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
被引量:
33
1
作者
许纪霖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51,205,206,共24页
从1919—1921这两年间,五四的激进知识分子,首先从"知识化主义"的点滴改造,走向寻求通盘解决的"信仰化主义";随后从"柔性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走向"复调的马克思主义",最后认同"刚...
从1919—1921这两年间,五四的激进知识分子,首先从"知识化主义"的点滴改造,走向寻求通盘解决的"信仰化主义";随后从"柔性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走向"复调的马克思主义",最后认同"刚性化"的列宁主义。在这一过程当中,五四知识分子内部发生了三波的思想与组织的分化,首先是寻求点滴改良的温和知识分子与追求整体解决的激进知识分子的分化,其次是相信兼容各种"主义"的知识分子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分化,最后是"复调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一元的列宁主义"者的分化。到第三波分化完成,中共在信仰力和组织力两个层面自我定型,最后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政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政府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原文传递
“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
被引量:
4
2
作者
胡逢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21,共9页
胡适等人倡导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影响深远,它不独在"拉近"传统学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心理差距、扩大现代科学方法的感召力、吸引学术界更多人士自觉接受现代逻辑方法与科学理性精神的洗礼等方面起到了有...
胡适等人倡导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影响深远,它不独在"拉近"传统学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心理差距、扩大现代科学方法的感召力、吸引学术界更多人士自觉接受现代逻辑方法与科学理性精神的洗礼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它提示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参照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外延性拓展的新思路,由此直接开启了从北京大学国学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倡导的重视田野考察和现代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史学发展新路径。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一现代史学建构路线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弱点:一是混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特别是把"近代史学"的工作范围牢牢框定在史料学的领域,以致限制了历史视野及其研究事业的合理拓展;二是模糊了传统考据学(朴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学术界对传统方法的自觉改造和更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现代史学
胡适
傅斯年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实证史学建构的两种路径论衡
被引量:
3
3
作者
胡逢祥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实证论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其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从20世纪初十余年新思想界涉及实证论的文字看,人们最感兴趣的无疑是其以观察和实验手段研究社会,以及社会现象和发展有"法则"可寻之新观念,它对当时...
实证论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其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从20世纪初十余年新思想界涉及实证论的文字看,人们最感兴趣的无疑是其以观察和实验手段研究社会,以及社会现象和发展有"法则"可寻之新观念,它对当时史学界兴起以探求"公理公例"为目标的历史科学思想产生过相当的引导和催化作用。不过,此种现象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多数实证史家关注的重心已转向如何将之用于史料和史实的具体考证,对西方现代史学的借鉴主要是朗克等人鼓吹的"客观主义"史学,而非先前孔德、斯宾塞和巴克尔等所倡探求社会历史法则的门径。而从当时崇尚实证的史家看,其现代史学的建构则大致形成了两种路径:一是以西学为准则的"以西融中"模式,一是希望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根本依托而兼采域外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路径。深入比较两者的异同和得失,对于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当不无裨益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实证论
实证史学
建构路径
原文传递
在1911年“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
被引量:
2
4
作者
瞿骏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88,共9页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1年之前十年和之后数十年的“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既有其可能,又需要继...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1年之前十年和之后数十年的“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既有其可能,又需要继续深化。在辛亥革命延长线上做思考或要特别注意:其作为历史人物“生命切实组成部分”的影响,如何让“区域”成为问题以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以及如何从南北与东西的长程历史来定位辛亥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延长线
生命切实组成部分
区域
长程历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江南的传播
被引量:
4
5
作者
瞿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21,M0006,共19页
从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有共通性,又存在一定的区域特点。江南地区具有利于社会主义传播的交通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并受到上海的辐射,在近代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便于社会主义传播的多种渠道。江南先进知识分子...
从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有共通性,又存在一定的区域特点。江南地区具有利于社会主义传播的交通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并受到上海的辐射,在近代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便于社会主义传播的多种渠道。江南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内容改写、编撰小册子、公开演讲、群聚讨论等方式,使社会主义在江南"落地",并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社会实际的结合中开始指导革命实践。这一历史过程说明,社会主义进入中国,固然存在域外影响,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扎根,又与中国革命强大的内生性相关。这种内生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充分联动,促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江南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原文传递
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6
作者
瞿骏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218,256,共9页
老师辈与学生辈的复杂关系,是“学衡”研究中一个值得讨论但却尚未充分厘清的基本问题。其起点在于将“学衡”研究从新文化主流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军对垒”式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过渡到考察“多方互动”;在“多方互动”中看“学衡”诸...
