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 被引量:191
1
作者 刘大为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4期33-37,共5页
关键词 语义泛化 语义特征 隐喻性 区别性特征 义位 词语 社会因素 行语 相似关系 文化内涵
下载PDF
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 被引量:78
2
作者 张桂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2-96,共5页
本文以语义为核心,系统地分析程度副词。首先采取一定的形式标准,对程度副词进行下位小类的归属鉴定,明确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的语义、语法扣语用特点。然后根据有无比较对象和程度量级的差别,对四个量级的相对程度副词(最高级... 本文以语义为核心,系统地分析程度副词。首先采取一定的形式标准,对程度副词进行下位小类的归属鉴定,明确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的语义、语法扣语用特点。然后根据有无比较对象和程度量级的差别,对四个量级的相对程度副词(最高级、更高级、比较级、较低级)和四个量级的绝对程度副词(超高级、极高级、次高级、较低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 相对 绝对 量级
下载PDF
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 被引量:95
3
作者 刘大为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5-20,60,共7页
本文针对当前语言知识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现实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全文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分别从陈述性的语言知识与语感知识的关系、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发展的针对性、语言知识的过程性... 本文针对当前语言知识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现实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全文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分别从陈述性的语言知识与语感知识的关系、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发展的针对性、语言知识的过程性进行了探讨。二、语言知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起作用,分别从语感与语言知识的互补、对语言自身的认识、探究的需要以及元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虽然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详细讨论如何建构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系统,但是指出了建立语言知识的三个系统:学生系统、教师系统以及教学工具系统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 学生系统 中学 教学方法 语感
原文传递
“新东北作家群”论纲 被引量:83
4
作者 黄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82,223,共10页
“新东北作家群”,概指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一批近年来出现的东北青年作家,称之为“群”,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抗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下岗”。“... “新东北作家群”,概指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一批近年来出现的东北青年作家,称之为“群”,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抗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在艺术上,以往的文学理论更多地从技巧层面上的“内部/外部”来讨论视角,忽视在文化层面上“内部”与“外部”的辨析,而这批作家“子一代”视角的叙述特征更令人瞩目。在共同体的意义上,这种“子一代”视角是在共同体内部的写作。“新东北作家群”有效地超越现代主义文学,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写作,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写作。口语化的短句、依赖对话与描写、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几乎不使用心理描写、强烈的故事性,这大致是“新东北作家群”的现实主义风格。“新东北作家群”最终不是指一群东北籍的作家,而是指一个吸取现代主义文学资源的“新现实主义作家群”。在这个意义上,“新东北作家群”的崛起,将不仅仅是“东北文学”的变化,而是从东北开始的文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作家群 “子一代”视角 共同体 班宇 双雪涛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92-96,共5页
本文力图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功能分析来寻找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并清理这一系统中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称呼语和招呼语等概念的意义和关系,并进一步对称呼语的类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理想的分类... 本文力图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功能分析来寻找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并清理这一系统中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称呼语和招呼语等概念的意义和关系,并进一步对称呼语的类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理想的分类系统应同时就是一个合理的解释系统,而功能则是对称谓系统及其下位概念进行分类的唯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称谓系统 分类标准 功能
下载PDF
“是不是VP”问句的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 被引量:51
6
作者 邵敬敏 朱彦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6,共14页
本文发现,"是不是VP"问句具有明显的肯定性语义倾向,这跟通常认为正反问的中性语义倾向是不一致的.我们进而比较了该格式跟一般正反问以及"吧"字是非问在信疑度上的区别,指出"是不是VP"属于"咨询型... 本文发现,"是不是VP"问句具有明显的肯定性语义倾向,这跟通常认为正反问的中性语义倾向是不一致的.我们进而比较了该格式跟一般正反问以及"吧"字是非问在信疑度上的区别,指出"是不是VP"属于"咨询型问句",并分析了该格式内部的语用类型及其内部小类的信疑度差异.最后考察了"是不是VP"格式的历史发展线索,并且指出:"是不是VP"的形成有两条发展轨迹:一从"是VP不是"紧缩而来,二从"VP是不是"移位而来;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因是"是不是VP"句式比"是VP不是"具有明显的认知优势,同时也有可能受到南方方言句式"V不VO"(包括"阿是VP")的影响.因而这一现象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性语义倾向 咨询型问句 北方方言句子类型 南方方言句子类型 信疑度 "是不是"句式 正反问句
原文传递
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 被引量:51
7
作者 朱国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7,74,共6页
习性与资本是布迪厄的两个主要概念工具。习性作为一整套性情系统 ,既具有稳定性 ,又会发生变化 ;作为主观性社会结构 ,既是外部条件的内在化 ,又是驱动个体行动的建构性结构 ,它往往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对我们进行引导的。至于资本 ,布迪... 习性与资本是布迪厄的两个主要概念工具。习性作为一整套性情系统 ,既具有稳定性 ,又会发生变化 ;作为主观性社会结构 ,既是外部条件的内在化 ,又是驱动个体行动的建构性结构 ,它往往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对我们进行引导的。至于资本 ,布迪厄认为存在着以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这些资本从来是具体的、特殊的 ,它们与权力相关 ,而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性概念 资本 习性
