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8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5
1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也偏多。AO和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要远强于AO,而A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则比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要显著。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环流形势在AO不同位相时的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AO对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影响。AO和西伯利亚高压一起能解释近百年来我国冬季温度和降水方差的35% 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A0 气候 中国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平均气候与极值气候变化的概述 被引量:157
2
作者 钱维宏 符娇兰 +1 位作者 张玮玮 林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3-684,共12页
随着中国气象局对近50年来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的释放,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分布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些认识需要有一个集成,即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归纳和解释。通过中国近40年来的温度极值和... 随着中国气象局对近50年来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的释放,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分布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些认识需要有一个集成,即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归纳和解释。通过中国近40年来的温度极值和降水极值事件的分析认识到全球增暖和区域环流异常决定着气候极值事件的分布格局。与全球增暖相联系的是:我国微量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我国北方寒潮事件显著减少,冷夜和冷日的减少与暖夜和暖日的增多并存,以及极端强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与东亚季风气流和西风带气流异常对应的我国有效降水在区域分布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季风区中的“北涝南旱”从1970年代末转型为“南涝北旱”,与华南的偏干一起形成了东部季风区降水从华南、长江到华北的“-、+、-”异常分布型,但华南在1991年出现了转湿的突变;东北和西北先后从1983年和1987年前后转为暖湿气候。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趋势的空间分布与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趋势的空间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气候 极端气候 全球增暖 环流变化 集成分析
下载PDF
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 被引量:110
3
作者 徐祥德 周丽 +7 位作者 周秀骥 颜鹏 翁永辉 陶树旺 毛节泰 丁国安 卞林根 J.Cha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58-966,共9页
北京城市周边污染源影响问题是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决策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综合分析2001年1-3月份BECAPEX(Beijing City Atmospheric Pollution Experiment),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与TOMS(Total Ozon... 北京城市周边污染源影响问题是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决策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综合分析2001年1-3月份BECAPEX(Beijing City Atmospheric Pollution Experiment),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与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遥感资料,提出追踪污染源"上游"风场合成矢量法.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及周边地区TOMS与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区域性特征,发现北京城市重污染过程与南部周边城市群落排放源影响相关显著,北京周边向南开口的类似"马蹄型"地形可能导致周边源远距离输送的污染物"滞留"效应,形成北京与南部周边排放源近似南.北向带状影响域.综合分析北京地区重污染过程轨迹特征,并选取2001年1-3月份重污染过程与空气质量良好时段作为分析样本,采用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轨迹模式进行模拟试验,揭示了北京城区重污染过程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地城市群落污染排放源扩散轨迹.选取北京城区异常重污染过程个例,并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e Model System)模式模拟试验,亦揭示了北京城区异常污染过程周边外源贡献率,进一步证实了北京城市重污染过程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排放源 污染源 污染物 污染排放 环境污染治理 大气 北京城区 过程 周边城市
原文传递
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 被引量:108
4
作者 龚道溢 朱锦红 王绍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4,共7页
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影响亚洲大陆地区的重要环流因子 ,本文用冬季 (1~ 3月 ) 70°~ 12 0°E ,40°~ 6 0°N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代表其强度 ,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从 192 2年到 1970年代中期 ,西伯利亚高压略... 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影响亚洲大陆地区的重要环流因子 ,本文用冬季 (1~ 3月 ) 70°~ 12 0°E ,40°~ 6 0°N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代表其强度 ,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从 192 2年到 1970年代中期 ,西伯利亚高压略有增强趋势 ,但并不显著。但近 2 0多年来的显著减弱非常突出。用NCAR资料计算的线性趋势是 - 1.78hPa/ 10a(1976— 2 0 0 0年 ) ,用CRU气压资料计算的趋势是 - 2 .15hPa/ 10a(1976— 1995年 )。西伯利亚高压对中高纬亚洲大陆平均 (30°~ 140°E ,30°~ 70°N)温度和降水都有显著影响 ,与两个要素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 0 .5 8和 - 0 .44。如果同时考虑其他的影响因子 (如北极涛动、欧亚遥相关型等 ) ,72 %的温度变化及 2 6 %的降水变化能得到解释。其中北极涛动对亚洲大陆的温度贡献最高达到 30 % ,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为 2 4%。而区域平均降水变化的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大陆 温度 降水 气候影响分析
下载PDF
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97
5
