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503
1
作者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共9页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建设安全社区 (区域 )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研究 灾害科学框架 区域灾害形成过程 允许灾害风险水平 安全社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植被覆盖率估算亚像元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265
2
作者 陈晋 陈云浩 +1 位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6-422,T001,共8页
如何利用遥感资料估算植被覆盖率已成为建立全球及区域气候、生态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重点探讨了利用TM资料从植被指数 (NDVI)中提取植被覆盖率的方法。根据TM像元为非均一混合像元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综合运用“等密度... 如何利用遥感资料估算植被覆盖率已成为建立全球及区域气候、生态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重点探讨了利用TM资料从植被指数 (NDVI)中提取植被覆盖率的方法。根据TM像元为非均一混合像元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综合运用“等密度模型”和“非密度模型”计算植被覆盖率的方法。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市区的植被覆盖率计算表明 ,该方法的估算精度可达 75 4% ,比单纯使用等密度亚像元模型在估算精度上可提高 5 8%。可以认为 ,该方法为大面积植被覆盖率估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率 土地覆盖 亚像元模型 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叶面指数 遥感资料
下载PDF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80
3
作者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共7页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区域开发与安全建设的互馈关系,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出了由政府、企业与社区构成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与恢复力有着明显的区别,脆弱性是区域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恢复力则是灾害发生后,区域恢复、重建及安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行政管理能力、政府与企业投入和社会援助水平。区域安全水平与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划定区域高风险“红线区”的办法,调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范式。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灾害链规律,以及灾害系统所具有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完善由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共同组成的一个“三维矩阵式”的区域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区全面参与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以此促进在发展中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并在一定安全水平下,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系统 结构与功能 恢复力 综合减灾范式
下载PDF
北京海淀区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 被引量:188
4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1 位作者 史培军 周海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88-593,T001,共7页
植被覆盖度 fg(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气候参数。为了有效地从遥感资料中提取植被覆盖度 ,发展了一套计算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亚象元分解模型法。运用该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975、1991和 1997年的植被覆... 植被覆盖度 fg(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气候参数。为了有效地从遥感资料中提取植被覆盖度 ,发展了一套计算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亚象元分解模型法。运用该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975、1991和 1997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计算 ,并在此基础上 ,求得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等级的变化转移矩阵 ,分析了海淀区 2 2年来植被覆盖等级变化的空间过程和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覆盖度 转移矩阵 海淀区 北京 计算
下载PDF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76
5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1 位作者 陈晋 徐小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3-371,共9页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城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城市化 驱动机制 地形 交通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9
6
作者 周涛 史培军 王绍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对中国199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2000多个土壤剖面中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T)、年降水量(P)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带下具有很大的差异,在T ≤1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在10 oC< T ≤2... 对中国199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2000多个土壤剖面中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T)、年降水量(P)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带下具有很大的差异,在T ≤1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在10 oC< T ≤20 oC的地区,受与降水正相关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表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而在T > 2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都很差。由于温度和降水在中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在相关分析中宜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受人类耕种的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降水相关性远低于非耕地土壤。对具有相同土壤属性和气候条件的同一地区的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样本进行的配对检验表明,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利用的改变在总体上导致了土壤碳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土壤有机碳储量 耕地 中国
下载PDF
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7
7
作者 史培军 严平 +3 位作者 高尚玉 王一谋 哈斯 于云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71-77,共7页
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尘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动态演变,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 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尘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动态演变,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成因,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灾害 中国
下载PDF
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 被引量:115
8
