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同库 Ajay K.Mishra 丁福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在12 h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34例)及缺血后处理组(30例...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在12 h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34例)及缺血后处理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交替3次后再持续灌注的方法.比较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病72 h的CK和CK-MB峰值及72 h的CK值动态变化、冠状动脉血流速度(CTFC)、室壁运动计分(WMS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计分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QRS-MIS)、心肌呈色分级(MBG)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再灌注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52.9%(18/34)和26.7%(8/30,P<0.0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58.8%(20/34)和23.3%(7/30,P<0.05),CK峰值分别为(1732±480)U/L和(1162±548)U/L(P<0.01),CK-MB峰值分别为(280±99)U/L和(165±70)U/L(P<0.01),CTFC分别为(26.97±3.42)帧和(22.23±3.81)帧(P<0.05),WMSI分别为1.82±0.83和1.27±0.52(P<0.05),LVEF分别为0.47 ±0.10和0.55±0.08(P<0.05),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14.65±6.88)%和(10.60±4.97)%(P<0.05),MBG分别为1.47±0.61和2.27±0.64(P<0.05).结论 心肌缺血后处理能显著减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卢娜 刘炎 徐丽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无创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价值。方法将101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双侧颈...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无创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价值。方法将101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冠心病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2.26±1.55)vs(1.73±0.94)mmol/L,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1.65±0.54)vs(1.94±0.46)mmol/L,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71.1%)和斑块形成率(43.4%)增高,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油三酯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并且该无创技术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可提高对冠心病的预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3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浦介麟 王洪涛 +9 位作者 刘同库 马克娟 李宁 姚焰 楚建民 方丕华 马坚 华伟 张澍 王方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作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根据1994年欧洲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选择确诊 ARVC 患者31例,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及治疗方式,随访疗效。结果 31例中男性27例,女性4例,首次确诊年龄为19~58(34.7±... 目的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作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根据1994年欧洲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选择确诊 ARVC 患者31例,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及治疗方式,随访疗效。结果 31例中男性27例,女性4例,首次确诊年龄为19~58(34.7±9.4)岁。28例(90.3%)临床症状为心悸、头晕,13例(41.9%)具有晕厥史,3例(9.7%)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例有猝死家族史。超声心动图和(或)核磁共振检查,29例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其中2例合并左心室扩大。静息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T 波倒置,主要发生在胸前导联;17例(54.8%)可见 epsilon(ε)波;26例(83.9%)平均 QRS 时程≥110 ms,右胸导联 QRS 时程大于左胸导联,平均 QRS 波在 V_(1~3)和 V_(4~5)导联分别为(120.8±13.7)ms和(99.4±13.7)ms(P<0.05);肢体导联低电压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分别为13例(41.9%)和7例(22.6%)。在31例患者中均记录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其中15例(48.4%)为单形性,16例(51.6%)为多形性。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者14例,即刻成功11例(78.6%),随访(18.3±10.2)个月,6例 VT 复发(54.5%);药物治疗17例,其中7例在置入心脏除颤器情况下用药,随访(35.6±19.0)个月,11例 VT 复发(64.7%),1例猝死。结论 ARVC 青、中年起病,胸前导联T波倒置、s波、V_(1~3)导联平均 QRS 时程≥110 ms 是其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经导管射频消融远期复发率高,药物预防远期效果不佳,心脏除颤器是值得选择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心电描记术 导管消融术 除颤器 植入型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解偶联蛋白2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东明 杨萍 +2 位作者 孙昕昳 魏群 杨杰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心衰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饲养6周的24只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group,n=6)、模型组(Model group,n=6)、阿托伐他汀组(atorvastatin group,n=6)、阿托...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心衰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饲养6周的24只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group,n=6)、模型组(Model group,n=6)、阿托伐他汀组(atorvastatin group,n=6)、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atorvastatin+coenzyme Q10 group,n=6),连续灌胃给药5周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全心及左室肥厚指数(HW/BW,LVHW/BW),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RT-PCR法测定非梗死区心肌组织UCP2 mRNA表达水平。结果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更能明显升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及SOD活性,降低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心肌肥厚指数、血清MDA的含量及下调UCP2 mRNA表达水平(P<0.05-0.001),但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下调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内UCP2 mRNA的表达水平改善心衰心室重构过程中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辅酶Q10 心力衰竭 解偶联蛋白2
