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洞天教授艺术教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1
作者 钱军 扈强 +13 位作者 郑洞天 邓光辉 贾樟柯 李少红 谢飞 尹力 戴锦华 丁亚平 陆绍阳 皇甫宜川 张卫 李镇 杨超 王垚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28,共18页
2024年6月24日,郑洞天教授艺术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瑞教授主持。会上,郑洞天教授与领导、嘉宾们共同回忆、总结了郑洞天教授创作、教学和研究写作的成就,并共同展望了北京电影... 2024年6月24日,郑洞天教授艺术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瑞教授主持。会上,郑洞天教授与领导、嘉宾们共同回忆、总结了郑洞天教授创作、教学和研究写作的成就,并共同展望了北京电影学院教育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电影学院 艺术教学 发言摘要 学术研讨会 郑洞天 嘉宾
原文传递
呼唤影评人 被引量:6
2
作者 戴锦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9,共2页
每一次当有记者问我说“你作为影评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我都会回答说“我不是影评人,从来都不是”。我曾经渴望成为影评人,但是最终没有能做到。这也多少关系到我们对于电影批评的定位和想象。中国对电影批评的定位很有特色,是宏观... 每一次当有记者问我说“你作为影评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我都会回答说“我不是影评人,从来都不是”。我曾经渴望成为影评人,但是最终没有能做到。这也多少关系到我们对于电影批评的定位和想象。中国对电影批评的定位很有特色,是宏观的整体的对电影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与文化困境——戴锦华访谈录
3
作者 戴锦华 《书摘》 2023年第3期70-75,共6页
我仍然与我的自卑做着持久的搏斗新京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你是第一个在中国谈女性主义文学的学者,也是最早在北京大学开设女性文学课程的老师。你当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之下,开启了这些工作?戴锦华:你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 我仍然与我的自卑做着持久的搏斗新京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你是第一个在中国谈女性主义文学的学者,也是最早在北京大学开设女性文学课程的老师。你当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之下,开启了这些工作?戴锦华:你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想起当时我和一个女性朋友的对话。她说:“我很惊,你会觉得自己和女性主义的连接是天然的。对我来说,这不是天然的,我必须要想一想自己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 戴锦华 文化困境 新京报 八十年代 女性朋友 女性文学课程 北京大学
原文传递
文化镜城与隐形书写--戴锦华访谈录 被引量:3
4
作者 戴锦华 邹赞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4期52-62,共11页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访谈录 电影批评理论 书写 隐形 文化 中国电影 电影理论
下载PDF
文化反抗运动与人类的未来 被引量:3
5
作者 戴锦华 王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CSSCI 2021年第3期4-12,157,共10页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是电影理论和文化批评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编辑王志强围绕电影工业、现代主义文化反抗运动、身份政治与多元主义、科技革命与人类未来等问题对戴锦华教授做了一次学术专...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是电影理论和文化批评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编辑王志强围绕电影工业、现代主义文化反抗运动、身份政治与多元主义、科技革命与人类未来等问题对戴锦华教授做了一次学术专访,采访内容经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锦华 现代主义文化 采访内容 电影工业 社会科学评价 王志强 文化研究中心 批评领域
原文传递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被引量:2
6
作者 戴锦华 《文化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3-14,共12页
以个人"记忆"置换,或者说重写"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日渐频繁地在影视作品中充当再现历史的手段,而"记忆"与"历史"之间的暧昧关联,实际上也显影着意识形态运作以及文化霸权位移的痕迹。本文通过对《集结号》等一系列文本... 以个人"记忆"置换,或者说重写"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日渐频繁地在影视作品中充当再现历史的手段,而"记忆"与"历史"之间的暧昧关联,实际上也显影着意识形态运作以及文化霸权位移的痕迹。本文通过对《集结号》等一系列文本的讨论,试图在后冷战及后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位这一关联,以解析出其中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历史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记忆 文化霸权 再现的政治
下载PDF
逝川撷往——忆周传基先生 被引量:1
7
作者 戴锦华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4-108,共5页
