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贾岛评价质疑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知文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7-81,91,共6页
《复旦学报》83年第3期载有胡中行同志《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以下简称“胡文”),意在“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诗中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然而细读胡文,其失之主观的论述和论断实未足以使人信服。今质疑... 《复旦学报》83年第3期载有胡中行同志《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以下简称“胡文”),意在“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诗中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然而细读胡文,其失之主观的论述和论断实未足以使人信服。今质疑如下,以就教于贾岛研究者及海内学人。一 贾岛和韩愈虽有较深的交谊,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没有继承关系,这是贾岛研究者的共识。问题在于应如何认识贾、韩的关系。 胡文论断:“贾岛投身韩门主要是出于进身的需要”,“因为贾岛进京赴举,需要依附先达”。 按:胡文这个论断,其来有自。宋王远《长江集·后序》:“土有未效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岛 苦吟 价质 孟郊 贾岛诗 东野 韩愈 晚唐诗坛 诗歌 怨愤
下载PDF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视野及历史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盛 《俄罗斯文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9,29,共6页
关键词 俄国 形式主义 诗学 历史评价 传统文学理论 文学本体论 审美意识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3,共5页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后期 中国美学 本质论 唯物认识论美学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下载PDF
电影与民族传统──纪念北京电影90年 被引量:2
4
作者 孟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71-76,共6页
电影与民族传统──纪念北京电影90年孟固一、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些西方的电影史学家们在谈到电影起源的时候,曾提到中国的皮影戏,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先导。中国的皮影戏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李夫人早亡,“... 电影与民族传统──纪念北京电影90年孟固一、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些西方的电影史学家们在谈到电影起源的时候,曾提到中国的皮影戏,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先导。中国的皮影戏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李夫人早亡,“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学 电影制片厂 民族传统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 皮影戏 电影事业 电影创作 艺术形式 舞台艺术片
下载PDF
东亚殖民语境中北方代表女作家的生成——简论北京时期的梅娘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1941年5月,梅娘从大阪移居北京沦陷区后,进入了另一个创作的巅峰期。这个时期,梅娘的外国文学以翻译日本文学中的虚构作品为主,侧重女性和家庭问题。在创作中短篇小说的同时,进入长篇小说领域。这些小说以刚柔相济的独特女性视角,书写&q... 1941年5月,梅娘从大阪移居北京沦陷区后,进入了另一个创作的巅峰期。这个时期,梅娘的外国文学以翻译日本文学中的虚构作品为主,侧重女性和家庭问题。在创作中短篇小说的同时,进入长篇小说领域。这些小说以刚柔相济的独特女性视角,书写"满洲"大家庭的兴衰史,以及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命运和女人的命运,透露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女权主义意识,在梅娘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殖民地/宗主国行旅小说《小妇人》意在描绘在"大东亚共荣圈"内踽踽独行的知识青年的进路和出路,是东亚殖民文学场域中的一个分析殖民地民情世态/国家民族,实况/隐喻的绝佳文本。对于个别涉及时政的作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娘 北京沦陷区 文学翻译 沦陷区文学史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文学史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学史意识。已有的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着效果历史意识的缺席。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的关系表现为:文学史的对象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文学史作者的意识是一种历史性的... 文学史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学史意识。已有的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着效果历史意识的缺席。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的关系表现为:文学史的对象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文学史作者的意识是一种历史性的意识;文学史写作的视域是一种历史性的视域。文学史不只是以史研究史,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历史性的、开放的文学史意识理解、诠释和建构文学发展的历史,阐发文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意识 文学史 诠释学意识 历史性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
7
作者 李建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本文从 2 0世纪中国美学关于审美经验问题的三个历史时期对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和以自律性为主导的审美经验理论的逻辑演变 ,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性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审美经验作为美学中的重要... 本文从 2 0世纪中国美学关于审美经验问题的三个历史时期对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和以自律性为主导的审美经验理论的逻辑演变 ,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性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审美经验作为美学中的重要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审美经验 自律性 审美哲学理论 审美态度
下载PDF
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建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71,共7页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中国美学 人文科学
下载PDF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98,共6页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qu...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美学 艺术的终结 艺术理论的终结 艺术世界的终结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美学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建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4-149,共6页
20世纪中国美学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情境和理论现代性需要 ,对艺术这一重要对象美学做出了充满悖论又富有启示的理论诠释 ,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 ,以 2 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艺术理论为主题 ,结合 2 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理论 ... 20世纪中国美学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情境和理论现代性需要 ,对艺术这一重要对象美学做出了充满悖论又富有启示的理论诠释 ,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 ,以 2 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艺术理论为主题 ,结合 2 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理论 ,论述和评价了四种美学类型及其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 ,最后提出美学应该走向开放的人文科学艺术诠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艺术 人文科学 审美意识 政治意识形态论
下载PDF
