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嵌入与边界:社会时空对媒介使用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喻国明 曲慧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3,共5页
本文以全民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社会时空下的媒介使用模式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研究一方面验证媒介"时空体积"指标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对不同时空媒介使用行为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使用差异的、受众立场上的媒介分类模式... 本文以全民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社会时空下的媒介使用模式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研究一方面验证媒介"时空体积"指标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对不同时空媒介使用行为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使用差异的、受众立场上的媒介分类模式,包括社交媒体在不同时空下的细分式使用、广播媒体整体使用类型迁移等,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使用研究提供新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使用 社会时空 媒介时空体积 使用模式
下载PDF
粉丝参与式文化对虚拟主播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黄雨彤 陈慧婕 方可人 《新媒体研究》 2022年第9期101-105,共5页
基于参与式文化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法及观察法来探究粉丝参与对虚拟主播在形象、发展范围、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粉丝在技术赋权下可以实现从粉丝到虚拟主播的身份转换,从而完成自我实现;通过集体智慧能够参与到虚拟主... 基于参与式文化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法及观察法来探究粉丝参与对虚拟主播在形象、发展范围、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粉丝在技术赋权下可以实现从粉丝到虚拟主播的身份转换,从而完成自我实现;通过集体智慧能够参与到虚拟主播的形象构建之中,并在对虚拟主播进行自我投射的过程中显示出高生产能力;随着媒介的进步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粉丝对虚拟主播的多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关系的建立和粉丝的自我认同又间接提升了虚拟主播的影响力。可见粉丝对虚拟主播的塑造具有极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播 参与式文化 自我投射 自我认同
下载PDF
参与式科学传播: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基于知识图谱范式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方可人 喻国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5-217,248,共14页
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是指科研人员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科研项目,通过教授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共同搜集或分析科学数据,进行研究探讨,一起解决科学问题。目前,公民科研在中国大陆地区尚未有广泛认知与实施,相关研究不多。通过关注公... 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是指科研人员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科研项目,通过教授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共同搜集或分析科学数据,进行研究探讨,一起解决科学问题。目前,公民科研在中国大陆地区尚未有广泛认知与实施,相关研究不多。通过关注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重点借助知识图谱的方式了解公民科研的国际研究现状,在梳理公民科研管理、传播、研究等方面导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建构公民科研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以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科学传播 公民科研 知识图谱 国际实践
下载PDF
《乐记》中的情感社会学思想研究——兼论中国情感文明的早熟轨迹
4
作者 董向慧 《天府新论》 CSSCI 2022年第3期63-71,共9页
《乐记》蕴含着系统的情感社会学思想:一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出发来认知情感现象;二是始终围绕着情感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来探讨乐的应用;三是对情感的产生、变化、结构与乐的关系提出了准确和富有远见的认知。同时... 《乐记》蕴含着系统的情感社会学思想:一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出发来认知情感现象;二是始终围绕着情感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来探讨乐的应用;三是对情感的产生、变化、结构与乐的关系提出了准确和富有远见的认知。同时,《乐记》从乐对身心关系的情感整饰、乐对人伦关系的情感道德、乐对天人关系的情感和谐三个维度提出了情感社会学的实践路径。《乐记》充分显示了中国情感文明的早熟轨迹,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和现实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情感社会学 情感文明
下载PDF
试论技术现象学视域下媒介技术的“在场效应” 被引量:32
5
作者 杨雅 喻国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74,共7页
本文探讨技术哲学视域下媒介技术的再认识。经由技术现象学的研究视角,以概念史的研究方式,对传播技术"在场效应"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及理论变革与传播技术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本文总结了"在场"效应发展沿... 本文探讨技术哲学视域下媒介技术的再认识。经由技术现象学的研究视角,以概念史的研究方式,对传播技术"在场效应"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及理论变革与传播技术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本文总结了"在场"效应发展沿革的四个阶段;其次,通过上述的概念史梳理可以对于"在场"效应进行一种较为全面的操作性定义;最后,提出传播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虚拟技术转向——对于在场效应研究的影响。在随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在场"效应的多重维度测量框架,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当前虚拟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理论分析与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 技术现象学 虚拟转向 概念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