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页岩油研究进展与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35
1
作者 金之钧 王冠平 +5 位作者 刘光祥 高波 刘全有 王红亮 梁新平 王濡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1-835,共15页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限于陆相盆地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不够明确,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以细...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限于陆相盆地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不够明确,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以细粒沉积、烃类赋存以及流体运移为重点研究页岩油的最新进展,结合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进展,对比总结了陆相和海相页岩油的基础地质特征及其差异,提出了目前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相盆地发育多套页岩油,陆相泥页岩层系具有沉积相变快、沉积厚度大、成熟度较低、黏土矿物含量高的特点;与海相地层相比,沉积构造背景较不稳定,沉积年代较新、非均质性更强,地层能量和地温梯度较低、烃类流体黏度和密度较大。细粒组分形成及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不仅是沉积地质学关注的“成源”与地球系统演化的事件信息,也是页岩“成储”及源-储耦合机制研究的关键内容。页岩油的赋存机制与其可动性密切相关,明确赋存机制是优选甜点的关键。微运移机制是页岩油藏开发的基础,随着微流体流动理论、计算机分子模拟与实验技术的发展,其运移机理将会得到进一步揭示。3个关键科学问题为:①细粒沉积岩的形成机理;②陆相页岩油的赋存机制;③陆相页岩油的微运移机制。建议以这3个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大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与技术攻关,使其成为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勘探进展 细粒沉积 地质事件 赋存空间 赋存机理 微流动机理
原文传递
当前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2
2
作者 金之钧 朱如凯 +1 位作者 梁新平 沈云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6-1287,共12页
基于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综合野外观测、典型页岩油区解剖、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分析与测试等,对比中美海相与陆相盆地页岩油地质、工程特征的差异性,提出并分析针对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致密油... 基于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综合野外观测、典型页岩油区解剖、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分析与测试等,对比中美海相与陆相盆地页岩油地质、工程特征的差异性,提出并分析针对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致密油与页岩油的概念、陆相与海相页岩油的区别、中低成熟度与中高成熟度、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源储与源盖、地质与工程、选区与选甜点标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8个方面。综合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大面积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的地质特征对比,认为未来陆相页岩油从勘探到开发,应聚焦陆相细粒沉积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与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机理、成岩-成烃-成储动态演化与烃类赋存富集机理、不同成岩阶段陆相页岩致裂机制与不同成熟度页岩油多相多尺度流动机理3个关键科学问题,阐明不同页岩层系储集性、含油性、可压性与不同成熟度页岩油可动性的主控因素,建立陆相页岩油富集模式,构建页岩油选区评价方法体系,探索陆相页岩油的有效开发方式,为中国陆相页岩油规模经济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中低成熟度 中高成熟度 垂直渗透率 水平渗透率 源储 源盖 地质与工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从致密油到页岩油认识的转变及勘探开发意义 被引量:79
3
作者 付锁堂 金之钧 +2 位作者 付金华 李士祥 杨伟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1-569,共9页
201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但其石油资源属于致密油还是页岩油尚存争议。基于延长组7段(长7段)烃源岩层系非常规油藏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长7段整体为一套细粒沉积,单期砂体厚度小、砂地比低、... 201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但其石油资源属于致密油还是页岩油尚存争议。基于延长组7段(长7段)烃源岩层系非常规油藏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长7段整体为一套细粒沉积,单期砂体厚度小、砂地比低、源-储一体,认为其内部发育典型的页岩油藏。页岩油富集机理与成藏特征的深化认识带动长庆油田转变了勘探开发方式与管理思路,实行一体化运行、平台化管理、工厂化作业、信息化支持、全生命周期考核等多项措施;开展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形成"甜点"评价关键技术、水平井优快钻完井技术、水平井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等特色技术,助推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并建成百万吨级页岩油示范区。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未来石油上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长7段页岩油是最现实领域,规划2030年长7段页岩油产量将达到500×104t,对支撑中国原油稳产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源-储一体 源内成藏 延长组7段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细粒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33
4
作者 朱如凯 李梦莹 +4 位作者 杨静儒 张素荣 蔡毅 曹琰 康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细粒沉积岩在全球不同地质时代广泛分布,约占全球各类沉积岩分布的2/3以上。细粒沉积学是研究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成因、沉积过程与分布模式的基础学科。细粒沉积岩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沉积背景、物源、气候变化、水... 细粒沉积岩在全球不同地质时代广泛分布,约占全球各类沉积岩分布的2/3以上。细粒沉积学是研究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成因、沉积过程与分布模式的基础学科。细粒沉积岩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沉积背景、物源、气候变化、水动力条件、火山活动、海底(湖底)热液活动等影响,时空变化大,有机质分布非均质性强,纹层结构及组合类型差异大,确定不同水体环境有机质形成和保存作用机理、纹层结构成因类型及沉积动力条件、沉积模式是其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在细粒沉积岩石学及分类系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时空分布、沉积古水深与古环境、纹层结构及组合类型、泥页岩实验沉积学与沉积动力条件、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将重点关注术语规范与分类、页岩层系旋回地层与层序地层格架、古气候与沉积模式、有机质富集机理、纹层类型及组合的微观观察与宏观分布的测井评价预测等方面研究。细粒沉积学的发展,对于盆地内富有机质页岩分布预测、页岩油气甜点段/区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推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进入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有机质富集 层序地层 页岩 细粒沉积学