作者 李崇银 朱锦红 孙照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概括的介绍了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年代际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太平洋涛动(NPO)与中国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关系,北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年代际模及其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以... 概括的介绍了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年代际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太平洋涛动(NPO)与中国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关系,北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年代际模及其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以及气候突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气候变化 北大西洋涛动 SST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涛动 海面温度
下载PDF
中国东北近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07
6
作者 谢安 孙永罡 白人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75-82,共8页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湿度都显示,近50年...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湿度都显示,近50年来整个东北区是向干旱发展的,19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干旱化趋势尤为明显;而东北西部亚干旱地区的干旱化相对更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部的北半部).在亚干旱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中,气温的升高对干旱化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在东北区的南部,近50年来的降水是略有增加,但仍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为探讨东北区干旱的发展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Jones等的1951~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资料和东北区25个站的大气干旱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平均温度上升1℃的情况下,中国东北区的干旱化程度要增加5~20%,最大的达到22%.这种形势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区 土壤湿度 大气干旱指数 干旱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
下载PDF
北京城市大气混合层与气溶胶垂直分布观测研究 被引量:91
7
作者 贺千山 毛节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2002年3~10月在北京大学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了气溶胶时空变化。提出一种反演混合层高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减小了仪器订正的误差,反演的混合层高度与探空测量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该方法计算了观测期间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的... 2002年3~10月在北京大学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了气溶胶时空变化。提出一种反演混合层高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减小了仪器订正的误差,反演的混合层高度与探空测量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该方法计算了观测期间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的混合层高度,分析了混合层高度及其增长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初步研究了混合层高度和近地面气溶胶分布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表征大气扩散能力的通风系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利用MPL监测城市混合层是可行的和优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大气混合层 观测研究 垂直分布 城市 混合层高度 微脉冲激光雷达 2002年 时空变化 北京大学 探空测量 天气条件 季节变化 相互关系 通风系数 扩散能力 日变化 一致性 增长率 近地面 反演
下载PDF
东北暴雨的研究 被引量:95
8
作者 王东海 钟水新 +6 位作者 刘英 李俊 胡开喜 杨帅 张春喜 孙力 高枞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9-560,共12页
系统性研究东北暴雨将提高对东北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暴雨的全面研究。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在东北暴雨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回顾了影响东北暴雨的几类主要天气系统,分别为气旋、台风、冷涡,着重回顾了在过去几十年中... 系统性研究东北暴雨将提高对东北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暴雨的全面研究。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在东北暴雨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回顾了影响东北暴雨的几类主要天气系统,分别为气旋、台风、冷涡,着重回顾了在过去几十年中东北冷涡暴雨方面研究的进展。指出目前待解决的问题是:影响东北地区台风暴雨强度、分布及转向问题;东北冷涡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东北冷涡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暴雨的关系;引发东北地区强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加密观测分析研究,以及利用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暴雨 东北冷涡 气旋暴雨 台风暴雨 冷涡暴雨
下载PDF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7
9
作者 周明飞 杜小玲 熊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对比分析 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下载PDF
台风暴雨落区研究综述 被引量:71
10
作者 陈联寿 孟智勇 丛春华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台风暴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雨强和降雨分布,后者即为暴雨的落区。影响台风暴雨落区的因子主要有3个:1)台风涡旋内部结构;2)台风周围环境大气影响;3)台风下垫面强迫作用。本文对这3类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总结。台风暴雨可分为台风环流... 台风暴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雨强和降雨分布,后者即为暴雨的落区。影响台风暴雨落区的因子主要有3个:1)台风涡旋内部结构;2)台风周围环境大气影响;3)台风下垫面强迫作用。本文对这3类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总结。台风暴雨可分为台风环流内的暴雨和台风环流之外的暴雨两大类。本文把台风环流内的暴雨概括为5个落区,包括眼壁暴雨、螺旋雨带暴雨、小涡暴雨、倒槽暴雨、切变暴雨。把台风环流之外的暴雨分为台前飑线暴雨、远距离暴雨和变性下游效应暴雨。地形可能会改变两类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本文对每一个落区的暴雨特点和形成机理作了总结,对台风暴雨业务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落区 台风环流
下载PDF
MYJ和YSU方案对WRF边界层气象要素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65
11
