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现况 被引量:28
1
作者 于利平 白勇涛 +7 位作者 罗笑婵 邓瑞芬 杨军 李颖隽 邢小燕 张波 李世蕊 卜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现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经后女性2990例,在取得书面知情同意后,由医生询问、受访者回答填写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症危险因...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现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经后女性2990例,在取得书面知情同意后,由医生询问、受访者回答填写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防治情况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66份。对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骨质疏松性骨折史者作为对照组,有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情况。结果受试者中有明确骨质疏松性骨折史170例,占5.9%。骨折组比对照组年龄更大(67±7)vs.(62±7)岁,P<0.0001,绝经年限更长(16.9±7.5)vs.(12.2±7.8)年,P<0.0001,身高下降≥4 cm的比例更大(30.6%vs.16.4%,P<0.0001)。两组规律服用钙剂的比例均不足30%,均很少补充维生素D。无受试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结论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下降是否超过4 cm是绝经后女性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即使是已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社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仍极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危险因素 防治现况 绝经后骨质疏松
下载PDF
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折类型、部位和发生年龄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邓瑞芬 白勇涛 +9 位作者 罗笑婵 王娜 于利平 杨军 李颖隽 石涛 邢小燕 张波 李世蕊 卜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6-279,284,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折发生情况,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经后女性,共2866人。填写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症危险...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折发生情况,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经后女性,共2866人。填写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了解受访者骨折发生的类型(暴力性或非暴力性)、部位和发生年龄。分析女性一生中不同年龄段骨折发生的特点。结果受访的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2.39±6.94)岁,受访的2866人中有635人(19.61%)在受访时至少已有一次骨折史,其中有73人(2.54%)发生了两次或两次以上骨折。58.64%的暴力性骨折发生在绝经前,80%的脆性骨折发生在绝经后,这两种类型骨折发生的年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所有的典型部位脆性骨折当中,前臂远端骨折占比最大,为50.43%,发生的平均年龄为(56.0±11.76)岁;髋部骨折发生占比8.33%,平均发生年龄为(59.8±12.69)岁。结论女性绝经后发生的骨折主要是脆性骨折,其中前臂远端脆性骨折较髋部脆性骨折至少早3年发生。加强对已发生前臂远端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的管理,对预防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的效益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脆性骨折 前臂远端骨折 髋部骨折 随后的骨折
下载PDF
社区高血压服药治疗患者随访频次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成桓 邓利群 +2 位作者 王宏艳 杨军 林运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了解服药治疗的社区高血压患者门诊随访现状及其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方法:2019-01~2019-12在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连续纳入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方法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 目的:了解服药治疗的社区高血压患者门诊随访现状及其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方法:2019-01~2019-12在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连续纳入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方法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患者885例,平均年龄(68.2±8.5)岁。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的比例为65.8%(582/885)。门诊随访超过4次的比例为90.1%(797/885)。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随着门诊随访频次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门诊随访1~3次/年的患者相比,门诊随访超过12次者收缩压降低8.3 mmHg,舒张压降低5.3 mmHg(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诊随访频次与血压控制效果相关。与年内门诊随访1~3次者相比,随访7~12次者比值比(OR)为1.68[95%可信限(CI):1.14~2.45],随访超过12次者OR=2.26(95%CI:1.39~3.68);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病史、超重和肥胖、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的影响后,仍显示随访6次以上门诊随访与血压控制改善相关,且联系强度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调整是否联合应用降压药以及参加健康教育次数后,和参考层相比,门诊随访7~12次与血压控制的改善无相关关系,随访12次以上与血压控制改善相关,OR=1.82(95%CI:1.10~3.03)。结论:90%以上采取降压治疗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年内门诊随访4次以上。门诊随访6次以上者有益于血压控制,但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控制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