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 被引量:184
1
作者 丁金宏 刘振宇 +2 位作者 程丹明 刘瑾 邹建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省际迁移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分异性,以及不同原因的流场新模式。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部塌陷”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且... 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省际迁移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分异性,以及不同原因的流场新模式。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部塌陷”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且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口省际迁移的辐合流场与辐散流场在进一步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最大的迁移辐合中心;东北与山东的对流渐趋消失,西北取代东北成为非沿海区域新的人口引力中心;以秦岭-淮河线东段和黑河-腾冲线南段为界,人口迁移分裂为东南和西北两大“流域”。就业迁移的优势程度在进一步加大,市场取代计划成为人口和人才流动的第一动力;婚姻迁移的主流方向是西南贫困山区指向华东农村,形成了西南“喀斯特新娘输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差异 流场特征 人口省际迁移 辐合流场 辐散流场
下载PDF
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8
2
作者 王春兰 丁金宏 《南方人口》 CSSCI 2007年第1期22-29,共8页
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居留意愿的因素非常复杂,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析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用2005年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发现经济收入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城市吸引力、婚姻家庭状... 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居留意愿的因素非常复杂,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析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用2005年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发现经济收入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城市吸引力、婚姻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较明显的影响。最显著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城市社会融合几个因素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被引量:89
3
作者 张善余 曾明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5,共9页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近年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继续向西移动;大多数少数民族都高度集中于传统区域内,但集中 程度已趋于减小;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城镇化水平很低;...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近年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继续向西移动;大多数少数民族都高度集中于传统区域内,但集中 程度已趋于减小;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城镇化水平很低;人口迁移流动率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流动率 变动趋势 农业人口 集中程度 绝对优势 西部地区 第五次人口普查 人口分布 少数民族人口
原文传递
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 被引量:45
4
作者 丁金宏 冷熙亮 +2 位作者 宋秀坤 B.Hammer 徐月虎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5,共8页
非正规就业有三种学说渊源: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刘易斯-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哈特-法伊格的制度边缘理论。非正规就业是社会边缘人群在制度边缘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与非正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就业与失业之... 非正规就业有三种学说渊源: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刘易斯-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哈特-法伊格的制度边缘理论。非正规就业是社会边缘人群在制度边缘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与非正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缓冲层。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问题日趋严峻,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措施,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引入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不少地区随后响应。中国移植的非正规就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规的非正规就业,为了就业而就业,面向社区的就业。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正规化为目标,拓宽从业许可范围,减少政府的过度保护,抑制政策投机行为,从长远考虑还应与户口制度改革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正规就业 发展 贫困就业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 制度边缘理论 性质 政策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 被引量:62
5
作者 高向东 吴文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7-644,共8页
利用上海市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运用4种不同的方法划分上海市区,分析了上海市1990 ̄2000年的人口分布变动,模拟了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分布模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上海中心城人口大量减少,郊区... 利用上海市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运用4种不同的方法划分上海市区,分析了上海市1990 ̄2000年的人口分布变动,模拟了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分布模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上海中心城人口大量减少,郊区人口增加,人口郊区化显著,上海人口分布变动趋于均衡;上海人口的郊迁扩散方式,主要与同心圆式的环形道路与放射形道路作为基本骨架的城市建设格局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受早已建成的内环线的影响;上海人口郊区化主要表现为近域推进,1990 ̄2000年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相交点大约在5km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16km之内;对人口分布模型的模拟则表明,上海人口分布虽然符合负指数函数模型,但不是最优模型,上海人口密度分布的最优模型是Cubic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人口分布 模拟 上海 上海市区 分布模型 最优模型 郊区化 人口普查 扩散方式
下载PDF
时间银行: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被引量:66
6
作者 袁志刚 陈功 +5 位作者 高和荣 桂世勋 陈友华 陈体标 徐大丰 孙秀林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36,197,共34页
随着我国少子化、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养老方案应运而生。然而,自我国1998 年首个时间银行试点以来,其运行多难以为继。李克强总理2018 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后,各地时... 随着我国少子化、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养老方案应运而生。然而,自我国1998 年首个时间银行试点以来,其运行多难以为继。李克强总理2018 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后,各地时间银行再次涌现。新一轮时间银行的核心结构和运行逻辑是什么?技术支撑和文化底蕴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亟待解答。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办,货殖365 经济研究社与上海邻里智助社区服务中心协办了“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与区块链”研讨会,探讨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银行 养老模式 《政府工作报告》 社区服务中心 《探索与争鸣》 运行逻辑 高龄化社会 文化底蕴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52
7
作者 王桂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0-56,共7页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半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省际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人口比例 高收入地区 地区经济 人均国民收入 迁移率 中国区域
下载PDF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桂新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9-16,共8页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人口迁移 收入因素 人口迁出 区域经济 经济规模 人口迁入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关系 激发作用
原文传递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杨上广 王春兰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37,共21页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本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分析了上海商品住宅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成因;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态势;然后,探讨了城市居住空间分...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本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分析了上海商品住宅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成因;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态势;然后,探讨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效应;最后,对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重构的演变态势进行一定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分异 演变态势 负社会外部性
下载PDF
合理调整养老机构的功能结构 被引量:52
10
作者 桂世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7-101,共5页