如何评价北京沦陷期的周作人——兼谈木山英雄、耿德华开拓之作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泉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著名文人周作人滞留华北伪政权首都北京。这一选择根本改变了周作人的生活道路,也使得沦陷期周作人的思想、著作的评价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近代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引入日本木山英雄... 1937年"七七事变"后,著名文人周作人滞留华北伪政权首都北京。这一选择根本改变了周作人的生活道路,也使得沦陷期周作人的思想、著作的评价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近代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引入日本木山英雄、美国耿德华等海外汉学家研究周作人附逆期的著作,梳理、分析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而讨论中国日本占领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方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周作人 沦陷区文学 文学史方法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能否成为我们的思想资源?——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读后 被引量:1
12
作者 季剑青 《文化纵横》 2012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民族主义”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用来表达一种虽来自民间却基于国家立场的情绪化态度,它可能是扩张性的(在种种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叙事中),
关键词 民族主义 “西藏问题” 思想资源 汪晖 当代中国 国家立场 情绪化 扩张性
原文传递
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及其后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建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3年第1期266-279,共14页
可以说,坚持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是现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但艺术和审美自律性问题并不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专利。在20世纪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中,坚持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理论至少也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美学家的思想中。... 可以说,坚持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是现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但艺术和审美自律性问题并不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专利。在20世纪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中,坚持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理论至少也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美学家的思想中。但与单纯的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哲学不同,这些审美理论并不把形式的自律性作为惟一的合法性的东西,而是把艺术和审美自律性作为一种通向真理的中介。尤其是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不仅在现代主义美学中有着独具一格的风格,而且也成为了后现代美学语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审美理论 美学传统 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 美学理论 现代美学 文化工业 审美现代性
原文传递
审美与人的解放: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14
作者 李建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0年第1期393-410,共18页
审美与人的自由、审美与人的解放等命题一直是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从美学的理论性角度上讲,把审美与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无疑具有更宏阔的学术视野,从美学的实践性角度看,美学思想的这一维度,使美学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
关键词 马尔库塞 美学思想 技术理性 审美意识形态 解放 艺术幻象 发达工业社会 审美之维 美学理论 文化现实
原文传递
1930年代林语堂小品文中“个人笔调”的建构
15
作者 季剑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9-93,共5页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形式层面上的"笔调",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无所不在的而且也是抽象的创作主体("个人")得以被建构起来。这个空洞和高度抽象化的创作主体,因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小品文 个人笔调 文本策略
下载PDF
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真理的差异性诠释
16
作者 李建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0期31-36,共6页
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力图通过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确定一元论的审美真理,后现代美学批判和解构了这样一种审美真理理论,认为审美真理是一种解释事件的差异性效果,而不是客观的、中立的、普遍有效的终极存在。文章探讨后现代关学对一元... 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力图通过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确定一元论的审美真理,后现代美学批判和解构了这样一种审美真理理论,认为审美真理是一种解释事件的差异性效果,而不是客观的、中立的、普遍有效的终极存在。文章探讨后现代关学对一元论审美真理理论的质疑及其差异性审美真理立场,并对此进行理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美学 审美真理 一元论 差异性
下载PDF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对艺术真理的理解
17
作者 李建盛 刘洪新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哲学 艺术真理 审美意识 艺术经验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审美真理立场
18
作者 李建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72,共8页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 ,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 ,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 ,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 ,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 ,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 ;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 ,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人文科学 反美学 审美真理 理解 解释
下载PDF
《新青年》的文体与文学革命的发生
19
作者 季剑青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2期13-17,共5页
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以鼓吹新思潮和发动文学革命而成为一代名刊,这个形象定格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多少妨碍了对这个刊物做历史化的观察。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新青年》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在考察... 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以鼓吹新思潮和发动文学革命而成为一代名刊,这个形象定格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多少妨碍了对这个刊物做历史化的观察。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新青年》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在考察《新青年》和《甲寅》的关系方面,创获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寅 文体革命 历史化 新文学运动 章士钊 黄远 卷第 《清议报》 刘半农 拉深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陈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复译 转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