作者 史培军 王静爱 +2 位作者 陈婧 叶涛 周洪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在扼要介绍了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当前ESSP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IHDP已实施的主要科学研究计划等,阐述了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人地系统除具有区域... 在扼要介绍了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当前ESSP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IHDP已实施的主要科学研究计划等,阐述了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人地系统除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外,还具有脆弱性、风险性、恢复性与适应性特征。当代地理学从地理要素与格局的综合研究转向现代地理过程的综合研究;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集成研究转向现代资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从地理环境重建研究转向现代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从地理格局与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转向资源保障与区域安全系统仿真研究;从区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转向全球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脆弱性 风险性 恢复性 适应性 当代地理学 动力学 转型
下载PDF
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Ⅰ)——变化阈值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91
9
作者 陈晋 何春阳 +2 位作者 史培军 陈云浩 马楠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9-266,T003,共9页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把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引进到了当前国内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监测中 ,针对变化向量分析方法中变化阈值确定的难题 ,提出了一种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的新方法。从海淀区的实例研究结果看 ,变化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 ...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把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引进到了当前国内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监测中 ,针对变化向量分析方法中变化阈值确定的难题 ,提出了一种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的新方法。从海淀区的实例研究结果看 ,变化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 87%以上。表明变化向量分析法在解决阈值问题后 ,确实可以有效地提取土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向量分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阈值确定 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法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蒸发散量计算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78
10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1-268,共8页
自然陆面区域蒸发散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利用遥感资料求取地表特征参数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了 2种极端条件下 (裸露地表和全植被覆盖 )的裸土蒸发和全植被覆盖蒸散计算模型 ,然后结合植被覆盖度给出非均匀陆面条件下的区域蒸发散... 自然陆面区域蒸发散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利用遥感资料求取地表特征参数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了 2种极端条件下 (裸露地表和全植被覆盖 )的裸土蒸发和全植被覆盖蒸散计算模型 ,然后结合植被覆盖度给出非均匀陆面条件下的区域蒸发散计算方法。实测资料验算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我国西北 5省区的蒸发散量进行了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散量 遥感 植被覆盖度 西北地区 中国 裸露地表 计算模型
下载PDF
1983—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演变特征的变化矢量分析 被引量:80
11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1 位作者 陈晋 史培军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8,T001,共8页
以NDVI时序资料为基本数据源 ,综合应用变化矢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 1983年至 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的变化强度、变化类型及空间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陆地植被NDVI变化有以下特点 :(1)十年间NDVI变... 以NDVI时序资料为基本数据源 ,综合应用变化矢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 1983年至 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的变化强度、变化类型及空间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陆地植被NDVI变化有以下特点 :(1)十年间NDVI变化东西分异明显 ,东部变化幅度远大于西部。NDVI变化整体表现为稳中略增 ,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四川、河南等地 ;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新疆北部等地。 (2 )空间结构信息表现了景观异质性 ,其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方 ,反映了植被的生长和衰老过程及地形 (山脉走向 )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地覆盖 NDVI 变化矢量分析 空间结构信息 演变特征 遥感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与土壤异质性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12
作者 张宏 史培军 郑秋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6-370,共5页
回顾了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的成因和机理、灌丛化导致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以及土壤异质性与土地退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周期性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是天然草地灌丛化的主要原因 ... 回顾了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的成因和机理、灌丛化导致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以及土壤异质性与土地退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周期性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是天然草地灌丛化的主要原因 ,伴随灌木入侵而出现的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是造成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流失 ,以及土壤加速侵蚀的原因之一。因此 ,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的灌丛化应得到一定的控制 ,使群落中灌丛保持适宜的密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土壤异质性 土地退化 半干旱地区 天然草地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 被引量:94
13
作者 周涛 史培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类型,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 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类型,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相应的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潜在地改变了土壤的理化属性,从而改变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系数(常用Q10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Q10值的改变显著影响着土壤有机碳释放的强度。利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CASA模型)反演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Q10值,并评价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与草地转换成耕地后将增大土壤呼吸的Q10值,此外,人类通过灌溉、氮肥的施用也能增大土壤呼吸的Q10值,从而使得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呼吸的碳通量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CASA模型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土地覆盖综合分类研究──基于NOAA/AVHRR和Holdridge PE 被引量:78
14
