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震(M_(S)6.4)震源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发震机制讨论 被引量:41
1
作者 叶涛 陈小斌 +1 位作者 黄清华 崔腾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67-2277,共11页
通过滇西地区大地电磁数据的三维反演研究,获得了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三维电阻率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漾濞地震震源区存在显著的电性横向不均匀性,漾濞M_(S)6.4及其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高-低阻电性过渡区附近的高阻一侧.这一现象在国内外... 通过滇西地区大地电磁数据的三维反演研究,获得了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三维电阻率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漾濞地震震源区存在显著的电性横向不均匀性,漾濞M_(S)6.4及其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高-低阻电性过渡区附近的高阻一侧.这一现象在国内外强震区电性结构、速度结构探测中被普遍发现,本文将其归纳为强震孕育与发生的“刚柔性过渡区现象”.在漾濞地震区,高阻体向低阻体楔入,遭受发震断裂切割,发生强震.在这一结果的启发下,本文提出“刚柔性楔嵌体地震动力学模型”(简称为“刚柔性楔嵌体模型”).其要点在于,在区域应力的驱动下,断裂两侧岩体相互作用造成刚度大一侧的岩体楔入到另一侧柔性介质中形成凹凸体结构,集中于发震断层上的最大有效剪应力切割凹凸体结构中的刚性岩体,产生强震.因此,我们认为漾濞地震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最大有效剪应力集中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西南侧的隐伏断裂,切割楔入到柔性(低阻)区的刚性(高阻)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三维电性结构 发震机制 刚柔性楔嵌体模型 大地电磁
下载PDF
基于地震目录估计完备震级方法的数值实验 被引量:29
2
作者 黄亦磊 周仕勇 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50-1358,共9页
本文将5种估计完备震级(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简记为Mc)的方法运用在三个不同模型产生的理论地震目录上,进而对比它们的优缺点.我们发现分段斜率中值分析法MBASS(The Median-based analysis of the segment slope)适用于不完备部... 本文将5种估计完备震级(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简记为Mc)的方法运用在三个不同模型产生的理论地震目录上,进而对比它们的优缺点.我们发现分段斜率中值分析法MBASS(The Median-based analysis of the segment slope)适用于不完备部分台网探测地震能力随震级变化快及监测能力在时间上存在不均匀性(heterogeneity)的目录中,但是要求目录包含大量的地震事件,而b值稳定法MBS(The Mcby b-value stability approach)则适合用于台网探测地震能力随震级减小衰减慢地震目录,但是比较费时.最大曲率法MAXC(The Maximum Curvature technique)和拟合优度测试法GFT(The Goodness-of-Fit Test)在使用时都低估Mc,需要加调整量.完整性震级范围法EMR(Mcfrom Entire Magnitude Range)则一般给出比较稳定、适中的Mc估计值.这种方法适用在地震数目少,且对地震丢失容忍度比较高的情况.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地震目录,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帮助研究者选择最合适估计完备震级Mc的方法,并指出了一些估计完备震级中应当避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备震级Mc B值 地震目录完备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怀富 吴建平 +3 位作者 周仕勇 房立华 王未来 刘雅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0-1084,共15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高原物质侧向挤出的前沿地带,是研究岩石圈变形机制、高原物质侧向逃逸和深部动力学等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研究区内54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面波资料,基于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 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高原物质侧向挤出的前沿地带,是研究岩石圈变形机制、高原物质侧向逃逸和深部动力学等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研究区内54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面波资料,基于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周期14~80 s瑞利面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14~20s周期内,面波方位各向异性分布与断裂带的走向和最大主压应力的方向密切相关,可能受到了断裂带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川滇菱形块体的北部次级块体及丽江—小金河断裂带附近随着面波周期的增加,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从NS向逐步转变为NE-SW方向,并与断裂带大致平行,而其以南的攀枝花附近表现为高相速度和弱各向异性的特征.我们推测,在川滇菱形块体北部存在明显的下地壳流,流动方向与块体向南的挤出方向基本一致,该地壳流受到攀枝花附近的高速、高强度坚硬块体阻挡,其前缘向西南方向流动.川滇菱形块体中部地区由于坚硬块体的存在,下地壳没有明显的通道流.在红河断裂以西地区,30~60s周期范围的面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和红河断裂大致平行,推测可能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印支地块向南东方向的挤出密切相关.研究区东北部,四川盆地南缘地壳各向异性以NE-SW和NEE-SWW向为主与SKS快波方向明显不同,推测主要与该地区地壳的早期构造变形有关同时也说明SKS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上地幔介质;在研究区南部104°E以西的中长周期面波各向异性方向与SKS分裂研究获得的近EW快波方向基本一致,但在104°E以东地区面波各向异性较弱且快波方向与SKS的观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我们推测东部SKS各向异性来源深度至少在150 k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函方程 面波相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下载PDF
从地震到星震
4
作者 路瑞鹏 高勇 +16 位作者 胡岩 来小禹 李洪波 卢吉光 邵立晶 王平 汪卫华 王维扬 夏铖君 胥恒 徐仁新 徐世庆 岳汉 赵里 郑小平 周恩平 邹远川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48,共22页