下载PDF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吉田 芦丽莉 陈昌捷 《中国医药》 2006年第10期584-585,共2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70例UA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计算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同时检测血...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70例UA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计算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结果银杏叶注射液治疗UA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心率、收缩压与心率乘积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血脂增高者治疗后TC含量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对改善UA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并有调节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银杏叶注射液 血脂 冠心病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东明 杨萍 +2 位作者 孙昕昳 魏群 杨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54-2256,共3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氟烷麻醉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6w成功建立心...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氟烷麻醉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6w成功建立心衰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阿托伐他汀组、模型+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给药组均于术后第7周开始给药,其中阿托伐他汀给药浓度为10 mg.kg-1.d-1,辅酶Q10给药浓度为30 mg.kg-1.d-1,连续给药5w,1次/d。5w后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中SOD活性,光镜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模型+阿托伐他汀组较模型组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SOD活性显著增强(P<0.01),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模型+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较模型+阿托伐他汀组MDA含量减少(P<0.05),SOD活性增强(P<0.05),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较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能进一步保护心肌,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辅酶Q10 心力衰竭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梁铁彪 周玉杰 +4 位作者 刘同库 何东方 周志明 丁福祥 刘睿方 《医学综述》 2009年第9期1414-1417,共4页
目的对经桡动脉介入术患者进行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及地西泮干预,观察各组药物及相应药物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1200例,随机分为4组(A、B、C、D),A组予硝酸甘油200μg和维拉帕米1 mg;B组予硝酸甘油200... 目的对经桡动脉介入术患者进行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及地西泮干预,观察各组药物及相应药物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1200例,随机分为4组(A、B、C、D),A组予硝酸甘油200μg和维拉帕米1 mg;B组予硝酸甘油200μg;C组予维拉帕米1 mg;D组为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每组随机分为2亚组(A1、A2;B1、B2;C1、C2;D1、D2),1组术前30 min给予地西泮0.15 mg/kg(年龄〉65岁剂量减半),2组不应用地西泮。分别观察各组内和组间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结果实际入选病例数1167例,平均年龄(65.7±8.3)岁,男621例,女546例;桡动脉痉挛发生率A1(3.4%),A2(4.1%);B1(4.2%),B2(5.4%);C1(12.4%),C2(14.8%);D1(23.6%),D2(33.8%),组内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A1与B1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维拉帕米与单用硝酸甘油效果最佳,再次为单用维拉帕米,术前应用地西泮可减少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不明确。故主张单独应用硝酸甘油,不必要术前常规应用地西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痉挛 硝酸甘油 维拉帕米 地西泮
下载PDF
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常学锋 曲萌 +4 位作者 初贵富 何援越 张淑胜 邹德利 何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 探讨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ARE)对患者免疫功能、肠道炎性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ARE患者91例,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44例)及肠外营养组(47例),早期两组均给予5~7 d的依替米星、肠外营养及对症治... 目的 探讨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ARE)对患者免疫功能、肠道炎性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ARE患者91例,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44例)及肠外营养组(47例),早期两组均给予5~7 d的依替米星、肠外营养及对症治疗,同时给生长抑素25μg/h静脉均匀泵入,至呕吐、腹泻、腹胀症状消失。同时免疫肠内营养组:对于腹胀、呕吐的患者应用穴位定向透药疗法、清热凉血方保留灌肠等疗法,促进排气、排便,待腹胀、呕吐症状消失后于介入下置空肠营养管,给予爱伦多肠内营养粉剂温开水稀释后加入深海鱼油2 g,再加入谷氨酰胺3 g强化免疫,前几天肠内营养热量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肠外营养组继续肠外营养。两组均按着32 kcal/(kg·d)给予总热量,热(kcal)氮(g)比均为128∶1的原则,总有效营养治疗时间为14 d。于营养治疗前和营养治疗14 d后晨起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抗原分化(CD)3阳性(CD3^(+))、CD4^(+)、CD8^(+)值;检测两组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及脂多糖(LPS)值;采用现场见面随访为主、辅以电话调查的方法探究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营养治疗14 d后血液CD3^(+)、CD4^(+)、CD8^(+)均显著回升,且免疫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回升显著(P<0.05);两组血清CRP、LPS及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免疫肠内营养组CRP、LPS及IL-6降低的水平比肠外营养组显著(P<0.05);3个月后随访发现两组生活质量部分存在差异,免疫肠内营养组情绪功能及躯体功能明显好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ARE患者通过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后能明显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肠道炎性反应、减轻肠黏膜受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中医中药治疗 放射性肠炎 免疫功能 肠道炎性因子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黄芩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邓斌 张静思 +1 位作者 符史健 王智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9-276,338,共9页
