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技术的青海湖流域综合整治类型区划分及整治方向 被引量:11
1
作者 展秀丽 严平 谭遵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根据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以2009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分布图为底图,结合DEM高程数据、青海湖流域草场类型图以及青海湖流域行政区划图,综合考虑青海湖流域海拔、植被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用ArcGIS软件对青海湖流域进行3... 根据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以2009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分布图为底图,结合DEM高程数据、青海湖流域草场类型图以及青海湖流域行政区划图,综合考虑青海湖流域海拔、植被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用ArcGIS软件对青海湖流域进行3级划分,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各类型区生态与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提出各类型区综合治理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和草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治理区划分 整治方向
下载PDF
碳酸钙含量对土壤风蚀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董苗 严平 +3 位作者 孟小楠 郭金蕊 钱瑶 吴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3,共6页
研究选取内蒙古东部的两种土壤,经过后期的培育使土壤中的CaCO_3含量分别达到0%,2%,5%,8%,10%,通过风洞试验分析了CaCO_3含量与起动风速、风蚀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CaCO_3含量的增加,土壤的起动风速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研究选取内蒙古东部的两种土壤,经过后期的培育使土壤中的CaCO_3含量分别达到0%,2%,5%,8%,10%,通过风洞试验分析了CaCO_3含量与起动风速、风蚀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CaCO_3含量的增加,土壤的起动风速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土壤中的CaCO_3含量约为5%时,起动风速达到最大;(2)不论土壤中CaCO_3含量如何变化,风蚀速率都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但不同风速下,当CaCO_3含量约为5%时,风蚀强度最小,风蚀强度随风速的变化趋势较平缓;(3)风蚀速率与CaCO_3含量的关系符合二次函数。当碳酸钙含量约为5%时,风蚀速率较小,但由于土壤性质的差异,两种土壤累积风蚀强度不同;(4)将土壤中的CaCO_3含量控制在5%左右,风速降低到10m/s以下时,对防治草原地区土壤风蚀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含量 起动风速 风蚀强度 风洞试验
下载PDF
青海湖沙区风沙土土壤机械组成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展秀丽 严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目的】掌握青海湖沙区土壤颗粒物组成特征,为防治措施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青海湖沙区的典型样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青海湖沙区风沙土的颗粒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青海湖沙区示范区的草方... 【目的】掌握青海湖沙区土壤颗粒物组成特征,为防治措施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青海湖沙区的典型样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青海湖沙区风沙土的颗粒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青海湖沙区示范区的草方格设置从2008年才开始,属固沙的初步阶段,颗粒较粗,颗粒组成与流动沙丘相似,颗粒组成以较粗的颗粒为主.海晏县克土为早期治理区,各样点均以粒径0.25-0.5mm的中沙颗粒为主,栽植青杨和沙棘的草方格中的粗沙含量较植被覆盖较高的早期治理区高,粉沙和极细沙几乎为零.湖东-种羊场草方格中的风沙土颗粒组成以0.1-0.25mm的细沙为主,0.25-0.5mm的次之,其他粒径的颗粒含量均非常少.沙岛治理区中风沙土颗粒以中沙和细沙为主,其他粒径的颗粒含量均较少.流动沙丘的中沙和粗沙含量较高.示范区的草方格与流动沙丘颗粒组成均表现为以中沙和细沙为主.【结论】沙漠化治理年限较长的区域,植被覆盖较好,风沙土颗粒较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土壤机械组成 青海湖沙区
下载PDF
2015年奉贤区梨花期异常气候对开花坐果影响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相明 汤晨阳 +2 位作者 费蕾 顾品强 陆志兴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4期179-184,共6页
为了解决梨花期气候异常波动引起的坐果数偏少的问题,以2015年上海金冠蜜梨种植园的5种梨树品种为材料,对蜜梨开花期、坐果数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奉贤地区的实测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天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适宜... 为了解决梨花期气候异常波动引起的坐果数偏少的问题,以2015年上海金冠蜜梨种植园的5种梨树品种为材料,对蜜梨开花期、坐果数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奉贤地区的实测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天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开花坐果的气候条件为持续3~4天以上以晴为主或晴雨相间天气,开花后前3天或开花盛期的日平均气温应≤15℃,最高气温应≤25℃;子房发育期遇冰粒天气有受冻现象,易产生劣质果。梨开花期遇温度过高使花期缩短而影响坐果数,冰粒天气对果实商品性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花粉树间作、嫁接、人工授粉、利用小气候效应调节花期等栽培措施,可避开和减轻开花坐果期不利天气的影响,提高坐果数和果实商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梨 花期 异常气候 坐果数 对比分析 应对措施
下载PDF
爬坡沙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孟小楠 严平 董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1-396,共6页
爬坡沙丘是一种重要的地形障碍沙丘,在海岸带和干旱内陆区均有分布,国内外学者已对爬坡沙丘做了相关研究,主要在爬坡沙丘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流场与粒度特征和研究方法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常见的爬... 爬坡沙丘是一种重要的地形障碍沙丘,在海岸带和干旱内陆区均有分布,国内外学者已对爬坡沙丘做了相关研究,主要在爬坡沙丘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流场与粒度特征和研究方法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常见的爬坡沙丘的形态有片状、新月形、线形、格状,其形成和发育是沙源、地形和动力条件三者耦合的结果.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对爬坡沙丘概念界定不完善、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因此对爬坡沙丘流场特征、分布格局、形成机制及其形成演化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坡沙丘 形态特征 形成条件 粒度特征