下载PDF
中国碳中和目标内涵与实现路径综述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浩楠 申融容 +2 位作者 张兴平 康俊杰 袁家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0-252,共13页
碳中和已成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目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从目标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了“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重要命题。中国碳中和目标与全球温控2℃/1.5℃目标内涵... 碳中和已成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目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从目标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了“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重要命题。中国碳中和目标与全球温控2℃/1.5℃目标内涵一致,需要以阶段性减排成效为基础制定中期行动方案来逐步实现长期减排目标。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主要路径,高比例非化石能源代表的“零碳图景”与化石能源脱碳化代表的“净零图景”之间有着互补与冲突并存的矛盾关系,这需要在政府顶层设计、行业协作创新和企业实践推广的联合支持下,借助“电力、碳、金融”等市场化工具的强外部作用力,加强对切实可行、经济可负担的零碳、低碳和脱碳技术的探索创新与协同应用,最大可能地降低转型难度与减排代价。就碳中和技术路径而言,能效技术、新能源和数字化贯穿碳中和的全过程,近期以强化储能和需求响应等灵活性资源的应用及加快终端电气化进程为主,中期要加强能源互联、推动低碳材料和负排放技术的示范应用,远期评估现实可行且成本可负担的全面碳中和方案,确保碳中和转型重塑的安全经济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目标内涵 实现路径 综述
下载PDF
能源发展趋势与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9
6
作者 金之钧 白振瑞 杨雷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582,共7页
能源科技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能源格局,因此能源发展前景预测对国家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谋划都意义重大。文章在对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能源转型多元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五化”特征,指出了201... 能源科技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能源格局,因此能源发展前景预测对国家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谋划都意义重大。文章在对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能源转型多元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五化”特征,指出了2016年以来出现的中美经贸摩擦、低油价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新变化特征,并就能源领域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低成本技术、信息技术和颠覆性技术3个方面的思考,以期为我国积极应对能源转型,布局未来能源科技提供点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技术为王 低成本技术 信息技术 颠覆性技术
原文传递
湖相泥页岩层系富有机质形成与烃类富集--以长7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全有 李鹏 +7 位作者 金之钧 孙跃武 胡广 朱东亚 黄振凯 梁新平 张瑞 刘佳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0-290,共21页
继海相页岩气之后,陆相页岩油成为中国非常规油气的重要勘探领域.但湖相泥页岩形成环境完全不同于海相页岩,导致有机质形成和储集体构成不同,其含油气性和烃类流动性也不同.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层系为例,剖析了湖相泥页... 继海相页岩气之后,陆相页岩油成为中国非常规油气的重要勘探领域.但湖相泥页岩形成环境完全不同于海相页岩,导致有机质形成和储集体构成不同,其含油气性和烃类流动性也不同.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层系为例,剖析了湖相泥页岩形成过程中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保存条件的影响,发现火山喷发之前发育藻类、细菌,而喷发之后,细菌数量下降但藻类较为繁盛,反映了火山活动提高了古生产力;同时,火山活动输入的硫酸盐促使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产生的H2S使得水体形成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泥页岩层系中黑色页岩总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强,而凝灰岩总有机碳含量低,基本不具备生烃能力,说明火山活动沉积的凝灰岩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在储集空间上,泥页岩主要呈现为纹层型和分散型,孔隙为有机孔和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程度受热成熟度影响,而无机孔主要包含碎屑颗粒和胶结物晶间孔缝;凝灰岩以杂基支撑为主,伴有蚀变,其孔隙包括矿物粒间孔、矿物粒内孔;致密砂岩孔隙发育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孔和粒间孔.长7段湖相泥页岩层系普遍含油,但不同岩性排油效率不同,砂岩排油效率最好,泥页岩最差,其主要受孔径分布、流体性质、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因此,湖相泥页岩层系页岩油开发应主要集中在含有夹层的泥页岩层系,而泥页岩段有机质与烃类互溶作用使得烃类可动性差,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泥页岩 富有机质 火山活动 孔隙结构 含油性
原文传递
“十四五”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排放达峰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富强 陈怡心 《阅江学刊》 2021年第4期73-85,124,共14页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期和窗口期。“十四五”能源规划要突出“新”字,体现为新征程、新挑战、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格局。“十四五”时期,能源规划要与...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期和窗口期。“十四五”能源规划要突出“新”字,体现为新征程、新挑战、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格局。“十四五”时期,能源规划要与气候规划、环境规划紧密衔接,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是能源转型的双动力。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可以概括为:摆脱煤炭依赖,跨越油气时代,融入新能源电气化的未来。“十四五”时期,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排放达峰,应继续强化实施能源强度控制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双控”目标,重点路径体现在煤炭消费下降、石油消费达峰、清洁能源替代和推进电气化发展四个方面。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必须加强保障措施:开展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行业分解;以“禁燃”“净塑”“定标”作为控制石油消费的三大抓手;积极开展地方示范,有效压实地方责任;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清洁能源的加速发展;以碳中和为抓手,促进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强调公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 能源转型 碳达峰 碳中和 电气化 清洁能源 能源安全
