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 |
卜玉华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9
|
|
2
|
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 |
叶澜
罗雯瑶
庞庆举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
2019 |
49
|
|
3
|
“后疫情”时期教育变革迈入“双线”融合新常态--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 |
谢先成
李政涛
|
《教师教育论坛》
|
2020 |
24
|
|
4
|
美国家校社合作的两种层次理论及启示 |
张永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1
|
|
5
|
以银龄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时代使命、关键任务及发展策略 |
张伶俐
成一川
叶长胜
李家成
|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9
|
|
6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五育融合”:回溯、内涵与实施建议 |
伍红林
杨玥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
2023 |
11
|
|
7
|
美国社区教育的缘起、演进与启示 |
张永
道格拉斯·珀金斯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2
|
|
8
|
人工智能进步可能为当代教育学发展带来什么? |
伍红林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3
|
|
9
|
共学互学: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间关系 |
李家成
程豪
|
《终身教育研究》
|
2020 |
10
|
|
10
|
智能时代的文化转型与共生教育 |
李政涛
吕雪晗
|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8
|
|
11
|
“社区教育”三大话语体系的起伏与集成 |
李家成
匡颖
江娜
刘邓可
|
《终身教育研究》
|
2022 |
5
|
|
12
|
人类世背景下的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教授访谈 |
王天健
李政涛
|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3
|
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对教育学及实践哲学的双重贡献 |
李政涛
|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
2021 |
7
|
|
14
|
论“新基础教育”综合活动的独特性 |
庞庆举
|
《全球教育展望》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5
|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发展战略——对“终身教育”内涵的认识 |
李家成
程豪
|
《终身教育研究》
|
2020 |
5
|
|
16
|
基于成人技能调查数据库的成人学习与教育证据驱动研究 |
张永
邵聪祎
刘一鸣
|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7
|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构成 |
李家成
|
《新课程评论》
|
2022 |
6
|
|
18
|
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与实践转化 |
李政涛
叶澜
吴亚萍
卜玉华
李家成
伍红林
|
《中国基础教育》
|
2023 |
2
|
|
19
|
我很重要!班级每个人都重要!——论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中学生存在感的获得 |
陈才英
李家成
|
《现代教学》
|
2017 |
7
|
|
20
|
“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历史回溯、演进逻辑与时代贡献 |
李栋
李政涛
|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