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49
1
作者 卜玉华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8,共9页
20世纪以来,"大班额"与"知识传递型教学"逐渐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现实基础,且两者相互缠绕与强化,内在地制约了我国课堂教学向优质公平的水平发展。当前流行的小组学习和导学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局部意义上有所突破,... 20世纪以来,"大班额"与"知识传递型教学"逐渐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现实基础,且两者相互缠绕与强化,内在地制约了我国课堂教学向优质公平的水平发展。当前流行的小组学习和导学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局部意义上有所突破,却难有整体突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表明,遵循"有向开放——互动反馈——回收转化"这一环环相生的课堂教学实践逻辑,是我国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迈向优质公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 导学案式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 被引量:49
2
作者 叶澜 罗雯瑶 庞庆举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83-91,共9页
中国的教育学自诞生就带着“引进情结”。叶澜教授致力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建立中国教育学”的事业,在30余年的持续研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努力改变教育学缺乏中国特征、缺乏原创性的状况,并将中... 中国的教育学自诞生就带着“引进情结”。叶澜教授致力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建立中国教育学”的事业,在30余年的持续研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努力改变教育学缺乏中国特征、缺乏原创性的状况,并将中国哲学、文化传统融入对“教育”这一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构建,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中国式表达。她认为,教育对于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培育生命之自觉。中国教育学的建设需要研究者在中外比较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及影响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的“践行”精神,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以形成教育学的独特文化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中国教育学 教育学话语体系 生命自觉 实践
下载PDF
“后疫情”时期教育变革迈入“双线”融合新常态--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 被引量:24
3
作者 谢先成 李政涛 《教师教育论坛》 2020年第6期4-7,共4页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让线上教学、居家学习成了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方式,改变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格局和根本面貌。可以说,疫情期间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随着疫情防控形...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让线上教学、居家学习成了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方式,改变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格局和根本面貌。可以说,疫情期间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复课,学校教育逐渐复归正常,走向常态化。进入“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会持续下去,“双线”混合教学将成为未来学校在教学意义上的基本形态。与之紧密相关的教研和培训,也将从传统的现场教研、现场培训走向基于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研、混合培训,“双线”教研和“双线”培训可能成为未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培训部门开展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针对“后疫情”时期“双线”教学、“双线”教研与“双线”培训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以及中小学开学复课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重心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期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线上教学 混合教学 教育工作者 教师培训 教学意义 教育史
下载PDF
美国家校社合作的两种层次理论及启示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永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家长与社区组织成员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是调整学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要策略,也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路径之一。家校社合作的层次理论着重于研究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与限度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研究界... 家长与社区组织成员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是调整学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要策略,也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路径之一。家校社合作的层次理论着重于研究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与限度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研究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家校社合作的层次理论,即三层次论与四层次论。前者以家庭和社区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作为判定依据,区分了最低层面、联合层面和决策层面等三种参与程度。后者从合作目的和变革深度上区分了家庭与机构间合作、全面服务学校、全面服务社区学校和社区发展等四种合作模型。两者在理论依据、目标追求和主导力量等方面具有共通性,但在判定依据、分析单位和合作策略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利益相关者 学校治理 家校社合作 层次理论 参与深度
原文传递
以银龄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时代使命、关键任务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伶俐 成一川 +1 位作者 叶长胜 李家成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0,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国内外系列文件均明确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球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国内外系列文件均明确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球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区域性挑战,银龄教师支援计划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路径。现阶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银龄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肩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时代使命,也承担着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教学科研工作、支持高校学科建设等关键任务。为推动银龄教师持续服务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需要优化体制机制、健全支持体系、营造参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龄教师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时代使命 关键任务 发展策略
