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何以可能?——一个前提性的考察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南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1期5-24,共20页
价值论存在的前提,是事实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的分离,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存在的前提自不例外。据此准则,在青年马克思那里,由于基于一种内在目的论,将价值与事实以一种历史主义的辩证方式统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独立的价值论无须存在。而在马... 价值论存在的前提,是事实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的分离,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存在的前提自不例外。据此准则,在青年马克思那里,由于基于一种内在目的论,将价值与事实以一种历史主义的辩证方式统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独立的价值论无须存在。而在马克思后期著作中,出于发展"历史科学"的需要,而将能够用自然科学精确性描述的物质生活领域与意识形态领域区别开来,这便使得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既有可能又有必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可被视为与"历史科学"构成互补的人类自我理解的实践解释学。而建构的方式则是将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本逻辑剥离出来,并以"历史科学"之科学逻辑对其加以"外部性"或"调节性"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价值论 历史科学 实践解释学
下载PDF
对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江畅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1期53-64,共12页
实现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重大课题,需要解决何谓传统价值观、为什么要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和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 实现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重大课题,需要解决何谓传统价值观、为什么要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和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发展以及怎样认识和处理实现这种转化和发展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为了使我们正在建设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使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浓厚的文化根基和底蕴。同时建设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传播状况调查报告(2016)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洪忠 苏世兰 +8 位作者 侯振武 马思源 张永芝 梁天屹 刘竹凌 闫佳琦 王静秋 刘婧媛 田立鹏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6期98-110,共13页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联网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取得较大成效,政务"官微"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平台,但是还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不平衡、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联网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取得较大成效,政务"官微"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平台,但是还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不平衡、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掌握不平衡、互联网媒介有效利用程度不高、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传播的成效,应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模式,推进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 新媒体 传播
下载PDF
论洛采的空间统一
4
作者 张艺媛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78-90,共13页
洛采的空间观中并未明确提出空间统一思想,但是在他对莱布尼茨、康德与赫尔巴特的空间观的批判继承中,内含着这一思想,其带来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洛采完成了空间直观形式与普遍空间图像的双向统一向度,这是在莱布尼茨、康德以及... 洛采的空间观中并未明确提出空间统一思想,但是在他对莱布尼茨、康德与赫尔巴特的空间观的批判继承中,内含着这一思想,其带来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洛采完成了空间直观形式与普遍空间图像的双向统一向度,这是在莱布尼茨、康德以及赫尔巴特空间观中一致缺乏的;洛采在此实现的一大贡献便是提出“部位记号”,从而作为从无意识印象到有意识感觉的中间环节,不过由于其机械性倾向,它似乎是一种弱化了的“图型论”;第二,洛采关于空间的思维关系思想有效地揭露了那种万物之存在在于自身虚伪的自足性的观点,转而代替了赫尔巴特思想中带有思维性质、强度排序以及时间、速度的需求的思维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带有身体觉知性运动倾向的内在空间感觉,以及以此为纽带构成的空间统一秩序成为了万物有序存在的有力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统一 空间原则 普遍空间图像 空间直观形式
下载PDF
论语言超越及其辩证模式——梅洛-庞蒂“表达的悖论”与伽达默尔“理解的循环”之比较研究
5
作者 刘梦瑶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91-102,共12页
语言之创造与沉淀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哲学中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语言是纯粹创造的还是纯粹重复的?这是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矛盾的体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尝试都是失败的。梅洛-庞蒂通过表达现象的悖论性来寻求一条中间的... 语言之创造与沉淀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哲学中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语言是纯粹创造的还是纯粹重复的?这是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矛盾的体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尝试都是失败的。梅洛-庞蒂通过表达现象的悖论性来寻求一条中间的、辩证的道路,试图解决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及语言观中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矛盾,并发展出具身性的“表达-沉淀不对称循环结构”来阐明语言的创造性悖论。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理解的循环”互证,二者都是要从主观与客观、语言的创新性与公共性之间突围,并建构一个超越性的循环辩证结构。只不过前者在语言超越上比后者更为彻底。二者的方案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超越性 表达的悖论 理解的循环