对养老机构功能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有效监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未进行功能定位,未来可将其分为重度护理养老院、中度护理养老院和轻度护理养老院等三类。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及海外的经验教训,21世纪上... 对养老机构功能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有效监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未进行功能定位,未来可将其分为重度护理养老院、中度护理养老院和轻度护理养老院等三类。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及海外的经验教训,21世纪上半叶我国应重点发展收养需重度护理老人的机构及其床位。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了“持续照顾”的新理念,据此未来我国城乡大多数养老机构应逐渐归并为两类,即复合型养老机构和单一型的重度护理养老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功能结构 持续照顾 重度护理养老机构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
下载PDF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2
11
作者 张善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42,共6页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31个省区的主要数据表明 ,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人口数量的变动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特别是人均GDP和投资 ,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 ,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发展水平 差异分析 城市化 地区差异 统计口径 第五次人口普查 中国 城镇人口比重
下载PDF
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 被引量:35
12
作者 冷熙亮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5期63-66,共4页
国外一般称非正规就业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它是不注册、不纳税的经济活动中的就业 ,原意指劳动者不依靠政府创造而自主就业的过程 ,非正规就业理论来源于二元经济论、发展经济学、非正式经济、地下经济等理论 ,争论... 国外一般称非正规就业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它是不注册、不纳税的经济活动中的就业 ,原意指劳动者不依靠政府创造而自主就业的过程 ,非正规就业理论来源于二元经济论、发展经济学、非正式经济、地下经济等理论 ,争论在于非正规就业是市场力量爆发的必然还是边缘性质的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本文分析并比较了非正规就业理论起源与发展脉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理论 国外
下载PDF
“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李志刚 吴缚龙 高向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4-311,共8页
采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对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的当前趋势进行探讨,结合中国崛起的历史性、地域性,针对上海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对全球化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目前的社会经济结... 采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对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的当前趋势进行探讨,结合中国崛起的历史性、地域性,针对上海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对全球化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目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出现社会空间极化。通过对社会空间因子空间分布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程度尚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全球城市 极化 上海
下载PDF
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研究 被引量:42
14
作者 桂世勋 倪波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6,共6页
文章首先对“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进行了概括,假设子女的净经济供给总金额,并不以子女的数量多少为转移,而是大体相当于“填补”老年父母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金额与其各种非子女经济供给金额之间的“缺口”。作者认为实现这个假... 文章首先对“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进行了概括,假设子女的净经济供给总金额,并不以子女的数量多少为转移,而是大体相当于“填补”老年父母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金额与其各种非子女经济供给金额之间的“缺口”。作者认为实现这个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子女愿意并有可能为年老父母“填”满这个“缺口”。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假设,文章运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持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研究”课题在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最后,作者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缩小“填补”缺口、强化“填补”意识、提高“填补”能力等妥善解决我国未来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经济供给问题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供给 经济帮助 总金额 正常生活 独生子女父母 经济状况 补充养老保险 农村老人 相关系数 子女数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 被引量:40
15
作者 丁金宏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4-21,共8页
关键词 省际迁移 特征探析 人口迁移 婚姻迁移 净迁出 中国人口 流场特征 四川省 人口普查 新疆
原文传递
近年上海市人口分布态势的巨大变化 被引量:39
16
作者 张善余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6-24,共9页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人口分布态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其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城区外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人口分布态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其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城区外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在郊区农村,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民居住趋于集中,一个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的合理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以上人口再分布过程,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还将持续进行,强度还可望进一步加大。对于人口再分布过程中出现的人户分离、中心城区“空心化”、市民通勤成本上升等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区 人口再分布 人口密度 分布态势 城镇体系 浦东新区 人户分离 郊区化 城市功能 上海郊区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被引量:47
17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4,126,共11页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 稳定性 非均衡发展
原文传递
社会救助的概念、类型和体制:不同视角的比较 被引量:25
18
作者 黄晨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7,共10页
自2 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救助在国际社会政策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综合评述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有关社会救助理论和实务之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视角来回顾社会救助的概念演进,比较不同概念和分类方法... 自2 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救助在国际社会政策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综合评述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有关社会救助理论和实务之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视角来回顾社会救助的概念演进,比较不同概念和分类方法之间的异同,辨析不同的社会救助体制模式及其与社会福利体制模式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会救助体制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助 概念 分类 体制
下载PDF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36
19
作者 余佳 丁金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2,共6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已经在多种地域尺度上存在。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与国外不同,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分层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是加速分异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后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已经在多种地域尺度上存在。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与国外不同,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分层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是加速分异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在社会空间上造成不同阶层的隔离和集聚,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影响弱势群体。混合居住是改变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但在自由和商品化的城市住宅市场中,不同阶层人群的分区居住是必然的现象,因而混合居住模式能否成功运作,有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基础,尤其是政府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分异 分区居住 混合居住 大都市
下载PDF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被引量:42
20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7,共15页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人口 胡焕庸线 人口空间格局 空间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