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5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综述 被引量:256
1
作者 毛节泰 张军华 王美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5-634,共10页
文中综合论述了近 2 0年来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状况 ,包括对大气气溶胶的直接采样分析 ,地面和卫星的遥感 ,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以及沙尘暴的形成、输送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等。直接采样分析不仅研究了气溶胶的浓度和粒子... 文中综合论述了近 2 0年来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状况 ,包括对大气气溶胶的直接采样分析 ,地面和卫星的遥感 ,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以及沙尘暴的形成、输送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等。直接采样分析不仅研究了气溶胶的浓度和粒子谱分布等特性 ,而且也对其化学组分做了分析 ,高空气球采样得到了对流层和低平流层的气溶胶样品 ,并用X能谱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分析。地面遥感和多种卫星资料 ,包括AVHRR ,SVISSR ,TOMS ,POLDER等 ,被用来研究大气气溶胶的辐射特性 ,并提出了用消光和前向散射相结合和利用天空散射光分布反演粒子谱分布相函数等方法。开展了有关气溶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并对非球形粒子以及吸湿性粒子的作用做了专门的计算。对沙尘粒子的直接观测为研究其生成条件和输送特性提供了基础数据。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评述 ,并对气溶胶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溶胶 大气环境 气候变化 沙尘粒子 生成条件 遥感
下载PDF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2
2
作者 王绍武 蔡静宁 +1 位作者 朱锦红 龚道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37-145,共9页
总结了近10余年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大暖期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气候变暖等问题。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大暖期 小冰期 大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6
3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也偏多。AO和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要远强于AO,而A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则比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要显著。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环流形势在AO不同位相时的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AO对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影响。AO和西伯利亚高压一起能解释近百年来我国冬季温度和降水方差的35% 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A0 气候 中国
下载PDF
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 被引量:176
4
作者 钱维宏 张玮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6-1278,共13页
使用中国气象局资料中心整编的572个站点1960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和北极涛动(A0)指数等气象要素,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的联系。寒潮爆发以降温、升压和大风天气... 使用中国气象局资料中心整编的572个站点1960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和北极涛动(A0)指数等气象要素,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的联系。寒潮爆发以降温、升压和大风天气为主要特征。定义1日和2日降温达到10℃以上的降温事件为寒潮,大于20℃为极端寒潮。发生在我国的寒潮以北方(35°N以北)最多,其次是中国东部的江南地区。东北的寒潮始于10月,而河套和江南的寒潮在4月份比较频繁。把10月到次年4月寒潮频繁活动的时段确定为冬季风时期。在所有的降温事件中,只有不到1/3的事件伴随有升压和大风天气。过去的45个冬季风期间,寒潮和极端寒潮事件普遍减少,我国新疆、华北、东北和华东减少最为显著,减少的最大幅度达到142次/10a。降温事件、升压频次和大风频次也都在减少。AO指数升高表征了西风带上天气尺度斜压波动的减少和减弱,从而导致我国中高纬度寒潮事件的减少。降温频次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冬季最低温度平均值的升高,形成了持续的暖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极端事件 气温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利用MODIS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44
5
作者 李成才 毛节泰 +5 位作者 刘启汉 陈介中 袁自冰 刘晓阳 朱爱华 刘桂青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2094-2100,共7页
通过与太阳光度计观测结果的对比,确认了NASA Terra卫星的MODIS气溶胶产品的精度。利用2000年8月至2003年4月MODIS气溶胶产品统计了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特征和季节变化特点,认为人类活动是中国东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所有的大值区都... 通过与太阳光度计观测结果的对比,确认了NASA Terra卫星的MODIS气溶胶产品的精度。利用2000年8月至2003年4月MODIS气溶胶产品统计了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特征和季节变化特点,认为人类活动是中国东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所有的大值区都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Angstrom指数的分布显示中国东部气溶胶以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为主,但在春季、秋季、冬季受到来自北方沙尘的影响显著。人口密集城市地区气溶胶Angstrom指数低于其周边地区,显示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扬尘、煤烟等大粒子占有相当比例,与发达国家城市地区不同。这些结果为气候研究和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地区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分布特性 季节变化特征 MODIS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大气污染
原文传递
近40年中国平均气候与极值气候变化的概述 被引量:157
6
作者 钱维宏 符娇兰 +1 位作者 张玮玮 林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3-684,共12页
随着中国气象局对近50年来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的释放,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分布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些认识需要有一个集成,即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归纳和解释。通过中国近40年来的温度极值和... 随着中国气象局对近50年来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的释放,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分布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些认识需要有一个集成,即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归纳和解释。通过中国近40年来的温度极值和降水极值事件的分析认识到全球增暖和区域环流异常决定着气候极值事件的分布格局。与全球增暖相联系的是:我国微量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我国北方寒潮事件显著减少,冷夜和冷日的减少与暖夜和暖日的增多并存,以及极端强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与东亚季风气流和西风带气流异常对应的我国有效降水在区域分布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季风区中的“北涝南旱”从1970年代末转型为“南涝北旱”,与华南的偏干一起形成了东部季风区降水从华南、长江到华北的“-、+、-”异常分布型,但华南在1991年出现了转湿的突变;东北和西北先后从1983年和1987年前后转为暖湿气候。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趋势的空间分布与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趋势的空间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气候 极端气候 全球增暖 环流变化 集成分析
