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06
1
作者 袁强 田伟 +5 位作者 张贵林 刘波 行勇刚 李勤 胡临 李志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垂直应力螺钉以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例,其中16例采用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固定(A组),17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1...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垂直应力螺钉以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例,其中16例采用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固定(A组),17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8岁(32~74岁);B组,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0岁(21~61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3周,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椎体下半部及下终板无爆裂。A组在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腰椎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椎弓根螺钉向垂直于撑开应力方向的腹侧加压,以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1个月。结果垂直应力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0.094±0.062)显著高于B组(0.018±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11.75°±8.73°,B组6.53°±5.03°)及头侧椎体前上缘至尾侧椎体前下缘距离的变化(A组0.484±0.259,B组0.330±0.14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后凸 骨螺丝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被引量:110
2
作者 田伟 韩骁 +6 位作者 刘波 张贵林 吕艳伟 马赛 郑山 阎凯 靳培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87岁,平均68.1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87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问3—16个月,平均3.4个月;69例患者行单侧穿刺,17例患者行双侧穿刺。评估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单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术后初次下地时间、术后有无再次外伤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骨折的影响。结果31例(36.0%)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较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偏一侧分布未增加对侧再骨折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避免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北京市18岁以上居民颈椎病现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78
3
作者 田伟 吕艳伟 +2 位作者 刘亚军 肖斌 韩骁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7-713,共7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现状,为卫生资源分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010年12月期间对北京地区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现况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现状,为卫生资源分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010年12月期间对北京地区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现况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颈椎病的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结果3859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颈椎病患病人数531例,其患病率为13.76%;中心城区、郊县城区和农村中,郊县城区人群患病率最高(15.97%)(Х^2=8.257,P=0.016);女性颈椎病患病率(16.51%)高于男性(10.49%)(Х^2=29.432,P〈0.001);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呈倒“U”字形分布,45-岁和60-岁组人群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20.43%和18.91%(Х^2=112.408,P〈0.001);不同职业状态人群中,在职人群的患病风险为无业人群的1.303倍(95%CI:1.008,1.684)。经多因素分析,居住地(郊县城区)、性别(女性)、年龄(45-岁与60-岁组)、雇佣状态(在职与退休)为颈椎病的高危人群,OR值依次为1.306、1.811、2.171、2.430、1.664和1.303。结论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较高,分布范围广,有必要在大范围内加强对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中青年女性、45-岁和60-岁和在职人群为颈椎病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面研究 颈椎病 患病率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辅助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73
4
作者 田伟 范明星 +2 位作者 韩晓光 赵经纬 刘亚军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天玑机器人系统);比较天玑机器人系统辅助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和精确性。方法于2016年2月至6月间以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纳入40例接受椎弓根...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天玑机器人系统);比较天玑机器人系统辅助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和精确性。方法于2016年2月至6月间以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纳入40例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3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17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收集患者术后CT图像,使用Gertzbein-Robbins标准对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精度进行比较。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54.0±11.9)岁。