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疗法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1
作者 袁靖 王卫粮 周牮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14-219,239,共7页
目的探讨光学疗法联合维芎瘢痕霜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1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60例,采用维芎瘢痕霜治疗,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 目的探讨光学疗法联合维芎瘢痕霜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1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60例,采用维芎瘢痕霜治疗,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每个疗程间隔时间1周。研究组患者6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窄谱强脉冲光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窄谱强脉冲光治疗光参数为波长500~600 nm,脉宽12~15 ms,光斑面积3 cm^(2),能量密度6~10 mJ/cm^(2)。CO_(2)点阵激光治疗光参数为频率为200 Hz,波长为10600 nm,能量密度15~20 mJ/cm^(2),光疗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治疗前、3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ar scale,UNC)评估瘢痕改善情况,检测瘢痕下局部血流灌注改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3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VSS评分与UNC评分,瘢痕下局部血流灌注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VSS评分、UNC评分和瘢痕下局部血流灌注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局部红斑、水疱、瘙痒、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88.5%)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疗法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可显著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色素沉着,改善瘢痕厚度、柔韧度与血流灌注,减轻瘢痕局部瘙痒、感觉异常等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增生性瘢痕 烧伤 维芎瘢痕霜 窄谱强脉冲光 疗效
原文传递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评价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Ⅲ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中的效益-风险
2
作者 殷广明 王卫粮 刘凯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评价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Ⅲ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中的效益-风险。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2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Ⅲ度损... 目的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评价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Ⅲ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中的效益-风险。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2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Ⅲ度损伤患者,缝合锚钉修复联合ORIF治疗的60例作为观察组,单纯ORIF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多准则决策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72±2.28)天、(11.39±2.46)周、96.67%(58/60)和6.67%(4/60),对照组分别为(18.65±2.38)天、(13.62±2.74)周、75.00%(45/60)和21.67%(13/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Association,AOFAS)评分、β胶原降解产物(β-isomerized C-telopeptide,β-CTX)、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治疗前分别为(6.89±1.21)mm、(12.69±3.08)°、(6.72±1.59)分、(56.85±8.14)分、(0.88±0.25)μg/L、(3.46±1.01)μg/L、(79.49±9.52)U/L;治疗后分别为(2.12±0.95)mm、(4.36±1.11)°、(1.08±0.25)分、(85.96±9.28)分、(0.29±0.14)μg/L、(7.50±1.39)μg/L、(140.82±15.79)U/L。对照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VAS评分、AOFAS评分、β-CTX、BGP、BALP治疗前分别为(6.82±1.18)mm、(12.54±3.21)°、(6.65±1.64)分、(57.42±7.67)分、(0.85±0.21)μg/L、(3.61±0.92)μg/L、(80.73±10.64)U/L;治疗后分别为(3.72±1.03)mm、(5.72±1.39)°、(2.31±0.32)分、(78.36±9.06)分、(0.51±0.18)μg/L、(6.11±1.28)μg/L、(109.25±13.61)U/L。两组治疗前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VAS评分、AOFAS评分、β-CTX、BGP、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踝骨折 缝合锚钉修复 三角韧带 韧带损伤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布及延迟愈合的因素探讨
3
作者 郭洋 刘凯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06-613,共8页
目的探究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布及延迟愈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4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基线... 目的探究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布及延迟愈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4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长短将其分为愈合正常组和愈合延迟组。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愈合时间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采用多重共线性诊断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间的共线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本组94例中,有77.66%(73/94)的患者术后正常愈合,愈合时间为(2.6±0.3)个月;22.34%(21/94)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延长,愈合时间为(3.9±0.5)个月。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分别为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桡骨重度缩短畸形情况、功能锻炼情况以及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桡骨重度缩短畸形情况以及功能锻炼情况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是否延长的危险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5,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决策树模型分析显示骨折类型、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以及功能锻炼情况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的影响因素。两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灵敏度为79.6%,特异度为82.4%;决策树模型的灵敏度77.5%,特异度为87.6%。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AUC为0.838(95%CI:0.814~0.883,P<0.001),决策树模型的AUC为0.829(95%CI:0.802~0.861,P<0.001),两个模型均呈现良好的预测性。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均较高。结论患者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愈合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列线图 模型 统计学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变对桡骨短缩的影响
4
作者 郭洋 刘凯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7期486-493,F0003,共9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变对桡骨短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分析2018年2月—2022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84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变对桡骨短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分析2018年2月—2022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84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手术固定分为两组:尺骨茎突骨折给予手术固定的18例患者为固定组, 尺骨茎突骨折未进行手术固定的66例患者为非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 腕关节功能指标[Gartland-Werley评分、上肢功能(DASH)评分、前臂旋转、尺偏、掌屈、桡偏、背伸、握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骨不连、骨溶解、腕尺侧疼痛、内固定失效、下尺桡不稳、术后感染)。通过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远端距离多时点变化情况。随访12个月, 依据末次随访时桡骨短缩距离是否≥4 mm, 将所有患者分为未短缩组(桡骨短缩距离<4 mm, n=61)和短缩组(桡骨短缩距离≥4 mm, n=2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固定组相比, 固定组患者的Gartland-Werley评分[(1.79±0.62)分比(4.65±0.97)分]、DASH评分[(16.43±4.71)分比(28.72±6.06)分]、并发症发生率(11.11%比39.40%)均明显较低, 前臂旋转角度[(81.29±6.60)°比(70.79±5.15)°]、尺偏角度[(21.36±2.35)°比(16.77±2.11)°]、掌屈角度[(45.84±2.80)°比(37.55±2.45)°]、背伸角度[(50.23±5.16)°比(40.65±3.58)°]均明显较大,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EE分析评价结果显示, 治疗时间、治疗方案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远端距离有明显影响(P<0.05)。掌倾角改变、尺偏角改变是内固定术后桡骨短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病例治疗中, 通过桡骨远端合并尺骨茎突内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桡骨短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