作者 张碧辉 刘树华 +1 位作者 LIU He-Ping 马雁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39-2248,共10页
研究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中两种大气边界层方案(MYJ,YSU)对沈阳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的影响,重点分析温度层结、低层风场、边界层高度等对污染物扩散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和观测数据的比对表明WRF基本能够模拟出温度风速的日变... 研究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中两种大气边界层方案(MYJ,YSU)对沈阳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的影响,重点分析温度层结、低层风场、边界层高度等对污染物扩散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和观测数据的比对表明WRF基本能够模拟出温度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但模拟风速偏大.YSU方案由于模拟的边界层顶卷挟和边界层内混合作用较强,夜间接地逆温强度低于MYJ方案,逆温维持时间比MYJ方案短4小时,同时模拟边界层高度也高于MYJ方案,有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边界层高度的3种计算方法中,湍流动能方法计算的边界层高度最高,Richardson数方法次之,位温方法得到的高度最低.Richardson数方法对临界值的选取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方案 温度层结 风速 边界层高度 整体Richardson数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霾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4
12
作者 缪育聪 郑亦佳 +1 位作者 王姝 刘树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6-368,共13页
为满足当前对京津冀地区霾研究和控制的迫切要求,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天气学特征、污染物来源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从2000年以后,京津冀地区的霾日数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北京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也在总体上... 为满足当前对京津冀地区霾研究和控制的迫切要求,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天气学特征、污染物来源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从2000年以后,京津冀地区的霾日数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北京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也在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13年年均质量浓度仍高达89.5μg m–3,约为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3倍(35μg m–3),京津冀空气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霾污染事件频发可以归因为不利天气条件与大量污染物人为排放的共同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区域输送对京津冀地区霾事件的形成和维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针对重污染天气的预警以及应急控制应该以区域预报为基础实现区域联动;京津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加上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形成的局地大气环流也会对局地的污染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气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的变化对重污染发生具有显著贡献。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控制需要城市群的联动应对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细颗粒物(PM2.5) 源解析 污染控制
下载PDF
北京地区PM_(10)质量浓度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1
13
作者 郭利 张艳昆 +2 位作者 刘树华 李炬 马雁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7-612,共6页
对北京市2007年观象台观测站PM10质量浓度资料、观象台气象自动站资料、风廓线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污染物源强一定的条件下,污染物的积累、稀释、扩散和清除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近地面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和... 对北京市2007年观象台观测站PM10质量浓度资料、观象台气象自动站资料、风廓线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污染物源强一定的条件下,污染物的积累、稀释、扩散和清除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近地面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和边界层高度等气象条件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PM10质量浓度与地面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呈显著相关性,并且相关性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6月PM10质量浓度与地面风速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呈负相关性,而与温度呈正相关,11月则与温度成负相关;风速与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二者呈"U"形变化。另外由11月份PM10质量浓度资料的分析表明,当月PM10质量浓度最小值对应的风速为4.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质量浓度 一元曲线回归 大气边界层 近地面风速 气压 边界层高度
下载PDF
广州地区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8
14
作者 李菲 吴兑 +5 位作者 谭浩波 毕雪岩 蒋德海 邓涛 陈欢欢 邓雪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通过研究2009年11月广州市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散射系数(Scatter)等大气成分要素,以及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及风廓线雷达所探测的风、温、湿等边界层结构,统计分析广州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2009年11月2... 通过研究2009年11月广州市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散射系数(Scatter)等大气成分要素,以及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及风廓线雷达所探测的风、温、湿等边界层结构,统计分析广州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2009年11月23—29日)中气溶胶颗粒物及其光学特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配合天气形势背景、边界层结构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典型灰霾过程中,黑碳浓度高达58.7μg/m3,散射系数高达1 902.7 Mm-1,PM10浓度高达423.5μg/m3,PM2.5浓度高达355.7μg/m3,PM1浓度高达286.5μg/m3。通过对同期的气象条件分析表明在广州地区旱季,区域性污染过程,特别是灰霾天气的形成具有以下三种气象条件: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高压变性出海的天气形势与之密切相关;在偏东和偏南气流带来的高湿度环境下,气溶胶吸湿增长效应显著,导致出现严重灰霾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灰霾过程 扩散条件 天气背景 广州地区 旱季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的变化 被引量:53