其中男17例,女23例。植入椎弓根螺钉共190枚。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3 d内无任何医源性神经或血管损伤发生。机器人辅助组与传统透视引导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8.9±46.6)min、(118.2±40.6)min,P=0.5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钉植入精度:机器人辅助组Gertzbein-Robbins分类为A类99枚、B类3枚,螺钉植入的入点误差为(1.70±0.83)mm,止点误差为(1.84±1.04)mm,整体误差为(1.77±0.78)mm;传统透视引导组Gertzbein-Robbins分类为A类81枚、B类6枚、C类1枚,螺钉植入入点误差为(3.73±2.28)mm,止点误差为(4.11±2.31)mm,整体误差为(3.92±1.80)mm。比较两组间螺钉植入的入点误差、止点误差和整体误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机器人辅助组置钉精度优于传统透视引导组。结论手术机器人系统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椎弓根螺钉 安全性
下载PDF
ERAS理念下踝关节骨折诊疗方案优化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60
5
作者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32 位作者 李庭 孙志坚 柴益民 张堃 东靖明 孙旭 周雁 赵霞 米萌 肖鸿鹄 王京 翟建坡 王倩 李旭 高志强 彭贵凌 王爱国 刘利民 胡三保 王剑 芮云峰 吴新宝 余斌 裴福兴 田伟 高鹏 刘璠 姜保国 唐佩福 王满宜 李宁 张英泽 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3-12,共10页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骨折之一。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对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诊疗效果。为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基于前期研究经验,以循...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骨折之一。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对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诊疗效果。为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基于前期研究经验,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该专家共识,供全国创伤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该共识适用于所有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踝关节骨折患者。共识共包含25条推荐意见,就踝关节骨折患者急诊处理、术前准备、术中处理以及术后恢复进行了全面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踝关节骨折 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处理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在脊柱外科手术应用实验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田伟 刘亚军 +4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胡临 李志宇 袁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2月将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导航系统应用于脊柱外科,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采用4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CT三维导航法和Iso-...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2月将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导航系统应用于脊柱外科,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采用4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CT三维导航法和Iso-C术中三维导航法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通过大体解剖观察评价植钉的准确性。同时对163例采用不同导航方式(包括透视导航、CT三维导航和Iso-C术中三维导航)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判断内固定术的植钉准确性。结果实验研究共植入螺钉398枚。盲法组平均手术时间27min;优29枚(36.3%),良21枚(26.3%),差30枚(37.5%)。透视法组平均手术时间112min;优35枚(44.9%),良29枚(37.2%),差14枚(17.9%)。透视导航法组平均手术时间69min;优34枚(42.5%),良36枚(45.0%),差10枚(12.5%)。CT三维导航法组平均手术时间98min;优70枚(87.5%),良10枚(12.5%),无差的螺钉。Iso-C术中三维导航法组平均手术时间91min;优72枚(90%),良8枚(10%),无差的螺钉。临床病例中,透视导航组共272枚螺钉,优243枚(89.3%),良29枚(10.7%)。CT导航组共571枚螺钉,优485枚(84.9%),良82枚(14.4%),差4枚(0.7%,均发生于早期颈椎手术病例)。Iso-C术中三维导航组共142枚螺钉,优136枚(95.8%),良6枚(4.2%,5枚为颈椎,1枚为腰椎)。结论正确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能显著提高脊柱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三种导航方法各有优缺点,Iso-C术中三维导航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有可能逐渐替代其他两种导航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骨水泥的分布与剂量对椎体成形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楠 张贵林 +4 位作者 何达 马赛 行勇刚 刘波 田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在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胸腰段(T1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中,探讨骨水泥的分布和剂量对患者术后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01—2012-12行PVP手术的673例,用VAS评分对患者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 目的在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胸腰段(T1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中,探讨骨水泥的分布和剂量对患者术后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01—2012-12行PVP手术的673例,用VAS评分对患者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进行随访,按照最终的VA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0-3分)和B组(〉4分),比较2组间骨水泥分布情况和注射剂量。结果 673例中622例均获得1年的随访,VAS评分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为(9.2±0.06)分、(1.4±0.03)分、(1.7±0.04)分和(1.8±0.08)分。