原文传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五育融合”:回溯、内涵与实施建议 被引量:11
6
作者 伍红林 杨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0,共6页
基于“五育融合”视角,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立意和教学观进行解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新方案”和“新课标”的发展历史和内涵体现。研究认为... 基于“五育融合”视角,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立意和教学观进行解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新方案”和“新课标”的发展历史和内涵体现。研究认为,可以从融通视角认识“五育融合”与“新课标”落实的内在联系;从转化视角构建“新课标”下的学校新生态;从发展视角深度开发学科育人价值,寻找“五育融合”改革和实施“新课标”的结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五育融合” 核心素养 跨学科 结构化 学业质量标准
下载PDF
美国社区教育的缘起、演进与启示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永 道格拉斯·珀金斯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8-66,共9页
美国社区教育发端于1930年代的社区学校运动。美国社区教育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实践的推广和多样化发展;二是社区教育在信息共享、理论发展和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三是社区教育获得了州和联邦立法与资金支持... 美国社区教育发端于1930年代的社区学校运动。美国社区教育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实践的推广和多样化发展;二是社区教育在信息共享、理论发展和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三是社区教育获得了州和联邦立法与资金支持。美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于,建构多层的社区教育概念,联结多样的社区教育组织和激发主动的社区教育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社区学校运动 人才培育 教育政策 社区学习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进步可能为当代教育学发展带来什么? 被引量:13
8
作者 伍红林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11,共9页
随着人类社会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技术的“教育学自觉”和教育学的“技术自觉”日益加强。人工智能进步正在逐步推动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新变化。一是引发教育学学科形态的新转变:当下边缘化的分支学科将成为研究主流,一些新的分支学... 随着人类社会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技术的“教育学自觉”和教育学的“技术自觉”日益加强。人工智能进步正在逐步推动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新变化。一是引发教育学学科形态的新转变:当下边缘化的分支学科将成为研究主流,一些新的分支学科亦将产生,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边界也会有新的突破;二是引发教育学学科使命的新转向:促使教育学突破其内蕴的技术逻辑,回到人的原点,致力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之解放,为技术时代的经典技术问题寻求新的解决之道;三是引发教育学研究方式的新转型:人工智能作为研究工具根据应用的程度和要求,区分出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不同应用水平,尤其是高级应用将引发教育学研究的不同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 技术逻辑 教育 教育学
下载PDF
共学互学: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间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家成 程豪 《终身教育研究》 2020年第6期22-27,共6页
借鉴“互学互鉴”的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当前终身教育系统内的主体间关系存在割裂状态。回归到具体个人的学习关系,每一位具体个人都是“学者”和“教者”,具体个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因教育或学习过程的复杂性而显示出... 借鉴“互学互鉴”的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当前终身教育系统内的主体间关系存在割裂状态。回归到具体个人的学习关系,每一位具体个人都是“学者”和“教者”,具体个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因教育或学习过程的复杂性而显示出超级复杂性,且具体个人对主体间关系的角色自觉与行为自觉有助于终身教育的实现。因此,恢复具体教育时段、不同教育时段、不同教育类型间的主体间共学互学关系,有助于终身教育系统新形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共学互学 思想方法 价值取向 发展战略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文化转型与共生教育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政涛 吕雪晗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39,共5页
智能时代不仅带来智能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引发了教育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等多方面的变革。如果将“文化”理解为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转型就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型。“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致力于人的生命... 智能时代不仅带来智能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引发了教育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等多方面的变革。如果将“文化”理解为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转型就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型。“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致力于人的生命改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的转型就是文化的转型,它们共同指向“人的转型”和“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型。以文化转型为视角,重新审视智能时代带来的改变,并与共生教育建立起内在关联。其一,形成对共生教育的系统理解,主张共生教育是一种由价值观、理想目标、思维方式、研究思路、发展条件、实践范式和分析视域等构成的整体。其二,探讨智能时代通过文化转型为共生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一是带来人类智能文化与人工智能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共生”新格局;二是带来“人与机器的共生关系”或“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关系”;三是带来人与机器的共生视角;四是带来思考如何建构增添人机共生关系之后的共生教育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文化转型 共生教育 教育人类学
