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8
1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10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鸿祺 张鹏 李慎茂 朱凤水 支兴龙 宋庆斌 秦晓红 牛香美 张虹 朱雪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9个月,平均 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 80万~ 290万 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 100万 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 6个月,平均随访 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2%,死亡率为 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3%,病死率为 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27,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 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支架置入
下载PDF
研讨颈动脉系统急性血栓形成并发动脉瘤的治疗方案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凤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515-517,共3页
查房病例二查房时间:2004年10月12日 患者男,6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无力5 h"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150/80 mm Hg,心率80次/min.左侧上下肢肌力Ⅰ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左鼻唇沟稍浅,口角右偏,伸舌偏... 查房病例二查房时间:2004年10月12日 患者男,6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无力5 h"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150/80 mm Hg,心率80次/min.左侧上下肢肌力Ⅰ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左鼻唇沟稍浅,口角右偏,伸舌偏左,双侧病理征阴性.头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血栓形成 颈动脉系统 左侧 治疗方案 动脉瘤 下肢肌力 双侧 发动 研讨 患者
下载PDF
研讨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策略
3
作者 朱凤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65-467,共3页
回顾卒中的治疗历史,无论是神经内科传统的药物治疗,还是神经外科兴极一时的搭桥手术,都表现出对于该类疾病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其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脑血管病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有赖于神经内科、... 回顾卒中的治疗历史,无论是神经内科传统的药物治疗,还是神经外科兴极一时的搭桥手术,都表现出对于该类疾病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其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脑血管病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有赖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甚至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等学科的共同努力。多学科联合攻关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有效地治疗脑血管病的保障。各家取长补短,全面评价患者的病情特点,才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师,抛开所谓"门户"之见,真正地以患者为中心。 我们推崇大兵团作战,联合攻关,多学科携手研究、治疗脑血管病的理念,最终欲让患者获益。这正是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联合查房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抛砖引玉,开辟"联合查房园地"栏目的目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策略 患者 脑血管病 脑动脉狭窄 联合查房 神经内科 多发性 全面评价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355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3 位作者 缪中荣 王默力 华扬 凌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03-807,共5页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对 35 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对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 ,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 72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 2...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对 35 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对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 ,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 72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 2 83例患者中有 2 0 2例患者采取预扩张 ,占 71 38% ;6 6例采取后扩张 ,占 2 3 32 % ;3例未扩张。结果  35 5例患者中 ,术中一过性心率下降占 2 5 0 7% ;术中微栓子脱落 5例 ,其中 3例治疗后好转 ,2例留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术后颅内出血死亡 2例 ,占 0 5 6 %。 2 5 6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 ,占 84 77% ;对 2 6 0例患者进行了随诊 ,占73 34%。再狭窄 11例 ,占 4 2 3%。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对术后脑血管的过度灌注导致脑出血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治疗 全脑血管造影 超声检查 脑保护装置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稳定易损斑块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拥军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10期734-736,共3页
关键词 易损斑块 氯吡格雷 动脉粥样硬化性 Aspirin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过程 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卒中 炎症过程 斑块破裂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质量控制(上篇)
6
作者 姜卫剑 王拥军 戴建平 《中国处方药》 2003年第11期23-27,共5页
弓上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正在迅速发展,但其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尚有待进一步的严格的随机双盲试验论证,因此,进行诸多方面的质量控制迫在眉睫。最近,美国3个学术团体(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协会-ASITN、... 弓上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正在迅速发展,但其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尚有待进一步的严格的随机双盲试验论证,因此,进行诸多方面的质量控制迫在眉睫。最近,美国3个学术团体(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协会-ASITN、美国神经放射协会-ASNR和介入放射协会-SIR)联合成立了实践标准委员会,制定了颈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CAS)质量提高指南,希望以此促进对CAS进行仔细的科学研究并合理地应用技术。北京天坛医院在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质量控制方面经历了3年探索,在此介绍我们的质量控制标准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质量控制 预防 颈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溶栓相关临床工具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伊龙 廖晓凌 +4 位作者 董可辉 杜彬 赵性泉 高培毅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6期423-432,共10页
“溶栓相关临床工具”栏目中,列出了12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静脉溶栓所使用的流程图、溶栓目标时间及量表,供神经科同仁参考。
关键词 溶栓药物 溶栓治疗 凝视麻痹 NIHSS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栓溶解剂 抗凝血药 尼膜同 脑卒中后 时间窗 缺血性脑卒中 动静脉畸形
下载PDF
