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时代的劳动与正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林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异化 物质性 资本 劳动正义
下载PDF
从经验归纳到数据归纳:特征、机制与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董春雨 薛永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6,共8页
基于以大量、多样和快速为特征的大数据归纳,可以实现传统经验归纳无法替代和完成的工作,导致了一种极端的数据主义观点,以为人们已经不用再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再需要科学的理论或模型了。本文旨在厘清大数据方法的意义及其与现实世... 基于以大量、多样和快速为特征的大数据归纳,可以实现传统经验归纳无法替代和完成的工作,导致了一种极端的数据主义观点,以为人们已经不用再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再需要科学的理论或模型了。本文旨在厘清大数据方法的意义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厘清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关系等,以理性地看待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归纳机制 经验 理论
原文传递
数据密集型、大数据与“第四范式” 被引量:15
3
作者 董春雨 薛永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80,86,共8页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混用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最后从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并且从"范式"的认识论意义和纲领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将大数据作为与小数据不同的科学范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密集型 范式 小数据
原文传递
“天下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102,共18页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本来是《礼记》依据过往历史和传说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由于这两种形态既关乎由仁义引导的道德价值秩序,又关涉由礼法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因而随着历史变化的需要,不断被学者作出新的解释,...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本来是《礼记》依据过往历史和传说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由于这两种形态既关乎由仁义引导的道德价值秩序,又关涉由礼法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因而随着历史变化的需要,不断被学者作出新的解释,其涵义也不断得到分梳和丰富。其中,特别值得重视和辨析的,是孟子的"仁政""王道"政治观,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的思想命题,它们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所理解的世界"大同"的主要思想构件,而大同理想一度让我们陷入"乌托邦"的空想和灾难。今天,要让传统的天下观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发挥积极的合理的作用,就要对上述观念及其问题加以辨析,既在政治上明确"谁之天下"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又传承并创新其中的人文道德价值和哲学思想。聚焦于"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论题,也有利于廓清当前围绕传统思想文化展开的各种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一家 一人
下载PDF
伦理治理何以可能——治理什么与如何治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海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14,共10页
伦理治理是"伦理的治理",还是"对伦理进行治理"?通常人们将它理解成以伦理治理、伦理地治理或伦理即治理,因而错失其面向难题、求解问题之真义。伦理治理只有针对伦理难题或问题,才不会是无对象、无边界的治理。伦... 伦理治理是"伦理的治理",还是"对伦理进行治理"?通常人们将它理解成以伦理治理、伦理地治理或伦理即治理,因而错失其面向难题、求解问题之真义。伦理治理只有针对伦理难题或问题,才不会是无对象、无边界的治理。伦理治理的真义体现在其特定的问题取向中。伦理治理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史中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经历着从超验形态向经验形态的现代性转变。今天,探讨伦理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是从一种文明史或精神史的形态学勘测中寻找人类精神生活的地标。去除伦理之"伪"、化解伦理-道德悖论、克服道德虚无主义危机,是现时代最为重要且最为亟需的伦理治理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治理 问题域 难题治理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河图洛书”模式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成纪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1,共8页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相应也使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中国文明史看,河图洛书作为一种诠释模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中国文明进程则表现为向这一述史模式不断回溯又不断放大其解释边界的过程。据此,抓住了河图洛书,也就抓住了中国古典阐释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借此为中国人文科学的整体进展理出一条纵贯的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中国体系 河图洛书 原型阐释
原文传递
价值观研究亟需自觉的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10
7
作者 沈湘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11,共7页
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多注重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即对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同、践行价值观的主体条件的研究。通过... 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多注重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即对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同、践行价值观的主体条件的研究。通过分析康德的人类学思想,尤其通过梳理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走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学理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价值观研究必须有自觉的人类学视野。在自觉的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价值观研究将获得诸多重要的方法论借鉴,真正聚焦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激活众多以往被遮蔽的"接地气"的现实问题,从而使价值观研究获得日益全面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研究 人类学 马克思 康德
原文传递
“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万瑚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91,共8页
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 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其实反映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别,即前者面向直观,后者面向哲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准则 现象学方法 直观 哲学传统
原文传递
认识黑箱视角下相关性与因果性关系之辨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董春雨 郭艳娜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59,共6页