原文传递
“社区教育”三大话语体系的起伏与集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家成 匡颖 +1 位作者 江娜 刘邓可 《终身教育研究》 2022年第5期3-12,共10页
我国现代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存在三大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分别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扎根于教育体制改革背景的话语体系;以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以社区工作者和研... 我国现代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存在三大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分别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扎根于教育体制改革背景的话语体系;以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以社区工作者和研究者为主体,以社区建设和治理为主旨的话语体系。三大话语体系相互疏离,社区教育发展也因不同的力量推动而不断起伏。当下,社区教育应当立足于新时代的情境,厚植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基因,基于合理的研究方法论而拓展、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转换其非强势状态,全力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社区教育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话语体系 教育现代化 终身教育 教育综合改革
下载PDF
人类世背景下的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天健 李政涛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人类世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两项教育理念——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人类世这一概念主要指人类活动遍及全球、几乎无地区不受人类影响的世界现状,相较于同类概念,人类世概念包含人类在当前世代总体行... 人类世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两项教育理念——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人类世这一概念主要指人类活动遍及全球、几乎无地区不受人类影响的世界现状,相较于同类概念,人类世概念包含人类在当前世代总体行动造成的诸多影响,是一种用以描述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综合观念。由人类世概念引发的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催生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两大理念。全球公民教育重点关注教育活动中的全球公民意识,旨在通过对全人类共同体意识与共同责任的唤醒应对全球性风险;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年轻一代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行动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素养,以及反思批判能力、承担责任和团结合作能力等。两种教育理念互为补充,成为人类世背景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复合教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全球公民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文化遗产 全球性风险 人类共同体 教育人类学
下载PDF
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对教育学及实践哲学的双重贡献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政涛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1年第5期10-26,共17页
“理论与实践”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学科共同面临的基源性问题。叶澜及其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分别以教育学和实践哲学为参照系,展现了自身独特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立场,具有独特的学术贡献。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的生成及... “理论与实践”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学科共同面临的基源性问题。叶澜及其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分别以教育学和实践哲学为参照系,展现了自身独特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立场,具有独特的学术贡献。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的生成及梳理透析,既是与“实践哲学”实现平等对话的机会,也是展示教育学对实践哲学作出反向贡献的机遇,更是把洞悉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的过程,变成叶澜教育学思想与实践哲学思想互动对话的过程,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教育学理论的学术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澜 教育 理论 实践 哲学 贡献
下载PDF
论“新基础教育”综合活动的独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庞庆举 《全球教育展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5,共9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在20余年的实践与理论交互生成中明确提出,综合活动是与学科教学并列的独特育人领域,其直接目标、构成要素、主要内容和开展过程皆有独特性。在与易混“课程”和已有“活动”的辨析中,进一步清思“综合活动”的特... “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在20余年的实践与理论交互生成中明确提出,综合活动是与学科教学并列的独特育人领域,其直接目标、构成要素、主要内容和开展过程皆有独特性。在与易混“课程”和已有“活动”的辨析中,进一步清思“综合活动”的特质,警惕将其知识化、边缘化。综合活动研究具有重建当代育人体系和更新教育基本学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 综合活动 独特性 育人体系 学理价值
原文传递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发展战略——对“终身教育”内涵的认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家成 程豪 《终身教育研究》 2020年第3期19-23,69,共5页
终身教育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为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基于对经典著作《终身教育引论》《学会生存》的再解读,“终身教育”的内涵是多维度的。终身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完善,助力社会的不断进步... 终身教育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为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基于对经典著作《终身教育引论》《学会生存》的再解读,“终身教育”的内涵是多维度的。终身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完善,助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终身教育是一类思想方法,体现长程思维,突出整体思维,强调融通思维;终身教育是一个发展战略,重视自觉反思问题,鼓励实验探索,坚持整体建构和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内涵 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 思想方法 发展战略
下载PDF
