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视频多导睡眠图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9
1
作者 扈杨 左丽君 +5 位作者 连腾宏 余舒扬 王方 余秋瑾 王瑞丹 张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PD-RBD)患者的视频多导睡眠图(v-PSG)变化特点。方法连续收集作者医院就诊的PD患者42例,采用RBD筛查量表(RBDSQ)对患者的RBD进行评价,采用v-PSG进行睡眠指标监测。比较PD不伴RBD(PD-NRBD)组和...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PD-RBD)患者的视频多导睡眠图(v-PSG)变化特点。方法连续收集作者医院就诊的PD患者42例,采用RBD筛查量表(RBDSQ)对患者的RBD进行评价,采用v-PSG进行睡眠指标监测。比较PD不伴RBD(PD-NRBD)组和PD-RBD组人口学特征、疾病分期、运动症状严重程度、非运动症状(NMS)个数、用药情况及睡眠指标的结果,并对PD-RBD患者睡眠指标与人口学特征、疾病分期、运动症状严重程度及NMS个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42例PD患者中,PD-RBD组16例(38.10%)。(2)PD-RBD组较PD-NRBD组病程更长,病情分期更高,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评分更高,强直-运动迟缓型发生率更高,NMS总个数更多。(3)PD-RBD组较PD-NRBD组睡眠效率明显降低,1期睡眠时间及百分比明显升高,微觉醒指数明显升高,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PD-RBD组周期性腿动指数明显高于PD-NRBD组。(4)PD-RBD组总睡眠时间与年龄、病程、Hoehn-Yahr(H-Y)分期及UPDRSⅢ评分均呈负相关,睡眠效率与年龄、病程、UPDRSⅢ评分及NMS总个数均呈负相关;1期睡眠时间与H-Y分期呈正相关,觉醒次数与年龄和H-Y分期均呈正相关,微觉醒指数与H-Y分期和UPDRSⅢ评分均呈正相关,周期性腿动指数与病程、UPDRSⅢ评分及NMS总个数均呈正相关。结论 PD-RBD患者浅睡眠明显增多,微觉醒及周期性腿动明显增加,导致患者睡眠效率明显降低;PD-RBD患者REM睡眠期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PD-RBD患者随着年龄增大、病程延长、运动症状及NMS的加重,其总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睡眠效率明显降低,觉醒及周期性腿动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REM睡眠行为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嗅觉障碍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瑞丹 李丹凝 +12 位作者 左丽君 郭鹏 连腾宏 扈杨 刘丽 余舒扬 陈泽颉 余秋瑾 金朝 赵慧 李丽霞 朴英善 张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嗅觉障碍(OD)的临床特征,分析OD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3-08—2017-05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的PD患者192例,采用Sniffin'Sticks嗅觉检测法评价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嗅觉障碍(OD)的临床特征,分析OD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3-08—2017-05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的PD患者192例,采用Sniffin'Sticks嗅觉检测法评价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THR)、嗅觉辨别(DIS)和嗅觉鉴别(ID)能力,以上三部分评分之和为嗅觉功能总分(TDI),根据TDI总分将患者分为PD不伴OD(PD-NOD)组和PD伴OD(PD-OD)组,比较两组Hoehn-Yahr分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筛查问卷(RBD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不宁腿综合征评定量表(RLSRS)、疲劳评定量表(FS)-14项版本和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差异,并分析TDI、THR、DIS及ID与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192例PD患者中117例(60.9%)存在OD。(2)和PD-NOD组相比,PD-OD组的TDI、THR、DIS和I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3)PD-OD组与PD-NOD组起病年龄、病程、起病侧别、Hoehn-Yahr分期及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PD-OD组认知障碍、淡漠、RBD、日间思睡及总体睡眠质量下降的发生率均高于PD-NOD组(P<0.05或P<0.01);两组抑郁、焦虑、不宁腿综合征及疲劳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5)PD患者TDI、DIS及ID评分与MoCA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MAES和RBDSQ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THR与MoCA、MAES及RBDSQ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PD患者OD的发生率较高,表现为嗅觉察觉、辨别和鉴别能力全面减退,PD-OD与认知障碍、淡漠、RBD、日间思睡及总体睡眠质量下降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嗅觉障碍 认知障碍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神经生化机制及白质纤维的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连腾宏 左丽君 +10 位作者 郭鹏 扈杨 余舒扬 余秋瑾 王瑞丹 金朝 刘丽 赵慧 李丽霞 朴英善 张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伴发抑郁的神经生化机制及白质纤维变化。方法连续收集2015-10—2017-12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的72例PD患者,根据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24)将患者分为PD伴发抑郁(PD with depression,PD-D...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伴发抑郁的神经生化机制及白质纤维变化。方法连续收集2015-10—2017-12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的72例PD患者,根据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24)将患者分为PD伴发抑郁(PD with depression,PD-D)组和PD不伴发抑郁(PD without depression,PD-ND)组。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serotonin,5-HT)、去甲肾上腺素(epinephrine,NE)水平及弥散张量成像-回波平面成像序列中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hy,FA)的差异,并分析PD患者脑组织FA值与HAMD评分和脑脊液DA、5-HT、NE的相关性。结果与PD-ND组相比,PD-D组脑脊液DA、5-HT水平下降(均P<0.05),其中脑脊液DA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267,P<0.05)。