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时代的劳动与正义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林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异化 物质性 资本 劳动正义
下载PDF
从经验归纳到数据归纳:特征、机制与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董春雨 薛永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6,共8页
基于以大量、多样和快速为特征的大数据归纳,可以实现传统经验归纳无法替代和完成的工作,导致了一种极端的数据主义观点,以为人们已经不用再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再需要科学的理论或模型了。本文旨在厘清大数据方法的意义及其与现实世... 基于以大量、多样和快速为特征的大数据归纳,可以实现传统经验归纳无法替代和完成的工作,导致了一种极端的数据主义观点,以为人们已经不用再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再需要科学的理论或模型了。本文旨在厘清大数据方法的意义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厘清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关系等,以理性地看待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归纳机制 经验 理论
原文传递
数据密集型、大数据与“第四范式” 被引量:15
3
作者 董春雨 薛永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80,86,共8页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混用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最后从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并且从"范式"的认识论意义和纲领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将大数据作为与小数据不同的科学范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密集型 范式 小数据
原文传递
“天下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102,共18页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本来是《礼记》依据过往历史和传说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由于这两种形态既关乎由仁义引导的道德价值秩序,又关涉由礼法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因而随着历史变化的需要,不断被学者作出新的解释,...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本来是《礼记》依据过往历史和传说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由于这两种形态既关乎由仁义引导的道德价值秩序,又关涉由礼法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因而随着历史变化的需要,不断被学者作出新的解释,其涵义也不断得到分梳和丰富。其中,特别值得重视和辨析的,是孟子的"仁政""王道"政治观,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的思想命题,它们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所理解的世界"大同"的主要思想构件,而大同理想一度让我们陷入"乌托邦"的空想和灾难。今天,要让传统的天下观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发挥积极的合理的作用,就要对上述观念及其问题加以辨析,既在政治上明确"谁之天下"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又传承并创新其中的人文道德价值和哲学思想。聚焦于"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论题,也有利于廓清当前围绕传统思想文化展开的各种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一家 一人
下载PDF
伦理治理何以可能——治理什么与如何治理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海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14,共10页
伦理治理是"伦理的治理",还是"对伦理进行治理"?通常人们将它理解成以伦理治理、伦理地治理或伦理即治理,因而错失其面向难题、求解问题之真义。伦理治理只有针对伦理难题或问题,才不会是无对象、无边界的治理。伦... 伦理治理是"伦理的治理",还是"对伦理进行治理"?通常人们将它理解成以伦理治理、伦理地治理或伦理即治理,因而错失其面向难题、求解问题之真义。伦理治理只有针对伦理难题或问题,才不会是无对象、无边界的治理。伦理治理的真义体现在其特定的问题取向中。伦理治理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史中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经历着从超验形态向经验形态的现代性转变。今天,探讨伦理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是从一种文明史或精神史的形态学勘测中寻找人类精神生活的地标。去除伦理之"伪"、化解伦理-道德悖论、克服道德虚无主义危机,是现时代最为重要且最为亟需的伦理治理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治理 问题域 难题治理
原文传递
“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万瑚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91,共8页
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 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其实反映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别,即前者面向直观,后者面向哲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准则 现象学方法 直观 哲学传统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河图洛书”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成纪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1,共8页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相应也使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中国文明史看,河图洛书作为一种诠释模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中国文明进程则表现为向这一述史模式不断回溯又不断放大其解释边界的过程。据此,抓住了河图洛书,也就抓住了中国古典阐释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借此为中国人文科学的整体进展理出一条纵贯的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中国体系 河图洛书 原型阐释
原文传递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对价值现象的哲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应当说是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主体性价值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解答了价值与事实、价值评价与理性认知的关系,为建设性地看待主体间性做出了努力,从而发挥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对价值现象的哲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应当说是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主体性价值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解答了价值与事实、价值评价与理性认知的关系,为建设性地看待主体间性做出了努力,从而发挥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地坚持和强化主体性,它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事实上,人的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的同时,也在扬弃着主体性,使之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和大自然。审美的“自由与爱”,“我”与“他人”的“朋友”或“伙伴”关系,昭示我们人类的主体并非只是在与客体的相对关系中单方面地强化自己,他经由生活实践的机制,不断地回归到生活世界与大自然“母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价值 实践 他人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价值观研究亟需自觉的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10