15
作者 乐旭 雷亚栋 +6 位作者 周浩 刘竹 胡斯勒图 蔡兆男 林金泰 江志红 廖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疫情期间全国地表臭氧浓度同比升高1.9 nL/L(5%),其中华北平原以降低为主,东南部地区以上升为主。PM2.5浓度同比下降12.6μg·m^-3(24.9%),其中长三角降幅最大。二氧化氮(NO2)的地面浓度和对流层柱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降低20%~30%,体现了高低层的一致性。地面一氧化碳(CO)浓度同比降低17%,而对流层CO柱浓度升高2.5%,可能原因是境外生物质燃烧输送提升了我国南方高层大气的CO浓度。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降低,导致地表晴空短波辐射同比升高11.6 W·m^-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人为碳排放 大气污染 臭氧 PM2.5 葵花8
下载PDF
中国地区日照时数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5
16
作者 李慧群 付遵涛 +1 位作者 闻新宇 黄建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9,共7页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给出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1956~2005年中国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总量呈减...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给出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1956~2005年中国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总量呈减少的趋势,在1980年前后大部分观测站显示有突变,20世纪90年代之后减少趋势有所缓解,保持在稳定偏低的状态;此类变化趋势在东南地区较西北地区更为显著。且日照时数的上述变化主要由于夏季日照的变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候突变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Mann—Kendall法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李维亮 刘洪利 +1 位作者 周秀骥 秦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4,共8页
发展了一个适合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细网格区域气象模式,利用这个模式成功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陆风、湖陆风、城市热岛等小尺度天气现象,并研究了该地区地面风切变线形成的特征和机理,指出海风和湖风的相互作用,是地面切变线形成、维... 发展了一个适合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细网格区域气象模式,利用这个模式成功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陆风、湖陆风、城市热岛等小尺度天气现象,并研究了该地区地面风切变线形成的特征和机理,指出海风和湖风的相互作用,是地面切变线形成、维持的一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热岛 太湖 局地环流 海陆风 湖陆风 切变线 地面风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冬季大气污染动力:化学过程区域性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量:45
18
作者 徐祥德 丁国安 +5 位作者 周丽 郑向东 卞林根 邱金恒 杨理权 毛节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6-501,共6页
北京城区1~3月4个试验观测点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城市采暖期排放源影响总体效应明显,采暖期、非采暖期城市不同区域测点污染气体浓度排放源阶段性影响特征显著;城市建筑群上边界大气污染物NOx,SO2和CO具有大范围同位相演变特征,O... 北京城区1~3月4个试验观测点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城市采暖期排放源影响总体效应明显,采暖期、非采暖期城市不同区域测点污染气体浓度排放源阶段性影响特征显著;城市建筑群上边界大气污染物NOx,SO2和CO具有大范围同位相演变特征,O3浓度亦在不同测点变化趋势一致,但与以上污染物呈“反位相”变化.城市重污染过程采暖与非采暖期空气污染浓度城区范围亦有同步变化趋势.BECAPEX的综合探测表明,北京地区污染气体及其气溶胶垂直分布廓线与城市边界层内大范围逆温层垂直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此类点-面结合综合探测技术途径亦描述了城市局地污染过程与周边地区相互关联的区域性三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冬季 化学过程 大气污染 气溶胶 三维结构 卫星遥感 区域性 环境空气动力学
原文传递
新一代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被引量:48
19
作者 王绍武 罗勇 +2 位作者 赵宗慈 闻新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5-307,共3页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是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基础。过去应用的情景设计是在2000年完成的,早就需要更新与补充了,IPCC第4次评估报告已经提出了这个要求[1]。对于这种必要性Moss等[2]在2010年就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2~3年的工作,新一代...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是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基础。过去应用的情景设计是在2000年完成的,早就需要更新与补充了,IPCC第4次评估报告已经提出了这个要求[1]。对于这种必要性Moss等[2]在2010年就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2~3年的工作,新一代排放情景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气候变化 综合评估模式 情景设计 评估报告 IPCC MOSS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环流形势极端性客观分析 被引量:48
20
作者 赵洋洋 张庆红 +2 位作者 杜宇 江漫 张季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7-824,共8页
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北京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暴雨事件。利用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法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极端性... 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北京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暴雨事件。利用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法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极端性。结果表明,北京"7.21"暴雨日所属的大尺度环流型在1951-2012年夏季出现的频率为10.9%,而在"7.21"同类环流型中暴雨出现的概率为4.51%。和同类暴雨日平均场相比,"7.21"暴雨日当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更强,北京地区对流层低空急流更强,并伴随环境大气中极端充沛的可降水量和较大的风垂直切变。在"7.21"同类环流型下的621 d中,"7.21"暴雨日北京南侧的低空急流排在第54位,北京局地风垂直切变排在第209位,可降水量排在第8位,显示出其在低空急流和可降水量上的极端性。1951-2012年夏季,具有"7.21"暴雨日同类环流形势、且925 hPa低空急流和可降水量均达到或超过"7.21"暴雨日值的个例有3次,相当于每21年发生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分型 低空急流 风垂直切变 可降水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