下载PDF
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笔谈) 被引量:18
9
作者 董战峰 季曦 +10 位作者 刘宇 李庆 王东 刘昌义 杨富强 涂瑞和 任树本 黄全胜 张安华 江志红 娄伟 《阅江学刊》 2021年第3期5-34,130,共31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2021年重点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为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现代化,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1年3月28日,《阅江学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与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项目组等的众多专家,学者们围绕我国碳中和的能源方案、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两大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各抒己见。本刊编辑部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主旨发言和专家点评的核心观点,并经作者审核润色,现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为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气候治理 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结构转型 碳市场 碳汇
下载PDF
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 被引量:19
10
作者 金之钧 张金川 唐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8-68,共11页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机理和分布模式,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共6种主要类型;按照成藏体系“元素—功能—结构”的研究思路和“气源岩—输导体系—成藏分布”的组配关系,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6类“源—位结构”关系,分析了除天然气水合物以外的其余5种类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均属于源内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具有生供气能力强、无输导体系、缺乏二次运移、生储盖一体、原地成藏等结构特点;②致密砂岩气和水溶气属于源缘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具有生气类型多样、邻层近源聚集、储层内部运移、就近成藏富集等结构特点;③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的类型。结论认为,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沉积有利于页岩气和致密碳酸盐岩气成藏体系的形成;南、北方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则有利于煤层气、页岩气及致密砂岩气成藏体系的发育;中、东部中新生代深水陆相沉积有利于深层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成藏体系,浅水陆相盆地则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及页岩气成藏体系的形成更为有利;水溶气则广泛见于新生代富有机质浅层区或邻近气源岩的高压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聚集机理 成藏体系 分布模式 源—位结构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沉积相
下载PDF
新型固体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璐 金之钧 苏宇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39,共11页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氢气由于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且热值高、无污染而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但安全有效地储存和运输氢气的方法与技术仍然面临重大挑战。通过文献调研,简要介...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氢气由于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且热值高、无污染而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但安全有效地储存和运输氢气的方法与技术仍然面临重大挑战。通过文献调研,简要介绍了几种固体储氢的新型材料和方法,包括纳米结构多孔碳储氢、生物质合成多孔碳储氢、天然矿物及其加工材料储氢、笼型水合物储氢和沸石-冰储氢等,分析了上述储氢材料和方法的优缺点,对未来可用的良好的储氢材料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储氢、运氢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固体储氢 矿物 沸石冰 多孔碳材料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曾联波 马诗杰 +3 位作者 田鹤 薛萌 刘国平 吕文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27-2442,共16页
天然裂缝是富有机质页岩油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页岩油气的富集、保存、单井产能及开发效果,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研究对富有机质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近年来海相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研究成果的... 天然裂缝是富有机质页岩油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页岩油气的富集、保存、单井产能及开发效果,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研究对富有机质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近年来海相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素以及评价与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今后重点研究方向.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3大类6小类,其中层内张开裂缝、穿层剪切裂缝、顺层剪切裂缝和水平层理缝是其主要的裂缝类型.页岩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脆性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高脆性页岩层厚度、构造、地层倾角和流体压力等因素的控制,页岩水平层理缝的形成与发育程度主要受有机质含量、纹层类型、纹层数量、纹层厚度及后期构造抬升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陆相页岩与海相页岩的沉积环境不同导致的矿物组分、岩相变化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陆相页岩与海相页岩裂缝的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与海相页岩裂缝相比,通常陆相页岩裂缝的分布型式更复杂,构造裂缝规模更小,穿层剪切裂缝和顺层剪切裂缝的发育程度低.页岩裂缝的评价与预测目前主要借助于已有的常规低渗透致密储层构造裂缝研究方法开展,如何针对页岩裂缝规模小和水平层理缝发育的特点,将地质、地球物理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形成适合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页岩裂缝的分类评价与预测方法,对提高页岩裂缝的评价预测精度和更好地指导油气开发至关重要.深层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的发育规律、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缝的影响以及综合多尺度、多产状和多成因页岩裂缝的复杂缝网系统三维地质建模,也将是今后页岩裂缝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层理缝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海相页岩 陆相页岩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中国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航 朱兴珊 +3 位作者 孔令峰 王利宁 樊慧 向征艰 《国际石油经济》 2022年第8期16-22,共7页
