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建华 现在真是海外并购好时机? 被引量:2
1
作者 高建华(口述) 焦晶 《中外管理》 2009年第8期92-94,共3页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似乎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气场,中国企业并购的冲动再次被激活,尤其是所谓“海外抄底”。但曾全面操作了中国惠普整合康柏中国的高建华直言:不是时候!
关键词 海外并购 高建华 金融危机 企业并购 中国 康柏
下载PDF
从艺术转向科学就现在!
2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8-81,共4页
看似一个老话题: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但当越是小企业越青睐艺术性,而越是大企业却往往相反时,那些正欲从小变大的摩拳擦掌者,就应该冷静思考,而且尽快行动了。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科学管理 艺术化管理 中小企业 职业经理人 经营理念
下载PDF
“大树”底下如何“乘凉”?
3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102,共2页
中小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作为实力和资金都不如大企业的中小企业绝不能盲目地发展.更不能跟在大企业后面亦步亦趋。我以为.中小企业最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在大企业的”大树”下面“乘凉”。只有这样.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作为实力和资金都不如大企业的中小企业绝不能盲目地发展.更不能跟在大企业后面亦步亦趋。我以为.中小企业最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在大企业的”大树”下面“乘凉”。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会有出头之日。我们不妨从中小企业的几个现实选择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资金 发展策略 企业管理
下载PDF
中国中小企业能否实现“先强后大”?
4
作者 高建华 《民营视界》 2006年第4期27-28,共2页
国外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一般都是先强后大,即在规模并不大的时候,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强者”,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这个规律在中国好像并不那么明显,主要原因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中国 成长轨迹
原文传递
“协同竞争”下的互利双赢
5
作者 高建华 《现代商业银行》 2012年第1期38-39,共2页
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能力有效地建立并拥有一个完整的“生物链”,面对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社会的冲击。只有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做市场”,分工合作,才能造成一个“大势”。
关键词 互利双赢 协同竞争 信息社会 分工合作 生物链 企业 市场
原文传递
中国中小企业能否实现“先强后大”?
6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104,共2页
国外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一般都是先强后大,即在规模并不大的时候,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强者”,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这个规律在中国好像并不那么明显,主要原因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中国 企业管理
下载PDF
中小企业更适合实施蓝海战略
7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101,共2页
我是一个不喜欢随大流的人,更不喜欢赶时髦。因为我的座右铭是:换个方向,就是第一。尽管社会上前几年流行这个,流行那个,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希望用平和理性的思维去影响中国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们。我坚信:靠忽悠,靠炒作可以... 我是一个不喜欢随大流的人,更不喜欢赶时髦。因为我的座右铭是:换个方向,就是第一。尽管社会上前几年流行这个,流行那个,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希望用平和理性的思维去影响中国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们。我坚信:靠忽悠,靠炒作可以暂时赚到些钱,但是却不会长久。在过去几年中,不管是“执行力”也好,“细节”也好,都在中国的管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热闹一阵过后,中国企业的执行力水平提高了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中国企业 企业家 社会 管理 蓝海战略
下载PDF
品牌的内涵与生命力
8
作者 高建华 《有色金属工业》 2005年第9期56-57,共2页
品牌的表现是舞台表演,品牌的内涵是地下工作。
关键词 品牌战略 差异化 品牌认知 知名度 偏爱度 尝试率 忠诚度
下载PDF
战略从何而来?
9
作者 高建华 《企业家信息》 2013年第4期44-46,共3页
虽然战略一词充斥于企业的营销会议和商业规划书,但不少企业对战略的概念仍存在误读和误解。战略究竟是什么。中小企业需不需要战略。战略又从何而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商业规划 营销
原文传递
品牌的内涵与生命力
10
作者 高建华 《酒.饮料技术装备》 2005年第4期57-59,共3页
我希望跳出品牌之外来探讨品牌的内涵和生命力,而不是简单地分析什么品牌做得好,或做得不好,而是更多关注如何打造出一个好品牌,管理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关键词 品牌 内涵 知名度 偏爱度 尝试率 忠诚度
下载PDF
寻找产品创新的源泉
11
作者 高建华 《现代商业银行》 2011年第7期44-46,共3页
很多人认为创新太难了,其实答案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简单,你只要理解了”如何寻找产品创新的源泉”就行。
关键词 产品创新 创新理念 佳能 复印机
原文传递
专家在线
12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14,共1页
专家在线:期期与您精彩互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和难题?有哪些管理理念和方法让你不甚清晰?有哪些问题让你百思不得其解?