下载PDF
青海湖防沙治沙区沙棘光合特性与光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展秀丽 严平 马振宁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88-292,共5页
为研究青海湖固沙区人工沙棘的光合特性,以青海湖典型的固沙植物沙棘为研究对象,对其光合、蒸腾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棘的光合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光合作用速率Pn在12:00左右出现峰值,为21.28μmol/(m2.... 为研究青海湖固沙区人工沙棘的光合特性,以青海湖典型的固沙植物沙棘为研究对象,对其光合、蒸腾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棘的光合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光合作用速率Pn在12:00左右出现峰值,为21.28μmol/(m2.s)(文中均以CO2固定量为准),日平均值为13.23μmol/(m2.s),具有"光午休"现象.蒸腾速率Tr与气孔导度Gs日变化动态也呈双峰型,光合作用有效辐射(Rpa)、空气温度Ta及水汽压强差(pvd)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空气湿度(Hr)变化规律则相反;沙棘的Pn,Tr与Rpa,Ta,Gs及pvd呈显著相关,其中,Tr受Ta和pvd影响最为显著;沙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Ewu)的光响应曲线表明,光合有效辐射达到400μmol/(m2.s)时,Ewu最大.对青海湖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光合作用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展秀丽 严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研究选择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数据分析,对不同季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在6月和8月最大,4月和9月较低.克土-早期灌丛治理区,4月和6月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30cm处达到峰值.8月和9月表层土... 研究选择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数据分析,对不同季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在6月和8月最大,4月和9月较低.克土-早期灌丛治理区,4月和6月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30cm处达到峰值.8月和9月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20cm处最低.克土-草方格,4月份表层土壤水分偏低,10cm以下开始上升,6月份和8月份土壤水分基本一致.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20cm处达到峰值.沙岛固定沙丘及沙棘灌丛,4月、6月和8月土壤含水量表层偏低,10cm以下开始下降,20cm以后逐渐增加,70cm处最高,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10cm处较低,之后逐渐增高.示范区草方格,表层土壤水分6月和8月高于4月和9月,4月和6月均为逐渐增加趋势,8月,10cm处达到峰值,之后下降,20cm以下变化较稳定,9月份土壤水份垂直变化一直波动.流动沙丘顶部、迎风坡和背风坡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表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湖东种羊场流动沙丘草方格区,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表层至30cm处表现为上升,以下变化幅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沙漠化治理 土壤含水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奉贤地区1959~2013年热量条件变化特征及对气温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相明 徐佳 顾品强 《自然科学》 2016年第2期123-131,共9页
根据奉贤区1959~2013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积温的变化特征及积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奉贤55 a年平均气温为15.9℃,增温率为0.24℃/10a,突变年份为1995年;奉贤55年夏熟作物生长期积温、夏秋作物生长期积温、年积温分别为1322.5... 根据奉贤区1959~2013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积温的变化特征及积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奉贤55 a年平均气温为15.9℃,增温率为0.24℃/10a,突变年份为1995年;奉贤55年夏熟作物生长期积温、夏秋作物生长期积温、年积温分别为1322.5℃?d、2170.2℃?d、3492.7℃?d;各积温最少年代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最多年代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10年代。各积温高频振荡波动周期均为3a,波动频率较高的震荡周期分别为5.5~6a、9~11a;各积温年际、年代际变化及EMD趋势项均表现出增多趋势,突增年份分别为1993年、2003年、1998年。夏秋积温占年积温的比例大多为60%~64%,该比值与年、春季平均气温达到显著相关;夏熟积温随着年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多,当年平均气温低于16℃时夏秋积温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多,但高于16℃时在2100~2350℃?d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气温 M-K法 经验模态分解法
下载PDF
1960—2015年上海奉贤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9
作者 汤晨阳 徐相明 顾品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4期149-152,共4页
该文利用奉贤区气象站1960—2015年日照时数及降水日数资料,分析奉贤区近56a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a奉贤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45.3h,异常年份9a,月日照时数呈现"一高峰两低谷"的规律,年、季度日照时数气候变化... 该文利用奉贤区气象站1960—2015年日照时数及降水日数资料,分析奉贤区近56a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a奉贤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45.3h,异常年份9a,月日照时数呈现"一高峰两低谷"的规律,年、季度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呈现为一元二次方程,四季占年日照时数的比例值除春季外均呈现下降趋势,且21世纪以来各季占年日照时数均近1/4,如2011年、2014年、2015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日照处于资源丰富、年际变化比较平稳的状态,尤其是1月、10月、11月日照时数变化较为稳定,但8月是日照资源丰富但变化幅度大的月份。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日照时数的变化与降水日数呈负相关关系,年降水日数每增加1d,年日照时数减少7.4h,且当降水日数≤135d时日照时数一般≥1 800h、降水日数>135d时日照时数一般≤2 0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变化特征 降水日数
