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目标驱动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三问 |
胡范铸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2
|
|
2
|
互联网百科知识的生产机制及其合法性建构:以维基“钓鱼岛”条目为例 |
甘莅豪
庞艳茹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3
|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 |
张虹倩
胡范铸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2
|
|
4
|
目标设定、路径选择、队伍建设: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认识 |
胡范铸
陈佳璇
张虹倩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6
|
|
5
|
特大疫情防控中信息治理的观念重构与行动选择——一个基于“文化治理”视域的分析框架 |
胡范铸
张虹倩
周萍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1 |
23
|
|
6
|
后疫情时代中文国际教育的挑战、机缘和对策 |
胡范铸
张虹倩
陈佳璇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22 |
21
|
|
7
|
以景观为方法 |
胡范铸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3 |
15
|
|
8
|
数字景观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吗(学术对谈) |
王豪
胡范铸
刘涛
甘莅豪
刘弢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4 |
8
|
|
9
|
作为“事件”的流行语与中国“十字架身份体系”的崩裂--从“万元户”用法的兴衰看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
胡范铸
胡亦名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4
|
|
10
|
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 |
甘莅豪
翁彬婷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2
|
|
11
|
从狂欢到共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形象修辞——一种体育景观观念史的视角 |
甘莅豪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1 |
11
|
|
12
|
“躺平”舆情:言行分裂中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 |
胡范铸
张虹倩
|
《青年学报》
|
2021 |
11
|
|
13
|
政治传播语言学的逻辑起点 |
胡范铸
胡亦名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1
|
|
14
|
汉语教科书话语实践的功能维度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
樊小玲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0
|
|
15
|
从情感投射到数码情感:数字景观中人机交往的情感嬗变 |
甘莅豪
王豪
|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16
|
共同体构建视域下“共情修辞”的目标、问题、路径——兼论“元主体”“他者意识”“话语权补偿”概念 |
胡范铸
张虹倩
胡亦名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9
|
|
17
|
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 |
樊小玲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9
|
|
18
|
何为语言学:语言学知识体系的格式化及其重新分析 |
胡范铸
胡亦名
|
《外国语》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19
|
“数字孤独”:数字景观中空间认同的断裂及主体的异化 |
胡范铸
胡亦名
|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0
|
概念、关系及视角: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传播学五人谈 |
王豪
葛岩
姜华
王峰
甘莅豪
|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