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结构—功能—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中的反思——兼谈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因素的定位 |
李巍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
2008 |
5
|
|
2
|
曹文轩的意义:中国文学发展路径的又一选择 |
冯学民
李巍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3
|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
于萌
郭薇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7
|
|
4
|
曹文轩小说的叙事美学 |
李巍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5
|
许鞍华电影的悲剧意识 |
黄秀坤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6
|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 |
李巍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7
|
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
马淑清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4
|
|
8
|
中日书信的文化比较 |
高直
真岛章
|
《东疆学刊》
|
2004 |
2
|
|
9
|
论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天命观”的异同 |
张旭
赵卫东
|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0
|
电影艺术的“最终幻想”与人类科技进步 |
赵卫东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1
|
宋代《史记》人物史评与诗评之比较举隅 |
黄秀坤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12
|
话语标记“这样一V”与远距离因果事件表达 |
姜海艳
吕明臣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3
|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 |
赵卫东
李开拓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14
|
认知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吕越男
黄秀坤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5
|
对外汉语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
贾梦阳
|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14 |
2
|
|
16
|
延异、在场、踪迹化——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解读 |
郭嘤蔚
赵卫东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7
|
“郎当”词义绪 |
马思周
刘亚聪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8
|
唐末周昙、胡曾诗的《史记》渊源解析 |
黄秀坤
杨桂平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9
|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阶段教学规范化管理探究——以北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为例 |
郭薇
吕永震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20
|
先秦儒家思想家与古希腊思想家荣辱观相似性举隅 |
黄秀坤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