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相关性更易被捕捉,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放弃因果性。着眼于通过对认识过程中的黑箱现象即不透明性的各种表现、本质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相关性走向因果性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 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相关性更易被捕捉,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放弃因果性。着眼于通过对认识过程中的黑箱现象即不透明性的各种表现、本质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相关性走向因果性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深化人们对相关性各种表现的认识论意义,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不透明性 相关性 因果性
原文传递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95,共17页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quo...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教化 宗教性 终极关怀 义理体系 信仰系统 同途而殊归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永红 李建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共7页
框架问题是经典人工智能的主要难题。它旨在寻找出一种表征形式,让行动中的能动者可以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经典人工智能直接可用的显性符号表征由于难以实时、自动地更新,也无法捕捉大量的隐性知识,从而无力表征... 框架问题是经典人工智能的主要难题。它旨在寻找出一种表征形式,让行动中的能动者可以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经典人工智能直接可用的显性符号表征由于难以实时、自动地更新,也无法捕捉大量的隐性知识,从而无力表征现实世界,面临框架问题的困扰。寻找一种打破显性/隐性区分的表征形式是解决框架问题的关键。联结主义采取了内在性策略,用内在表征取代外在表征,从而可以对表征自动更新;情境进路采取了交互性策略,让表征与对象之间保持高度的交互,从而可以让表征对语境充分敏感。但两种方案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框架问题。强化学习同时满足了内在性和交互性标准,或许将是解决框架问题的最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问题 联结主义 现象学 人工智能 表征困境
原文传递
论中国中古美学的“天人之际”(上)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成纪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8,共14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美学也不例外。有汉一代,以董仲舒为代表,先秦诸子更趋形而上的天人之思被神学化,相应使"天人之际"成为神性向人间显现的审美化空域,其主要构成是祥瑞和灾异。从中国中古历史看,祥瑞和灾异作为...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美学也不例外。有汉一代,以董仲舒为代表,先秦诸子更趋形而上的天人之思被神学化,相应使"天人之际"成为神性向人间显现的审美化空域,其主要构成是祥瑞和灾异。从中国中古历史看,祥瑞和灾异作为人自然审美经验的两种极端形式,不仅深刻影响了汉代美学,而且对魏晋至隋唐形成了纵贯性影响。揭橥这一问题,有助于重新认识汉代谶纬神学的审美特质以及汉唐美学的一体性。同时,汉代对天人关系的界定构成了中国中古政治的意识形态基础;帝王受命观念及祥瑞灾异表现,则整体规划了这一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学艺术,使其共同显现出一种灵光辉映的审美风格。就此而言,传统的美学史研究单单关注士人阶层的审美创造,就显得单薄,现在到了将诸多制度性因素乃至制度本身组入其中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创造 士人阶层 天人之际 社会政治制度 天人关系 谶纬神学 一体性 整体规划
原文传递
物我感通,无为任化——庄子“物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蒋丽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8,共5页
论文从庄周梦蝶的"物化"思想开始分析,阐述庄子与老子"自化"思想的关系,说明物化不仅强调万物以气为根据的变化,更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关联与感通,实现物我交融的忘我状态,体现了道家式的"天人合一"的生... 论文从庄周梦蝶的"物化"思想开始分析,阐述庄子与老子"自化"思想的关系,说明物化不仅强调万物以气为根据的变化,更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关联与感通,实现物我交融的忘我状态,体现了道家式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庄子不仅强调了"物化"中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和超越性,还说明它与道的必然关联,使人能够突破形体、时空与知识的障碍,直面大道,同于大通,上契天道,实现生命的变化与提升,在与物交接时,不为个人欲望、执念、外物及社会政治所异化。最后论文通过对庄子超越个体生命的现实境遇的方法进行梳理,从而说明物化与坐忘思想的关联,并反驳荀子对庄子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不为物迁 与时俱化 坐忘
原文传递
40年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十个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成纪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93,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美学史研究最具历史持续性、也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以美学方式实现了对国家历史的完整书写,出现了大批通史性著作;二是实现了西方美学的中国化再造,为美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中国话...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美学史研究最具历史持续性、也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以美学方式实现了对国家历史的完整书写,出现了大批通史性著作;二是实现了西方美学的中国化再造,为美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三是借助美学视角揭示了中国文明的本质特性,使美和艺术之于传统中国的价值得到伸张。其间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有: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自觉问题,美学、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的关系问题,中国美学的中国性与西方性如何兼容,中国美学史的历史发端,中国美学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中国美学史的逆向重构和本来面目,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的关系,中华民族美学历史的多元一体陛,中国美学史料学的建设。讲清这十个问题,既是对40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状况的学术总结,也是对未来研究的理论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历史分期 西方美学 学科建设 国家政治 改革开放 美学方式 学术贡献
原文传递
中国价值哲学四十年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向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6期5-10,共6页
中国价值哲学的兴起,缘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改革开放实践的内在需要,并由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直接引发。价值哲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价值到评价再到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题的转换,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中国价值哲学的兴起,缘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改革开放实践的内在需要,并由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直接引发。价值哲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价值到评价再到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题的转换,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价值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相互交融促进,以及与国外价值哲学进行交流对话。价值哲学的主要成就可归结为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范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完善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解释模式,深入探究新文明形态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原则,以及注重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交融,则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价值哲学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未来展望
