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莹 杨新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72-375,共4页
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其优点为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患者恢复快,但术后动脉瘤复发率较高,可能是材料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模拟分析颅内支架及弹簧... 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其优点为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患者恢复快,但术后动脉瘤复发率较高,可能是材料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模拟分析颅内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研究将该进展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回顾。1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传统颅内动脉支架网孔略大,主要用于辅助支撑弹簧圈,防止瘤内弹簧圈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流动力学 弹簧圈栓塞 综述
下载PDF
新型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贺红卫 吴中学 +4 位作者 王忠诚 李佑祥 吕宪利 张静波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了解和总结新型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LEO)在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性能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应用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0例(其中1例患者4个动脉瘤,1个用LEO,2个用其他支架,1个未处理)。LEO支架6例采... 目的了解和总结新型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LEO)在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性能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应用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0例(其中1例患者4个动脉瘤,1个用LEO,2个用其他支架,1个未处理)。LEO支架6例采用半释放技术,即先释放一半支架,再填微弹簧圈,待弹簧圈栓塞完全,将支架完全释放;2例采用先填微弹簧圈,待弹簧圈栓塞完全,再在动脉瘤开口覆盖LEO支架;2例先释放LEO支架,微导管穿过支架网眼,再填塞微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在释放支架过程中,支架可自如进出其外套管(VASCO+),使之安放在动脉瘤口外最佳位置。结果9例应用LEO辅助的动脉瘤都被完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但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h病人,急诊栓塞后,支架内出现血栓并发症,经溶栓将支架内栓塞溶开;2例在支架输送过程中,支架在体外脱落,在体外徒手安装成功。结论新型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可自如安放在宽颈动脉瘤开口的最佳位置,由于其在微管内走行,输送方便,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有利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外科手术 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LEO)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二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舒航 吕明 杨新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7-849,共3页
LVIS支架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型辅助支架,是一种编织型、自膨式设计的镍钛合金闭环支架.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网孔直径仅1 mm,故可有效避免弹簧圈突出和逃逸,尤其适合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辅助栓塞[1].虽然理论上LVIS支架具有理想的顺... LVIS支架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型辅助支架,是一种编织型、自膨式设计的镍钛合金闭环支架.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网孔直径仅1 mm,故可有效避免弹簧圈突出和逃逸,尤其适合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辅助栓塞[1].虽然理论上LVIS支架具有理想的顺应性和贴壁性,但任何类型的支架在动脉转折处都存在贴壁困难的可能,特别是LVIS支架作为编织型支架,如果规格选择有偏差或释放手法不当,则可能在动脉转折处出现张开不良、无法贴壁的情况,甚至导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2].现报道2例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经验,探讨LVIS支架的规格选择和释放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虹吸部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支架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宽颈动脉瘤 镍钛合金 覆盖率
原文传递
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莹 荆林凯 +4 位作者 张倩倩 刘健 张义森 穆士卿 杨新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1-624,655,共5页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未破裂组比破裂组多发动脉瘤更常见[58.1%(18/31)比9.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2)破裂组动脉瘤复杂流场模式和变化流场模式比率高于未破裂组[63.6%(7/11)比6.5%(2/31),P<0.01;45.5%(5/11)比3.2%(1/31),P=0.003];(3)破裂组动脉瘤壁面切应力中位数(P_(25),P_(75))为0.74(0.52,0.86),未破裂组为1.03(0.83,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对壁面切应力低和流场复杂且变化的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宜积极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规范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5
作者 杨新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4-766,共3页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和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是中青年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1].以往认为其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健康...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和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是中青年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1].以往认为其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疾病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目前已经成为神经内、外科以及神经影像科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 医学影像学技术 治疗 诊断 出血性卒中 瘤样扩张 健康意识
原文传递
重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新健 张鸿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7-759,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占第3位,出血发生后早期的病死率约为40%,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可高达60%-70%。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再次出血,破裂动脉瘤必须治疗已成为共识(无论是采用血管...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占第3位,出血发生后早期的病死率约为40%,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可高达60%-70%。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再次出血,破裂动脉瘤必须治疗已成为共识(无论是采用血管内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治疗)。但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情况远比破裂动脉瘤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开颅夹闭治疗 临床 破裂出血 再次出血 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意外
原文传递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宇 杨鹏飞 +7 位作者 李强 杨新健 姜除寒 赵瑞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0-764,共5页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患者的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TubridgeFD治疗,据此将患者分为FD+弹簧圈置入组和单纯FD置入组.术后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共置入38枚Tubridge 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行临床症状随访,随访时间为7~76个月,平均(49.8±15.4)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无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为77% (20/26),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单纯FD置入和FD+弹簧圈置入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随访时间为6 ~48个月,平均(22.8±13.1)个月;其中20个动脉瘤(20/25,80%)完全闭塞,4个动脉瘤(4/25,16%)进一步血栓形成,1个动脉瘤(1/25,4%)为无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覆盖的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 Tubridge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满意,占位效应缓解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血流导向装置 长期疗效
