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 被引量:70
1
作者 胡智锋 尹力 +11 位作者 滕华涛 王一川 饶曙光 尹鸿 丁亚平 薛晓路 乔梁 钟大丰 王海洲 潘若简 程樯 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3,共20页
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的三重意涵新时代影视创作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从影视创作、影视教育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思考,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回应当前影视创作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中国搞影视创作,大家都面临着政治的、... 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的三重意涵新时代影视创作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从影视创作、影视教育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思考,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回应当前影视创作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中国搞影视创作,大家都面临着政治的、市场的各种压力。我们在意识形态的诉求和市场产业的诉求之间需要找到一种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创作 影视教育 现实主义 现实状态 现实可能性 三重意涵 意识形态 温暖
原文传递
驱动实践意识 构建专业场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前瞻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晓慧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77,共6页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本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与学术学位“同质化”教学产生的定位游移...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本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与学术学位“同质化”教学产生的定位游移,学科整体性实践创新能力疲软以及导师有效性指导的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勇于创新,在培养高层次电影艺术创作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设置“新人成才计划”和“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改革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表明,只有实行体系化、专业化、项目制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能展现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下载PDF
无障碍电影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以“光明影院”实践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桂笑冬 高美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176,共6页
视障群体由于视觉感官受限,无法欣赏电影这一视听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为满足视障群体的观影审美诉求,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起了“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旨在为视障群体释读电影。这一无障碍电影制作模式,将视听语言建构的光影世界,借助语... 视障群体由于视觉感官受限,无法欣赏电影这一视听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为满足视障群体的观影审美诉求,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起了“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旨在为视障群体释读电影。这一无障碍电影制作模式,将视听语言建构的光影世界,借助语言叙述将原片“翻译”为可供视障人士听得懂的电影。本文以“光明影院”项目中的三部无障碍电影为例,详细介绍了无障碍电影的制作流程,其实质是兼顾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文本重构;无障碍电影将视觉影像翻译为言语表述这一修辞转换,既需要对原片画面转化为文字文本的合理取舍,又要在书面文字转化为声音传达时的情感渲染,最终调动起视障受众的心理想象机制,实现欣赏电影的审美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障碍电影 “光明影院” 视觉影像 口述影像 言语表述
原文传递
《都市风光》:走向三十年代高峰的探索之作
4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8,共7页
袁牧之编导的处女作《都市风光》(1935)被时人以“大胆尝试”^([1])“噱头颇多”^([2])称奇,但该片始终“没有得到普通观众的理解”^([3]),以致上映后“营业上不能卖钱”^([4])。此后,复杂的政治语境导致《都市风光》又被影史一再搁置,... 袁牧之编导的处女作《都市风光》(1935)被时人以“大胆尝试”^([1])“噱头颇多”^([2])称奇,但该片始终“没有得到普通观众的理解”^([3]),以致上映后“营业上不能卖钱”^([4])。此后,复杂的政治语境导致《都市风光》又被影史一再搁置,致使该片成为浩瀚影视的浮光掠影。近年来,该片由于其乐剧的开拓形式以及西洋镜的叙事机制被部分研究者影史淘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风光》 袁牧之 乐剧 三十年代 政治语境 叙事机制 噱头 大胆尝试
下载PDF
新时代高等院校影视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洲 柳宏宇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47-51,84,共6页
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应对标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应对“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前瞻未来影视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此目标基础上,高等院校影视人才培养应围绕四个主要核心命题开展建设:人文素养是高校影视教育培... 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应对标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应对“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前瞻未来影视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此目标基础上,高等院校影视人才培养应围绕四个主要核心命题开展建设:人文素养是高校影视教育培根铸魂的首要基础;科技素养是数字时代影视人才培养的关键维度;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创新创意更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素养 科技素养 社会实践 创新创意
下载PDF
真实感的诱惑:《阿凡达》的特效制作 被引量:6
6
作者 朱迪·邓肯 刘欣(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1993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特效大师斯丹·温斯顿(StanWinston)和视觉总监斯科特·罗斯(ScottRoss)一起刚刚创建了数字领域(DigitalDomain)公司。几位想象力旺盛的电影人拟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建立一个全新... 1993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特效大师斯丹·温斯顿(StanWinston)和视觉总监斯科特·罗斯(ScottRoss)一起刚刚创建了数字领域(DigitalDomain)公司。几位想象力旺盛的电影人拟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建立一个全新的CG龙头公司,让技术不仅为创意服务,还要能够启发创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效制作 真实感 诱惑 龙头公司 创意服务 詹姆斯 斯科特 电影人
原文传递
作为媒介符号的丝绸之路“胡”物——兼论丝路物质审美文化
7