下载PDF
自然的价值——以海德格尔对“用具”的存在论分析为视角
6
作者 王楚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海德格尔对“用具”的存在论分析与其早期的自然观有密切关联。以海德格尔对“用具”的存在论分析为视角,海德格尔的自然不再是僵死的现成之物,在人与自然源始的存在论关系中,自然有其上手状态、空间性和世界性。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看... 海德格尔对“用具”的存在论分析与其早期的自然观有密切关联。以海德格尔对“用具”的存在论分析为视角,海德格尔的自然不再是僵死的现成之物,在人与自然源始的存在论关系中,自然有其上手状态、空间性和世界性。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看法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他的自然观,于是海德格尔从“存在者整体”出发把自然规定为“涌现(Aufgehen)”。尽管海德格尔前后期的自然观有所变化,但二者绝非截然对立,都旨在把自然从客观理论认识和技术解释中解放出来,从存在之领会发现自然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用具 价值
下载PDF
福克斯论数字劳动中的剩余价值——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看
7
作者 罗松涛 姜逢禹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是数字劳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福克斯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数字劳动中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其中,福克斯主要分析了互联网产消者、数字劳工...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是数字劳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福克斯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数字劳动中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其中,福克斯主要分析了互联网产消者、数字劳工贵族和传统制造业的剩余价值生产形式。他强调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并且重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阶级分析立场的重要性,这对当下数字劳动研究有一定启示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福克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因此只关注生产逻辑,而忽视了资本逻辑的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斯 数字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剥削
下载PDF
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自觉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曙光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5期14-16,5,共4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价值文化和价值哲学40年的成就、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价值文化和价值哲学40年的成就、经验,检视其面临的诸多挑战,探究其未来发展的可能之趋向,从而为深化其发展、引领新时代贡献理论的力量。因此,本刊组织五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中国价值文化40年。孙正聿教授强调从实践观点看待价值观,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现实自我意识,其根本问题表现为"我们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关系。研究价值论,需要深化研究一个核心问题,即标准与选择,在"我们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互动中,重构当代中国价值观。刘笑敢教授对老子哲学中作为最高价值的自然进行了分析,阐释了自然概念的五个层次:术语义或概念义、体系义或哲学义、整体义、价值义、自觉义,指出老子的"自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是"人文自然"。丰子义教授认为价值哲学从研究物对人的价值问题转向重点研究人自身的价值问题,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直接相关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价值哲学的发展必须要面向现实、面向生活,坚持强化问题研究、加强中国经验的总结与阐发、扩展研究的视野等原则。冯平教授指出中国价值哲学是中国现代化运动这个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认为其新的生长点是对价值判断的思维方式、对个体价值判断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究,强调价值哲学研究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化运动、现代生活以及个体主体性。张曙光教授认为,主体价值论既表现出很大的理论优势和一定的积极效应,也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真正的价值哲学是人对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使用价值 学术自觉
下载PDF
个体生命的优先性——论阿多诺非同一性道德哲学的主题 被引量:3
9
作者 罗松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107,共6页
本文在研读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对被损害生活的反思》《道德哲学的问题》和《否定的辩证法》等著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非同一性道德哲学的主题:个体生命相对于道德法则的优先性。文章认为,阿多诺在其非同一性哲学的视域中,试图以... 本文在研读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对被损害生活的反思》《道德哲学的问题》和《否定的辩证法》等著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非同一性道德哲学的主题:个体生命相对于道德法则的优先性。文章认为,阿多诺在其非同一性哲学的视域中,试图以解决客体与主体、特殊与一般、个体与社会之间对立关系的否定的辩证法("非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来赋予个体生命以优先性。与此同时,这种基于个体生命的非同一性道德哲学是一种否定主义,它强调作为一种私人伦理学的道德哲学只能是一种通向正确生活的"否定的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一性道德哲学 个体生命 否定的辩证法 正确生活
原文传递
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及其道德前提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海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31,共7页
