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被引量:1619
1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22,158,共9页
作者反思自己六十多年来的学术思路,展示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所曾面对过的文化问题。作者认为,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文化边界的划分对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设置了严重障碍,使人们在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 作者反思自己六十多年来的学术思路,展示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所曾面对过的文化问题。作者认为,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文化边界的划分对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设置了严重障碍,使人们在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这同时造成过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威胁。面对21世纪,人们该用何种态度来看文化?作者认为,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反思 跨文化沟通 人类学 人类生存
原文传递
嵌入性与关系合同 被引量:201
2
作者 刘世定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7-90,共14页
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对关系合同的分析,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设后,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即约前关系导入、多元关系属性、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制。在新的... 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对关系合同的分析,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设后,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即约前关系导入、多元关系属性、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制。在新的假设下,首先讨论了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并特别探讨了两者间的结构性摩擦。继而,在关系合同的研究中引入了委托代理关系,于是“二次嵌入”问题被提了出来,这给再缔约过程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最后,以中国乡镇企业组织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性 治理结构 关系合同 威廉姆森 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 经营代理人 合同治理 委托人和代理人 嵌入关系
原文传递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被引量:106
3
作者 高丙中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1-72,共12页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理论发展 凡勃伦 消费社会 研究对象 消费方式 社会分层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102
4
作者 王铭铭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3-116,共14页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台湾、福建三个村落现代教育空间确立的历史,论证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民间社会力量及文化与超地方的政权构成的互动关系。作为现代初等教育空间的学校,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性方案(如...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台湾、福建三个村落现代教育空间确立的历史,论证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民间社会力量及文化与超地方的政权构成的互动关系。作为现代初等教育空间的学校,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性方案(如殖民化和民族—国家设计) 中,乡村的现代小学扮演着促使社会化中的主体分离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之外,与现代社会的“抽象体系”实行整体结合的角色。在乡土社会中确立的现代学校,已经以一种新式的文化品格的面貌为地方民间社会所接受,成为渗透至深的象征力量。而这一事实又说明,村落社区公共事业观念对于现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吸纳,是原有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对于现代知识传播体系的反向改造(subversion) 。这样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进程,正是社学到新学转化过程的基本线路,它也特别能够反映19 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性之进程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教育空间 民间观念 历史轨迹 地方性知识 民族—国家 初等教育 学校 普遍性知识 地方社会
原文传递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被引量:117
5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8,126,共16页
60年前,马林诺夫斯基预示《江村经济》将促使社会人类学研究从异文化迈向本土文化,从“野蛮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因而将成为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自马氏发表这一见解之后,海外人类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派一... 60年前,马林诺夫斯基预示《江村经济》将促使社会人类学研究从异文化迈向本土文化,从“野蛮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因而将成为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自马氏发表这一见解之后,海外人类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派一直存在争议。首先,Freedman对于“微型社会学”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接着,Leach进一步对中国人类学的本土观和社区论提出责难。60年后,重读马林诺夫斯基的《江村经济·序言》,作者总结了一生为突破微观社区研究的制约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如对“类型”和“模式”的探讨,对不同级序社会时空单位同时并重的方法的阐述,以及对大一小传统关系的思考等,通过对自身理论的重新评估与反思,作者力图阐明自己对社会学人类学本上研究的基本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微型社会学 文明社会 时空制约 类型 模式 宏观历史 大、小传统
原文传递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90
6
作者 高丙中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文化内部,主文化在以政权做基础的主导文化、经社会发展长期造就的主体文化、以及反映当前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生活风尚的主流文化这三个方面发生错位。相对于主文化而言,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亚文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文化内部,主文化在以政权做基础的主导文化、经社会发展长期造就的主体文化、以及反映当前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生活风尚的主流文化这三个方面发生错位。相对于主文化而言,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亚文化广泛崛起,冲击着即定文化的一元格局。以某种亚文化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站到了主文化对立面的反文化,已经演化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从价值系统和权力关系来看,今日中国社会文化处于多元文化的并存状态,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文化 亚文化 反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 主体文化 主导文化 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传统文化 价值观
原文传递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 被引量:83
7
作者 王铭铭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8-98,共11页
本文描述了社区研究在中国引进与发展的历史。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关于“小型社群的实地考察不足以代表中国的大社会”这种对社区研究的批评意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并力图从新的角度对汉人社区进行研究。实际上,社区研究的发展已经... 本文描述了社区研究在中国引进与发展的历史。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关于“小型社群的实地考察不足以代表中国的大社会”这种对社区研究的批评意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并力图从新的角度对汉人社区进行研究。实际上,社区研究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自身的重要价值。然而,小地方的研究与对大社会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方法 汉学人类学 功能主义 中国社会 社会人类学 马林诺夫斯基 社区研究 国家与社会关系 人类学者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双重赋权:中国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2