作者 白文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作为“最古老的亲善大使”,丝路审美物质资源深厚、形态多样,熔铸而成的物质审美文化并存互渗、交互融合。在众多丝路物质中,“胡”物作为域外文化符号,携带并凝聚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民心相通的根基建构过程中,曾经并正在... 作为“最古老的亲善大使”,丝路审美物质资源深厚、形态多样,熔铸而成的物质审美文化并存互渗、交互融合。在众多丝路物质中,“胡”物作为域外文化符号,携带并凝聚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民心相通的根基建构过程中,曾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媒介枢纽作用,这些经过“丝路旅行”的“胡”物从味觉共同体和嗅觉共同体、视觉共同体三个方面印证了丝路审美共同体生成的可能性,并将丝路沿线人民的“歧感”与“共通感”相互融通,推动并完善“不同”而“和”的丝路审美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符号 丝绸之路 物质审美文化
下载PDF
商业语境下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影像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航 张晓慧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第2期88-92,共5页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新主流电影”承担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责任,同时也具备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属性。因此“新主流电影”成为当今电影市场及电影理论界一个研究焦点。本文在研究“新主流电影”的文化价...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新主流电影”承担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责任,同时也具备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属性。因此“新主流电影”成为当今电影市场及电影理论界一个研究焦点。本文在研究“新主流电影”的文化价值和时代内涵的同时,着重从影像美学的视角就“新主流电影”的影像风格的建构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类型 身体影像 景观 数字影像
下载PDF
民族身份与文化踪迹:百年影史中的万玛才旦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海洲 严文军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5,共6页
藏族身份使万玛才旦以一种民族主位的优势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藏族电影创作。在其作品中,他将目光聚焦到藏族生命个体的真实生活状态,以个体透视群族,以边地关照中国,在影像寓言中审慎地思考现代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处境。形式上,万玛才... 藏族身份使万玛才旦以一种民族主位的优势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藏族电影创作。在其作品中,他将目光聚焦到藏族生命个体的真实生活状态,以个体透视群族,以边地关照中国,在影像寓言中审慎地思考现代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处境。形式上,万玛才旦则以独特的藏地意象谱系、含蓄留白的叙事结构,体认着中国电影美学的特质,体现出诗性的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藏族身份 现代化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当代乡村醒狮传承的空间变迁与转型
10
作者 夏志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1,共8页
文章以广东乡村醒狮相关的田野材料为基础,从文化变迁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首先描绘出当代乡村醒狮的空间传承变迁历程,认为乡村醒狮以宗祠、武术馆为传承中心只是暂时的过渡需要。自城、乡醒狮的一体化完成后,醒狮全面进入学校教育场... 文章以广东乡村醒狮相关的田野材料为基础,从文化变迁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首先描绘出当代乡村醒狮的空间传承变迁历程,认为乡村醒狮以宗祠、武术馆为传承中心只是暂时的过渡需要。自城、乡醒狮的一体化完成后,醒狮全面进入学校教育场域之中,确定了醒狮今后的高精尖传承发展之路,导致醒狮作为传统民间舞蹈身份日益模糊。其次归纳总结出海外醒狮竞技文化的传入、代际传承制度的断裂、醒狮文化产业化、传承人再教育模式与标准化的传承模式形成等是导致当代乡村醒狮转型的一些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醒狮 空间变迁 转型
原文传递
“形象迭用”与中国电影的表意观念
11
作者 王海洲 吕培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8-85,共8页
“形象迭用”作为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审美创造方式,深刻内化于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当中,成为其叙事表意的关键所在。叙事场景的迭用不仅强化了故事空间的稳定性,还能使电影在“叠韵绵延”的形式美感中实现表意。情景交融的镜语穿插复现... “形象迭用”作为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审美创造方式,深刻内化于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当中,成为其叙事表意的关键所在。叙事场景的迭用不仅强化了故事空间的稳定性,还能使电影在“叠韵绵延”的形式美感中实现表意。情景交融的镜语穿插复现于影像之中,既体现了中国电影对传统叙事“闲笔”的自觉继承,同时也是对意象美学的有效转化。功能性的物象“草蛇灰线”般贯穿于叙事进程时,既构成了推动情节变化的关键之处,也成为情感外化的重要体现。“形象迭用”并不意味着机械地复现,作者的深意往往存在于“重复”的细微变化中。“复”之手法让“隐”之深意得以言说,为作品带来“伏采潜发”的审美意蕴。中国电影“意象”表意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而“迭用与反复”的普遍运用代表其整体性表意观念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迭用 中国电影 叙事表意 中国文化 艺术传统
下载PDF
影视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的情况分析
12
作者 莫智慧 张晓慧 杨帆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24期153-156,共4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影视行业作为承载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得以迅速发展。影视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影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影视专业因其学科的多样性,在研究生招生、课程设置、实...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影视行业作为承载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得以迅速发展。影视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影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影视专业因其学科的多样性,在研究生招生、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提出优化生源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专业研究生教育,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专业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质量
下载PDF
沿袭与重塑:仁学结构与当下中国电影的人格塑造
13
作者 王海洲 段晓晗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2,1,共8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多元面貌,但在人物塑造、价值诉求等方面大多濡染着仁学思想,追求建构理想人格模式。此外,现实题材电影又通过重构英雄叙事、女性叙事将原有的男性精英话语扩张至更广泛的个体生命,弥补了传统话语中理想人格囿于“士... 近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多元面貌,但在人物塑造、价值诉求等方面大多濡染着仁学思想,追求建构理想人格模式。此外,现实题材电影又通过重构英雄叙事、女性叙事将原有的男性精英话语扩张至更广泛的个体生命,弥补了传统话语中理想人格囿于“士”级阶层的历史局限。同时,基于文化亲密性,这些电影对理想人格的沿袭与重塑成为个体与集体、公共与私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部,发挥着重构双方关系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结构 理想人格 文化亲密性 中国电影
原文传递
对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晓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52期233-234,共2页