Biodiv Ysio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姜卫剑 杜彬 +3 位作者 王拥军 金旻 王素香 戴建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研究BiodivYsio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M1段 )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4 3例病人 4 5处症状性M 1段狭窄被纳入研究。狭窄位于M1主干 19处、开口部 12处、分叉部 14处。结果 技术成功率 97 8% (44 / 4 5 ) ... 目的 研究BiodivYsio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M1段 )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4 3例病人 4 5处症状性M 1段狭窄被纳入研究。狭窄位于M1主干 19处、开口部 12处、分叉部 14处。结果 技术成功率 97 8% (44 / 4 5 ) ;颅内出血并发症率 7 0 % (3/ 4 3例 ) ,其中1例死亡 (2 3% )。临床随访 (中位期 7个月 ) 4 1例 ,均未再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 6个月的造影随访6例 ,共 7支血管 ,6支显示了支架段良好开通 ,1支发生再狭窄。结论 在严格的方案下 ,采用BiodivYsio支架对症状性M 1段狭窄进行成形术是可行、安全和有效方法 ,但对于C型病变进行支架成形术和使用串联双支架需要慎重。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 Ysio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外科治疗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问题 被引量:7
9
作者 缪中荣 凌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介入神经放射 介入治疗技术 冠脉支架术 出血性脑血管病 自膨式支架 颈动脉狭窄 脑动静脉畸形
原文传递
重视他汀类药物对卒中预防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193-194,共2页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卒中 预防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十五”期间 溶栓治疗 常见疾病 急性脑梗死 脑动脉狭窄 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质量控制(下篇)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卫剑 王拥军 戴建平 《中国处方药》 2003年第12期75-79,共5页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目前的临床应用发展迅猛,但对其的质量控制也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可实施标准,北京天坛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成文与大家分享,上期杂志我们刊登了该文的上篇,本期继续刊登该文的下篇以飨读者。
关键词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CVS TIA 短暂性脑缺血 脑血管
下载PDF
“中风”二级预防很重要
12
作者 王拥军 《新天地》 2013年第7期50-51,共2页
“大夫,我为什么又犯病了?”这是神经内科医生在门诊或者急诊经常碰到的脑卒中患者的问题,这也是很多脑卒中患者的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第一次卒中没有带来后遗症的患者。
关键词 预防 中风 脑卒中 内科医生 后遗症
原文传递
研讨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策略(续)
13
作者 朱凤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560-561,共2页
(续2004年第1卷第10期465页"研讨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策略") 联合查房意见:先处理造成右侧TIA的责任病灶,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置入支架后,再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处支架扩张. 术前准备:噻氯匹定250 mg/d,阿司匹林3... (续2004年第1卷第10期465页"研讨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策略") 联合查房意见:先处理造成右侧TIA的责任病灶,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置入支架后,再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处支架扩张. 术前准备:噻氯匹定250 mg/d,阿司匹林300mg/d,连续服用3 d后,进行颈内动脉起始狭窄部及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脑动脉狭窄 脑中动脉 脑血管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基石
14
作者 王拥军 《家庭用药》 2006年第7期6-7,共2页
今天,越来越多的医生给求医者开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措施,尤其是当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缺少运动和吸烟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时,但是实际应用远远不够。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 防治 血管危险因素 求医者 高血压 高血脂
原文传递
百家论坛:开放、互动、尖锐、前瞻
15
作者 张道明 王拥军 朱丽丽 《养生大世界(B版)》 2006年第7期20-24,共5页
温州男子观看世界杯 突发脑溢血死亡:世界杯,仿佛一个巨大的感叹号;世界杯,永远充满激情,无论是踢球的,还是看球的,都热血贲张。倾听吧,当我们倾听“团队之星”(世界杯比赛用球)逆风飞扬的激越时,可否也应该听听来自我们身... 温州男子观看世界杯 突发脑溢血死亡:世界杯,仿佛一个巨大的感叹号;世界杯,永远充满激情,无论是踢球的,还是看球的,都热血贲张。倾听吧,当我们倾听“团队之星”(世界杯比赛用球)逆风飞扬的激越时,可否也应该听听来自我们身体的“疲惫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坛 尖锐 突发脑溢血 世界
下载PDF
卒中来势凶猛,您了解吗
16
作者 王拥军 《家庭用药》 2005年第12期4-5,共2页
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 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 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起病突然,由脑部血液循环障障、导致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 卒中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部血液循环 神经功能缺失 脑血管意外 局灶性 中国
原文传递
医卫界联名提案助推“医闹”立法
17
作者 凌锋 《中国政协》 2014年第18期68-68,共1页
作为十一届、十二届连续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65岁生日之际,也想谈谈自己履职的一些感受、我本人是医卫界政协委员,关注更多的还是医卫界的事。在我履职期间,长期关注“医院暴力”问题。作为医生,对于“医院暴力”我感同... 作为十一届、十二届连续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65岁生日之际,也想谈谈自己履职的一些感受、我本人是医卫界政协委员,关注更多的还是医卫界的事。在我履职期间,长期关注“医院暴力”问题。作为医生,对于“医院暴力”我感同身受、深恶痛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 立法 提案 人民政协 履职 暴力 医院 本人
原文传递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76
18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13 位作者 贾建平 李慎茂 缪中荣 朱凤水 宿英英 闵保权 王向波 张鸿祺 张鹏 支兴龙 宋庆斌 秦晓红 刘香美 张虹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 目的 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 ,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 9个月 ,平均 2 3个月。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 ,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联合机械性血栓切割。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出院时 ,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 ,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 ,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Glasgow评分由术前平均 12分 ,恢复到出院时 14分。平均随访 2 3个月 ,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患者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多途径 联合 出院时 经静脉 恢复 平均 安全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3 位作者 缪中荣 王默力 华扬 凌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 417例 ,全部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 13 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2 83患者未使用保护装置 ,对其中 2 0 2例 (71.3 8% )进行预扩张 ,66例 (2 3...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 417例 ,全部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 13 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2 83患者未使用保护装置 ,对其中 2 0 2例 (71.3 8% )进行预扩张 ,66例 (2 3 .3 2 % )采取后扩张 ,3例未扩张。结果  417例患者术中 ,心率下降者 10 5例 (2 5 .18% ) ;术中微栓子脱落 5例 ,其中 2例治疗后好转 ,2例留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术后颅内出血死亡 1例。 3 2 2例随诊 ,占 77.2 2 % ,其中再狭窄 15例 ,再狭窄发生率为 3 .6%。 3 2 5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 ,2 5 6例症状消失或好转 ,占 78.77% ;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介入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拥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1-532,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管狭窄 血流动力学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