探索强引力场情形下致密物质的存在形式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发展量子论与引力论的历程,也是当今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主序恒星耗尽自身核能源后将会残留这类物质构成的致密天体,进而为多信使天文学提供可靠的观测目标.若致密天体... 探索强引力场情形下致密物质的存在形式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发展量子论与引力论的历程,也是当今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主序恒星耗尽自身核能源后将会残留这类物质构成的致密天体,进而为多信使天文学提供可靠的观测目标.若致密天体的质量不够大、自引力不足以强到塌缩成黑洞,则星核所有原子核可能会挤成一团而表现为“巨核”,即观测到的脉冲星.限于低能强相互作用的认识,虽然尚未定论这类极致密物质的本质,但是有明确的观测证据表明丰富的极端天体物理事件(如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等)跟巨核紧密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脉冲星往往具有固态的组成部分,在内部应力积累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将会自然地发生星震.这一事件很可能跟地震类似,并诱发天体的剧烈活动.在回顾了致密星的研究历史和争议后,本文简述地震现象,探讨地震与星震的相似性,进而介绍与脉冲星相关的众多观测现象以及星震的理论模型,最后总结并展望相关研究的未来.希望此文能够促进地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交叉融合,期待借助于更高精度多信使天文观测最终揭晓巨核的本质,从而加深关于低能强力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地震 星震 核物质 全球地震
原文传递
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谢振新 吴庆举 +1 位作者 周仕勇 朱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05-4816,共12页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资料,基于接收函数方法,获取了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值.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2~38km,莫霍面深度在空间上分布特征与五大连池为中心的火山带分布具有较好...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资料,基于接收函数方法,获取了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值.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2~38km,莫霍面深度在空间上分布特征与五大连池为中心的火山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沿着火山带延展方向地壳较薄.该地区的波速比介于1.74~1.84,波速比在空间上与地壳厚度变化具有一致性:高波速比主要集中于靠近五大连池火山带地区,向诺敏河火山和小古里河火山延展.研究认为:诺敏河火山与五大连池火山带可能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可能与富钾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造成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研究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暗示该地区可能发生过岩浆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敏河火山群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及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金欣 周仕勇 杨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33-1445,共13页
本文改进了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使模型可以使用GPS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的结果作为应力加载,进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模拟.选取太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模拟并分析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太原地区长达20000年的理论地震目录,通过对理论地... 本文改进了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使模型可以使用GPS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的结果作为应力加载,进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模拟.选取太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模拟并分析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太原地区长达20000年的理论地震目录,通过对理论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发现模拟结果的震级频度关系与实际观测资料具有相似性.太原地区的震级大于6级的模拟地震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与年平均发生率为0.0129a^(-1)的Poisson过程对比,当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时,置信水平达到99.0%;然而,单一断层的强震的时间分布与相应年平均发生率的Poisson分布并不完全相近,部分断层拟合置信水平为90%左右,部分断层置信水平接近为0.这一结果表明,用Poisson过程估计太原地区长期地震发生率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单一断层上的地震危险性不是十分合理.地震危险性模拟结果显示,太原盆地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复现周期为4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模拟 GPS反演方法 断层滑动速率 POISSON分布 地震危险性分布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幔过渡带结构
7
作者 朱敏 吴庆举 +1 位作者 宁杰远 张瑞青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5-2847,共13页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项目布设的区域宽频带密集流动台阵观测资料,选用东亚地区高分辨率三维速度模型,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大同火山下方410-km间断...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项目布设的区域宽频带密集流动台阵观测资料,选用东亚地区高分辨率三维速度模型,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大同火山下方410-km间断面出现下沉,下沉幅度为10km左右,指示410km深度附近存在高温异常,推测与太平洋板片在地幔转换带中停滞脱水引起的小尺度热物质上涌有关,上涌的热物质为地表岩浆活动提供热源.渤海湾盆地下方660-km间断面明显下沉,且过渡带厚度大范围增厚,结合以往层析成像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该区域异常与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中停滞有关,而重力梯度带以西过渡带厚度无明显异常,推测板片俯冲前缘在华北克拉通地区没有越过重力梯度带.汉诺坝火山以北观测到小范围660-km间断面下沉以及地幔过渡带厚度增厚,分析认为与俯冲板片在重力梯度带转折处越过梯度带滞留在地幔转换带中有关.此外,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也观测到局部的地幔过渡带增厚现象,推测是下扬子地区岩石圈拆沉进入过渡带以及太平洋板片俯冲、停滞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幔过渡带 接收函数偏移成像 大同火山
