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起源的“漫长的90年代”:“80后”的代际视角 被引量:5
1
作者 石岸书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58,共5页
“90年代”的历史起点是由一系列事件塑造的: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终结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开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化大潮。“90年代”一直延续到2008年左右,故可称之为“漫长的90... “90年代”的历史起点是由一系列事件塑造的: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终结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开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化大潮。“90年代”一直延续到2008年左右,故可称之为“漫长的90年代”1。“漫长的90年代”接续了汪晖所论的从1911到1989年的“短20世纪”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 历史起点 市场化
原文传递
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岸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共19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下,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独特性的基本因素。从文学出版、文学创作者和网络文学等方面的数据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超大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下,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独特性的基本因素。从文学出版、文学创作者和网络文学等方面的数据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舵”与“锚”,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方向和独特形态,给予作家基本的文学自信心,使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始终是现实主义的和雅俗共赏的。我们可以从“制度性文学”和“弥漫性文学”的概念出发,来理解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的原因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学人口 弥漫性文学 制度性文学
原文传递
出版的边界:制造可访问的公共知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文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对可访问性公共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是出版区别于其他知识生产传播活动的规定性特征。从印刷书到网络出版物,所有的出版活动都是将知识置于一种供公众按需获取和访问的公开状态,从而为人类的知识生产贡献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公共知识。可访... 对可访问性公共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是出版区别于其他知识生产传播活动的规定性特征。从印刷书到网络出版物,所有的出版活动都是将知识置于一种供公众按需获取和访问的公开状态,从而为人类的知识生产贡献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公共知识。可访问性公共知识的制造是出版之“出版性”的重要内涵,该视角对认识出版在知识生产中的独特价值,对做好出版工作和出版学理论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 知识 可访问性 按需获取 交互性
下载PDF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王峰访谈录
4
作者 王峰 章润发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8期4-13,共10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语文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王峰教授谈论了一系列和语文教育相关的问题。包括: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语文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王峰教授谈论了一系列和语文教育相关的问题。包括: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多重影响;人工智能创作与文学数字化探索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中学生体验学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大学文学理论课程知识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育质量的价值;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观看的科幻作品推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关注教育未来的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是本访谈录期待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教师素养 大语言模型 文学理论 科幻
下载PDF
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
5
作者 石岸书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6期58-60,共3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下,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独特性的要素。所谓“文学人口”,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文学读者和作者的总称。本文将首先估计中国当代文学人口的粗略规模,之后对这一规模所内涵的意义与形成的原...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下,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独特性的要素。所谓“文学人口”,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文学读者和作者的总称。本文将首先估计中国当代文学人口的粗略规模,之后对这一规模所内涵的意义与形成的原因展开初步探讨。从文学出版看中国当代文学人口的粗略规模中国当代文学拥有多少文学人口?这是一个难以精确计算的问题,我们只能根据不同时期的文学出版和文学创作者的情况来获取大致的历史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创作者 文学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构成 超大规模 文学读者 文学的现代性
原文传递
群众性的再造与危机——重思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的兴衰
6
作者 石岸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3,共9页
自1978年启动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基本贯穿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如众多研究所显示的,前几届评选活动既是新时期文学兴起的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产物。因此,探究新时期文学的兴起与转型,离不开对这一评选活动的考察。现有关于这一... 自1978年启动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基本贯穿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如众多研究所显示的,前几届评选活动既是新时期文学兴起的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产物。因此,探究新时期文学的兴起与转型,离不开对这一评选活动的考察。现有关于这一评选活动的研究大都关注文学评奖作为文学体制的一种调试,作为一种新的引导和规范新时期文学生产的制度方式,一种形塑改革意识形态的新的探索等。本文不拟重复旧说,而是侧重从读者群众参与的角度出发,尝试完整地透视评选活动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体制 文学评奖 短篇小说 新的探索 评选活动 群众性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季节的修辞”与“黄金时代”——在文学基层想象1980年代
7
作者 石岸书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76,180,共12页
1980年代,基层文艺刊物无论从刊名还是发刊词都惯于使用以春天为核心意象的“季节的修辞”,它源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并逐渐凝结为一种与社会主义文艺及其历史变迁互相指涉的修辞格式,包含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理解1980年代... 1980年代,基层文艺刊物无论从刊名还是发刊词都惯于使用以春天为核心意象的“季节的修辞”,它源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并逐渐凝结为一种与社会主义文艺及其历史变迁互相指涉的修辞格式,包含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理解1980年代整体性历史进程的参考框架。基层文艺刊物对1980年代的想象经历了从“黄金时代”到“末班车”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文学基层与上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步和差异,尤其体现在对时代氛围、文学潮流和思想运动的感知和理解上。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或许需要将视野放大到基层,采取跨学科的综合视野,建构关于1980年代的立体性认识,并树立一种界限意识,更准确地厘清1980年代文学潮流与思想运动的下沉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基层 1980年代文学 发刊词 季节的修辞
原文传递
文学广播与新时期文学的传播与转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为例
8
作者 石岸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4,共9页
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主流一致,关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机制的研究虽已非常丰富,但主要是关于印刷媒介的研究,如报社及其报纸、杂志社及其期刊、出版社及其出版物等方面的研究。随着近些年跨媒介研究和听觉研究的兴起... 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主流一致,关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机制的研究虽已非常丰富,但主要是关于印刷媒介的研究,如报社及其报纸、杂志社及其期刊、出版社及其出版物等方面的研究。随着近些年跨媒介研究和听觉研究的兴起,其他媒介形式也越来越被关注并引入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跨媒介 印刷媒介 媒介形式 生产与传播 出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