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 |
刘大为
|
《汉语学习》
CSSCI
|
1997 |
191
|
|
2
|
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 |
张桂宾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78
|
|
3
|
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 |
刘大为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95
|
|
4
|
“新东北作家群”论纲 |
黄平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3
|
|
5
|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 |
李明洁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51
|
|
6
|
“是不是VP”问句的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 |
邵敬敏
朱彦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1
|
|
7
|
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 |
朱国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51
|
|
8
|
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 |
邵敬敏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44
|
|
9
|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
胡晓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4
|
|
10
|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
黄平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62
|
|
11
|
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 |
朱国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45
|
|
12
|
我国大众传媒中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陈佳璇
胡范铸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3 |
47
|
|
13
|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
朱国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3
|
|
14
|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
胡范铸
薛笙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7
|
|
15
|
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 |
刘大为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4 |
41
|
|
16
|
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
刘大为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2
|
|
17
|
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 |
崔蓬克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3
|
|
18
|
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 |
胡范铸
刘毓民
胡玉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0
|
|
19
|
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
刘大为
巢宗祺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
1995 |
50
|
|
20
|
“这”、“那”研究述评 |
徐默凡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1 |
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