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异文、通假与经典化——以毛诗《关雎》“芼”安大简作“教”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华学诚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共5页
《关雎》毛诗第三章"左右芼之",安大简《诗》作"左右教之",整理者认为"教"通"芼"。文章认为,故训资料、文献语言、语音关系均不能支持"教"与"芼"通假。安大简《诗》与毛... 《关雎》毛诗第三章"左右芼之",安大简《诗》作"左右教之",整理者认为"教"通"芼"。文章认为,故训资料、文献语言、语音关系均不能支持"教"与"芼"通假。安大简《诗》与毛诗之间的异文,情况非常复杂,其中有一些异文当是《诗》在经典化的不同时期留下的客观记录,不宜让安大简《诗》强就毛诗。"教"可用"教化"本义解,与释为乐教的"乐"构成对应关系。"教"作"教化"解可以贯通安大简《诗》意,也能得到《韩诗外传》和四家诗异文等旁证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异文 通假 经典化 安大简
原文传递
字形讹混与古书校读——以“面”“而”“向”“回”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志翘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5,128,共11页
古代文献在历代传抄镌刻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而讹者触处可见。有时因一字之讹而使文意百思不得其解,或致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排比历代字讹的实例,总结一些历代字讹的规律,有时可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应,是我们做好古籍整理工作... 古代文献在历代传抄镌刻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而讹者触处可见。有时因一字之讹而使文意百思不得其解,或致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排比历代字讹的实例,总结一些历代字讹的规律,有时可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应,是我们做好古籍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古文献中“面(靣)”“而”“向”“回”四字字形相近,经常互讹这一认识,对古文献中几个疑难问题作出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 形近而讹 词语考释
原文传递
清华简《成人》篇“助”字发微
3
作者 杨蒙生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2期74-79,共6页
古文“助”字有两种写法,其一是虽有所讹变,但基本保留甲骨文中近似“叀”的原始形态;其二是顺应汉字形声化趋势,在赘加表助力的“力”或“月(肉)”旁之后发展出的,以“助”字表意初文为声符的形声写法。前者多见于商周甲骨、金文,后者... 古文“助”字有两种写法,其一是虽有所讹变,但基本保留甲骨文中近似“叀”的原始形态;其二是顺应汉字形声化趋势,在赘加表助力的“力”或“月(肉)”旁之后发展出的,以“助”字表意初文为声符的形声写法。前者多见于商周甲骨、金文,后者则被保留在以清华简为代表的东周古文字资料当中。楚文字中用为“助”的从支、膚声之字多半是“扶”字异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楚文字中的“道”字又被写成从行、从人之形类似,属同义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下载PDF
汉文佛典与扬雄《方言》研究——兼及方言词的形、音、义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志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50,共14页
在扬雄《方言》的研究中,其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往往难以找到实际使用的书证(即见于历代文献中的实际用例),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历代的研究者寻找文献用例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献上,而《方言》中的方言词语一般出现在俗语言文献中(“方... 在扬雄《方言》的研究中,其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往往难以找到实际使用的书证(即见于历代文献中的实际用例),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历代的研究者寻找文献用例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献上,而《方言》中的方言词语一般出现在俗语言文献中(“方”往往与“俗”统称“方俗”,历代主流场合提倡雅言,因此较少运用方俗语),故当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诸如医书、农书、史籍、笔记小说等,特别是面广量大且语言总体趋俗的汉文佛教文献中(包括汉译佛典及中土佛教撰述)。其次,许多方言词语没有专门记录的汉字(故只能以同音字记录),另外,一些词的不同地域的方言变体,往往也仅为语音上的变化,因而导致记录的形体各异。所以在搜寻文献用例时,我们必须突破字形的束缚,“以耳治而不以目治”,循着“语转”的轨迹而发现新的词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研究 俗文献 汉文佛典 耳治
下载PDF
吴语版《圣谕广训直解》人称代词研究
5
作者 李菲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吴语版清抄本《圣谕广训直解》是极好的方言研究材料,但学界还较少关注。文章通过对这一吴方言材料与对应另两种白话材料《圣谕广训衍》(王又朴)、《圣谕广训直解》(佚名)进行比较研究和穷尽性统计,考察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称代词使用问题... 吴语版清抄本《圣谕广训直解》是极好的方言研究材料,但学界还较少关注。文章通过对这一吴方言材料与对应另两种白话材料《圣谕广训衍》(王又朴)、《圣谕广训直解》(佚名)进行比较研究和穷尽性统计,考察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称代词使用问题,展示了清末吴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特点,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人称代词具有过渡性特点: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形式主要为官话型的“我”、复数形式只见“伲”,反身代词可搭配“自家”;第二人称代词使用“侬”和“㑚”等;第三人称代词则为“伊”和“伊拉”等,此外人称代词后接“拉”“淘里”等表复数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语言现象,为官话传播与方言比较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吴语 人称代词 圣谕广训直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