原文传递
Neuroform EZ构建“Y”形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宇鹏 姜鹏 +5 位作者 梁士凯 杨新健 刘建民 张宇翔 梁飞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5-769,共5页
目的 探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 目的 探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6例WNB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采用Raymond评分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术后30 d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6例患者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DSA显示6个动脉瘤均完全栓塞,Raymond评分为Ⅰ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给予补液、肝素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另1例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后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术后30 d随访,6例患者的mRS评分为0~1分.结论 双Neuroform EZ支架或Neuroform支架联合其他颅内自膨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WNB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治疗结果 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原文传递
Onxy胶栓塞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海绵窦区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1 位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1-76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动脉入路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可行性、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例(其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13例,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例... 目的 探讨经动脉入路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可行性、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例(其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13例,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例)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CSDAVF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提示12例完全栓塞,3例瘘口部分残留.术后眼部症状缓解14例,并发同侧面部麻木3例,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3 - 24个月,造影结果提示13例完全治愈,1例造影提示复发行二次栓塞治疗,1例残留较前无变化.临床随访提示眼部症状均缓解,无出血,并发症状均缓解.结论 经颈外动脉分支入路微导管可到达瘘口的CSDAVF,Onyx胶栓塞治疗CSDAVF是可行的,是经静脉入路不能到位或者治疗失败后的替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动静脉瘘 海绵窦 栓塞 治疗性
原文传递
单侧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4 位作者 杨新健 李海云 张友平 林欣 王忠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2623-2625,262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20例为单侧椎弓根入路,16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两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20例为单侧椎弓根入路,16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两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并发症,两组疼痛评分和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完全缓解率及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侧组手术80min,单侧组手术45min,两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影像学资料的分析对单侧入路选择非常重要,单侧椎弓根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入路 疗效
下载PDF
Onyx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性并发症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红星 白晋 +2 位作者 刘杰 杨小朋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出血性并发症,总结分析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最佳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应用Onyx栓塞治疗后出现栓塞...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出血性并发症,总结分析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最佳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应用Onyx栓塞治疗后出现栓塞相关的出血性并发症的1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资料。结果7例术中发生出血(5例行对症保守治疗,1例行侧脑室穿刺引流,1例行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8例术后发生出血(5例行对症保守治疗,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mRS(modifiedRankinScale)评分平均2.53,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多种因素可导致栓塞相关的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应避免一味追求全栓,采用不同治疗策略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 ONYX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浅谈“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吕明 陈希恒 +1 位作者 李佑祥 吴中学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2-54,共3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2月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试点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教育,以期培养与行业准入相结合、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自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以来仍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2月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试点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教育,以期培养与行业准入相结合、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自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以来仍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和"重使用轻带教"的倾向致使其临床实践能力普遍欠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实践能力 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科研能力 临床思维 国际医学教育 行业准入 医师资格考试 职业资格
下载PDF
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义森 杨新健 +7 位作者 乔爱科 王盛章 陈家亮 张昆雅 刘志成 赵余静 张莹 罗斌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设计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聚酯玻璃及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两种方法来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体外循环模拟实验...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设计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聚酯玻璃及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两种方法来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体外循环模拟实验的结果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支架置入弱化了瘤颈处的涡流运动并减轻了血液对瘤体侧壁的冲击。支架置入后,动脉瘤瘤颈处平均剪切力降低22.3%,瘤顶处平均剪切力增高44.9%,但瘤顶处剪切力仍低于瘤颈处。结论支架置入带来的动脉瘤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可能有利于瘤内的血栓形成和减少治疗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血管内超选择诊治隐匿性颅内动静脉畸形一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2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9-260,共2页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检查未发现异常(图2),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6个月后于当地医院复查DSA,未见明显异常(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治疗 栓塞性 隐匿性