目的探究黄芩苷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所致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周)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组及美托洛尔组,模型组予ISO皮下注射5 mg·kg^(-1),对... 目的探究黄芩苷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所致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周)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组及美托洛尔组,模型组予ISO皮下注射5 mg·kg^(-1),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 d;黄芩苷组及美托洛尔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分别予黄芩苷(25,50,100 mg·kg^(-1))、美托洛尔10 mg·kg^(-1)灌胃,对照组予药物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4周。于4周末行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处死大鼠后,心肌切片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指数(AI)变化,取左心室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心室肌细胞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和人基质裂解素2(human stromelysin-2,ST2)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心室肌组织中乳酸(lactic acid,LA)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色素(Cytochrome C,Cyt C)、凋亡酶激活因子1(apoptosis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caspase-9、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室重构明显,心功能减弱,血清心衰标记物NT-pro BNP和ST2含量增多;心室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LA和FFA含量升高,Cyt C、Apaf-1、caspase-9、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及美托洛尔组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血清NT-pro BNP和ST2含量减低,心室肌细胞凋亡数量减少,LA和FFA含量降低,Cyt C、Apaf-1、caspase-9、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黄芩苷可有效改善ISO所致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提高心功能,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心力衰竭 线粒体 凋亡 能量失衡
下载PDF
吉非替尼对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辛秀琴 于杜娟 +1 位作者 于敏 黄淑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300-2302,共3页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老年患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与生存期的联系。方法选择43名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晚期肺腺癌老年患者,观察其3个月后肺功能改变及肺毒性的表现及其与生存期的联系。结果40个病人复查了肺弥散功能,肺通气及换...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老年患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与生存期的联系。方法选择43名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晚期肺腺癌老年患者,观察其3个月后肺功能改变及肺毒性的表现及其与生存期的联系。结果40个病人复查了肺弥散功能,肺通气及换气功能、肺总量,有11名患者的肺弥散功能较治疗前下降20%以上,其肺通气及换气功能、TLC未见明显改变;有2名患者出现了3级及以上肺毒性反应,以间质性肺炎改变为主;肺弥散功能的下降与生存期未见明显联系。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虽部分患者可出现弥散功能降低,但与严重肺毒性及短生存期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肺功能 吉非替尼
下载PDF
黄芩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律失常及心室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肌电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智 王娟 +1 位作者 徐雷 赵东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06-712,共7页
目的探究黄芩苷对心力衰竭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肌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模型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SO)后颈部皮下注射5... 目的探究黄芩苷对心力衰竭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肌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模型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SO)后颈部皮下注射5 mg/(kg·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NaCl注射液后颈部皮下注射,连续注射7 d;美托洛尔组及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美托洛尔10 mg/(kg·d)及25、50、100 mg/(kg·d)黄芩苷灌胃,对照组给予药物等体积0.9%NaCl注射液灌胃,连续给药4周。于4周末行心电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心率、室性早搏发生情况及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人基质裂解素2(ST2)、脑钠肽(BNP)含量。每组取6只大鼠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记录和测量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MAPD_(90))、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ERP)及ERP/MAPD_(90)比值;另外6只大鼠行心室肌TUNEL染色后检测其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肌醇需酶1(IRE1)、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率增快,易发生室性早搏,LVESd、LVEDd升高,LVEF降低,血清ST2、BNP含量升高,心室肌细胞ERP/MAPD_(90)降低,凋亡指数(AI)升高,GRP78、IRE1、CHOP表达升高,Cx43表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黄芩苷具有改善ISO所致心力衰竭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室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提高肌电稳定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甙 心力衰竭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离体心脏制备 心室肌细胞肌电稳定性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内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吉田 陈昌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0-422,共3页
目的bFG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肌细胞内Bcl-2、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生理盐水组,缺血+bFGF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AMI模型。术前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及bFGF,于结扎后2、4和8h处... 目的bFG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肌细胞内Bcl-2、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生理盐水组,缺血+bFGF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AMI模型。术前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及bFGF,于结扎后2、4和8h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内Bcl-2、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4h时,缺血+bFGF组心肌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141.75±26.91)‰,(125.63±24.09)‰明显高于缺血+生理盐水组(15.63±5.05)‰,(42.12±14.08)‰,P<0.01,Bax蛋白表达(11.25±3.80)‰,(30.87±8.05)‰明显低于缺血+生理盐水组(32.62±6.61)‰,(83.638±9.84)‰,P<0.05。结论bFGF可促进AMI时心肌细胞内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心肌梗死 BCL-2 BAX
下载PDF
卡托普利的时辰疗法对杓型高血压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芦丽莉 陈吉田 陈昌捷 《中国医药》 2006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的时辰疗法与传统疗法对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80例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时辰给药观察卡托普利的降压效应。结果两组用药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值、夜...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的时辰疗法与传统疗法对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80例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时辰给药观察卡托普利的降压效应。结果两组用药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值、夜间舒张压下降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24h收缩压峰值、24h舒张压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72.5%,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卡托普利在治疗杓型高血压上传统疗法及时辰疗法均有效,但时辰给药可以避免血压在高峰时段过高和低谷时段过低,保持血压平稳,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杓型高血压 时辰给药 卡托普利
