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佑祥 刘爱华 +7 位作者 吕明 姜除寒 张友平 杨新建 张静波 姜鹏 吴中学 王忠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9期2033-2036,共4页
目的总结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2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病人(2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1例病人中P1段动脉瘤3例, P2段动脉瘤15例(16个),累及P2-3段的蛇型动脉瘤3例。放弃治疗1例。弹簧... 目的总结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2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病人(2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1例病人中P1段动脉瘤3例, P2段动脉瘤15例(16个),累及P2-3段的蛇型动脉瘤3例。放弃治疗1例。弹簧圈动脉瘤囊内填塞6例(7个),载瘤动脉闭塞术14例。结果5例(6个)完全囊内填塞,1例部分填塞术后第2天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14例动脉瘤载瘤动脉闭塞术均获得成功,其中3例出现缺血症状(对侧肢体麻木),2例完全恢复。结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以巨大及夹层动脉瘤多见,血管内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 治疗
原文传递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莹 荆林凯 +5 位作者 张倩倩 刘健 张义森 王坤 穆士卿 杨新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 目的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动眼神经麻痹组、其他临床症状组。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各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径颈比为1.75±0.46,高于无症状组的1.15±0.44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1.2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问动脉瘤的侧壁/分叉分型、是否带子瘤、最大径、瘤颈宽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48±0.21,低于无症状组的0.68±0.24和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8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77%(1.48%,27.16%),高于无症状组的0.15%(0.00%,1.Cr7%)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03%(0.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结论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动脉瘤,具有高径颈比及低壁面切应力,可能是未破裂PCoA动脉瘤中的高风险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 动眼神经麻痹 破裂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5 位作者 孙立倩 刘爱华 姜除寒 杨新健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人共38枚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3个,运用Enterprise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Ⅲ型5个,行单纯... 目的探讨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人共38枚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3个,运用Enterprise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Ⅲ型5个,行单纯多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8个,无变化5个。操作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支架移位2例,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缺血性并发症3例,其中枕叶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脑干缺血1例;无出血性并发症。术后6-12个月行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栓塞23个,部分栓塞14个,无变化1个。33个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随访的栓塞有效率为100%;5个Ⅲ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栓塞有效率为80%。临床随访8-30个月,m RS评分0分30例,1分5例;随访过程中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栓塞 治疗性 支架植入
下载PDF
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4
作者 穆士卿 李佑祥 +1 位作者 杨新健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1.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大部分栓塞22例,疏松栓塞6例.术中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或稳定.随访结果显示,3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或保持稳定,12例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6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结论 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该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栓塞动脉瘤瘤体,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原文传递
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修珍 纪文军 +2 位作者 康慧斌 吴日乐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8-961,共4页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及目前现状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瘤 病因 机制
下载PDF
应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贾璐琼 刘鹏 吕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及微血管的增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导致颅内动脉瘤的渗出性增加,并认为是颅内动脉瘤不稳定的标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颅...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及微血管的增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导致颅内动脉瘤的渗出性增加,并认为是颅内动脉瘤不稳定的标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颅内动脉瘤瘤壁的渗透性进行量化,进而对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近年来,DCE-MRI开始逐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病变的研究中,本文针对应用DCE-MRI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渗出性 炎性反应 危险因素 微血管 破裂风险
原文传递
神经介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建设浅谈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蕊 程小燕 姜鹏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1期40-42,共3页