(2)PD-D患者穹窿、双侧扣带回、双侧额-枕束上辐射的FA值较PD-ND患者明显下降(均P<0.05),并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双侧扣带回及双侧额-枕束上辐射的FA值与脑脊液DA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DA及5-HT可能参与PD-D的发生,其中DA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PD-D患者穹窿、双侧扣带回及双侧额-枕束上辐射的白质纤维束受损更重,并与PD-D相关;双侧扣带回及额-枕束上辐射的破坏可能涉及DA能投射纤维,从而与PD-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神经递质 弥散张量成像 多巴胺 血清素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慢性帕金森病食蟹猴焦虑与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鲍宇 甘超宁 +2 位作者 杜媛媛 岳峰 陈彪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建立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食蟹猴动物模型,评价该模型动物的焦虑与抑郁样行为。方法食蟹猴10只[年龄(15.0±1.5)岁],其中5只为慢性帕金森模型(PD模型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建立评价食蟹猴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学... 目的建立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食蟹猴动物模型,评价该模型动物的焦虑与抑郁样行为。方法食蟹猴10只[年龄(15.0±1.5)岁],其中5只为慢性帕金森模型(PD模型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建立评价食蟹猴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学方法,包括哄骗取食测试(apathy feeding test,AFT)、人类入侵者测试(Human Intruder Test,HIT)、新颖水果测试(Novel Fruit Test,NFT)、潜在捕食者测试(Predator Confrontation Test,PCT),比较不同刺激时两组动物行为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AFT中,PD组两侧观察食物时长均高于正常组[左侧:0.73(0.49)s,0.50(0.28)s,P<0.01;右侧:0.75(0.60)s,0.53(0.16)s,P<0.01],PD组右侧障碍,左侧拿取食物时长显著高于正常组[0.83(0.20)s,0.57(0.14)s,P<0.01]。在HIT中,PD组运动及站立行为均高于正常组,出现了异常的攀爬、磨牙、抓挠、摇晃笼具等行为(P>0.05),而笼后时长在直视期与背对期明显低于正常组[直视期:0(64.70)s,111.27(38.94)s,P=0.033;背对期:0(25.84)s,120(114.69)s,P=0.028;H=17.397];但在PCT中,PD组的拿取率低于正常组,退缩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多角度评价非人灵长类动物焦虑抑郁的行为学方法,证实了慢性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样行为,为临床前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食蟹猴 焦虑 抑郁 人类入侵者测试 哄骗取食测试 新颖水果测试 潜在捕食者测试
原文传递
血尿酸水平及生活环境因素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佳 但小娟 +1 位作者 张慧 陈彪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48-552,共5页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及相关生活环境因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及年龄1:1匹配,入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各397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人口学以及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环境信息,并采集生化样本资...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及相关生活环境因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及年龄1:1匹配,入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各397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人口学以及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环境信息,并采集生化样本资料,分析血尿酸水平及其环境因素联合作用下对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较高的血尿酸水平能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OR=0.39,95%C10.25—0.63),按照性别分组后,这一相关性仍存在。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不吸烟人群(OR=0.52,95%C10.32—0.76)、不饮酒人群(OR=0.48,95%C10.34~0.70)和运动时间超过1h/d的人群(OR=0.51,95%C10.35—0.74)中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降低,而在吸烟、饮酒人群中和运动时间小于1h/d的人群中,高尿酸水平并不能显著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结论高尿酸水平能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生活环境因素可能修饰了血尿酸对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帕金森病 吸烟 饮酒 运动
原文传递
僵直迟缓型和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丘脑底核振荡活动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焕焕 庄平 +2 位作者 张宇清 李建宇 李勇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5-1240,共6页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3例僵直迟缓型、14例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时采集靶点神...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3例僵直迟缓型、14例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时采集靶点神经元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应用单细胞、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和肌电活动特点.相关性分析探讨神经元振荡活动与肢体肌电的关系.x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僵直迟缓型23个针道共甄别出130个神经元,混合型21个针道共甄别出102个神经元.僵直迟缓型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型(43.8%比19.6%,P<0.05);而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混合型(0.8%比26.5%,P<0.05).僵直迟缓型12%的β振荡活动神经元与肢体肌电相关(P<0.05).振荡活动神经元(96.0%)主要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结论 丘脑底核β振荡活动神经元参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的病理生理.振荡活动神经元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为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有效触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β振荡活动 微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疾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关系的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畅怡 聂秀红 +4 位作者 詹淑琴 赵昕 吴思琪 顾朱琴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53-656,共4页