天然气具有灵活、安全、清洁、低碳等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可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仍面临进口规模大、气电经济性差、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清洁低碳转型难度大等诸多挑战。建议处理好发展与... 天然气具有灵活、安全、清洁、低碳等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可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仍面临进口规模大、气电经济性差、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清洁低碳转型难度大等诸多挑战。建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继续加大对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支持力度,构建稳定、多元、有弹性、韧性强的进口天然气供应体系,完善多能协同共保机制;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减污降碳协同替代、支撑新能源规模发展、最终实现集中式利用深度降碳为路径,分阶段优化完善天然气利用政策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天然气应急调峰体系,完善促进灵活电源发展的市场机制;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加强全生命周期的甲烷排放管控,推进油气生产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天然气 终端用能 气电 经济性 应急调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姜涛 金之钧 +7 位作者 刘光祥 胡宗全 刘全有 刘忠宝 王鹏威 王濡岳 杨滔 王冠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918,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的主要研究层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勘探攻关的重要阶段。页岩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明确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全岩X衍射、N_(2)吸附-高压压汞孔径联...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的主要研究层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勘探攻关的重要阶段。页岩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明确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全岩X衍射、N_(2)吸附-高压压汞孔径联合实验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测试方法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自流井组页岩粘土矿物含量高,介于38.8%~67.3%,平均为52.8%。孔隙类型以矿物基质孔隙为主,有机质孔次之,微裂缝局部发育;N_(2)吸附滞后环反应主要发育平行板状狭缝型孔隙,同时含有少量墨水瓶型孔;主要孔径分布区间为中孔,大安寨段与东岳庙段相比,由于微孔比例偏低,宏孔比例偏高,所以中值孔径与孔体积较大、比表面积相对较小。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体积与比表面积主要由粘土矿物决定,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呈负相关或无关,主要由于有机质内镜质体与丝质体不发育孔隙,以及可溶有机质对孔体积和吸附位的占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陆相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定量表征 陆相页岩储层 自流井组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建议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富强 吴迪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年第6期21-22,共2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来推动和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来推动和落实。“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期和窗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经济社会变革 窗口期 路径建议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碳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卫东 曾联波 李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发展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外,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是其重要途径。碳汇可分为海洋碳汇和陆地碳汇两大类。海洋碳汇包括沿海生态碳汇、海水生态碳汇和人工海洋碳汇。其中,沿海生态碳汇主要由海岸...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发展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外,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是其重要途径。碳汇可分为海洋碳汇和陆地碳汇两大类。海洋碳汇包括沿海生态碳汇、海水生态碳汇和人工海洋碳汇。其中,沿海生态碳汇主要由海岸植被固碳效应和沿海沉积物负载形成,海水生态碳汇主要由海洋碳泵效应形成,这两种碳汇与季风洋流条件、陆源有机物输入、海岸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直接相关,人工海洋碳汇的可行性需要综合考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陆地碳汇包括陆地植被碳汇、自然地质碳汇和人工地质碳汇。其中,陆地植被碳汇是通过森林植被、草地植被以及湿地植被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受气温与降水、大气成分、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自然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地质碳汇主要由土壤碳汇和岩石风化碳汇组成,土壤碳汇受区域植被条件、气候条件和土壤利用等因素影响,而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吸收大气CO_(2)的岩石风化碳汇主要受气温、降水、岩石类型、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工地质碳汇是将捕集后的CO_(2)注入地下指定区域进行长期封存形成,其封存能力受地质构造、储盖条件、地热、地层水动力、油气潜力和盆地勘探开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固碳增汇,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效应 海洋碳汇 陆地碳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增汇措施
原文传递