"艺术学"是我国一个崭新的学科门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学科环境的变化、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需要,艺术院校需要对艺术学学科进行不断地思考。艺术院校应从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 "艺术学"是我国一个崭新的学科门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学科环境的变化、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需要,艺术院校需要对艺术学学科进行不断地思考。艺术院校应从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科交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学的发展等方面来思考艺术学的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
下载PDF
《长沙夜生活》大众文化的在地性表达
15
作者 周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42-145,共4页
《长沙夜生活》以城市青年的独特视角,讲述了在长沙夜色中几个不同命运的年轻人相遇与和解的故事。在影片中,长沙被阐释为一个类似家庭的空间,借用大众文化中的种种元素为人物确定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此外,影片具有既和当代商业媒体系统... 《长沙夜生活》以城市青年的独特视角,讲述了在长沙夜色中几个不同命运的年轻人相遇与和解的故事。在影片中,长沙被阐释为一个类似家庭的空间,借用大众文化中的种种元素为人物确定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此外,影片具有既和当代商业媒体系统高度结合,又挖掘了流行文化的多重性质的特征,各种市井的、平民的文化符号反复出现,成功解构了城市与生俱来的中心——边缘结构,让每一个进入城市并共享其文化的个体都能找到自身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夜生活》 大众文化 地域文化 在地性
下载PDF
“电影教育”概念辨正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2期54-57,共4页
"电影教育"概念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区分为本体意义、教育活动、制度意义、文化或艺术意义、学科意义五个维度。理性思辨"电影教育"概念内涵,对于构建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反思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 "电影教育"概念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区分为本体意义、教育活动、制度意义、文化或艺术意义、学科意义五个维度。理性思辨"电影教育"概念内涵,对于构建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反思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教育 概念 电影工业
下载PDF
论中国电影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志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8,共5页
电影的发展受到包括法律在内的国家电影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国内地各个历史时期,电影反映出来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象都成为那个时期的时代符号和标志。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自信目标下,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影学派&q... 电影的发展受到包括法律在内的国家电影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国内地各个历史时期,电影反映出来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象都成为那个时期的时代符号和标志。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自信目标下,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影学派"体系的建构使得中国电影独具民族特点的辨识性成为电影创作的聚焦。"中国电影学派"的特点是"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它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发展繁荣过程中的自我思辨。创建电影管理制度建设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话语体系,也更明确了电影产业管理制度对电影生产类型、电影创作方向的指导意义。《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特有的电影管理制度促进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类型 产业管理 电影产业促进法
下载PDF
听觉的维度 被引量:1
18
作者 堂·爱赫蒂 黄英侠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95,共3页
从现象学角度来说,聆听是什么呢?发声与聆听不仅需要非常集中的注意力,还要了解其传达过程中的某种“信念”,它浸透于我们去聆听“事物本身”的努力之中。因此,聆听的开始必然是不完整的,它是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聆听始于一种... 从现象学角度来说,聆听是什么呢?发声与聆听不仅需要非常集中的注意力,还要了解其传达过程中的某种“信念”,它浸透于我们去聆听“事物本身”的努力之中。因此,聆听的开始必然是不完整的,它是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聆听始于一种常态化的收听,其方式类似于去收听尚未听过的声音。在此过程中,随着信念被不断地解构,逐渐地出现超越信念本身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度 听觉 现象学 注意力 信念 常态化 收听 事物
原文传递
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电影叙事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永亮 王力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观影方式和审美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并进而影响到电影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从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影像叙事到当代的数字媒体叙事,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叙事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并影响到叙事的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观影方式和审美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并进而影响到电影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从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影像叙事到当代的数字媒体叙事,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叙事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并影响到叙事的文本形式和话语模式。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电影叙事呈现出自身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思维 电影 叙事 美学
下载PDF
“美术革命”引发的强国思想及其论争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永亮 王力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美术革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引导下发生的一场文化革命。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转型时期,这一历史进程最关键的特质就是政治的现代性。"美术革命"及其论争正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救亡的... "美术革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引导下发生的一场文化革命。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转型时期,这一历史进程最关键的特质就是政治的现代性。"美术革命"及其论争正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对于强国的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革命 论争 强国 政治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