基于成人技能调查数据库的成人学习与教育证据驱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永 邵聪祎 刘一鸣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证据驱动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发掘、开发并利用高质量的证据,从而促进知识传播、创造与应用。成人技能调查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技能分析框架是其发掘与开发高质量证据的重要工具。综述基于成人技能调查数据库的成人学习与教育证据驱动研... 证据驱动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发掘、开发并利用高质量的证据,从而促进知识传播、创造与应用。成人技能调查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技能分析框架是其发掘与开发高质量证据的重要工具。综述基于成人技能调查数据库的成人学习与教育证据驱动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西方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者如何利用相关证据,提高成人学习与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成效。主要研究启示在于:充分利用现成大型国际调查数据库,建构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的主题扇和强化成人学习与教育政策导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学习与教育 证据驱动 国际组织 成人技能调查 政策导向研究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构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家成 《新课程评论》 2022年第5期7-17,共11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努力突出体现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时至今日,该领域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迫切。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重点加强多主体合作的动力...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努力突出体现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时至今日,该领域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迫切。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重点加强多主体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设、激发活力和创造性的运行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需要更明确地立足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价值引领与目标引导,重视评价导向,突出研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机制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全民终身学习 教育综合改革
原文传递
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与实践转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政涛 叶澜 +3 位作者 吴亚萍 卜玉华 李家成 伍红林 《中国基础教育》 2023年第11期6-10,共5页
针对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认识、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历经20余年探索,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指导,通过明确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内涵与立场、探究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分析框架与实践转化策略... 针对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认识、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历经20余年探索,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指导,通过明确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内涵与立场、探究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分析框架与实践转化策略、聚焦学科教学育人价值开发与“课型”研究、深化学科教学育人价值开发与多元融通,形成了学科教学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实践转化的中国方案;构建了重视“学科的独特”、实现“结构的关联”、推动“过程的转化”、促进“多元的融通”、生成“贴地式深度介入”研究机制、推进“理实共生”、传播“中国方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式学科教学育人价值开发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生命·实践”教育学 学科教学 育人价值 开发转化
原文传递
我很重要!班级每个人都重要!——论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中学生存在感的获得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才英 李家成 《现代教学》 2017年第10期7-11,共5页
自2016年11月到2017年3月,全国百所中小学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与救助儿童会共同发起的“你好,寒假!”项目研究。这个研究可谓典型的“三无”项目——无课题立项、无科研经费、无奖状证书。但研究本身的魅... 自2016年11月到2017年3月,全国百所中小学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与救助儿童会共同发起的“你好,寒假!”项目研究。这个研究可谓典型的“三无”项目——无课题立项、无科研经费、无奖状证书。但研究本身的魅力,群体合作的快乐,创新实践的性质,“互联网+”的平台,尤其是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发展,成为该项目启动、运行、总结的真正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经费 教育学研究 群体合作 课题立项 教育意蕴 终身教育 微观系统 教育研究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历史回溯、演进逻辑与时代贡献
20
作者 李栋 李政涛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0,共12页
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成型性研究阶段、校本扎根深化研究阶段和生态式推进研究阶段五个发展时期,持续以“把握时代精神,设计未来新人形象”“、创建新型学校,改变师生生存方式... 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成型性研究阶段、校本扎根深化研究阶段和生态式推进研究阶段五个发展时期,持续以“把握时代精神,设计未来新人形象”“、创建新型学校,改变师生生存方式”“、提出‘四观十二性’,重构教育观念系统”的方式来孕育自身独特的育人使命与精神特质。“新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演进逻辑:在价值观念上倡导唤醒主动改革意识,激发内驱式发展需求;在行动方法上倡导理论适度先行,探索深度介入式研究;在研究主张上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教师自觉推进研究性变革实践;在思维方式上倡导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创生交互式转化逻辑;在组织结构上倡导提升区域生态辐射效应,缔造合作研究共生体。历时3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坚守学问自觉、学术自觉、学人自觉和学派自觉,创生了一套回应时代教育诉求的变革理论、一批具有内涵发展品质的转型学校、一条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改革之路和一个扎根本土“生命·实践”的教育学派,彰显了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实践变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自信与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研究 研究性变革实践 “生命·实践”教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