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北京电影学院以青年教师身份任教,与周传基老师相识相知。本文通过若干趣味性的往事,勾画出了周传基老师的性格、身世、背景、学术观点及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肯定其在电影声音与电影理论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始终恪守... 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北京电影学院以青年教师身份任教,与周传基老师相识相知。本文通过若干趣味性的往事,勾画出了周传基老师的性格、身世、背景、学术观点及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肯定其在电影声音与电影理论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始终恪守电影界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传基 悼亡 20世纪80年代 电影声音
原文传递
电影与文学——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跨界对话沙龙实录
8
作者 戴锦华 冉平 +3 位作者 梁鸿 张越 陈昕(整理) 薄诗文(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4-29,共6页
跨界对话沙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创,其中"电影与文学"跨界对话沙龙由张越女士主持,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国家一级编剧冉平与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讨论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张越:最早的电影是卢米... 跨界对话沙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创,其中"电影与文学"跨界对话沙龙由张越女士主持,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国家一级编剧冉平与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讨论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张越:最早的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1895)、《火车进站》(1895),只是短暂地展现一个场景,其中没有故事,也没有人物塑造,所以电影的发端似乎不需要文学,但文学的加入使电影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米埃尔兄弟 北京国际电影节 戴锦华 电影与文学 大学生电影节 跨界 中国人民大学 张越
下载PDF
没有坐标的文化地形
9
作者 戴锦华 田春雨 《大学生》 2018年第3期71-73,共3页
在清华的讲座上,我看到了披着长围巾,目光炯炯,步履坚定的戴锦华教授。她的讲座一如既往地爆满,有不少学生席地而坐。戴锦华开场白讲了对大学课堂的理解,她认为大学的讲堂不是传授知识的空间,而是分享问题的空间。所以,她这次的讲座是... 在清华的讲座上,我看到了披着长围巾,目光炯炯,步履坚定的戴锦华教授。她的讲座一如既往地爆满,有不少学生席地而坐。戴锦华开场白讲了对大学课堂的理解,她认为大学的讲堂不是传授知识的空间,而是分享问题的空间。所以,她这次的讲座是想分享那些迄今为止她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大家也许到结束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困惑。她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把同学们都讲糊涂了,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锦华 大学课堂 年所 地形 好莱坞 一轮 电影史 坐标 斯皮尔伯格 类型电影
原文传递
戴锦华:趣缘社会的观念变化
10
作者 戴锦华 《检察风云》 2021年第4期4-5,共2页
我认为,我们更需要一种亲和与对话,即:在中国电影和中国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会成为一个让社会成长的力量。——著名学者戴锦华如是说。疫情期间,作为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戴锦华不得不采用网络授课的模式,“... 我认为,我们更需要一种亲和与对话,即:在中国电影和中国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会成为一个让社会成长的力量。——著名学者戴锦华如是说。疫情期间,作为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戴锦华不得不采用网络授课的模式,“一辈子没有跟学生发过几次脾气”的她却发了脾气,因为许多学生没打开摄像头,“我的感觉是我在明处他们在暗处,他们在黑暗里看着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变化 对话关系 戴锦华 摄像头 网络授课 脾气
原文传递
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学术文化的思想瓶颈
11
作者 戴锦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111,共2页
"北京中青年学者文化论坛"自2004年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每年就学界关注的前沿话题约请北京著名高校、科研院馆以及海外的专家学者切磋交流、剖析畅谈,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次。此组笔谈即高旭东教授主... "北京中青年学者文化论坛"自2004年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每年就学界关注的前沿话题约请北京著名高校、科研院馆以及海外的专家学者切磋交流、剖析畅谈,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次。此组笔谈即高旭东教授主持的第六次文化论坛的部分发言摘要,由央泉、田列朋、杨蕾、杜旭静、刘杰等博士与硕士生整理,文章顺序依发言先后而定,题目系整理者所加。限于篇幅,一些著名中青年学者的发言仍未被整理到本次笔谈中,特此致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文化 九十年代 比较文学 90年代 80年代 乐黛云 老师
下载PDF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锦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X期1-1,共1页
在新世纪中国的大众文化舞台上,间谍片无疑是一个大热门。不仅电视剧《暗算》开风气之先,在中国大陆复苏了光影间谍战,继而,荧屏之上,刀光谍影接踵而来,直到《潜伏》几乎构成了一轮娱乐狂欢节或曰消费冲击波;而且在《色·戒》
关键词 新世纪中国 文化舞台 香港电影 无间道 叙事过程 中国电影 好莱坞电影 系列电影 电影史 叙事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