8
作者 徐家良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4-38,共5页
行业协会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企业自主推动、政府主导推动和政府与企业合力推动的三种生成路径。由于中国市场经济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逐渐转型的,与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赋权的方式不同,中... 行业协会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企业自主推动、政府主导推动和政府与企业合力推动的三种生成路径。由于中国市场经济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逐渐转型的,与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赋权的方式不同,中国的行业协会是企业赋权与政府赋权的结合。因此,有必要以此为前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起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有机和谐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行业协会 双重性 政府赋权 企业赋权 职能
下载PDF
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 被引量:88
9
作者 麻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6-,108+110+112+114+,共13页
通常认为,中国的分家即是家庭整体的彻底破裂,犹如细胞分裂一样。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的分家制度中,作为经济的家是分了,但作为文化的家是永远分不开的。分家实际上是分中有继也有合。“继”一则表现为“继人”,即对老人... 通常认为,中国的分家即是家庭整体的彻底破裂,犹如细胞分裂一样。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的分家制度中,作为经济的家是分了,但作为文化的家是永远分不开的。分家实际上是分中有继也有合。“继”一则表现为“继人”,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一则表现为继宗祧,即对祖先的祭祀义务。“合”则指本家与分家、分家与分家之间的种种文化上的约定。这样,在家庭层次上的分与家族层次上的合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里的分,出自农民的现实生活需要;合,则是儒学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并不是对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家制度 家庭再生产 社会流动 个案 扩大家庭 兄弟分家 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角形 产权流动 本世纪初
原文传递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被引量:83
10
作者 高丙中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6-154,共9页
本文主张把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认真对待。文章通过回顾民俗学等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指出已有的著述既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要反思的对象。文章提倡以新的观念开展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知识... 本文主张把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认真对待。文章通过回顾民俗学等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指出已有的著述既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要反思的对象。文章提倡以新的观念开展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不再简单地被污名化;在人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不再被恶意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民社会 公共文化
下载PDF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 被引量:93
11
作者 马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103,共11页
人们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时,对"城乡二元结构"给予很多关注,但是通常会忽视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即是在许多领域中存在于汉族公民与"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这一... 人们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时,对"城乡二元结构"给予很多关注,但是通常会忽视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即是在许多领域中存在于汉族公民与"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这一客观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区隔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同样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本文从行政区划、学科设置、学校制度、文化娱乐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一"二元结构"的存在,并讨论了这一"二元结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造成了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和国民交往中的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 汉族 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潘光旦释“位育” 被引量:79
12
作者 潘乃谷 《西北民族研究》 2000年第1期3-15,共13页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这个生物学的安所遂生观点,一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复兴问题联系,阐释的就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常碰到的问题。本文释析了潘光旦先生的“位育”学术思想是对社会科学...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这个生物学的安所遂生观点,一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复兴问题联系,阐释的就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常碰到的问题。本文释析了潘光旦先生的“位育”学术思想是对社会科学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光旦 “位育” 学术思想 人文思想 传统文化 社会学 社会秩序
全文增补中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被引量:76
13
作者 麻国庆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环境知识 文化传统 游牧民族 草原生态民族区 农耕民族 蒙古族 游牧技术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 被引量:63
14
作者 邱泽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7,共25页
本文分三个时期回顾了组织理论的发展: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组织研究的重点是组织内部劳动分工、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决策和管理,没有形成对组织的系统研究,也不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第二个时期是40—60年代,对... 本文分三个时期回顾了组织理论的发展: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组织研究的重点是组织内部劳动分工、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决策和管理,没有形成对组织的系统研究,也不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第二个时期是40—60年代,对古典命题的反动促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组织研究,特别是西蒙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系统论的应用,马奇等人的努力更使组织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以后,对前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传统为主流的一系列理论流派,包括权变理论、资源依附理论、种群生态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80年代中期以后,反主流的理论逐步产生影响,譬如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最后,本文还简要地分析了经典假设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认为在迈向网络化的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理论 组织研究 新制度主义理论 现代主义 非正式组织 工厂化模式 科层制 权变理论 依附理论 种群生态学
原文传递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 被引量:72
15