下载PDF
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邵敬敏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9-26,共8页
本文对ABB式形容词,采用动态观点结合它的历史、地域、语体、语义诸因素进行研究。我们发现:ABB式形容词存在四种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向。一、ABB及其变式 ABB式形容词的静态结构一般都分析为"A+BB",这并不错,但从形成ABB的动态... 本文对ABB式形容词,采用动态观点结合它的历史、地域、语体、语义诸因素进行研究。我们发现:ABB式形容词存在四种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向。一、ABB及其变式 ABB式形容词的静态结构一般都分析为"A+BB",这并不错,但从形成ABB的动态结构方式来看,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从ABB及其变式的关系入手,可以发现,表层结构相同的ABB实际上通过四种不同途径构成: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形容词 发展趋向 变式 语义虚化 性质形容词 语素 语法功能 描写作用 结构方式 不同途径
原文传递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64
9
作者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7,155,共11页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话语。它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心不一样。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文化战略与新的机遇。由分析"走出去"与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创意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话语。它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心不一样。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文化战略与新的机遇。由分析"走出去"与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创意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看到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认知误区及应对之策。误区之一是自我单向化,即无视或轻视其他传播力量。误区之二是形象外向化。文化交流着眼于全人类主义,向其他文化学习,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而"中国文化走出去"则过于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误区之三,文化特殊化。没有一种绝对、固定、抽象的普世价值,然而对我们有利的、该学的不学,借口文化的特殊,借口走出去,就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误区之四,即文化世俗化。因此,第一,应该适当切割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文化中国应该保持相对的超越意味,第二,要真正拿好东西、有内涵、有深度、有浓度的文化,传播出去。只有从理论上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切实指导我们的新文化战略。第三,要对什么是中华文化主体的核心价值,有清楚的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特殊化 文化超越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被引量:62
10
作者 黄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3期12-18,共7页
如果为“80后文学”寻找到一个标志性的成熟时刻,笔者以为是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收获》2015年第2期)的出现。长久以来,“80后文学”和其对应的“80后”一代相似,一直被囚禁在“自我”及其形塑的美学之中。如果说这种“自我... 如果为“80后文学”寻找到一个标志性的成熟时刻,笔者以为是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收获》2015年第2期)的出现。长久以来,“80后文学”和其对应的“80后”一代相似,一直被囚禁在“自我”及其形塑的美学之中。如果说这种“自我”的美学在世纪之交曾经有一定的解放性,那么随着时势的推移,这种解放性已经消耗殆尽,渐渐呈现为一种陈腐而自私的美学,并且毫无痛苦地转向市场写作与职业写作,IP热与创意写作热是其两点表征。而与之相伴随的是,“80后”一代面临愈发严峻的社会结构,性危机,但文学的能量始终无法得以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原则 摩西 平原 80后文学 “80后” 《收获》 社会结构 标志性
下载PDF
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 被引量:45
11
作者 朱国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1-45,共5页
除习性与资本外 ,场域与实践是布迪厄另外两个主要概念。但是 ,应该指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 ,理解习性与资本的概念是较为透彻地理解场域和实践概念的前提。这些概念作为社会学理论工具之用都有其独特意义 ,但它们在跨语境征用时也可能遭... 除习性与资本外 ,场域与实践是布迪厄另外两个主要概念。但是 ,应该指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 ,理解习性与资本的概念是较为透彻地理解场域和实践概念的前提。这些概念作为社会学理论工具之用都有其独特意义 ,但它们在跨语境征用时也可能遭遇一些理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 场域 实践
下载PDF
我国大众传媒中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7
12
作者 陈佳璇 胡范铸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共4页
汉语是用汉字表达的,但字母词如今却日益广泛地出现在汉语的语言生活尤其是我国大众传媒中。汉语是否应该接纳字母词?汉语如何接纳字母词?通过对全国部分报纸所使用的字母词的形式、种类、分布、使用频率等等情况的定量分析,将有助于揭... 汉语是用汉字表达的,但字母词如今却日益广泛地出现在汉语的语言生活尤其是我国大众传媒中。汉语是否应该接纳字母词?汉语如何接纳字母词?通过对全国部分报纸所使用的字母词的形式、种类、分布、使用频率等等情况的定量分析,将有助于揭示字母词尤其是我国大众传媒中字母词的语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众传媒 汉语 字母词 使用状况 文字形式 分布 使用频率
下载PDF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被引量:53
13
作者 朱国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51,共8页
本文对经典化理论进行了侧重于美学质素的本质主义与侧重于文化政治的建构主义的区分,指出本质主义理论无法描述构成经典文本的普遍的美学本质,另一方面,建构主义者忽视经典文本的美学经验,而且各种建构主义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法兰... 本文对经典化理论进行了侧重于美学质素的本质主义与侧重于文化政治的建构主义的区分,指出本质主义理论无法描述构成经典文本的普遍的美学本质,另一方面,建构主义者忽视经典文本的美学经验,而且各种建构主义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将形式本身加以文化政治化,从而弥补两者的缝隙,但是只有在现代主义艺术经典中这才成为可能,因此,这必然含有欧洲中心主义偏见。作者认为,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的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对立,只是在不同层次上显示出了差别。文章最后建议,既然我们无法寻找到具有普遍性的经典化结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维度辩证地认识经典的发生法则。一方面,各种经典的合法化来源都是独特的,我们应对其进行语境还原;另一方面,在一个个具有连续性的历史长时段中,可能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经典化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经典化
下载PDF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被引量:57
14