9
作者 沈湘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11,共7页
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多注重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即对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同、践行价值观的主体条件的研究。通过... 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多注重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即对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同、践行价值观的主体条件的研究。通过分析康德的人类学思想,尤其通过梳理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走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学理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价值观研究必须有自觉的人类学视野。在自觉的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价值观研究将获得诸多重要的方法论借鉴,真正聚焦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激活众多以往被遮蔽的"接地气"的现实问题,从而使价值观研究获得日益全面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研究 人类学 马克思 康德
原文传递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95,共17页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quo...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教化 宗教性 终极关怀 义理体系 信仰系统 同途而殊归
下载PDF
认识黑箱视角下相关性与因果性关系之辨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董春雨 郭艳娜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59,共6页
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相关性更易被捕捉,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放弃因果性。着眼于通过对认识过程中的黑箱现象即不透明性的各种表现、本质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相关性走向因果性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 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相关性更易被捕捉,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放弃因果性。着眼于通过对认识过程中的黑箱现象即不透明性的各种表现、本质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相关性走向因果性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深化人们对相关性各种表现的认识论意义,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不透明性 相关性 因果性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被引量:8
12
作者 夏永红 李建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共7页
框架问题是经典人工智能的主要难题。它旨在寻找出一种表征形式,让行动中的能动者可以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经典人工智能直接可用的显性符号表征由于难以实时、自动地更新,也无法捕捉大量的隐性知识,从而无力表征... 框架问题是经典人工智能的主要难题。它旨在寻找出一种表征形式,让行动中的能动者可以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经典人工智能直接可用的显性符号表征由于难以实时、自动地更新,也无法捕捉大量的隐性知识,从而无力表征现实世界,面临框架问题的困扰。寻找一种打破显性/隐性区分的表征形式是解决框架问题的关键。联结主义采取了内在性策略,用内在表征取代外在表征,从而可以对表征自动更新;情境进路采取了交互性策略,让表征与对象之间保持高度的交互,从而可以让表征对语境充分敏感。但两种方案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框架问题。强化学习同时满足了内在性和交互性标准,或许将是解决框架问题的最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问题 联结主义 现象学 人工智能 表征困境
原文传递
物我感通,无为任化——庄子“物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蒋丽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8,共5页
论文从庄周梦蝶的"物化"思想开始分析,阐述庄子与老子"自化"思想的关系,说明物化不仅强调万物以气为根据的变化,更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关联与感通,实现物我交融的忘我状态,体现了道家式的"天人合一"的生... 论文从庄周梦蝶的"物化"思想开始分析,阐述庄子与老子"自化"思想的关系,说明物化不仅强调万物以气为根据的变化,更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关联与感通,实现物我交融的忘我状态,体现了道家式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庄子不仅强调了"物化"中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和超越性,还说明它与道的必然关联,使人能够突破形体、时空与知识的障碍,直面大道,同于大通,上契天道,实现生命的变化与提升,在与物交接时,不为个人欲望、执念、外物及社会政治所异化。最后论文通过对庄子超越个体生命的现实境遇的方法进行梳理,从而说明物化与坐忘思想的关联,并反驳荀子对庄子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不为物迁 与时俱化 坐忘
原文传递
警惕科学主义——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临界点上 被引量:8
14
作者 田松 《文化纵横》 CSSCI 2017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几年前,“发现”引力波的时候,接到了很多记者电话,采访我对此事的看法。我的回答很让他们扫兴,因为我觉得这事儿一点儿都不重要。更何况,是否“发现”,也取决于采用何种理论,毕竟“引力波”不像“老山参”,
关键词 科学主义 临界点 社会 技术 “发现” 引力
原文传递
中国价值哲学四十年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向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6期5-10,共6页
中国价值哲学的兴起,缘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改革开放实践的内在需要,并由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直接引发。价值哲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价值到评价再到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题的转换,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中国价值哲学的兴起,缘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改革开放实践的内在需要,并由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直接引发。价值哲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价值到评价再到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题的转换,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价值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相互交融促进,以及与国外价值哲学进行交流对话。价值哲学的主要成就可归结为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范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完善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解释模式,深入探究新文明形态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原则,以及注重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交融,则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价值哲学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未来展望
