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闭塞术后复发及治疗 被引量:35
1
作者 黄德俊 吴中学 +1 位作者 李佑祥 杨新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 探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后复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研究用BALT可脱性乳胶球囊成功栓塞治疗的 2 8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随访时间为 4个月至 5年。结果  2 2例在治疗后复发 ,复发率为 7 9%。复发... 目的 探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后复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研究用BALT可脱性乳胶球囊成功栓塞治疗的 2 8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随访时间为 4个月至 5年。结果  2 2例在治疗后复发 ,复发率为 7 9%。复发发生在治疗后 48h至 6个月之间。 6例为单个球囊栓塞后复发 ;1 6例为 2枚 (或以上 )球囊栓塞后复发。 1 6例为球囊破裂或早泄引起 ;6例为球囊移位。 2 0例再次用球囊等成功闭塞 ,2例再次复发 ,并行第三次球囊结合弹簧圈闭塞成功。结论 用BALT球囊栓塞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一定的复发率 ,其发生原因可能与球囊本身的质量、球囊的充盈状态、瘘口及球囊停放的位置以及有无颅底骨折等有较大的关系。复发后的并发症有时非常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复发 TCCF 球囊闭塞术 手术后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治疗15例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10
2
作者 肖福顺 吴中学 +3 位作者 李佑祥 杨新健 姜除寒 亓卫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 目的 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有“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 15例假性动脉瘤中栓塞动脉瘤而保持载瘤动脉通畅4例,闭塞载瘤动脉7例,球囊及微弹簧圈闭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而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需急诊治疗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德俊 吴中学 +1 位作者 孙涛 杨新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方法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9例具有高危险临床因素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伴有鼻衄,其中9例治愈,1例入院后2h急性致命性鼻衄而死亡。16例伴有急性...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方法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9例具有高危险临床因素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伴有鼻衄,其中9例治愈,1例入院后2h急性致命性鼻衄而死亡。16例伴有急性视力下降,其中10例治愈,4例改善,2例视力未能恢复。3例伴有颅内出血,均治愈。结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合并鼻衄、急性视力下降、颅内出血等临床危险因素,这些病症非常凶险,务求及时诊断和彻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急诊治疗 血管内栓塞治疗 危险因素 视力下降 颅内出血 致命性鼻衄 治疗对策 临床因素 及时诊断 高危险 治愈 急性 入院后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斌 王超 +3 位作者 刘健 张义森 王坤 张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81,391,共9页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mm比9.76(7.08,13.25)mm,Z=2.921,P=0.003],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比例更高[55.2%(16/29)比21.1%(28/133),χ^(2)=14.010,P<0.01],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更高[24.1%(7/29)比6.8%(9/133),χ^(2)=6.238,P=0.013],总缺血并发症和病死率更高[17.2%(5/29)比4.5%(6/133),χ^(2)=4.251,P=0.039;11.1%(3/27)比1.6%(2/129),P=0.037];椎动脉瘤组最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组[89.5%(119/133)比58.6%(17/29),χ^(2)=14.609,P<0.01]。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后获得22对椎-基底动脉瘤配对,对比结果表明,椎动脉瘤组最终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基底动脉瘤组[95.5%(21/22)比50.0%(11/22),χ^(2)=11.458,P=0.001]。缺血并发症组的支架调整后释放成功和分支血管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循环 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脑动脉瘤风险评估难题破解:AI来帮您
5
作者 张莹 刘健 +2 位作者 张义森 王坤 杨新健 《科技视界》 2023年第9期37-38,共2页
一、引言和背景近年来,人民群众主动防控预防脑卒中(俗称“中风”)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体检时选择脑血管检查,发现脑动脉瘤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体检发现脑动脉瘤后到底要不要积极手术,不少人为此拿不定主意,害怕手术有风险,又... 一、引言和背景近年来,人民群众主动防控预防脑卒中(俗称“中风”)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体检时选择脑血管检查,发现脑动脉瘤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体检发现脑动脉瘤后到底要不要积极手术,不少人为此拿不定主意,害怕手术有风险,又害怕不手术会发生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预防脑卒中 脑出血 难题破解 风险评估 脑血管 体检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急诊治疗
6
作者 黄德俊 吴中学 +1 位作者 孙涛 杨新健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41-343,346,共4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具有高危险临床因素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伴有鼻衄 ,其中 9例治愈 ,1例入院后 2h急性致命性鼻衄而死亡。 16例...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具有高危险临床因素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伴有鼻衄 ,其中 9例治愈 ,1例入院后 2h急性致命性鼻衄而死亡。 16例伴有急性视力下降 ,其中 10例治愈 ,4例改善 ,2例视力未能恢复 ,3例伴有颅内出血 ,均治愈。结论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若合并有鼻衄、急性视力下降、颅内出血等症状 ,表示这类病人病情危重 ,及早诊断 ,彻底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危险因素 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