国家伦理有其基本价值预设及其道德前提。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认同及内在一致,构成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的核心价值观之面向。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内含道德前提,它指向两大价值论课题:目的论价值论课题和规范论价值论... 国家伦理有其基本价值预设及其道德前提。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认同及内在一致,构成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的核心价值观之面向。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内含道德前提,它指向两大价值论课题:目的论价值论课题和规范论价值论课题。从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看,目的论价值论着眼于共同体之善,构成了认同的主导方面。"富强"需要道德滋养,"民主"内含道德程序,"文明"凸显道德意义,"和谐"源于道德之推行。这四个价值词,基于国家之德的前提反思,描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四重引领,是国家伦理所内含的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伦理 基本价值预设 核心价值观 道德前提
下载PDF
文化对话与价值融通--中国发展道路的实践逻辑与文明新形态的自主创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祖社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3期93-99,共7页
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无疑是古老中华文化的复兴,及其对于引领人类未来前进方向的新型文明价值观形态的严肃思考和探索。作为对"西方文明中心论"逻辑的历史性反思与实践性超越,这一新型文明形态的形成过程... 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无疑是古老中华文化的复兴,及其对于引领人类未来前进方向的新型文明价值观形态的严肃思考和探索。作为对"西方文明中心论"逻辑的历史性反思与实践性超越,这一新型文明形态的形成过程,是与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的确立、人民利益本位的制度优势,以及先进思想文化理论魅力日渐彰显,并愈来愈被全世界的接受、尊重、理解和普遍认同等内在一致的。着眼一百多年中西文化与价值观之间激烈交锋、冲突以及复杂博弈的非确定性情境,面向未来,此一文明新形态所承载和彰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新文明理念的愿景预期、合理形态的制度价值实践、新文明人格类型的确立与塑造,以及对于人类未来发展前景和命运的一种高瞻远瞩的理性筹划、审慎设计和有效践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对话 价值融通 中国道路 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人民幸福与中国社会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畅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4期24-37,共14页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汲取传统文化滋养和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把人民幸福确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确立这一目标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汲取传统文化滋养和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把人民幸福确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确立这一目标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深远意义,它是中国为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提供的中国方案。人民幸福是一种国家社会成员普遍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生活状态,达到这种生活状态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要创造这些条件,现阶段需要着重做好五项工作:调整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完善主流价值体系,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社会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幸福 中国社会发展 终极目标 价值体系 善治
下载PDF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理性双重化道路与马克思实践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振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实践理性的探讨出现了以往哲学中未曾出现的双重化道路:一方面,实践理性是统一不同理性形态的基础,在此它以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为内核,因此是一般实践理性;另一方面,实践理性是一种不同于且优先于... 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实践理性的探讨出现了以往哲学中未曾出现的双重化道路:一方面,实践理性是统一不同理性形态的基础,在此它以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为内核,因此是一般实践理性;另一方面,实践理性是一种不同于且优先于理论理性的诸理性形态之一,在此它以道德自由为内核,因此是狭义实践理性。这使得实践理性以思辨哲学的方式得到了深刻发展,而马克思则以真正现实的实践哲学的方式继续这一道路,即对劳动实践理性与自由的关系做出了阐释,但前后期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自由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马克思
原文传递
自我与他者的诠释学:中国哲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间性
14
作者 罗亚娜 李转亭(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第1期66-76,共11页
虽然用西方诠释学的标准来定义中国解释学,文化的特殊性就会被淹没和扁平化,但大多数研究中国古典文本的学者仍然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衍生的解释机制。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视域融合理论在中国广受欢迎,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影响占据主导... 虽然用西方诠释学的标准来定义中国解释学,文化的特殊性就会被淹没和扁平化,但大多数研究中国古典文本的学者仍然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衍生的解释机制。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视域融合理论在中国广受欢迎,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黄俊杰和成中英在此基础上都提出了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但仍然缺乏紧密的内在一致性。于是学者们意识到解释学循环没有语义的支持,掩盖了对原始意义事实的认识,应该由类似“境界”这样的非概念范式来取代。境界的概念是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它指的是心理状态的客体化,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外部领域通过主观的感性与内心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植根于此时此刻的当下,实现了内在与超越时空部分的融合。《庄子》中的“鲁侯养鸟”与“濠梁之辩”两则故事就体现出审美境界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复杂的主体间形象。因此,主体间的理解不是由客观概念决定的,而是由事物本身,即理解和体验主体所嵌入的美学领域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视域融合 境界 庄子 主体间性
下载PDF
维德尔侯德与作为一种综合性范畴的价值
15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樊亚澜(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第1期120-128,共9页