作者 高丙中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当代中国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造成文化领域阡陌纵横的局面,其内部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根据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 当代中国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造成文化领域阡陌纵横的局面,其内部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根据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此外,按照群体差异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有学者概括说,传统社会的中国文化有三个干流:它们是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市民的中层文化、底层的民间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长期以来,一般人文学科的学者习惯谈“文化”,对文化背后的群体差异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民间文化 人文知识分子 群体差异 中国文化 士大夫文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九十年代 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习俗、权威与纠纷解决的场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63
16
作者 赵旭东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4-84,共11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law and customary law,especially concerns the theme of “the third realm” proposed by Philip C.C.Huang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responded b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law and customary law,especially concerns the theme of “the third realm” proposed by Philip C.C.Huang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responded by Zhiping Liang.State law is not separated from customary law;and also “the third field” is not existed between or outside them,it is existed in a contested field affected by multiple authority.In this contested arena,various authorities take part in it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dispute by mobilizing the cultural and powerful capit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law and customary law is inter infiltrative,inter influential,and inter cont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人类学 生活习俗 中国 法律纠纷 乡村权威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 被引量:71
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0-90,共11页
费:今年春天全国人大换届的时候,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退而未休。你也到了退休的时候了。我们有这点共同的地方。我想我们找这个机会见见面,谈谈我们今后的打算。我的生命大概还有几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也想听听你... 费:今年春天全国人大换届的时候,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退而未休。你也到了退休的时候了。我们有这点共同的地方。我想我们找这个机会见见面,谈谈我们今后的打算。我的生命大概还有几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也想听听你的意见,看我们今后做点什么事情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人类学家 “一国两制” 社会学 李亦园 费孝通 族群理论 新世纪 知识分子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 被引量:73
18
作者 王铭铭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8,123-124,共14页
本体论(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与"真实"的要素)与知识论(旨在辨析认识者的知识之本质)是相对而言的;人类学史上,两类求索,是民族志一贯兼有的两面。然而,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志却表现出不同形态,个中因由,与研究旨趣向二者中的... 本体论(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与"真实"的要素)与知识论(旨在辨析认识者的知识之本质)是相对而言的;人类学史上,两类求索,是民族志一贯兼有的两面。然而,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志却表现出不同形态,个中因由,与研究旨趣向二者中的一方倾斜有关。20世纪70年代之前,民族志书写者侧重于辨析被研究的"土著"的存在与价值,致力于从中引申出思想;之后,在政治经济学、知识一权力思想及文艺批评理论的影响下,则侧重于处理外在于民族志对象世界的知识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志领域则涌现出致力于整理"民族志书写的区域传统"、深化宇宙论研究及哲学化"土著观念"的研究者,他们将重点重新放在"对象世界"(此时已作为认识主体存在)的本体论阐述上。民族志形态史,是两种并存面向之间关系结构的先后两次"反转"(alternations)构成的。近期提出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指的是第二次反转,这一转向意味着现代主义民族志形态的重建和更新,而这又进而意味着,民族志对于"对象世界"的客观化(本体化)既不可避免又有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知识论的转向 新本体论的回归
原文传递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被引量:58
19
作者 王铭铭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36,80,共8页
本文较为系统评述了当代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思想影响、学术历程及主导理论,认为:格尔兹作为象征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 本文较为系统评述了当代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思想影响、学术历程及主导理论,认为:格尔兹作为象征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由初步显示对宗教生活和符号体验的兴趣,到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再到对符号和文化的重新关注;格尔兹在描述、地方性知识、文化理解等领域的研究方面都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意味,即肯定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并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由此他也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来,格尔兹的文化观有可能忽略文化的多元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可能导致对非西方文化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家 解释人类学 人类学者 象征人类学 符号体系 文化理论 地方性知识 非西方文化 主流文化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 被引量:61
20
作者 邱泽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4-94,共11页
本文主要考察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乡镇企业改制的政治经济影响。提出乡镇企业早期的发展主要得宜于集体所有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的管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市场真空等因素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权力对市场的替代。在... 本文主要考察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乡镇企业改制的政治经济影响。提出乡镇企业早期的发展主要得宜于集体所有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的管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市场真空等因素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权力对市场的替代。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市场竞争凸显了乡镇企业在改革初期形成的弱势性格。乡镇企业自身的改革问题变得日见突出。从承包责任制到股份制的改革又是一个让乡镇政府渐渐退出地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当乡镇政府完全退出乡镇企业经营活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人民公社时期制度化的那种由地方政府操纵的集体所有制度的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 威权主义 乡镇企业改制 集体所有制 人民公社制度 乡镇政府 乡镇企业股份制 法团主义 集体股 制度安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