新特提斯域演化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日祥 张水昌 +7 位作者 万博 张旺 李勇 王华建 罗贝维 柳宇柯 何治亮 金之钧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新特提斯构造域动力过程及其所诱发的环境变化,并通过构建“单向列车装货”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波斯湾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单向俯冲动力过程中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 基于新特提斯构造域动力过程及其所诱发的环境变化,并通过构建“单向列车装货”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波斯湾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单向俯冲动力过程中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被动陆缘,区域上形成优越的油气成藏组合发育空间;(2)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长期在低纬度区慢速漂移,在哈德里环流、赤道上升洋流、侏罗纪真极移等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发育了多套叠置的“源-储-盖”组合;(3)新生代以来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碰撞破坏作用弱,有利于油气资源保存。在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实例解剖的基础上,提出陆块慢速漂移及在有利气候带长时间留置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并对特提斯域内其他陆块的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构造域 大陆裂解汇聚 单向列车装货模型 环境变化 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氢气的制取与固体储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璐 金之钧 黄晓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6,共13页
氢气是一种优质燃料,也是一种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目前全球氢能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欧美日韩和我国都在加紧战略布局。为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研究了氢气在地下的生成机制及分布、氢气的人工制... 氢气是一种优质燃料,也是一种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目前全球氢能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欧美日韩和我国都在加紧战略布局。为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研究了氢气在地下的生成机制及分布、氢气的人工制取及储集尤其是固体储氢等若干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氢气在地下的生成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被认为主要与超镁铁质岩的蛇纹石化有关,此外也与水的辐射分解、断层机械摩擦等有关,氢气浓度高的气田主要分布在大陆裂谷系、火山岩广泛分布的沉积盆地等;②目前工业制氢主要采用甲烷气制氢和电解水制氢,而最理想的方法则应为太阳能制氢和生物制氢,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难以达成,实验室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可以通过橄榄岩的蛇纹石化得到氢气;③固体储氢是通过吸附氢气或使氢气与材料反应来达到储氢目的的方式,然后通过加热或减压方式来释放氢气;④固态储氢密度可达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气态储氢的1000倍左右,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储氢密度低的问题且吸放氢速度适宜,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目前的固态储氢材料主要有碳质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和络合物储氢材料等。结论认为,氢能产业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成本是决定制氢和储氢的关键因素;基于现状,应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灰氢”到“绿氢”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蛇纹石化 天然氢气 制氢 固体储氢 合金储氢 络合物储氢 储氢密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晓宇 金之钧 +4 位作者 曾联波 李士祥 刘国平 梁新平 陆国青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89-2600,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类型多样,裂缝是影响页岩油富集和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指导该地区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研究区的天然裂缝按照成因可...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类型多样,裂缝是影响页岩油富集和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指导该地区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研究区的天然裂缝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三大类,其中构造裂缝主要包括高角度剪切裂缝、低角度剪切裂缝和张裂缝;成岩裂缝以层理缝为主,发育少量缝合线;异常高压裂缝发育较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主要受到岩性、岩石力学层厚度和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层理缝的发育程度与有机碳含量和纹层有关,异常高压裂缝主要受异常高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天然裂缝 发育特征 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机制与甜点段优选 被引量:10
20
作者 金之钧 梁新平 +4 位作者 王小军 朱如凯 张元元 刘国平 高嘉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1-639,共9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碱湖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风一段、风二段和风三段,岩性纵向上变化快,矿物成分复杂,富有机质,发育源储一体页岩油藏。油藏整体含油,但甜点分散,单层试油效果不理想,提产潜力不明确。根据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碱湖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风一段、风二段和风三段,岩性纵向上变化快,矿物成分复杂,富有机质,发育源储一体页岩油藏。油藏整体含油,但甜点分散,单层试油效果不理想,提产潜力不明确。根据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析,玛湖凹陷风城组以纹层状粉砂质泥页岩夹白云岩为主,矿物组成以陆源碎屑矿物及碳酸盐矿物为主,随埋深孔隙体积变化和孔表面积变化一致,孔隙体积主要由宏孔(孔隙直径大于50 nm)贡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为0.85%~1.40%,处于生油高峰期;风二段发育中—高角度剪切裂缝,风三段发育中—高角度剪切裂缝和低角度构造裂缝,其形成与发育程度受岩性、矿物组分、岩石力学性质等的控制。综合岩性组合及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等特征,划分出4个相对集中的甜点段。应在直井多段试油试采的同时,选择含油性好、裂缝较发育的甜点段,开展地质基础研究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攻关,实施水平井提产试验,以实现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全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风城组 碱湖烃源岩 含油性 储集性 可动性 可压性 有利层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