下载PDF
国产非黏附性栓塞材料EVAL胶栓塞治疗脑和脊髓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红卫 梁传声 +3 位作者 吴中学 王忠诚 李佑祥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国产非黏附性液体胶EVAL(山东赛克赛斯公司)栓塞脑和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从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经微导管技术应用EVAL胶栓塞20例脑AVM,3例脊髓AVM。畸形团的位置:8例位于大脑重要功能区,8例位...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国产非黏附性液体胶EVAL(山东赛克赛斯公司)栓塞脑和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从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经微导管技术应用EVAL胶栓塞20例脑AVM,3例脊髓AVM。畸形团的位置:8例位于大脑重要功能区,8例位于大脑深部组织区,4例位于小脑半球。颈、胸、腰髓畸形团各1例。畸形团的大小:直径〈3cm7例,3cm~6cm 10例,〉6cm6例。结果3例畸形团完全消失,5例畸形团消失在90%以上,11例消失50%~90%,4例消失在50%以下。栓塞后2例有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微导管均成功撤出。结论非黏附性EVAL胶不粘管,可较多地注入畸形团内,用于栓塞脑和脊髓AVM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非黏附性栓塞材料 EVAL
原文传递
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纪文军 刘爱华 吴中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NC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NCAVF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单瘘口7例,多瘘口1例;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弹簧圈辅助Onyx胶栓塞。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一次完全栓塞瘘口6例,分期完全...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NC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NCAVF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单瘘口7例,多瘘口1例;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弹簧圈辅助Onyx胶栓塞。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一次完全栓塞瘘口6例,分期完全栓塞1例,近全栓塞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造影无复发,8例病人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弹簧圈或弹簧圈辅助Onyx栓塞治疗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可行,效果良好。对于高流量瘘,弹簧圈可降低血流,辅助Onyx栓塞瘘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ONYX胶
下载PDF
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除寒 吴中学 +8 位作者 刘爱华 贺红卫 李佑祥 杨新建 张静波 姜鹏 张友平 史万超 尹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0-463,共4页
目的评价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用GDC或EDC,游离弹簧圈,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在下颌角附... 目的评价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用GDC或EDC,游离弹簧圈,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对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8例,C型1例)。13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途径,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另有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造影仍见瘘存在,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但第2天感症状缓解,术后第21天症状明显改善,造影检查发现瘘口已经消失,术后1个月病人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最后消失。随访3个月至21个月未见复发。2例残留瘘口者,1例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2次造影复查,另1例于3个月造影复查,瘘的流量均无明显变化,因无临床症状未再进行治疗。其他病例未进行造影复查。结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A型CCF,可作为经动脉途径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而对于B、C、D型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
原文传递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文娟 温小龙 +1 位作者 冯欣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308-311,共4页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探讨手术时机、支架使用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血管内治疗7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微导管栓塞71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2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探讨手术时机、支架使用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血管内治疗7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微导管栓塞71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2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术前动脉瘤再破裂9例,术中再破裂2例。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级栓塞62例,Raymond 2级栓塞13例,Raymond 3级栓塞1例,完全栓塞率为81.6%。47例行影像学随访(37.3±12.1)个月,复发(Raymond 3级)4例,其中2例发生再破裂。76例病人中预后良好66例,残疾4例,死亡6例,预后良好率为86.8%。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前交通动脉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文娟 纪文军 +2 位作者 温小龙 冯欣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97-100,共4页
目的总结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探讨栓塞方案、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50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血管痉挛1例。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 目的总结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探讨栓塞方案、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50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血管痉挛1例。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级栓塞44例,Raymond 2级栓塞6例。31例行DSA随访(34.5±7)个月,复发(Raymond 3级)2例;50例临床随访(49±10.9)个月,术后偏瘫1例。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血管内栓塞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葛慧剑 陈希恒 +4 位作者 金恒伟 贺红卫 缪中荣 刘鹏 李佑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823-82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FD治疗的17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1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22枚Pipeline支架,6枚Tubridge支架),成功释放27枚。...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FD治疗的17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1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22枚Pipeline支架,6枚Tubridge支架),成功释放27枚。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1例(64.7%,11/17),其中缺血6例,出血2例,占位效应加重3例。14例临床随访1~60个月,平均(18.1±16.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重残1例,死亡2例。10例影像学随访3~60个月,平均(17.8±18.9)个月;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腔稳定;9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因术中支架脱入动脉瘤瘤腔内而闭塞基底动脉。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FD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较高,效果良好;但是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临床应注意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巨大动脉瘤 基底动脉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