关键词 专家 管理实践 管理理念 企业
下载PDF
从家族式管理到经理人管理
13
作者 高建华 《企业家信息》 2006年第4期121-121,共1页
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的中小家族企业来说,我认为在未来5年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职业经理人体系和制度。那么5年的时间,对于家族企业和经理人来说该做些什么呢?
关键词 家族式管理 经理人 家族企业 职业经理 中小
原文传递
企业需要“花瓶”经理人
14
作者 高建华 《商界(评论)》 2006年第11期105-105,共1页
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逐渐做大后,开始向大规模、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时企业最需要的是一位有学历、个人能力突出、号召力强的经理人,引入现代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与体制,于是“花瓶”经理人就出现了。“花瓶”经理人... 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逐渐做大后,开始向大规模、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时企业最需要的是一位有学历、个人能力突出、号召力强的经理人,引入现代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与体制,于是“花瓶”经理人就出现了。“花瓶”经理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有较高学历或曾在大企业任过职的资历深厚人士,而国内的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老板看中的也正是他们的这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需要 经理人 花瓶 原始资本积累 经营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 个人能力 企业老板
下载PDF
面对信誉,别说你不知情
15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2009年第2期103-103,共1页
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利益驱动、诚信契约、优胜劣汰。在中国这样一个尚未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这三个方面其实都存在很大问题。本案例就是一个违背第二条原则的典型情况。
关键词 信誉 知情 市场经济 优胜劣汰 市场环境 诚信
下载PDF
不是骗子太狡猾,而是受骗者太无知
16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2011年第11期107-107,共1页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要么死于贪婪,要么死于恐惧。所有行骗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行骗。因为人的本性里有占便宜的心理,有不劳而获的愿望,有怕死的恐惧,所以才导致很多人上当受骗。可以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绝...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要么死于贪婪,要么死于恐惧。所有行骗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行骗。因为人的本性里有占便宜的心理,有不劳而获的愿望,有怕死的恐惧,所以才导致很多人上当受骗。可以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绝少会上当,在这个基础上再有充分的防范心理就更不会被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骗 骗子 无知 防范心理 人的本性 恐惧 行骗 贪婪
下载PDF
陌生的不是人,而是规则
17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9-89,共1页
要诚信?还是小利? 张军的问题,其实早在陌生人出现前就存在了。 一个正规的公司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有标准化的流程。而从案例中与A汽合作部分,可以看到张军的公司缺乏最起码的审批制度和监控机制。
关键词 签订合同 监控机制 审批制度 陌生人 标准化 张军 公司 诚信
下载PDF
不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
18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2012年第5期109-109,共1页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案例,因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的。
关键词 “摸着石头过河” 典型案例 普遍意义 中国人
下载PDF
做决策,万不可“硬碰硬”
19
作者 高建华 《中外管理》 2011年第1期103-103,共1页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徐永贤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从做人的角度看令人钦佩!但是从经营企业的角度看却令人遗撼。因为企业面对各种挑战时,绝对不能感情用事。“徐永贤说: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将官司进行到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关键词 决策 经营企业 感情 徐永
下载PDF
企业招“才”之道
20
作者 高建华 《企业家信息》 2013年第3期1-1,共1页
很多老板都抱怨企业招不到能人.留不住能人。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能人了吗?显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分配制度不合理。能人有能人的价值。自然也有能人的价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舍不得花大钱,不知道请能人能给自己... 很多老板都抱怨企业招不到能人.留不住能人。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能人了吗?显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分配制度不合理。能人有能人的价值。自然也有能人的价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舍不得花大钱,不知道请能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更不知道如何管理能人。所以就陷入了尴尬的恶性循环:因为没有办法吸引能人,所以只能招到二流的人才,结果是三流的业绩。赚到四流的利润。难道真的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了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大家梳理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才” 分配制度 人的价值 恶性循环 老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