原文传递
川西地区瑞雷波方位各向异性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怀富 吴建平 +1 位作者 周仕勇 冯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305,I0001,共14页
本文使用川西密集地震台阵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周期为14-60 s的瑞雷波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川滇菱形地块的川西北地块内部的低速异常明显,其下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NS向为主,松潘-甘孜地块... 本文使用川西密集地震台阵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周期为14-60 s的瑞雷波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川滇菱形地块的川西北地块内部的低速异常明显,其下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NS向为主,松潘-甘孜地块内部的低速异常稍弱,下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NW-SESE向为主,表明川西北地块可能存在下地壳通道流,松潘-甘孜地块内部存在的通道流相对较弱;龙门山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均有明显差异,可推测青藏高原内部的地壳流在东部和南部分别受高速、高强度的四川盆地和滇中地块阻挡,沿高原边界带发生了侧向流动;周期大于25 s的面波方位各向异性方向为NW-SE;与SKS分裂优势方向相近,说明四川盆地的剪切波各向异性可能主要源于上地幔;而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壳幔各向异性较为复杂,面波方位各向异性与SKS分裂的NW-SE向弱各向异性存在差异,表明该处的剪切波各向异性可能来自地幔更深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函方程 面波相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研究
9
作者 朱敏 吴庆举 +1 位作者 宁杰远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对于研究新生代板内火山深部成因及板片俯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密集流动台阵记录提取到的约60,000接收函数,采用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410-km和660-km界面埋深以及转换带厚...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对于研究新生代板内火山深部成因及板片俯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密集流动台阵记录提取到的约60,000接收函数,采用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410-km和660-km界面埋深以及转换带厚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山下方410-km和660-km界面均出现下沉,且660-km下沉的幅度较410-km更大,在25 km以上,认为与太平洋俯冲板片在转换带的停滞有关.长白山及龙岗火山以西过渡带厚度呈现小幅度减薄的特征,暗示俯冲板片在660 km深度附近可能发生撕裂.板片撕裂引起的热物质上涌和俯冲板片脱水共同为长白山火山提供了深部热源.五大连池火山下方观测到410-km界面抬升,而660-km界面下沉的现象,认为410-km界面的抬升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拆沉引起的局部对流可能为五大连池火山提供热源,而660-km界面的下沉可能反映存在残留的太平洋俯冲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chhoff偏移成像 接收函数 东北地区 地幔过渡带
下载PDF
台差法提高低信噪比下走时变化探测精度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亦磊 运乃丹 周仕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5-604,共10页
为研究噪音对主动源信号走时变化提取精度的影响,采用对比数值实验的方法。按照常规流程,首先用反褶积去除震源激发时间的不确定性干扰,压缩子波以得到更加尖锐的震相,由于发现反褶积会降低信号的信噪比,于是提出了台差法来代替反褶积... 为研究噪音对主动源信号走时变化提取精度的影响,采用对比数值实验的方法。按照常规流程,首先用反褶积去除震源激发时间的不确定性干扰,压缩子波以得到更加尖锐的震相,由于发现反褶积会降低信号的信噪比,于是提出了台差法来代替反褶积矫正气枪激发的不确定性,再结合干涉法提取走时变化,并定量对比了两者的走时变化提取精度,最后尝试用台差法提取主动源走时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台差法可以有效矫正震源激发时刻的影响,且不降低信噪比,从而也能获得较高走时变化提取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源 走时变化 走时台差法 信噪比
下载PDF
云南小江地区小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11
作者 裴玮来 杨周胜 周仕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2-608,共7页
利用云南小江断裂带密集地震台阵的区域地震波形观测资料,对台阵覆盖区2016—2019年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获得674个地震的定位结果。通过P波初动极性与S/P振幅比方法(HASH)反演,确定其中222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而通过MSTASI程序反演... 利用云南小江断裂带密集地震台阵的区域地震波形观测资料,对台阵覆盖区2016—2019年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获得674个地震的定位结果。通过P波初动极性与S/P振幅比方法(HASH)反演,确定其中222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而通过MSTASI程序反演小江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周边地震以左旋走滑为主,由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与前人研究结果以及区域GPS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初步分析显示,与小江断裂带北段相比,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受到的水平构造压应力略为减缓,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小江断裂带
下载PDF
华南中部地幔转换带厚度异常:海南地幔柱?