下载PDF
论埃里克·沃格林“新政治科学”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7
16
作者 叶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作为20世纪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埃里克·沃格林在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领域有其独到贡献,但汉语学界对他的研究仍处起步阶段。沃格林在一些核心概念上采用了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用法,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其思想意涵造成了困难... 作为20世纪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埃里克·沃格林在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领域有其独到贡献,但汉语学界对他的研究仍处起步阶段。沃格林在一些核心概念上采用了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用法,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其思想意涵造成了困难。在沃格林所倡导的新政治科学中,"寻求秩序"是其理论工作的目标,而"秩序"既意味着人所经验到的实在的结构,又指人与该结构保持着协调关系之时的那种生存状态。寻求秩序的工作经由对"经验"和"符号"的分析而展开。在沃格林那里,"经验"指的是人对存在及其秩序的经验,其中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有关外在事物、经由感官获得的经验,而且包括那些只能通过一定的凝思才能有所认识的超越经验。与此相应,作为对经验的语言表达,沃格林所关注的"符号"涵盖了由神话、哲学、宗教启示乃至于神秘主义所包含的各种内容。由此,沃格林的新政治科学明确地拒斥、或者说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之分,这是由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现代学术主流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分野而作出的。相反,沃格林的新政治科学呈现为一种哲学性的经验研究,以各个时代、各个社会的人们有关秩序问题的符号化表达作为其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里克·沃格林 秩序 经验 符号
下载PDF
警惕科学主义——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临界点上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松 《文化纵横》 CSSCI 2017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几年前,“发现”引力波的时候,接到了很多记者电话,采访我对此事的看法。我的回答很让他们扫兴,因为我觉得这事儿一点儿都不重要。更何况,是否“发现”,也取决于采用何种理论,毕竟“引力波”不像“老山参”,
关键词 科学主义 临界点 社会 技术 “发现” 引力
原文传递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对价值现象的哲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应当说是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主体性价值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解答了价值与事实、价值评价与理性认知的关系,为建设性地看待主体间性做出了努力,从而发挥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对价值现象的哲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应当说是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主体性价值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解答了价值与事实、价值评价与理性认知的关系,为建设性地看待主体间性做出了努力,从而发挥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地坚持和强化主体性,它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事实上,人的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的同时,也在扬弃着主体性,使之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和大自然。审美的“自由与爱”,“我”与“他人”的“朋友”或“伙伴”关系,昭示我们人类的主体并非只是在与客体的相对关系中单方面地强化自己,他经由生活实践的机制,不断地回归到生活世界与大自然“母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价值 实践 他人 生活世界
下载PDF
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剥削思想评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松涛 姜逢禹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年第10期82-91,共10页
福克斯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中的剥削问题视为研究的重点,以互联网产消者劳动为例,着重说明了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急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劳动者所遭受的无酬劳动困境。福克斯揭露了数字劳动中剥削的隐蔽现状,并总结了剥削的三个重... 福克斯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中的剥削问题视为研究的重点,以互联网产消者劳动为例,着重说明了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急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劳动者所遭受的无酬劳动困境。福克斯揭露了数字劳动中剥削的隐蔽现状,并总结了剥削的三个重要特征,讨论了剥削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福克斯对剥削的探讨主要围绕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开展,忽视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条件,也没有深入讨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如何建构的问题。质言之,对数字劳动中剥削问题的讨论,最终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斯 剥削 互联网产消者劳动 数字资本积累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原文传递
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路径及发展态势
20
作者 刘孝廷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8期27-29,共3页
自然辩证法是以恩格斯同名手稿所命名的一门学科和研究领域,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有个人原创性质与特色的思想体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开辟了一个广阔研究领域,构成了与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相比对的深广论域,今天所... 自然辩证法是以恩格斯同名手稿所命名的一门学科和研究领域,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有个人原创性质与特色的思想体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开辟了一个广阔研究领域,构成了与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相比对的深广论域,今天所说的自然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自然哲学 思维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发展态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 中国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