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 |
刘大为
|
《汉语学习》
CSSCI
|
1997 |
200
|
|
2
|
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 |
朱国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53
|
|
3
|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
胡晓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6
|
|
4
|
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 |
朱国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47
|
|
5
|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 |
朱志荣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1
|
|
6
|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
胡范铸
薛笙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9
|
|
7
|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
朱国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3
|
|
8
|
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
刘大为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2
|
|
9
|
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 |
崔蓬克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3
|
|
10
|
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 |
胡范铸
刘毓民
胡玉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1
|
|
11
|
“这”、“那”研究述评 |
徐默凡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1 |
35
|
|
12
|
"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 |
胡范铸
陈佳璇
甘莅豪
周萍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6
|
|
13
|
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 |
邵敬敏
刘焱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1 |
34
|
|
14
|
语言资源: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
陈丽君
胡范铸
|
《旅游科学》
CSSCI
|
2010 |
42
|
|
15
|
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 |
邵敬敏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9
|
|
16
|
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 |
刘大为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9
|
|
17
|
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
程梅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38
|
|
18
|
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 |
吴吟
邵敬敏
|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0
|
|
19
|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
吴吟
|
《汉语学习》
|
2000 |
15
|
|
20
|
儿化的语言性质 |
刘雪春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