其中A组521例,骨水泥注射剂量为3.2-8.0(5.1±0.05)ml;B组101例,骨水泥为3.0-6.5(4.7±0.0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34)。术后影像学发现骨水泥在A组中的分布比B组在椎体的前柱左右更对称,并且在上下终板间的椎体前缘有连续的骨水泥填充。结论PVP是治疗老年OVCFs的一种简单快速、疗效确实的手术方法;达到骨水泥满意的分布状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而与具体的用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分布 剂量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韩晓光 刘亚军 +1 位作者 范明星 田伟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25,共7页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推动精准、微创骨科手术发展的核心智能化装备,是骨科手术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典型的骨科手术产品,重点介绍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历程及技术优...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推动精准、微创骨科手术发展的核心智能化装备,是骨科手术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典型的骨科手术产品,重点介绍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历程及技术优势。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国际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可完成包括四肢、骨盆及髋臼创伤,脊柱退行性疾病在内的的多种骨科手术,定位精度及性能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医疗外科机器人Ⅲ器械注册证。同时,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机器人 智能骨科 医疗机器人
原文传递
颈椎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9
作者 蒋继乐 田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9-576,共8页
轴性症状又称轴性疼痛或轴性颈痛,是颈椎后路手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包括颈背部疼痛,而且还包括颈背部僵硬、紧张、肌肉酸胀等不适感,其发病率为5.2%~61.5%,难以自愈,严重降低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影响了颈椎椎管成形术的治... 轴性症状又称轴性疼痛或轴性颈痛,是颈椎后路手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包括颈背部疼痛,而且还包括颈背部僵硬、紧张、肌肉酸胀等不适感,其发病率为5.2%~61.5%,难以自愈,严重降低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影响了颈椎椎管成形术的治疗效果。轴性症状起病时间分为术后早期和术后晚期,两者发生机制和原因各不相同,常难以自行消退。一般C2~C7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病率较高,而各种保留后方肌肉一韧带复合体的改良手术可明显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其中C2棘突作为颈半棘肌止点,能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的发生,C7棘突作为后方肌肉一韧带复合体的重要组成结构,在不影响减压范围的前提下,均应尽量保留,从而保持肌肉起止点结构完整,确保患者能通过康复锻炼恢复至术前的状态。而坚强内固定是另一类改良手术的方向,也能避免再关门发生,减少软组织损伤,但需注意的是,避免内固定损伤关节突引起轴性症状。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除了颈肩部疼痛、僵硬外,其他均不明确,术后活动度丢失以及颈椎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之间并没有一定的联系,其可能是颈后方肌肉软组织萎缩带来的不同后果。虽然目前尚没有椎管成形手术方式的金标准,但脊柱外科医生应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保留C2和C7棘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坚强固定,避免再关门的发生,同时减少术后佩戴颈托时间,早期行功能锻炼,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生活质量 颈椎后路手术 椎管成形术 轴性症状 肌肉起止点 坚强内固定 韧带复合体 软组织损伤
原文传递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术式选择——前路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术的比较 被引量:41
10
作者 胡临 田伟 +3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李志宇 袁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23-1225,共3页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9例伴有神经受损和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固定19例,后路椎体截骨20例。前路固定组:平均年龄38.3岁(21~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3个月(2~16个...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9例伴有神经受损和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固定19例,后路椎体截骨20例。前路固定组:平均年龄38.3岁(21~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3个月(2~16个月),术前后凸角平均25.2°(10°~43°)。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年龄39.9岁(18~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6年(2个月~16年),术前后凸角平均27.6°(5°~60°)。结果前路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4min(140~395min),平均出血为994mL(300~20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14.7°(0~35°),平均矫正10.5°(5°~16°)。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3min(190~3950min),平均出血为1654mL(800~38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4.4°(-10°~30°),平均矫正23.2°(7°~40°)。所有的不完全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都得到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截骨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后凸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1
作者 吕学敏 田伟 +1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205,共4页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腰椎间盘退变 人体健康 发达国家 不同程度 治疗方法 病理过程 年人均 病因.