目的研究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疾病(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研究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疾病(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门诊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10/h的OSAS患者76人,其中OSAS合并RBD组28人,单纯OSAS组48人,所有受试者均行一整夜视频多导睡眠仪监测(video-polysomnography,vPSG)检查并对其呼吸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BD-OSAS组AHI、非快速动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AHI、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期AHI及低通气指数低于OSAS对照组,基础血氧饱和度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则高于OSAS对照组,低通气最长时间及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比OSAS对照组短。结论 RBD可能通过提高NREM期及REM期上气道肌肉紧张性活动对同时合并的OSAS发挥保护作用,从而为治疗OSAS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具有梦境展现行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多导睡眠监测特点 被引量:5
8
作者 畅怡 聂秀红 +5 位作者 魏兵 肖汉 张连国 李艳 詹淑琴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6-381,共6页
目的研究具有梦境展现行为(dream enacting behavior,DEB)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video-polysomnography,v PSG)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因各种睡... 目的研究具有梦境展现行为(dream enacting behavior,DEB)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video-polysomnography,v PSG)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因各种睡眠主诉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门诊且年龄大于18岁的患者共224人。所有受试者均行快速动眼睡眠疾病(rapid eyes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香港问卷(RBD questionnaire-Hong Kong,RBDQ-HK)筛查(阈值为18/19)以及一整夜v PSG检查,并分为伪RBD(Pseudo-RBD)组、OSAS组、特发性RBD(idiopathic RBD,iRBD)组并对其睡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伪RBD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非快速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AHI、REM期AHI及低通气指数高于OSAS对照组,基础血氧饱和度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则低于OSAS对照组,低通气最长时间及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比OSAS对照组长;与iRBD组相比,伪RBD组的梦境展现行为常常在各个睡眠期的呼吸相关觉醒时出现。结论具有DEB症状的OSAS多为中重度OSAS患者,并且DEB的发作时间往往发生于呼吸暂停相关觉醒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境展现行为 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 RBD香港问卷
下载PDF
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构建与在体临床过程的动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任驰 罗斌斌 岳峰 《实验动物科学》 2019年第2期9-15,共7页
目的应用行为学与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在体动态评价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的临床变化特征,为药物、干细胞等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PD灵长类动物模型。方法 7只10~15岁的健康食蟹猴连续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目的应用行为学与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在体动态评价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的临床变化特征,为药物、干细胞等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PD灵长类动物模型。方法 7只10~15岁的健康食蟹猴连续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0.2 mg/kg体质量,诱导系统性PD模型,持续观察PD症状进展3个月,随后给予左旋多巴干预。应用PD评分量表评价动物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用EthoVision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分析随意运动距离、运动轨迹的变化,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分子显像剂^(18)F-AV-133评估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结果所有动物在给予MPTP注射14 d后出现了典型的包括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等PD症状,1个月临床评分达到峰值(21.43±5.35)。随后PD症状趋于稳定,连续观察至2个月(18.43±3.87)、3个月(18.14±3.53),与MPTP注射结束时(14.43±1.90)相比,临床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在3个月随意运动距离(809.77±401.15)cm较基线(8627.46±5751.04)cm显著降低(P<0.01)。^(18)F-AV-133双侧纹状体平均特异性摄取率(Sur)在3个月时(0.16±0.03)较基线(1.66±0.58)显著降低(P<0.01)。在给予L-Dopa干预后可见PD症状显著改善,临床评分(12.86±3.63)较之模型期显著降低(P<0.05),而随意运动距离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PD食蟹猴系统性模型临床症状持续稳定,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损害,对L-Dopa干预有效,全程无自发性恢复,更近似地在体动态模拟了PD的临床特征,以期为PD未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猴 帕金森病 模型 运动行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左旋多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