神经介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的高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系统规范化培养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凸显。然而,目前国内神经介入规范化培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带教人员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化教材、培训模式... 神经介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的高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系统规范化培养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凸显。然而,目前国内神经介入规范化培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带教人员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化教材、培训模式不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授课与培训时间冲突等。考虑到此,搭建规范的神经介入规范化培训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分阶段培训、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等,促进神经介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设。这对于神经介入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5 位作者 孙立倩 刘爱华 李佑祥 杨新健 姜除寒 吴中学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18-922,共5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20... 目的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0分9例(45.0%),m RS 1分5例(25.0%),m RS 2分5例(25.0%),m RS 3分1例(5.0%),预后良好率为95.0%。结论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 随访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金恒伟 孟祥雨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2-316,共5页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复杂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胚胎时期在各种内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基因、细胞因子和蛋白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发育异常的结果。但是,导致bAVM发生发展的具体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了解其发病的机制对于预防bAVM的...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复杂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胚胎时期在各种内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基因、细胞因子和蛋白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发育异常的结果。但是,导致bAVM发生发展的具体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了解其发病的机制对于预防bAVM的发生发展、开发靶向药物和指导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包括基因、细胞因子、蛋白和信号通路等多个方面重点对bAVM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发育异常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动静脉畸形 胚胎时期 临床干预 生物学机制 细胞因子 靶向药物
原文传递
床突旁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忠彬 吴欣志 +3 位作者 李文强 朱巍 杨新健 张义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5-899,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床突旁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5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数... 目的探讨影响床突旁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5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和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选择合适尺寸的PED置入,必要时填入弹簧圈。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发生脑缺血性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患者共229个床突旁动脉瘤,均成功置入PED。其中,对110个动脉瘤单纯行PED置入术,对另119个行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05例患者中,术后18例(8.8%)出现缺血性卒中,187例(91.2%)未出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临床表现、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髙、颅内动脉瘤最大径及手术方式均不是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二磷酸腺昔(ADP)抑制率低、ADP诱导的血凝块最大振幅(MA-ADP)高、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术中采用复杂手术技术及手术时间长是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用=6.161,95%CI:1.480?25.649,0.012)、术中采用复杂手术技术(OR=8.405,95%CI:1.437~49.146,P=0.018)及手术时间长(OR=1.011,95%CI:1.002~1.020,P=0.022)是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术中采用复杂的手术技术及过长的手术时间是床突旁动脉瘤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卒中 因素分析 统计学 血流导向装置 床突旁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影像学分类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阳 刘健 杨新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尝试将126例患者共142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尝试将126例患者共142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和类型Ⅱ(垂体上动脉动脉瘤)。每一类型再被眼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的假想等分线分为两类,其中Ⅰa和Ⅱa类动脉瘤主要位于等分线的近心端,Ⅰb和Ⅱb类型位于等分线的远心端。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获得成功分类,其中Ⅰa类动脉瘤45个占31.69%(45/142),Ⅰb类动脉瘤11个占7.75%(11/142);Ⅱa类动脉瘤78个占54.93%(78/142),Ⅱb类动脉瘤8个占5.63%(8/142)。结论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分类复杂多样,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分类法
下载PDF
妊娠期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宪利 刘鹏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3-635,共3页
妊娠期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f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颅内AVM的患病率约0.01%-0.50%,一般20~40岁出现症状,最常见于30岁以上。对于女性来说,正是孕龄期。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妊娠期 临床特征 治疗 颅内AVM 患病率
原文传递
基底动脉巨长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分析1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艳敏 娄昕 +1 位作者 杨新健 李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877-881,共5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主因“阵发性头痛1个月余”于2012年1月28日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余前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头部胀痛,中度疼痛,以右侧枕部明显,可耐受,伴头晕,无头部外伤,无视物旋转,无视力下降,无吞咽困难,无口齿小清...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主因“阵发性头痛1个月余”于2012年1月28日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余前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头部胀痛,中度疼痛,以右侧枕部明显,可耐受,伴头晕,无头部外伤,无视物旋转,无视力下降,无吞咽困难,无口齿小清,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肢体抽搐,无意识丧失,无呼吸幽难,尢大汗淋漓,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血压升高至220/110mmHg,口服降压药物(卡托普利、阿替洛尔)后,症状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影像学
下载PDF