原文传递
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临床实践指南及路径指引 被引量:38
12
作者 赵宇 +5 位作者 田伟 马信龙 邱贵兴 何达 杨强 邢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574-1582,共9页
青少年脊柱侧凸是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常见脊柱疾病。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脊柱畸形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脊柱侧凸,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进展。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工作进行规范非常必要。指南... 青少年脊柱侧凸是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常见脊柱疾病。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脊柱畸形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脊柱侧凸,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进展。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工作进行规范非常必要。指南的制定过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方法,由多学科专家组成指南制订小组,通过多轮针对临床医生的在线问卷调研确定指南中需要定义的重要临床问题。对青少年脊柱侧凸领域已发布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以及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经过多轮德尔菲投票确定指南的推荐意见及其推荐强度。最终形成10条推荐意见,涉及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筛查对象、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筛查方法及筛查后的临床路径指引,旨在为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畸形 临床路径 临床实践指南 早期筛查 筛查方法 临床医生 推荐意见
原文传递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禁食禁饮管理指南 被引量:37
13
作者 田伟 +3 位作者 吴新宝 余斌 柴益民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29-834,共6页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在我国骨科领域发展迅速。饮食管理作为ERAS围手术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规范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禁食禁饮管理策略,特制定本指南。...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在我国骨科领域发展迅速。饮食管理作为ERAS围手术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规范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禁食禁饮管理策略,特制定本指南。该指南在《创伤骨科围术期禁食水管理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修订并经专家组讨论形成,增加了儿童骨科手术以及急诊骨科手术禁食禁饮管理的内容,删除了术后体位的相关内容,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部分其他内容进行了修订。本指南仅对骨科医护人员较为关心的围手术期不同类型食物的禁食时间进行了推荐,并未涉及非空腹患者麻醉技巧、减少吸入性肺炎的药物使用等内容。指南意在为骨科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并非作为诊疗标准使用,在使用本指南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切忌生搬硬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管理 骨科手术 禁食禁饮 指南 surgery 加速康复外科 医护人员 吸入性肺炎
原文传递
珊瑚人工骨在颈椎外科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田伟 王永庆 +3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胡临 袁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27-830,共4页
目的 探讨将珊瑚人工骨 (CHA)应用于颈椎前路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 方法 随访颈椎手术中使用珊瑚人工骨的患者 45例 ,其中前路减压椎间CHA融合钛钢板固定术 2 7例 ,共融合 34个颈椎节段 ;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CHA骨... 目的 探讨将珊瑚人工骨 (CHA)应用于颈椎前路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 方法 随访颈椎手术中使用珊瑚人工骨的患者 45例 ,其中前路减压椎间CHA融合钛钢板固定术 2 7例 ,共融合 34个颈椎节段 ;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CHA骨桥成形术 18例 ,均为 3个节段以上广泛椎管狭窄者 ,共融合 79个颈椎节段。 4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 2 5 4个月。 结果  (1)前路手术病例CHA植骨块融合率平均达 85 3% ;手术恢复的固定椎高度和前凸角以及颈椎生理前凸保持良好 ,JOA评分改善率达到 5 8 7%。 (2 )后路手术者CHA稳定 ,融合率为 70 9% ,脊髓后移明显 ,扁平率从术前的 0 19达到术后的 0 41,随访时未见明显后凸畸形 ;JOA评分改善率为 5 1%。 结论 在颈椎前、后路手术中应用CHA可达到接近自体植骨的效果 ,从而免除了从患者健康部位取骨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基磷灰石类 颈椎外科 珊瑚人工骨 CHA
原文传递
OLIF与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7
15
作者 秦世强 孙宇庆 +2 位作者 倪文卓 宋爱国 行勇刚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7期628-632,共5页
目的比较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对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诊断明确的... 目的比较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对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诊断明确的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6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OLIF手术组和TLIF手术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症状缓解程度、下地时间及并发症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无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2例出现交感干的损伤,术后出现下肢痛温觉改变,术后3个月时恢复。TLIF组中出现神经根损伤1例,于术后6个月下肢肌力恢复;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1例,于术后7d拔除引流管。68例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随访(12.5±3.9)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而OLIF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ODI、VAS及JOA恢复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与TLIF手术在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OLIF术有TLIF术不可替代的近期手术优势,即术中出血少、下地时间快、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间接减压、不破坏后方稳定结构、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结构、降低术中硬膜囊损伤及神经根性牵拉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及患者康复时间等优势,势必会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 疗效
下载PDF
TLIF与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被引量:36
16
作者 田伟 李加宁 +3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刘亚军 吕艳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滑脱椎体矫正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椎间植骨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显著低于PLIF组(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两组术后滑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TLIF组低于PLIF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TLIF组术后融合成功率为87.00%,PLIF组为91.30%,差异不显著(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PLIF组的19.57%(P<0.05)。[结论]TLIF、PLIF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TLI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 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Bryan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田伟 阎凯 +3 位作者 韩骁 于杰 靳培浩 韩晓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4,共8页
