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 被引量:179
1
作者 赵世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 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接起来 ,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从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 ,到现代实证史学 ,再到后现代史学 ,人们始终关注史料 ,因为史料是史家了解过去的惟一桥梁 ,只不过他们在如何了解真实的过去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不仅仅表明学术史的断裂 ,同时也显示了一条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新史学 后现代史学 传说 历史 历史记忆 历史研究 科学实证
原文传递
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 被引量:130
2
作者 顾诚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5-150,共16页
1986年,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里提出了明代"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论点。这个看法直接关系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机制、土地(包括耕地)、人口、官民田的比例、户籍制度以至对清前期耕地数的解释... 1986年,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里提出了明代"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论点。这个看法直接关系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机制、土地(包括耕地)、人口、官民田的比例、户籍制度以至对清前期耕地数的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全面展开论述需要写一本专著,在这篇文章里只能借助于经过选择的少数例证勾画一个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 行政系统 州县 军事系统 明代 管理体制 管辖 耕地 辽东都司 清前期
原文传递
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 被引量:133
3
作者 赵世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数百年来,在山西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晋中、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大同小异的关于“分水”的传说,它们并不像表面上被人们以为的那样荒诞无稽,或者像被后人附加的那样具有政治反抗的寓意,而是凸显出当地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利用问题,直接关系... 数百年来,在山西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晋中、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大同小异的关于“分水”的传说,它们并不像表面上被人们以为的那样荒诞无稽,或者像被后人附加的那样具有政治反抗的寓意,而是凸显出当地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利用问题,直接关系到区域地理、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社群关系等等。同时,这些故事的产生本身就是历史过程的一部分,成为表现某种权力关系的象征性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太原晋祠、介休源神庙和洪洞广胜寺的个案,试图显示乡土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以及为协调这一关系而逐步确立和完善的制衡性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并不把分水问题仅仅看作简单的人口—资源关系紧张的结果,而将其放在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产权界定的问题框架中去思考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公共资源 产权界定 公共物品 内部 问题 制度 乡土社会 权力关系 确立
原文传递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被引量:118
4
作者 赵世瑜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64,共16页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看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背后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记忆 家园象征 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
原文传递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被引量:111
5
作者 朱汉国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共7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下,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界最热的词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内涵 五个方面 三个维度 必备知识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85
6
作者 赵世瑜 邓庆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7-172,共16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 20世纪中国史学 中国历史学 年代 经历 复兴 学术 领域 理念 概括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 被引量:78
7
作者 赵世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3-196,共14页
本文以对中国传统社会庙会及娱神活动中狂欢精神的考察向“中国人把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压缩到最低限度”之说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庙会及娱神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狂欢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原始性、全民性、反规范性的特征。庙会狂欢具有心理... 本文以对中国传统社会庙会及娱神活动中狂欢精神的考察向“中国人把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压缩到最低限度”之说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庙会及娱神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狂欢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原始性、全民性、反规范性的特征。庙会狂欢具有心理调节器、社会控制安全阀以及维系社会组织、增进群体凝聚力的良性功能,因而,它不但反映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也反映了表现形式的非理性行为具有理性意义这一深刻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理性与非理性 原始性 反规范 全民性 娱神 狂欢活动 酒神精神 原始宗教 情感因素
原文传递
历史虚无主义二题 被引量:84
8
作者 龚书铎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1,共3页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今主要表现为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今主要表现为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范式 近代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 主要表现 中国革命 党的领导 史学研究 唯物史观 主流文化 学习西方 本来面目 抗拒
原文传递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 被引量:62
9
作者 赵世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8-26,共9页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文化问题研究甚热,特别是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试图透视出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北京祭祀碧霞元君的各顶和东岳庙及其二者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文化问题研究甚热,特别是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试图透视出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北京祭祀碧霞元君的各顶和东岳庙及其二者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地区,在信仰活动中民间社会究竟如何运作以及国家与民众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特殊关系。这可为目前的讨论提供一个比较独特的事例,亦可作为以往对“边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正祀 民间信仰 东岳庙
下载PDF
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 被引量:77
10
作者 周文玖 张锦鹏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30,共11页
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加强。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众多学者的论辩。顾氏提出这一命题,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有特定的时局环境。傅斯年、张维华、... 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加强。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众多学者的论辩。顾氏提出这一命题,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有特定的时局环境。傅斯年、张维华、马毅等对顾氏的观点表示支持,费孝通、翦伯赞等则对顾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商榷。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这次讨论在反映了学者之间不同意见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多趋同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为民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对以后创造性地提出更加科学的民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而进行的学术论辩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这次论辩的意义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是一个” 多元一体格局 顾颉刚 费孝通 翦伯赞
原文传递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构建与地区差距测量 被引量:68
11
作者 王洛忠 李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4-195,共12页
文章利用"十一五"时期以来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和基尼系数,对31个省份的基本情况进行排序,并衡量不同省份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相对差距。研究显示: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 文章利用"十一五"时期以来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和基尼系数,对31个省份的基本情况进行排序,并衡量不同省份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相对差距。研究显示: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仅能部分反映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应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均等化 发展指数 基尼系数
原文传递
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 被引量:68
12
作者 朱汉国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7,共5页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课程目标 “双基”教育 “三维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被引量:40