维德尔侯德致力于澄清被视为哲学体系的综合性范畴的“价值”概念。他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将价值的一般含义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快乐、惯例、功效、总体性与规范。通过梳理价值标准的哲学史,维德尔侯德发现,价值的前四种类型具有个人性和... 维德尔侯德致力于澄清被视为哲学体系的综合性范畴的“价值”概念。他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将价值的一般含义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快乐、惯例、功效、总体性与规范。通过梳理价值标准的哲学史,维德尔侯德发现,价值的前四种类型具有个人性和相对有效性,因而予以否定;在以洛采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价值哲学运动中,“规范价值”被视为哲学体系的构成性范畴。然而,二者最终都在价值理论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证中陷入了含混境地。维德尔侯德认为,应当将超越纯粹的主观性作为所有价值理论的终极目标,为所有价值找到一个能证明其绝对有效性的基础。在他看来,这个基础仅存在于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价值不能成为哲学体系的构成性范畴。通过建立“批判性形而上学”,维德尔侯德最终提出了解决价值规范性问题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德尔侯德 价值 综合性范畴 有效性
下载PDF
舍勒价值现象学再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永芝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5期24-31,共8页
舍勒价值现象学中的现象学方法、人类学视角、价值观认知的情感因素分析,对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明晰舍勒价值论的理论不足和缺陷。首先,先天论作为价值论的前提谬误。先天论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遗... 舍勒价值现象学中的现象学方法、人类学视角、价值观认知的情感因素分析,对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明晰舍勒价值论的理论不足和缺陷。首先,先天论作为价值论的前提谬误。先天论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遗忘了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因此,必须把现象学的描述置于人的现实存在及其历史发展当中。其次,先天价值及其等级秩序的有效性成谜。建立在情感先天和直观基础上的价值感受,带有极大的抽象性、偶然性,不能更好地解释如何把握和认识价值的复杂情况。因此,价值观认知必须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现象学 人类学 先天 情感
下载PDF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命题及国内话语权维护
17
作者 郑伟 王亚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公共话语演变特征及其焦点问题,既要形成理论上的回应,又要形成话语层面的价值观引导,为"...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公共话语演变特征及其焦点问题,既要形成理论上的回应,又要形成话语层面的价值观引导,为"怎么讲"提供一个明晰的话语思路。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话语权建设,当下突出表现为对社会"公共话题"的话语影响力,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健康推进提供良好的话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 核心命题 话语权
下载PDF
“德”之认同:国家治理的价值描述
18
作者 田海平 《文化发展论丛》 2016年第1期165-179,共15页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政治伦理命题.它指向国家治理急需应对的公民、社会和国家之德的价值认同问题,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旨归,其实质是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核心价值观内含国家治理的两大价值论课题:描述性...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政治伦理命题.它指向国家治理急需应对的公民、社会和国家之德的价值认同问题,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旨归,其实质是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核心价值观内含国家治理的两大价值论课题:描述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描述性价值着眼于共同体之善,构成了价值认同的主导方面.国家治理的价值观核心是对国家之德的价值描述.它以国家主体的价值自觉为根据表达国家精神,以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为基础揭示人心所向,以国家重构的价值目标为指引描绘文明复兴的伟大梦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价值词,描述了中国价值观的四重引领,是“国家之德”的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更深层次上体现为国家精神之重构和国家哲学之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之认同 核心价值观 国家治理 描述性价值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价值哲学研究——访冯平教授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永芝 冯平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1期5-12,共8页
【受访者简介】冯平,女,1956年生,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价值哲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评价论》(1995)、《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2009)、... 【受访者简介】冯平,女,1956年生,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价值哲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评价论》(1995)、《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2009)、《杜威晚期著作第13卷》(2015)、《批评之批评:杜威价值哲学与伦理学》(2017)等。张永芝:您是国内学界较早从事价值哲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国内价值哲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语言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价值理论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历史贡献——基于“背景·问题·立场·道路”的“四维”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邢云文 尹占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2,共8页
鸦片战争以来,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回顾党领导人民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未... 鸦片战争以来,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回顾党领导人民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背景-问题·立场-道路"的四维分析框架对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进行全景透视,试图从历史演进的横断面剖析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分析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