12
作者 王冠之 陈永顺 +4 位作者 张晨 盖增喜 郭震 杨挺 葛天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71-3880,共10页
本文利用84个布设于华南中部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239个远震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方法得到了华南大陆中部地区的地幔410 km和660 km间断面起伏与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华夏块体下方转换带厚度明显减薄10~25 km,... 本文利用84个布设于华南中部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239个远震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方法得到了华南大陆中部地区的地幔410 km和660 km间断面起伏与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华夏块体下方转换带厚度明显减薄10~25 km,尤其是在南部靠近海岸线附近(23.7°N,114.5°E)存在一个直径约200 km的转换带厚度异常区域(减薄约25 km),可能揭示海南地幔柱在该处上涌穿透660 km间断面进入地幔,在地幔转换带向周围扩散,热的地幔物质穿过410 km间断面继续上涌,造成了华夏块体下方上地幔大范围的低速异常,以及在雷州半岛和沿岸造成大范围的新生代玄武岩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410km间断面 660km间断面 转换带厚度 华夏块体 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基于地震活动性资料估计海原断裂倾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虎荣 周仕勇 李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13-3721,共9页
本文以海原断裂带区域活动构造为基础,将海原断裂划分为西、中、东3段.基于1999年12月26日至2010年7月26日间的精定位小震目录,估计了海原断裂带各段的倾角.考虑海原断裂沿走向可能存在南倾与北倾两种情况,将倾角的范围设置为[0°,1... 本文以海原断裂带区域活动构造为基础,将海原断裂划分为西、中、东3段.基于1999年12月26日至2010年7月26日间的精定位小震目录,估计了海原断裂带各段的倾角.考虑海原断裂沿走向可能存在南倾与北倾两种情况,将倾角的范围设置为[0°,180°].首先运用网格搜索法确定了平面断层模型,其次以特征深度节点为基础数据运用多项式构建了曲面断层模型.结果表明:当进行平面拟合时,海原断裂西段与中段、东段的倾向不同,西段为南倾,其倾角值为71°,而中段、东段为北倾,其倾角值分别为72°、65°,各段的倾角值均由地表以下8km地震资料确定.当进行曲面拟合时,在8km深度以内海原断裂西段、中段、东段的倾角均处于80°左右,即接近陡立.西段的倾角在深度为9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接近陡立;中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6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逐渐减小,当深度为18km时倾角为30°;东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1km处出现转换,倾角为42°,在深度为16km处出现第二次转换,倾角为55°,之后倾角逐渐减小.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反演拟合的合理性,验证了本文所估计倾角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 地震活动性资料 倾角 曲面拟合
下载PDF
亚洲地区1918—1970年7级以上强震重新定位与震源机制测量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14
作者 韩甲源 张献兵 周仕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7-874,I0001-I0032,共40页
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软件,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18—1970年的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亚洲及周边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部分强震的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测量。使用1918—1970年《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 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软件,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18—1970年的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亚洲及周边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部分强震的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测量。使用1918—1970年《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和到时差,对该时段338个7级以上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其中316个地震事件的可靠定位。使用1933—1970年ISS和EHB Bulletin的P波初动数据,对该时段244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其中209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丰富了亚洲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18—1970年仪器记录早期近现代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并提供一种研究近现代地震的可行方法,对开展其他地区或其他震级范围的仪器记录早期近现代地震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字符识别(OCR) 近现代地震 重定位 文字识别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