老师辈与学生辈的复杂关系,是“学衡”研究中一个值得讨论但却尚未充分厘清的基本问题。其起点在于将“学衡”研究从新文化主流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军对垒”式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过渡到考察“多方互动”;在“多方互动”中看“学衡”诸人与其学生之关系。其重点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讯息落差”为何造成老师辈与学生辈在时代进程中渐行渐远;另一个是在笼罩性的革命年代里学生辈与老师辈如何双双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辈
老师辈
“学衡”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追寻过去的不确定的答案——《天下为学说裂》补言
被引量:
2
7
作者
瞿骏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1-144,共4页
重构提出历史学形形色色问题的不确定的答案,正是目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可深入的方向之一。这要求新的史料观和方法论。新的史料观一方面要求对漫无边际的"史料扩充"抱有警惕,但另一方面相当鼓励在一个全息性的、不分珍域的...
重构提出历史学形形色色问题的不确定的答案,正是目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可深入的方向之一。这要求新的史料观和方法论。新的史料观一方面要求对漫无边际的"史料扩充"抱有警惕,但另一方面相当鼓励在一个全息性的、不分珍域的视界里阅读和讨论各种史料。从方法论来说,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目前最可提倡的方法乃是"捕风",即捕捉时代的"真趋势"、"真相信"、"真压抑"和"真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文化史
不确定
史料观
“捕风”
原文传递
“求真而经常不得”的史学研究辩证法
8
作者
瞿骏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1期38-40,共3页
历史学的学科规范与“真相”之间确实不存在必然联系,一手史料不能必然保证“真”,好的版本和多如牛毛的注释亦不能必然导向“真”。但是,“真”不可得,不代表“求真”不可欲。一个理想即使永远不可得,也不意味着一个理想就不可追求或...
历史学的学科规范与“真相”之间确实不存在必然联系,一手史料不能必然保证“真”,好的版本和多如牛毛的注释亦不能必然导向“真”。但是,“真”不可得,不代表“求真”不可欲。一个理想即使永远不可得,也不意味着一个理想就不可追求或不值得追求,“真”也同样如此。此正如梁启超所言“绝对的真相,虽欲难求,然在可能范围内,亦应当努力求去;若不求得真相,一切都无从做起”。梁启超所言的“一切都无从做起”,其主语是“历史研究者”,因此当谈论历史学是否会终结时,不妨先讨论历史研究者的“求真”究竟有哪几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规范
历史研究者
求真
史学研究
梁启超
历史学
辩证法
真相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时代语境
9
作者
瞿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10期86-87,共2页
1942年3月,毛泽东发表名文《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提出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古今中外法”。从广义上说,中共建党是“中”,围绕中共建党的时代语境就是“外”。因此若要深入地讨论、理解中共建党,就必须深入探究1920年前后丰富繁杂的时...
1942年3月,毛泽东发表名文《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提出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古今中外法”。从广义上说,中共建党是“中”,围绕中共建党的时代语境就是“外”。因此若要深入地讨论、理解中共建党,就必须深入探究1920年前后丰富繁杂的时代语境,进而审视中共建党如何成为触发时代“真觉醒”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建党
中共党史
党史研究
时代语境
中国共产党
深入探究
原文传递
题名
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
被引量:
33
1
作者
许纪霖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
历史学
系
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51,205,206,共2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17BZS018)。
文摘
从1919—1921这两年间,五四的激进知识分子,首先从"知识化主义"的点滴改造,走向寻求通盘解决的"信仰化主义";随后从"柔性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走向"复调的马克思主义",最后认同"刚性化"的列宁主义。在这一过程当中,五四知识分子内部发生了三波的思想与组织的分化,首先是寻求点滴改良的温和知识分子与追求整体解决的激进知识分子的分化,其次是相信兼容各种"主义"的知识分子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分化,最后是"复调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一元的列宁主义"者的分化。到第三波分化完成,中共在信仰力和组织力两个层面自我定型,最后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政党。
关键词
无政府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政治学]
K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原文传递
题名
“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
被引量:
4
2
作者
胡逢祥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
历史学
系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21,共9页
文摘
胡适等人倡导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影响深远,它不独在"拉近"传统学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心理差距、扩大现代科学方法的感召力、吸引学术界更多人士自觉接受现代逻辑方法与科学理性精神的洗礼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它提示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参照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外延性拓展的新思路,由此直接开启了从北京大学国学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倡导的重视田野考察和现代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史学发展新路径。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一现代史学建构路线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弱点:一是混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特别是把"近代史学"的工作范围牢牢框定在史料学的领域,以致限制了历史视野及其研究事业的合理拓展;二是模糊了传统考据学(朴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学术界对传统方法的自觉改造和更新意识。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现代史学
胡适
傅斯年
Keywords
scientific method, Chinese modern historiography, Hu Shi, Fu Sinian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现代中国实证史学建构的两种路径论衡
被引量:
3
3
作者
胡逢祥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
历史学
系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重构中国:中国现代史学的知识谱系(1901-1949)”(项目号:2017-01-07-00-05-E0002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实证论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其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从20世纪初十余年新思想界涉及实证论的文字看,人们最感兴趣的无疑是其以观察和实验手段研究社会,以及社会现象和发展有"法则"可寻之新观念,它对当时史学界兴起以探求"公理公例"为目标的历史科学思想产生过相当的引导和催化作用。不过,此种现象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多数实证史家关注的重心已转向如何将之用于史料和史实的具体考证,对西方现代史学的借鉴主要是朗克等人鼓吹的"客观主义"史学,而非先前孔德、斯宾塞和巴克尔等所倡探求社会历史法则的门径。而从当时崇尚实证的史家看,其现代史学的建构则大致形成了两种路径:一是以西学为准则的"以西融中"模式,一是希望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根本依托而兼采域外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路径。深入比较两者的异同和得失,对于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当不无裨益和启示。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实证论
