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伟龙 朱越峰 李连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85-487,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 对 7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 (6 3例 )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6例 )。结果 行内固定治疗者患肢功能的优良率为 80 .9% (5 1/ 6 3例 ) ...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 对 7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 (6 3例 )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6例 )。结果 行内固定治疗者患肢功能的优良率为 80 .9% (5 1/ 6 3例 ) ,并发症发生率多。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者患肢功能的优良率为 93.8%(15 / 16例 )。结论 对无手术禁忌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尽可能行假体置换术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治疗 外科手术 内固定 老年人
下载PDF
淋巴管静脉吻合治疗四肢淋巴水肿远期疗效观察——附32例报告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伟龙 范永前 李连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85-386,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3年至1989年32例采用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9~15年随访。结果:患者肢体周径缩小,皮肤柔软,丹毒发作完全控制19例,占59.4%。偶有丹毒...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3年至1989年32例采用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9~15年随访。结果:患者肢体周径缩小,皮肤柔软,丹毒发作完全控制19例,占59.4%。偶有丹毒发作9例,占28.1%。无效4例,占12.5%。结论:应用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减少感染发作,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丹毒
下载PDF
透明质酸膝骨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 被引量:6
3
作者 朱炯 范永前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7-288,共2页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膝骨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90例膝骨关节炎病人,男性38例,女性52例,年龄65±s8a,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透明质酸关节腔内注射,2.5mL,qw×...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膝骨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90例膝骨关节炎病人,男性38例,女性52例,年龄65±s8a,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透明质酸关节腔内注射,2.5mL,qw×3wk;双氯芬酸50mg,po,bid×3wk;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0.5%布比卡因注射液5mL+0.9%氯化钠注射液至20mL,qw×3wk。结果:A,B,C3组有效率分别为97%,87%和90%。B,C2组与A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3组副作用均轻微。结论:透明质酸关节腔内注射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关节内注射 透明质酸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第一跖骨头下籽骨切除术对前足第一序列功能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朱越峰 顾湘杰 +2 位作者 李连生 王旭 马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研究第一跖骨头下胫腓侧籽骨对前足第一序列功能的生物力学影响, 以探讨籽骨病变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取 12具人体膝关节以下新鲜正常下肢尸体标本, 建立第一序列正常状态生物力学模型。分别在不同状态下, 改变长屈肌和...   目的: 研究第一跖骨头下胫腓侧籽骨对前足第一序列功能的生物力学影响, 以探讨籽骨病变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取 12具人体膝关节以下新鲜正常下肢尸体标本, 建立第一序列正常状态生物力学模型。分别在不同状态下, 改变长屈肌和长伸肌的力量, 使跖趾关节平衡于多个角度, 记录长屈、伸肌腱的力量; 通过生物力学公式得出不同角度、不同籽骨状态下长屈伸肌腱的力矩臂比值。结果:(1) 足胫 /腓侧籽骨远侧半切除对长屈肌腱瞬间力矩臂影响与籽骨完整状态相比, 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2) 足胫 /腓侧籽骨全切除对屈肌腱瞬间力矩臂影响与籽骨完整状态相比, 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5); (3) 足部胫腓侧籽骨全切除对长屈肌腱瞬间力矩臂的影响与籽骨完整状态相比, 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5)。结论 : (1) 因第一跖骨头下胫腓侧籽骨远侧半切除对趾屈曲力影响很小, 临床中对于籽骨横行骨折及多分籽骨伴籽骨炎患者可行籽骨半切除术; (2) 胫 /腓侧籽骨单侧全切除和胫腓双侧籽骨全切除术对趾屈曲力量有明显影响, 所以手术切除单侧籽骨应慎重, 应尽量避免切除双侧籽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骨 拇长屈肌腱 第一跖趾关节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7
5
作者 朱炯 蔡晓晞 +1 位作者 梁承伟 陈聪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23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男7例,女11例;年龄58~85岁,平均71.5岁。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12例16个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6例7个椎体。术后... 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23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男7例,女11例;年龄58~85岁,平均71.5岁。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12例16个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6例7个椎体。术后对患者的疼痛、镇痛药使用、活动能力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个月(3~14个月)。椎体成形术组视觉类比评分(VAS)平均由术前7.9到术后2.7和最终随访2.4;镇痛药使用评分由术前2.3到术后0.6和最终随访0.7;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2.4到术后1.5和最终随访1.3。