下载PDF
城市扩展多尺度驱动机制分析——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59
10
作者 黄庆旭 何春阳 +3 位作者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刘洪友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4-721,共8页
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也是建立变化模型和定量预测的基础。以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获取了1991—2004年北京城市扩展信息,定量分析比较了1991—2004年北京地区面状、线状和... 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也是建立变化模型和定量预测的基础。以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获取了1991—2004年北京城市扩展信息,定量分析比较了1991—2004年北京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城市扩展空间过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北京城市扩展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扩展过程显著,城镇用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9.80%增长到2004年的17.93%;②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城市化三种基本模式;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的驱动因子影响城市扩展过程。宏观尺度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政府行为和过去三千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在中观尺度上社会和经济因素为城市扩展提供了驱动力,最明显的是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观尺度的地形、区位和交通限制决定了城市扩展的可能性,最利于城市扩展的因子是距高速公路的距离。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1991—2004年北京城市化强度出现一个先增长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城市扩展 驱动力 GIS 北京
原文传递
灾害风险基本定义的探讨 被引量:59
11
作者 黄崇福 刘安林 王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6,共9页
近年来,各种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急剧上升,人类的减灾观念正从灾后的反应转变为灾前防御,灾害风险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什么是风险?什么是灾害风险?目前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指出了国际上较有影响的18个灾害风险定义的不... 近年来,各种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急剧上升,人类的减灾观念正从灾后的反应转变为灾前防御,灾害风险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什么是风险?什么是灾害风险?目前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指出了国际上较有影响的18个灾害风险定义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阐述了作者早年提出的以情景为基础的风险定义,进而给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定义,并根据下定义时必须遵循的4条规则,将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议的定义进行了比较,说明本文给出的基本定义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定义 概率 情景 灾害
下载PDF
栀子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2
作者 郑玲 张文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813-1817,共5页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栀子主要含环烯醚萜、黄酮、三萜、有机酸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丰富。栀子属首批药食两用资源,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其相关活性成分和药理作...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栀子主要含环烯醚萜、黄酮、三萜、有机酸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丰富。栀子属首批药食两用资源,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其相关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也逐渐广泛深入。本文对近几年报道的栀子通过抑制炎症通路和氧化应激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抑制α-糖苷酶,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信号通路降血糖,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抗抑郁,以及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深入理解栀子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促进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活性成分 药理活性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开发利用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范围与划界 被引量:50
13
作者 刘宝元 张甘霖 +3 位作者 谢云 沈波 顾治家 丁迎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6,共11页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但该区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近年来保护黑土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了制定精准保护黑土的规划,需要准确的边界划定.本文目的是界定东北黑土区的内涵,定量划定东北黑土区的边界,落实黑土区包括...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但该区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近年来保护黑土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了制定精准保护黑土的规划,需要准确的边界划定.本文目的是界定东北黑土区的内涵,定量划定东北黑土区的边界,落实黑土区包括的县级行政区.划定方法是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色森林土作为黑土区的标志土壤,将其集中分布区划为黑土区;以黑土和黑钙土作为典型黑土区的标志土壤,将其集中分布区划为典型黑土区.这些土壤大多都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均腐土(Isohumosols),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软土(Mollisol),具有明显的“暗沃表层”黑土特征,同属“黑土”系列.在ArcGIS10.2软件中,用“中心引力集聚法”反复迭代,合并或舍弃边缘小图斑,形成完整的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划分结果如下:东北黑土区的面积为55.6万km2,涉及146个县级行政区.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面积为33.3万km2,涉及138个县级行政区.黑土区内坡度大于0.25°的农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是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对象,面积为8.9万km2.典型黑土区内坡度大于0.25°的农地,是水土流失的优先防治对象,面积为7.8万km2.结果可为黑土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水土保持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东北黑土区 东北典型黑土区 土壤侵蚀 黑土保护
