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译者的形象
被引量:
5
1
作者
郑海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本文作者揭示了译者形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原作风格的遮蔽性,认为译者把作品从一种文学语言转变为另一种文学语言,是传达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的感觉。译者的形象伴随着诗化的译语而存在。在翻译过程里,译者通过对译语的创造性运用...
本文作者揭示了译者形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原作风格的遮蔽性,认为译者把作品从一种文学语言转变为另一种文学语言,是传达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的感觉。译者的形象伴随着诗化的译语而存在。在翻译过程里,译者通过对译语的创造性运用,创造了一种非诗化语言无法传达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译者形象
文学语言
诗化
意识冲突
译语
文学风格
作者
人格
美学思想
原文传递
题名
译者的形象
被引量:
5
1
作者
郑海凌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比较
文化
与
翻译
研究所
北京
出处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文摘
本文作者揭示了译者形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原作风格的遮蔽性,认为译者把作品从一种文学语言转变为另一种文学语言,是传达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的感觉。译者的形象伴随着诗化的译语而存在。在翻译过程里,译者通过对译语的创造性运用,创造了一种非诗化语言无法传达的感觉。
关键词
翻译理论
译者形象
文学语言
诗化
意识冲突
译语
文学风格
作者
人格
美学思想
Keywords
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ideological conflict
the ability of restraining oneself
the image of the translator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译者的形象
郑海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