魂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论辩。通过与四位传播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进行对谈,在重... ChatGPT、Sora等生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新技术与未来人机协同社会的多重想象和忧虑,由此生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会否拥有灵魂、是否需要有灵魂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论辩。通过与四位传播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进行对谈,在重回人工智能与灵魂的概念丛后,针对人工智能能否被视为一种智能形式、其是否可能拥有灵魂或其要件、没有肉身的智能体灵魂以何为锚点、如何构建未来社会中的人机关系等问题,逐层展开对话,寻找“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这一问题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灵魂 人机交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