分类指导的微导管塑形技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阳 李佑祥 +2 位作者 姜除寒 吴中学 杨新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采用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指导微导管塑形,根据介入治疗结果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介入治疗126例142个囊性床突旁动脉瘤。术前将动脉瘤分为I型(眼动脉动脉瘤)和Ⅱ型(垂体... 目的采用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指导微导管塑形,根据介入治疗结果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介入治疗126例142个囊性床突旁动脉瘤。术前将动脉瘤分为I型(眼动脉动脉瘤)和Ⅱ型(垂体上动脉动脉瘤)。每一类动脉瘤被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间的假想等分线分为两类,Ia和Ⅱa是位于等分线的近心端,Ib和Ⅱb是位于等分线的远心端。每一种动脉瘤的分型都有相应的微导管塑形形态,Ia使用直管,Ib使用“S”型导管,Ⅱa使用“C”型(〈90°)导管,Ⅱb使用大弯型(≥90。)导管。塑形后导管的可操作性使用1~5分评级。分析微导管的可操作性与介入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42个动脉瘤中,有56个(39.4%)动脉瘤属于I型,86个(60.6%)动脉瘤属于Ⅱ型。24个(16.9%)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18个(83.1%)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初始栓塞程度:完全栓塞62个(43.7%),瘤颈残留47个(33.1%),部分栓塞33个(23.2%)。各型动脉瘤微导管的可操作性难度为Ib〉Ⅱa〉Ia〉Ⅱb。Ib型动脉瘤微导管的可操作性最差(P〈0.01)。结论改良分类指导的微导管塑形可用于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分类 微导管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文娟 康慧斌 +6 位作者 纪文军 钱增辉 温小龙 李佑祥 姜除寒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3-957,共5页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声
下载PDF
“拔管-注射”技术在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红彬 李佑祥 +2 位作者 姜鹏 吕宪利 江裕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0-842,共3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乙烯-乙烯醇共聚物(Onyx)栓塞系统栓塞治疗成为脑AVM...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乙烯-乙烯醇共聚物(Onyx)栓塞系统栓塞治疗成为脑AVM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1].Onyx胶是一种非黏附性的栓塞材料,但在脑AVM栓塞过程中,因供血动脉多为纤细、迂曲的血管,注射Onyx胶时可出现早期严重反流致使栓塞失败,并且可导致微导管拔出困难[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ONYX胶 栓塞治疗 注射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应用 拔管 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术前线段栓塞在手术切除小脑和高颈髓实性血管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纪文军 辛宇 +3 位作者 康慧斌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线段栓塞在手术切除小脑和高颈髓实性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小脑和高颈髓实性HB行手术切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术前栓塞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术前栓塞组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成... 目的探讨术前线段栓塞在手术切除小脑和高颈髓实性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小脑和高颈髓实性HB行手术切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术前栓塞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术前栓塞组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成功将线段送至病变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后于1~7 d内行肿瘤切除术;对照组仅行肿瘤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手术切除时间、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前栓塞组中完全栓塞10例,大部分栓塞12例,部分栓塞10例。术前栓塞组手术切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预后良好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术前线段栓塞小脑和高颈髓实性HB可缩短手术切除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较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栓塞 治疗性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基底动脉穿支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恒伟 江裕华 +2 位作者 刘鹏 葛慧剑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7-1188,共2页
患者 女,49岁,于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外院CT显示中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未见明显异常(图1),遂被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保守治疗2个月后,当地医院复查CTA怀疑基底动脉穿支微小动脉... 患者 女,49岁,于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外院CT显示中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未见明显异常(图1),遂被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保守治疗2个月后,当地医院复查CTA怀疑基底动脉穿支微小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患者否认传染病,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史,否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复查DSA证实了基底动脉微小动脉瘤的存在(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底动脉 动脉穿支 介入治疗 药物过敏史 恶心呕吐 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积极稳妥开展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爱华 纪文军 李佑祥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15-917,共3页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临床易混淆问题做简要评析。1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概念及发病机制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是指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颅内 诊断 治疗 血管内
下载PDF
合并静脉瘤的Cognard Ⅳ型硬脑膜动静脉瘘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宇鹏 梁士凯 +6 位作者 燕鹏 陈希恒 郭锋 梁飞 马超 张宇翔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合并静脉瘤的Cognard Ⅳ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7月至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合并静脉瘤的Cognard Ⅳ型DAVF患者,共4例(7个静脉瘤),术前均无颅内出血。基于三维数... 目的初步探讨合并静脉瘤的Cognard Ⅳ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7月至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合并静脉瘤的Cognard Ⅳ型DAVF患者,共4例(7个静脉瘤),术前均无颅内出血。基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建立DAVF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7个静脉瘤内平均血流速度的中位数为0.030(0.002~1.567)m/s,引流静脉内为0.092(0.050~2.23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瘘区、静脉瘤、引流静脉平均压力的中位数分别为7 394.9(6 087.3~7 977.0)Pa、4 882.2(3 697.8~7 004.7)Pa、3 439.1(3 337.2~5 612.9)Pa;平均壁面切应力(WSS)的中位数分别为10.22(4.07~13.58)Pa、4.11(0.24~13.95)Pa、7.61(5.16~12.90)Pa。在静脉引流系统上,静脉瘤内的压力高于引流静脉内的压力,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39,P=0.072);静脉瘤壁的平均WSS低于引流静脉壁的平均W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8,P=0.040)。静脉瘤后的引流静脉上均存在明显的高WSS区,2例合并多发静脉瘤的患者,高WSS区位于其后静脉瘤的流入道区域。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引流静脉上的静脉瘤壁的WSS较低,静脉瘤后的引流静脉存在高WSS区。有关WSS与静脉瘤破裂及形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血流动力学 硬脑膜 静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