后凸成形术组VAS平均评分由术前8.1到术后2.8到最终随访2.4(P〈0.01);镇痛药使用评分由术前2.4到术后0.7和最终随访0.7(P〈0.01);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2.5到术后1.5和最终随访1.4(P〈0.05)。椎体成形术组和后凸成形术组均能恢复伤椎前中柱高度,后凸成形术组效果更明显,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均能迅速缓解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疼痛,减少镇痛药依赖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后凸成形术能更好恢复伤椎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跖骨头下籽骨形态变异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旭 朱越蜂 +3 位作者 顾湘杰 陈飞雁 黄加张 何勇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 调查跖骨下籽骨变异种类与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 2 0 0 1年 8月 19日至 2 0 0 2年 8月18日所拍摄的 4 38足部正、斜位X线片 ,观察并记录籽骨形态的变化。结果 籽骨异常 39足。其中籽骨缺如 7足 ,占 17.95 % (胫腓侧全部... 目的 调查跖骨下籽骨变异种类与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 2 0 0 1年 8月 19日至 2 0 0 2年 8月18日所拍摄的 4 38足部正、斜位X线片 ,观察并记录籽骨形态的变化。结果 籽骨异常 39足。其中籽骨缺如 7足 ,占 17.95 % (胫腓侧全部缺如 4足 ,单纯胫侧缺如 3足 )。双分籽骨 31足 ,占 79.4 8%。纵裂 1足 ,余为横裂。胫腓侧籽骨均为双分籽骨 1足 ,占 2 .5 6 % ,单纯腓侧籽骨双分 2足 ,占 5 .13% ,单纯胫侧双分籽骨 2 7足 ,占 74 .36 %。三分籽骨 1足 ,占 2 .5 6 % ,单纯胫侧籽骨发育不良 1足 ,占 2 .5 6 %。结论 正常情况下 ,跖骨头下籽骨存在一定比例的形态学变化 ,对于籽骨功能紊乱要全面检查分析、仔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形态 骨头 单纯 斜位 正常 异种 情况 目的 拍摄
下载PDF
肩关节周围炎的MRI表现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兮文 沈海敏 +1 位作者 倪新瑜 王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 :了解肩关节周围炎的磁共振表现。材料和方法 :利用高场(VISION1.5T)和低场(OPEN0.2T)磁共振对55例(其中双侧发病8例)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 :患病肩关节中MRI检出阳性征象的共43例次(68.3 %) ;根据出现信号异常区... 目的 :了解肩关节周围炎的磁共振表现。材料和方法 :利用高场(VISION1.5T)和低场(OPEN0.2T)磁共振对55例(其中双侧发病8例)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 :患病肩关节中MRI检出阳性征象的共43例次(68.3 %) ;根据出现信号异常区将肩关节周围炎分为三组 :滑膜囊积液35例次(81.4 %) ;肱二头肌腱鞘炎3例次(7 %) ;肌肉损伤5例次(11.6 %)。结论 :MRI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大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MRI 影像学表现 诊断依据 解剖结构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后路脊髓前外侧解压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连生 林伟龙 马元璋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04-207,2,共4页
至今尚缺乏良好的手术方法以直接切除颈椎管前方的后纵韧带骨化组织。作者等在1988年设计后路脊髓前外侧解压术,于后路椎板成形后进一步在直视下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组织,最大限度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本文报道本术式的30例经验,详细... 至今尚缺乏良好的手术方法以直接切除颈椎管前方的后纵韧带骨化组织。作者等在1988年设计后路脊髓前外侧解压术,于后路椎板成形后进一步在直视下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组织,最大限度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本文报道本术式的30例经验,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3.7个月,按殷华符疗效等级标准,优良率86.7%,有效率96.7%。本术式解压彻底,疗效好,手术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解压
下载PDF
正常肩关节的运动MRI研究
9
作者 孙兮文 沈海敏 嵇鸣 《上海医学影像》 2003年第4期277-278,共2页
目的 借助MRI观察中国人肩关节运动成像过程。 方法 借助水平开放型0.2 Tesla磁共振,对6名志愿者12个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过程进行研究。 结果 1.内收和外展过程中,每个肩关节分析的影像数是11~15幅,平均13.5±1.1幅.... 目的 借助MRI观察中国人肩关节运动成像过程。 方法 借助水平开放型0.2 Tesla磁共振,对6名志愿者12个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过程进行研究。 结果 1.内收和外展过程中,每个肩关节分析的影像数是11~15幅,平均13.5±1.1幅.最大外展角度范围110°~150°,均值为130°±12°。2.内旋和外旋,自内向外旋转过程中连续采集11~14幅图像,平均12.5±0.9幅.最大外旋角度范围110°-140°,均值为120°±7°。 结论 水平开放式MRI能够反映肩关节运动的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MRI 磁共振 冠状斜面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跟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0
作者 李菲 洪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308-309,共2页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跟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近一年我院跟骨骨折患者60例研究,分为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躯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较好,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的大部分患者经过影像学复查,复位良...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跟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近一年我院跟骨骨折患者60例研究,分为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躯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较好,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的大部分患者经过影像学复查,复位良好,没有错位、肿胀等现象发生,患者自述没有疼痛感觉,可以正常生活,康复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观察组患者床上活动时间和床下活动时间均比对照组时间长,并且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疼痛程度也较低,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患者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效果更为良好,应宣传推广此项护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 跟骨骨折 护理效果