原文传递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测定方法综述 被引量:45
14
作者 王秀颖 高晓飞 +1 位作者 刘和平 路炳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106-113,共8页
湿筛法是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经典方法。土样在湿润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崩解、差异膨胀和物理-化学分散作用。已有的湿润方法按湿润速度可分为快速湿润和慢速湿润,按土样所处的气压条件可分为常压湿润和高真空湿润。常压快... 湿筛法是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经典方法。土样在湿润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崩解、差异膨胀和物理-化学分散作用。已有的湿润方法按湿润速度可分为快速湿润和慢速湿润,按土样所处的气压条件可分为常压湿润和高真空湿润。常压快速湿润过程中,水分沿毛管快速渗入土体,土壤内部封闭的空气被压缩,产生微型爆炸,对团聚体破坏较大;慢速湿润和真空湿润能使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增大。如果是为全面了解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的信息,可对土样采用常压快速湿润和常压慢速湿润(或真空湿润)2种预湿润。湿筛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应尽量减小对团聚体颗粒进一步的磨蚀作用,因此湿筛过程中振动速度不能太快。筛目可以根据实验目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水稳性 粒径分布 湿筛法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杨延杰 尹丹 +3 位作者 刘紫玟 黄庆旭 何春阳 吴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97-1411,共15页
流空间是认识城市网络结构和演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流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首先,论文梳理了基于大数据流空间研究的背景和历史,然后总结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 流空间是认识城市网络结构和演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流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首先,论文梳理了基于大数据流空间研究的背景和历史,然后总结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的主题、数据类型、方法和主要发现,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挑战。2011年以后,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呈指数增长趋势,中英文论文年均发表量从2010年的11篇增长到2018年的106篇。大数据主要从提供新的数据源、激发新的分析方法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三方面推进了流空间研究。常用于流空间研究的大数据主要包括手机信令数据、社交媒体签到数据、公共交通刷卡数据和出租车轨迹数据,它们比传统统计数据更能直接提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时空动态信息。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基于距离的重力模型发展为网络分析方法。未来在交叉学科研究、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的耦合、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和云计算等新方法的结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从理论、数据和方法上全面深化流空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大数据 城市网络 人员移动 城市可持续性
原文传递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6
作者 周扬 李宁 吴文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和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区别,概述了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总结了现有社会脆弱性研究不足。研究指出现有社会脆弱性研究在其理论体系、评价方法和权重确定等方面有待完善,特定...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和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区别,概述了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总结了现有社会脆弱性研究不足。研究指出现有社会脆弱性研究在其理论体系、评价方法和权重确定等方面有待完善,特定自然灾害或不利事件影响下综合(自然和社会)脆弱性的动态研究是灾害研究中亟待开展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 自然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指数
下载PDF
东北地区融雪期径流及产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7
作者 焦剑 谢云 +1 位作者 林燕 赵登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344,共12页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威胁到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融雪径流及其造成的侵蚀作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全区9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降雪与积雪的基本特征。利用27个典型流域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分...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威胁到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融雪径流及其造成的侵蚀作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全区9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降雪与积雪的基本特征。利用27个典型流域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融雪期内径流与产沙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各地雪期长度为5~8个月,自南向北逐渐延长。年降雪量占年降水总量的比例多在7~25%,由此形成的融雪期径流深占全年径流深比例达13.3~24.9%,融雪期输沙模数占全年输沙模数比例达5.8~27.7%。融雪期流域输沙模数受地貌影响十分显著:丘陵漫岗区降雪量和径流深均低于山区,但输沙模数平均为山区的2.9倍。融雪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有十分显著的幂函数递减关系。为揭示融雪侵蚀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今后应加强融雪期内流域侵蚀及产沙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与积雪 融雪期 融雪径流 融雪输沙模数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27