下载PDF
雷米普利对实验性心衰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群 宋显晶 +2 位作者 杨杰 赵东明 杨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2,共3页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大鼠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模成功并饲养6w的16只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雷米普利组,每组8只,另随机选9只作为假手术组(麻醉开胸后只穿刺不结扎,1只死于麻醉意外),连续...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大鼠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模成功并饲养6w的16只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雷米普利组,每组8只,另随机选9只作为假手术组(麻醉开胸后只穿刺不结扎,1只死于麻醉意外),连续灌胃给药4w后测定全血黏度,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并通过HE染色观察梗死区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雷米普利可明显降低MDA、LPO及FFA含量,提高SOD活性,并能减轻梗死区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结论雷米普利改善左室重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普利 大鼠 心衰 氧自由基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敏 张晶敏 仲维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2287-228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 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疾病/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原文传递
青壮年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敏 张晶敏 李继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3016-3017,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6-03/2007-07对12 760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456例,总发生率为3.57%,其中男性发生率4.19%...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6-03/2007-07对12 760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456例,总发生率为3.57%,其中男性发生率4.19%,女性发生率0.47%。轻度体力活动人群发生率为2.13%,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62%。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复合征 早搏/诊断 体格检查
原文传递
病毒性心肌炎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敏 李继红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10年第1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病情观察的价值。方法对44例VMC患者和20例对照者进行动态监测cTnI,探讨cTnI与VMC及病程关系的研究。结果在诊断VMC时,患者在各检测期内血清cTnI的阳性率(68.18%)显著高于... 目的探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病情观察的价值。方法对44例VMC患者和20例对照者进行动态监测cTnI,探讨cTnI与VMC及病程关系的研究。结果在诊断VMC时,患者在各检测期内血清cTnI的阳性率(68.18%)显著高于心肌酶谱各项(P<0.01)。结论在VMC诊断中,cTnI可取代传统的测定作为诊断VMC的重要指标,同时cTnI在VMC病情进展的观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肌钙蛋白Ⅰ 心肌酶谱
原文传递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纪文新 王赫楠 翟羽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3105-3106,共2页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药物疗法 阿魏酸/治疗应用
下载PDF
不同年龄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艳芳 刘宇扬 +2 位作者 梁铁彪 王建龙 成万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49-55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Wistar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胰岛素(INS)和胰岛素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5只3月龄、12、18和24月龄Wistar大鼠血清IGF-ⅡI、NS和胰岛素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餐后血清IGF-Ⅱ在...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Wistar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胰岛素(INS)和胰岛素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5只3月龄、12、18和24月龄Wistar大鼠血清IGF-ⅡI、NS和胰岛素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餐后血清IGF-Ⅱ在3月龄大鼠明显高于12、18和24月龄大鼠(P<0.05,P<0.01,P<0.05)。餐后的INS水平在12、18和24月龄均较3月龄大鼠明显升高(P<0.01)。4组大鼠餐后的胰岛素抗体水平均<5%,为阴性。结论餐后IGF-Ⅱ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在中年以后(12月龄大鼠)则处于稳定水平;餐后的INS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年以后INS也处于稳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Ⅱ 胰岛素抗体 胰岛素 年龄因素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显晶 杨萍 +2 位作者 魏群 赵东明 杨春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498-2499,共2页
目的通过持续结扎Wistar大鼠前降支冠状动脉制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梗死后大鼠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及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另外52只通过持续结扎前... 目的通过持续结扎Wistar大鼠前降支冠状动脉制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梗死后大鼠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及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另外52只通过持续结扎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大鼠动物模型,ELISA法测血清中心脏肌钙蛋白T(CTnT)水平,将CTnT水平大于4.00ng/ml的31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只,实验组16只。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正常饮食,实验组给予正常饮食+阿托伐他汀(10mg·kg-1.d-1),继续喂养5w后通过ELISA法测血将中BNP水平,流式细胞法测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喂养9w后测血浆中BNP水平:对照组和实验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法测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率:实验组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非梗死区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后大鼠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并降低血浆中BN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心脏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阿托伐他汀 心脏肌钙蛋白T(CTnT) B型钠尿肽(BN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