下载PDF
骨髓单核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诱导破骨细胞样细胞
11
作者 张云海 邓廉夫 杨庆铭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6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条件。方法4种方法诱导破骨细胞样细胞:(A)单纯骨髓单核细胞法,(B)单纯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液法,(C)骨髓单核细胞+BMSC共培养(1:1)法,(D)骨髓单核细胞+BMSC共培养(10∶1)法,通... 目的探讨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条件。方法4种方法诱导破骨细胞样细胞:(A)单纯骨髓单核细胞法,(B)单纯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液法,(C)骨髓单核细胞+BMSC共培养(1:1)法,(D)骨髓单核细胞+BMSC共培养(10∶1)法,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StrACP)测试、TRAP染色评估培养的细胞。结果(B)和(D)接种法能获得破骨细胞样细胞,(D)法得到的破骨细胞样细胞活性高、数目多。结论(D)法诱导破骨细胞优于其它培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间质干细胞 单核细胞 破骨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下载PDF
持续肩痛并非都是肩周炎,也可能是肩袖损伤
12
作者 范永前 《科学生活》 2020年第12期52-54,共3页
肩关节是人体上肢最大、最灵活的关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劳累的关节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肩颈痛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约10亿人的常见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肩痛困扰的中老年人非常普遍,往往在运动或是提重物后出现。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痛 人体上肢 肩关节 肩周炎 世界卫生组织 肩颈痛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评价
13
作者 范永前 梁承伟 沈海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78-580,F006,共4页
目的 评价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7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8... 目的 评价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7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8例、Steffee 10例、RF 9例、Socon 2 5例、Tenor 2 0例、Moss Miami 2例。滑脱水平在L4的患者有 4 4例、L3 有 9例、L5有 16例 ,两节水平的滑脱有 5例。Ⅰ°滑脱 37例 ,Ⅱ°31例 ,Ⅲ°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5 3.6岁 (30~ 79岁 )。根据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 (TD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4个月 (12~ 10 4个月 ) ,所有患者最后随访的JOA评分中客观症状为 (6 .7± 1.0 )分 ,临床体征为 (4 .7± 1.1)分 ,日常活动为 (11.8± 1.9)分 ,总评分为 (2 3.0± 2 .5 )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 ,术后主观症状改善 70 % ,临床体征改善 6 8% ,日常活动改善 77%。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A组 (30~ 39岁 )、B组 (4 0~ 4 9岁 )、C组 (5 0~ 5 9岁 )、D组 (≥ 6 0岁 ) ,以JOA的评分结果 >2 5分定为满意 ,A、B、C、D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75 %、6 9%、6 1%。结论 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植骨融合 治疗 退行性腰椎滑脱 疗效评价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手术及其疗效观察──附49例分析
14
作者 束建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3-325,共3页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显露方式、处理要点及术后稳定性保护问题。方法:对1990~1996年间,在我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首次施行手术治疗的57例中的49名患者进行为期1~6年的随访。将结果按手术...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显露方式、处理要点及术后稳定性保护问题。方法:对1990~1996年间,在我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首次施行手术治疗的57例中的49名患者进行为期1~6年的随访。将结果按手术方式分类、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优27例,良1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7.8%。其中开窗或扩大开窗优良率与半椎板和全椎板手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手术实际采用扩大开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神经根的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加强术后稳定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管狭窄 腰椎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急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
15
作者 张琪 林伟龙 +1 位作者 李连生 刘奕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39-40,50,共3页
目的 评价保守疗法对老年人低能量颈部损伤所致急性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对 9例年龄 6 1~ 82岁的老年急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 (acutecentralcordsyndrom ,A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保守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价... 目的 评价保守疗法对老年人低能量颈部损伤所致急性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对 9例年龄 6 1~ 82岁的老年急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 (acutecentralcordsyndrom ,A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保守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 3~ 2 1个月 ,平均 14个月。治疗结束后 6周、6个月和 1年的运动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7.1% ,14.2 %和 2 9.4% ;感觉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2 2 .4%、31.6 %和 3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中央脊髓综合征 老年人 保守治疗 非手术治疗 ACCS