实证史学
建构路径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在1911年“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
被引量:
2
4
作者
瞿骏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暨
历史学
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88,共9页
文摘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1年之前十年和之后数十年的“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既有其可能,又需要继续深化。在辛亥革命延长线上做思考或要特别注意:其作为历史人物“生命切实组成部分”的影响,如何让“区域”成为问题以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以及如何从南北与东西的长程历史来定位辛亥革命。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延长线
生命切实组成部分
区域
长程历史
分类号
K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K0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江南的传播
被引量:
4
5
作者
瞿骏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暨
历史学
系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21,M0006,共19页
文摘
从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有共通性,又存在一定的区域特点。江南地区具有利于社会主义传播的交通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并受到上海的辐射,在近代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便于社会主义传播的多种渠道。江南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内容改写、编撰小册子、公开演讲、群聚讨论等方式,使社会主义在江南"落地",并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社会实际的结合中开始指导革命实践。这一历史过程说明,社会主义进入中国,固然存在域外影响,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扎根,又与中国革命强大的内生性相关。这种内生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充分联动,促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江南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分类号
D091.6 [政治法律—政治学]
D231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6
作者
瞿骏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暨
历史学
系
出处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218,256,共9页
基金
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项目(项目号:2022LTQN606)资助。
文摘
老师辈与学生辈的复杂关系,是“学衡”研究中一个值得讨论但却尚未充分厘清的基本问题。其起点在于将“学衡”研究从新文化主流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军对垒”式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过渡到考察“多方互动”;在“多方互动”中看“学衡”诸人与其学生之关系。其重点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讯息落差”为何造成老师辈与学生辈在时代进程中渐行渐远;另一个是在笼罩性的革命年代里学生辈与老师辈如何双双嬗变。
关键词
学生辈
老师辈
“学衡”研究
分类号
G239.29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追寻过去的不确定的答案——《天下为学说裂》补言
被引量:
2
7
作者
瞿骏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暨
历史学
系
出处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文摘
重构提出历史学形形色色问题的不确定的答案,正是目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可深入的方向之一。这要求新的史料观和方法论。新的史料观一方面要求对漫无边际的"史料扩充"抱有警惕,但另一方面相当鼓励在一个全息性的、不分珍域的视界里阅读和讨论各种史料。从方法论来说,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目前最可提倡的方法乃是"捕风",即捕捉时代的"真趋势"、"真相信"、"真压抑"和"真情态"。
关键词
思想文化史
不确定
史料观
“捕风”
Keywords
The History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Uncertainty
Concep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Catch at Shadows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求真而经常不得”的史学研究辩证法
8
作者
瞿骏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暨
历史学
系
出处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1期38-40,共3页
文摘
历史学的学科规范与“真相”之间确实不存在必然联系,一手史料不能必然保证“真”,好的版本和多如牛毛的注释亦不能必然导向“真”。但是,“真”不可得,不代表“求真”不可欲。一个理想即使永远不可得,也不意味着一个理想就不可追求或不值得追求,“真”也同样如此。此正如梁启超所言“绝对的真相,虽欲难求,然在可能范围内,亦应当努力求去;若不求得真相,一切都无从做起”。梁启超所言的“一切都无从做起”,其主语是“历史研究者”,因此当谈论历史学是否会终结时,不妨先讨论历史研究者的“求真”究竟有哪几个层次。
关键词
学科规范
历史研究者
求真
史学研究
梁启超
历史学
辩证法
真相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时代语境
9
作者
瞿骏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
思想
文化
研究所
暨
历史学
系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10期86-87,共2页
文摘
1942年3月,毛泽东发表名文《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提出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古今中外法”。从广义上说,中共建党是“中”,围绕中共建党的时代语境就是“外”。因此若要深入地讨论、理解中共建党,就必须深入探究1920年前后丰富繁杂的时代语境,进而审视中共建党如何成为触发时代“真觉醒”的枢纽。
关键词
中共建党
中共党史
党史研究
时代语境
中国共产党
深入探究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
许纪霖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3
原文传递
2
“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
胡逢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原文传递
3
现代中国实证史学建构的两种路径论衡
胡逢祥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3
原文传递
4
在1911年“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
瞿骏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江南的传播
瞿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4
原文传递
6
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瞿骏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追寻过去的不确定的答案——《天下为学说裂》补言
瞿骏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8
“求真而经常不得”的史学研究辩证法
瞿骏
《社会科学文摘》
2022
0
原文传递
9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时代语境
瞿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