作者 胡范铸 薛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40,共6页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也是语言性的。由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可能借助网络条件,将中国网民"人口优势"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民意优势",是否可...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也是语言性的。由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可能借助网络条件,将中国网民"人口优势"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民意优势",是否可能造就我们的国际"意见领袖",是否可能克服听者预设中的"文化猎奇者错觉",是否可能对国家形象元修辞"重新符号化"等等,都将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修辞意图的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修辞 传播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 被引量:41
15
作者 刘大为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共7页
本文从篇章语言学的需要出发,对叙述学中的视域概念重新进行了探讨。主要工作是从意向动词、言说动词对视域的控制入手,试图找到它的语言形式标记,并通过这两种动词的管界关系来确定视域的范围、通过它们的递归关系来描写视域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篇章语言学的需要出发,对叙述学中的视域概念重新进行了探讨。主要工作是从意向动词、言说动词对视域的控制入手,试图找到它的语言形式标记,并通过这两种动词的管界关系来确定视域的范围、通过它们的递归关系来描写视域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发现篇章的视域结构,并由此发展出一种新的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动词 言说动词 篇章语言学 叙述学 视域结构 管界关系 递归关系
下载PDF
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被引量:42
16
作者 刘大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5-112,共8页
语感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随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日益显露出来,但是至今缺少理论上令人满意的界定和论证。从语言的出现造成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的对立,以及无意识心理在人的意识活动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入手,可以看到语感就是我们... 语感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随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日益显露出来,但是至今缺少理论上令人满意的界定和论证。从语言的出现造成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的对立,以及无意识心理在人的意识活动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入手,可以看到语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无意识,由此,就可能深入探讨语感在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两方面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意识 无意识 语感 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
下载PDF
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 被引量:53
17
作者 崔蓬克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1,共5页
已有的流行语定义及对流行语特点的描述虽然很多,但都不够完善,对于我们认识流行语来说远远不够。流行语大多数属于热词,但不等于热词,在使用中二者常被混淆。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 已有的流行语定义及对流行语特点的描述虽然很多,但都不够完善,对于我们认识流行语来说远远不够。流行语大多数属于热词,但不等于热词,在使用中二者常被混淆。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有两个重要参量,一是共时态,即语言社区中的人们在某个时段内所使用的一些新语言单位或被赋予新意义的旧语言单位;二是历时态,指这些语言单位在出现的量上呈现抛物线型分布,迅速从无到有,达到高峰后突然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语 热词 共时态 历时态
原文传递
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 被引量:50
18
作者 胡范铸 刘毓民 胡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50,156,共6页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或曰"汉语能力获得",或曰"交际能力建构",或曰"经济利益实现",或曰"中国文化传播",种种认识,似乎都有价值。不过,由此也带来诸如"如何处理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或曰"汉语能力获得",或曰"交际能力建构",或曰"经济利益实现",或曰"中国文化传播",种种认识,似乎都有价值。不过,由此也带来诸如"如何处理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目标之上是否还有更为重要的目标?""贯串这些目标之中的核心又是什么?"等一连串问题。应该说,汉语国际教育不但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播,不应该只是希望由此拓展中国经济实力或提升中国国际政治地位。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训练而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它应该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 情感共同体 情感地缘政治
下载PDF
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50
19
作者 刘大为 巢宗祺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1995年第2期41-46,113,共7页
首先提出能力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主导方面;接着从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能力这两种能力目标出发考察了“现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最后得出结论,改革的关键就是对这两种能力目标进行课程分化──形成“汉语语言学”和“实用汉语能力”两门课程。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言能力 能力目标 教学改革 语言研究能力 汉语语言学 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 学习者 教学现状
下载PDF
“这”、“那”研究述评 被引量:35
20
作者 徐默凡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54,共8页
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 ,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把以往的“这”、“那”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 ,并指出... 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 ,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把以往的“这”、“那”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 ,并指出第三阶段研究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引进了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成果 ,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功能语法 认知语法 述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