下载PDF
椎板棘突翻转回植和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16
作者 林伟龙 李连生 范永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87-888,共2页
目的探讨椎板切开后部分椎管后壁缺损及固定等难题,防止椎板移位及再关门。方法用微型风动摆锯沿关节突内侧切开两侧椎板,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整块取下。再行两侧神经根管内口扩大术及脊髓前外侧减压术。然后将椎板、棘突和黄韧... 目的探讨椎板切开后部分椎管后壁缺损及固定等难题,防止椎板移位及再关门。方法用微型风动摆锯沿关节突内侧切开两侧椎板,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整块取下。再行两侧神经根管内口扩大术及脊髓前外侧减压术。然后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翻转回植。结果3例病人术后3个月和半年复查X线片和CT显示:椎板骨性融合,颈椎活动度好。平均随访31月,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通过侧翻棘突椎板黄韧带复合体可以增加椎管的矢状径。侧翻后椎管后壁覆盖充分,有效保护脊髓,防止术后的瘢痕再压迫。两侧骨性融合后可以增加脊柱后柱的支持作用,从而增加脊柱后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颈椎前凸,防止由于椎板广泛切除后所产生的鹅颈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成形术 颈椎管狭窄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腓骨钢板的后方固定
17
作者 范永前 梁承伟 沈海敏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4期616-617,共2页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钢板固定的位置。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 75例 ,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 4 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访 10~ 2 4个月 ,平均 15个月。采用Baird和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钢板固定的位置。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 75例 ,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 4 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访 10~ 2 4个月 ,平均 15个月。采用Baird和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骨折愈合。术后疗效为优 2 4例 ,良 17例 ,可 5例 ,差 2例。优良率为 85 .4 %。结论 :腓骨钢板的后方放置可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 ,钢板有更好的软组织覆盖 ,钢板无须过多塑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钢板 后方固定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238
18
作者 杨丰建 林伟龙 +4 位作者 朱炯 黄东辉 沈海敏 张琪 朱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体接受PVP治疗,男21例29个椎体,女40例53个椎体,年龄65~96岁,平均78.3岁;45例55个椎体接受PKP治疗,男17例21个椎体,女28例34个椎体,年龄68~90岁,平均77.1岁。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伤椎高度,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PVP组术前和术后1d VAS分别为6.7±1.4分和2.1±0.7分,PKP组分别为6.9±1.2分和2.2±0.9分,每组术后VAS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55例、PKP组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4±1.8mm和9.2±2.2mm,术后12个月随访伤椎高度分别丢失0.8±0.5mm和1.9±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8例33个椎体,PKP组15例17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9例,PKP组6例,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PKP的复位效果优于PVP,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较明显;两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下载PDF
DHS和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8
19
作者 刘奕 朱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13-914,共2页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 DHS 治疗 老龄化社会 发病人数 高龄患者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20
作者 刘奕 沈海敏 董健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9-1013,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行PVP治疗的OVCF患者703例,其中男133例,女570例;年龄59—88岁,平均76岁。椎体分布:T65个、T73个、T...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行PVP治疗的OVCF患者703例,其中男133例,女570例;年龄59—88岁,平均76岁。椎体分布:T65个、T73个、T819个、T916个、T10、14个、T1146个、T19 218个、L1241个、L2137个、L3108个、L455个、L,37个。根据是否新发椎体骨折,分为新发椎体骨折组(80例)和未发生新发椎体骨组(对照组,623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腰椎骨密度、受累椎体、骨水泥注射量、椎间隙骨水泥漏、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恢复比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根据新发椎体骨折的位置又分为相邻椎体骨折组(48例)和非相邻椎体骨折组(32例)。结果80例患者(11%)术后发生新发椎体骨折。新发骨折组平均腰椎骨密度T值为(-3.31±O.74)SD,对照组为(-2.98±0.86)SD,骨密度降低与新发椎体骨折风险显著相关(P〈0.05)。而骨水泥注射量、椎间隙骨水泥漏、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恢复比等其他因素和新发椎体骨折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邻椎体骨折组和非相邻椎体骨折组各项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骨质疏松症是PVP治疗OVCF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预防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