作者 潘耀忠 李晓兵 何春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0-281,T001,共13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本文探讨了将连续时间序列NOAA/AVHRR的NDVI影像与反映区域植被分布格局的气候综合指标可能蒸散(Holdridge方法的生命地带所拟订的生物温度、降水量和可能蒸散率),按反映其他带性分布特征的量化数学模式,结...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本文探讨了将连续时间序列NOAA/AVHRR的NDVI影像与反映区域植被分布格局的气候综合指标可能蒸散(Holdridge方法的生命地带所拟订的生物温度、降水量和可能蒸散率),按反映其他带性分布特征的量化数学模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数字图像,共同作为分类向量,在多种基础图件支持下,通过主成分分析、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中国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多维信息综合分类。该方法改变了遥感影像的单一信息结构,丰富了信息含量。分类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单独利用NDVI时间序列非监督分类的方法相比,克服了个别类别之间的容易造成的混分现象,提高了分类精度,完成了遥感与植被环境参数间的多维信息复合分类,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地覆盖 综合分类 NOAA/AVHRR 土地利用
下载PDF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87
15
作者 刘婧 史培军 +2 位作者 葛怡 王静爱 吕红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1-218,共8页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风险、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风险、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被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兴起了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灾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灾害恢复力的恢复力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承灾体的恢复力建设近年来也逐渐被认识到是减灾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力这一概念首先从力学被引入生态领域,目前,它已经成为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对恢复力的概念发展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论述了灾害恢复力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性,分析了灾害脆弱性与灾害恢复力的关系,总结了恢复力评估的主要方法、特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恢复力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力 脆弱性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 被引量:58
16
作者 何春阳 陈晋 +1 位作者 史培军 范一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在分析大都市区城市扩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外部约束性因素和局部城市单元自身扩展能力变化共同作用影响城市发展演变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模拟和预测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城市扩展模型(City Expanding Model in Metropolitan Area;... 在分析大都市区城市扩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外部约束性因素和局部城市单元自身扩展能力变化共同作用影响城市发展演变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模拟和预测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城市扩展模型(City Expanding Model in Metropolitan Area;CEM).首先对北京1975~1997年的城市发展过程进行模拟重建,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城镇用地数量最优和位置最佳相结合的角度对北京2005~2015年的城市发展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标准化并利用自适应Monte-Carlo方法多次模拟确定最佳影响权重的基础上,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尤其是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都市区 城市扩展 城镇用地 蒙特-卡罗方法 CEM模型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城市空间热环境研究 被引量:79
17
作者 陈云浩 史培军 李晓兵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对城市微气候、城市生态环境演变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次提出热力景观概念 ,以景观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在RS ,GIS的支持下 ,创建了热力... 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对城市微气候、城市生态环境演变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次提出热力景观概念 ,以景观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在RS ,GIS的支持下 ,创建了热力景观空间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转移矩阵法对 1 990年 ,1 995年和 1 998年上海城市多时相热力景观的转移概率进行计算 ,分析了热力景观的动态变化和热力景观类型的组分转移过程。通过分析 ,揭示了上海城市近 1 0年热力景观类型的变化强度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城市空间 热环境 热力景观 空间格局 上海 转移矩阵
下载PDF
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石瑞香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00-705,共6页
从中国东北样带 (NECT)内的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 ,经分析得出该区域属样带上近年来耕地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 ,对可能影响耕地变化的自然气候因素和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等分别进行相关分析 ,进而得出该区域近年... 从中国东北样带 (NECT)内的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 ,经分析得出该区域属样带上近年来耕地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 ,对可能影响耕地变化的自然气候因素和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等分别进行相关分析 ,进而得出该区域近年来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初步结论为 :人口是农牧交错区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的驱动力 ,次之为经济发展 ,再次为技术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CT样带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 驱动力
下载PDF
夏季城市热场的卫星遥感分析 被引量:69
19
作者 陈云浩 王洁 李晓兵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2年第4期55-59,共5页
利用 1998年 8月 4日上海幅TM6图像 ,经定位、配准、纠正、图像处理、噪声剔除、亮温标定及特征提取等步骤 ,得出上海市亮温分布场 ,同时对其热力景观、细部结构及其成因做了分析。实践证明 ,TM6图像可作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城... 利用 1998年 8月 4日上海幅TM6图像 ,经定位、配准、纠正、图像处理、噪声剔除、亮温标定及特征提取等步骤 ,得出上海市亮温分布场 ,同时对其热力景观、细部结构及其成因做了分析。实践证明 ,TM6图像可作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城市规划的背景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热场 遥感 上海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被引量:73
20
作者 王瑛 史培军 王静爱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9,共8页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的大小。中国农村乡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农村乡镇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灾害对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村居民住...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的大小。中国农村乡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农村乡镇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灾害对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村居民住房的破坏,约占总损失的 80%以上;其它的 20%损失中,又以农村水利工程的破坏损失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乡镇居民的住房仍以抗震性能较差的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开展农村住房地震保险、农村低息住房贷款并加强农村建房的监督管理,是降低农村地震风险、减轻农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脆弱性 中国农村 居民住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