18
作者 宋富强 康慕谊 +3 位作者 陈雅如 杨朋 刘阳 王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11-2318,共8页
基于MODIS和地面气象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2005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根据生态生理过程模型针对不同土地覆被类型选择不同的月平均最大光能利用率,比传统CASA模型中使用固... 基于MODIS和地面气象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2005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根据生态生理过程模型针对不同土地覆被类型选择不同的月平均最大光能利用率,比传统CASA模型中使用固定的全球月平均最大光能利用率进行NPP估算,更符合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估算植被参数时引入植被覆盖分类,以及利用陕北黄土高原2005年时序NDVI进行土地覆被分类的同时,结合1∶100万中国植被图和实地调查情况对分类结果进行修正,可提高分类的精度,从而提高模型估算的精度。2)通过不同模型之间和与陕北部分地区实际调查数据进行比较,显示改进后的CASA模型对区域陆地植被NPP的模拟效果较好,可应用于陕北黄土高原乃至周边地区NPP的计算中。3)2005年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估计值为4.76×1013gC,约占全国总NPP的1.5%,植被平均NPP为447.3gC.m-2.a-1,高于1992—2000年全国陆地NPP平均值323.8gC.m-2.a-1。4)在NPP的空间分布上,总体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最高值出现在东南部的黄龙山次生林区(1087gC.m-2.a-1);西北部的荒漠植被覆盖度极低,平均NPP仅为205.0gC.m-2.a-1。5)陕北黄土高原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4月中旬至10月中旬6个月生长季时间里的NPP可占到全年的91.5%,而7月中旬至8月中旬间该区的净初级生产力达到年内的极大值,可占全年的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CASA模型
原文传递
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草原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翟占伟 龚吉蕊 +5 位作者 罗亲普 潘琰 宝音陶格涛 徐沙 刘敏 杨丽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6-208,共13页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氮(N)沉降日益加剧,使得草地生态系统正从自然N限制转向富营养化甚至饱和,进而影响了草地的生长。然而,关于优势种植物在N添加下的光合生理潜在机制的研究仍然不足。该研究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优势种...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氮(N)沉降日益加剧,使得草地生态系统正从自然N限制转向富营养化甚至饱和,进而影响了草地的生长。然而,关于优势种植物在N添加下的光合生理潜在机制的研究仍然不足。该研究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水平的N养分添加实验,探讨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对N添加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随着N添加先增加后降低,以10 g N·m^(–2)·a^(-1)处理增加最多。尽管25 g N·m^(–2)·a^(-1)处理出现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相比仍然显著增加了地上生物量。低N时,植物通过把较少的N分配给羧化系统,并降低比叶质量(LMA)使叶片获得更多的光能来适应低N生境。适量的N添加通过增加总叶绿素(Chl)的含量,降低Chl a/b的比值来捕获更多光能;同时增加LMA、羧化效率、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并降低Jmax/Vcmax,把更多的N分配给羧化系统,提高羧化能力;通过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提高了光系统II(PSII)的光化学活性。过量的N添加对羊草的生理指标有一定抑制作用,羧化能力降低,导致净光合速率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SII的光化学活性,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以及类胡萝卜素增加起到了耗散过剩激发能的作用。N添加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适量促进,过量抑制"。该地区羊草最适的N添加范围是5–10 g N·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温带草原 羊草 光合特性 光合色素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荒漠草原防风固沙服务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25
20
作者 朱趁趁 龚吉蕊 +5 位作者 杨波 张子荷 王彪 矢佳昱 岳可欣 张魏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606-4617,共12页
荒漠化是内蒙古荒漠草原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风蚀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定量评估了内蒙古荒漠草原2000和2017年的固沙量,并结合土地利用、降水、风速、植被... 荒漠化是内蒙古荒漠草原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风蚀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定量评估了内蒙古荒漠草原2000和2017年的固沙量,并结合土地利用、降水、风速、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防风固沙服务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有所差异,其中高覆盖度草地的固沙量相对较高。总体来说,2000年固沙量与降水、风速、植被覆盖度均为正相关,2017年固沙量与降水为负相关,与风速和植被覆盖度为正相关。2000—2017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固沙物质总量增幅为53.95%,其中9.65%来源于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200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的恢复、建设用地的扩张以及不同覆盖度间草地的转换为主。2000—2017年,风力因子的分布模式对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较大。总的来说,土地利用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防风固沙服务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防风固沙 土地利用 降水 风速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