13
作者 朱汉国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2-15,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已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高中历史课标>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已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高中历史课标>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 <高中历史课标>构建的历史课程体系,较现行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历史教学
下载PDF
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 被引量:60
14
作者 赵世瑜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21,共18页
关于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始终存在争论,主要的分歧在于,社会史是一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还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或角度。本文指出,我们应把社会史理解为一种新的史学范式,而不应理解为一个学科分支,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史研究的庸俗化;... 关于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始终存在争论,主要的分歧在于,社会史是一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还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或角度。本文指出,我们应把社会史理解为一种新的史学范式,而不应理解为一个学科分支,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史研究的庸俗化;社会史是一种整体研究,不应被误解为“通史”或“社会发展史”;把社会史视为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联姻,是尤需警惕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研究 社会学 历史学 政治史 总体史 《历史研究》 “新史学” 年鉴学派 经济史 《新史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 被引量:56
15
作者 鲁振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7,共13页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应用、解读的历史,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进程、成果、规律和经验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应用、解读的历史,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进程、成果、规律和经验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提出的,但它又同共产国际七大改变领导方法的决定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在会上达成共识;此后相当长时间,它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一起,在党内广泛使用,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和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概念相继提出;中共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系统总结;主要由于外部原因的影响,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提法有所改变,实际含义未变,后在中苏两党论争的背景下,毛泽东曾在中央会议上重提“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启示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重新被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花的马克思主义 概念 解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被引量:51
16
作者 郑师渠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8-101,共14页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迄今却未见有专文论述。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外国人,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或‘文化...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迄今却未见有专文论述。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外国人,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或‘文化素养’的世代相传的自豪感已经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民族主义’,这在将来很可能会胜过那发生在欧洲的单纯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这是极具见地的。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它影响着近代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文化 近代中国 民族精神 中西文化 章太炎 政治民族主义 梁启超 梁漱溟
原文传递
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49
17
作者 李志英 《理论前沿》 CSSCI 2004年第8期44-46,共3页
大学生信教是近年来一个日益凸现的现象,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成因、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此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信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原文传递
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 被引量:50
18
作者 周晓陆 陈晓捷 +1 位作者 汤超 李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北京文雅堂主人,近10年来收藏了一批西安未央区“相家巷南地”出土的秦式封泥资料,其中包括中央职官、地方地理、私人用印等内容。现披露新见地理内容,计:首都及故都5种,郡级16种,县级54种,乡级及其他2种。其间有相当部分,可以弥补文献... 北京文雅堂主人,近10年来收藏了一批西安未央区“相家巷南地”出土的秦式封泥资料,其中包括中央职官、地方地理、私人用印等内容。现披露新见地理内容,计:首都及故都5种,郡级16种,县级54种,乡级及其他2种。其间有相当部分,可以弥补文献之阙、误。这为秦文化以及秦汉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相家巷南地 秦封泥 地方地理
下载PDF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6
19
作者 梅雪芹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0-28,共9页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ginning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was 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Since the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w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ginning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was 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Since the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went through three phases: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breaking out wholly.Finally it turned into a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which was threatening human being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So the western countries were forced to take serious steps to control and prev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Until the 1980’s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solved their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roblems quite well.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seemed to be caused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the surface.In fact,it rooted in the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nature,and so that aroused people to re examine and criticize the view of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bout nature. The story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evention of the westrn countries shows us that different views on nature would bring about quite different results to nature and society,and so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all on people to acquire a kind of suitable view on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革命 西方国家 环境保护 历史考察 全球性危机 自净能力
全文增补中
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赵世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8,共4页
不管是历史时期政治的严重动荡、国家的暂时分裂 ,还是因人口增长对发展成果的部分抵消 ,中国社会总体趋向则是在顽强地向前推进。在其演进的总体过程中表现出阶段和起伏 ,这不同的起伏中间便意味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变化乃至转型。当中国... 不管是历史时期政治的严重动荡、国家的暂时分裂 ,还是因人口增长对发展成果的部分抵消 ,中国社会总体趋向则是在顽强地向前推进。在其演进的总体过程中表现出阶段和起伏 ,这不同的起伏中间便意味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变化乃至转型。当中国社会进入 16世纪的明代中期时 ,其变化应该说是剧烈的。 2 0世纪 30年代和 5 0年代 ,曾两次开展过广泛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 ,它是和具体社会方面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讨论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自16世纪后 ,在中国经济最进步、文化最先进的江南地区的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近些年来 ,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为中国所谓的萌芽只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结 ,并非历史的实在。不管拥有哪种观点的学者 ,大概都不会否认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或者说转型的事实。历史已成为历史 ,任何人无法更移和倒转 ,中国在这关键时期 ,未能实现彻底的转型 (或者说完成这种转型 )而进入近代社会 ,其中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样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对此问题的回顾、关注和重新研究没有必要 ,而是相反。我们只有立足这些问题的具有建设性的研究 ,才能真正发现我国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因素 ,才能正确理解其后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史 华北社会史 明清时期 社会习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