目的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接受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置换组,45例)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48例)治疗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随访... 目的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接受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置换组,45例)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48例)治疗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随访6年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disabilityindex,NDI)和Odom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矢状位曲度、活动度、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8例置换组患者和35例融合组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的置换组患者和97.1%的融合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的结果。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保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融合组则是明显降低。置换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5°±3.7°,术后3个月为7.0°±3.0°,末次随访为6.6°±4.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邻近节段退变评估采用侧位x线片和MRIT2加权像,置换组上、下邻近节段退变均明显少于融合组。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年的随访结果基本满意,能更好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及生物力学环境,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假体植入 脊柱融合术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导航辅助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田伟 韩骁 +5 位作者 何达 刘波 李勤 李志宇 刘亚军 李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1-1066,共6页
目的比较术中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手术(CAMISS)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所有接受胸腰段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例,采用... 目的比较术中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手术(CAMISS)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所有接受胸腰段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配,随机进行CAMISS治疗或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通过比较CAMISS与传统开放手术的各种参数,包括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术前、术后72h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置钉准确性,后凸畸形程度、矫正及保持情况等,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结果接受CAMISS治疗的患者47例(CAMISS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随访3~50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特点、受伤机制、骨折分型、术前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骨折椎自身Cobb角、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MISS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置钉准确性较高、出血量减少、下床活动时间较早、术后发热程度较低、术后72h腰背痛VAS评分得到更好的恢复(t=2.162~8.736,P〈0.05)。CAMISS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手术节段Cobb角改善程度(10.9°±5.5°比13.8°±6.8°)及术后骨折椎自身Cobb角改善程度(7.7°±4.8°比11.0°±6.0°)均较低(t=2.108和2.610,P〈0.05),但两组患者于术后、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及骨折椎自身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MISS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置钉准确性高的特点,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小切口脊柱外科技术 导航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手术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
原文传递
保留C2和C7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茅剑平 田伟 +8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张贵林 胡临 李志宇 袁强 行勇刚 何达 肖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7-341,共5页
目的了解保留C2和C7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对颈椎前凸角度的影响,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探讨保留颈后部肌肉止点在防止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 目的了解保留C2和C7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对颈椎前凸角度的影响,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探讨保留颈后部肌肉止点在防止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28例采用保留C2和C7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和21例传统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术后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改善率,颈椎Cobb角和Ishihara指数的变化,轴性症状的情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和传统术式在术后JOA改善率方面的作用相同,Slac术式术后3个月随访时在颈椎Cobb角和Ishihara指数的变化上要小于传统术式,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术后随访时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的比例和新出现症状的比例要低于传统术式,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的手术时间要少于传统术式。结论颈椎后路手术中尽量避免对肌肉的损伤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可以更好的保护颈后部的伸肌组群,可以获得与传统术式相同的神经减压效果,可以更好的维持颈椎前凸角度,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31
20
作者 范明星 张琦 +7 位作者 赵经纬 段芳芳 刘亚军 韩晓光 茅剑平 肖斌 刘波 田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连续完成的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32例,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学习曲...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连续完成的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32例,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学习曲线,并比较不同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精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48小时行CT检查,显示螺钉置入位置均可接受,与设计位置偏差0. 4~2. 1 mm,平均1. 16 mm。按手术时间CUSUM学习曲线形态分为3个阶段,前期为病例1~8,中期为病例9~20,后期为病例21~32。3个阶段的手术时间逐渐缩短(P <0. 05)。螺钉置入偏差在3个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7),后期的偏差显著低于前期和中期(P <0. 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在3个时期无明显差异(P=0. 685,P=0. 057)。结论术者开展8~20例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能够达到高水平,显著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胸腰椎 微创手术 学习曲线 累积和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