下载PDF
儒家王道政治的历史渊源、理论建构与思想演进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祥俊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5期44-62,共19页
王道政治是儒家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建构,它渊源于孔子对上古、三代圣王之道的追溯与弘扬,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奠定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理论系统,主要内涵包括王的德行与功业、王道的政治统治方式、王道政治的性与天道基础等... 王道政治是儒家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建构,它渊源于孔子对上古、三代圣王之道的追溯与弘扬,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奠定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理论系统,主要内涵包括王的德行与功业、王道的政治统治方式、王道政治的性与天道基础等,其核心精神是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系统。汉唐、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在王道政治的实质内容和天道依据上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而近现代社会转型也推动着儒家王道政治的理论新变。儒家王道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王道政治 上古、三代圣王 王霸之辨
下载PDF
从“涤除玄览”到“曲因其当”——论汉初黄老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素军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6,84,共7页
黄老道家思想一度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道家从在野派变为主政派,真正担当起庞大国家的政治责任时,著意于精神修养、境界提升的玄谈,远不能满足政治上经纬人事的需要,故汉初黄老道家将先秦道家静态观照的“涤除玄... 黄老道家思想一度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道家从在野派变为主政派,真正担当起庞大国家的政治责任时,著意于精神修养、境界提升的玄谈,远不能满足政治上经纬人事的需要,故汉初黄老道家将先秦道家静态观照的“涤除玄览”发展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曲因其当”。所谓“涤除玄览”,要求主体用心若镜,让开一步以成就万物之并作的无不为境界;而“曲因其当”则要求主体在舍己之志、以物为法的同时,还要依顺万物之理以推之、助之,表达了对世界秩序化的要求以及主体知几、用权的创造性要求,由此,汉初黄老道家从政治和社会现实层面赋予了“无为而无不为”以积极之“实现”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学 无为而无不为 涤除玄览 曲因其当
原文传递
“诠释”还是“阐释”: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怡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38,共5页
中国文字诠释学以"字本位"为特征,但其对意义的解释则需要借助解释主体介入原则和解释文本独立原则。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西方诠释学传统讨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文字诠释应当以思想阐释为前提,... 中国文字诠释学以"字本位"为特征,但其对意义的解释则需要借助解释主体介入原则和解释文本独立原则。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西方诠释学传统讨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文字诠释应当以思想阐释为前提,而文学阐释则应以哲学阐释为根据。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可以被看作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伽达默尔 哲学诠释学 真理
原文传递
儒学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景林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5,共10页
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儒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落实到“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示人性的内涵,而非对人性做静态的分析。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 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儒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落实到“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示人性的内涵,而非对人性做静态的分析。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人的存在所本具的智照、定向和主宰作用。其所主人性本善论,规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实现方式。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儒家所言道,是在实存差异实现之“通”性上所显现出的一个形上超越性的“一”,其达道之途径,可名之为“旁通而上达”。“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虽有分判,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这一价值和形上学系统,既凸显了一种即伦常日用而达超越的实践品格,同时亦体现出了一种尽性、成己以成物的价值平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价值观念 价值系统 人性 心性 旁通而上达
原文传递
权利和义务的对应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托马斯·麦格奈尔 朱会晖(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对应性这一形式性的关系把每一种道德权利和一种道德义务联系起来,把每一种道德义务和一种道德权利联系起来;权利和义务符合于责任的交易模型。这种形式性的对应关系对于后天获得的权利和义务来说是有效的,对于无需后天获得而拥有的权... 对应性这一形式性的关系把每一种道德权利和一种道德义务联系起来,把每一种道德义务和一种道德权利联系起来;权利和义务符合于责任的交易模型。这种形式性的对应关系对于后天获得的权利和义务来说是有效的,对于无需后天获得而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来说也是有效的。有三个对对应性论题的重要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论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动物一般地可以负有对人的义务了;第二个挑战来自于与索赔权相对的"自由权";第三个挑战是基于康德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说的不完全义务,或关于不完全责任的义务。作者应对了这三个挑战,并表明所谓的不完全义务是有条件限制的义务,它们有与之对应的权利。对应性原则也适用于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道德权利。有条件权利在形式上与有条件义务相联系;无条件权利——无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在形式上与无条件义务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义务 对应性 交易模型 不完全义务 有条件限制的义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