下载PDF
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 被引量:146
7
作者 李成才 毛节泰 +3 位作者 刘启汉 刘晓阳 刘桂青 朱爱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9-880,共12页
对 2 0 0 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 ;比较了 2 0 0 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 (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 对 2 0 0 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 ;比较了 2 0 0 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 (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粒物 (PM1 0 )浓度 ,得到了比较高的相关系数 ,证实该气溶胶产品可用于污染分析。将北京地区AOD与气象能见度观测资料进行比较 ,得到了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利用统计的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 ,从光学厚度的季节分布得到了能见度 (能见距离 )的季节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图像的个例分析表明 ,除局地排放外 ,周边区域 (主要为西南和南向 )的输送对北京市区的空气污染贡献份额较大。卫星遥感气溶胶可以比较直观地再现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和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污染 气溶胶光学厚度 能见度 卫星遥感气溶胶
下载PDF
MODIS卫星遥感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及与地面光度计遥感的对比 被引量:136
8
作者 毛节泰 李成才 +2 位作者 张军华 刘晓阳 刘启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127-135,共9页
介绍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的方法 ,利用北京大学地面多波段太阳光度计的观测进行了对比 ,二者的相关性比较好。给出了描述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几幅图片。卫星遥感对于更好地研究空气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 介绍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的方法 ,利用北京大学地面多波段太阳光度计的观测进行了对比 ,二者的相关性比较好。给出了描述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几幅图片。卫星遥感对于更好地研究空气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弥补了地面观测空间覆盖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卫星遥感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地面光度计 北京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的典型强沙尘暴事件(1954~2002年) 被引量:136
9
作者 周自江 章国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24-1228,共5页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其中1979年4月10~12日的强沙尘暴事件的影响范围最大;与沙漠、沙地的地理分布和入侵我国的强冷空气的路径密切关连。强沙尘暴的多发区域主要位于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北部;强沙尘暴的多发季节为春季,约占全年的82.5%,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少;49年间,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呈波动减少趋势,但 2000~2002年又相对增多;强沙尘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以 20世纪 90年代最短,比其他年代约短0.5~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典型强沙尘暴 时空分布 天气过程
原文传递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被引量:124
10
作者 孙健 赵平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文中选取了 1998年 6月 8~ 9日的一次发生在华南的强降雨过程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研究了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及华南地区复杂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这次华南暴雨由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 文中选取了 1998年 6月 8~ 9日的一次发生在华南的强降雨过程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研究了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及华南地区复杂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这次华南暴雨由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组成 ,具有不同的中尺度结构 ,其中广西梧州地区暴雨是准静止锋面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 ,具有持续时间短 ,强度大的特征 ,MM5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超过 30dBz ,高度超过 2 0 0hPa ,并在其东、北侧出现闭合的次级垂直环流 ;珠江三角洲的暴雨是暖区暴雨 ,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流内 ,85 0hPa上强度超过 16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影响降水的主要系统 ,该中心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降水强度也达到了暴雨标准 ,模拟雷达回波不明显 ,没有出现局地的次级环流。华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在这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主要为动力性作用 ,具体表现在一支冷空气在低层由苗岭和南岭之间南下 ,南海上空一支暖湿气流北上直接到达梧州地区 ,另一支次暖湿空气在南岭的阻挡下由武夷山以南沿南岭和云开大山之间折而向西 ,这三支气流在梧州地区附近汇合 ,形成广西梧州地区的暴雨 ;同时南海上空北上的低层气流被迫向东北绕行海南岛 ,形成一个尺度为 2 0 0km左右的背风面气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暴雨 中尺度 地形 1998年 6月 天气过程分析 淮静止锋面
下载PDF
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在北京市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7
11
作者 李成才 毛节泰 +3 位作者 刘启汉 袁自冰 王美华 刘晓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177-186,共10页
利用NASA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与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做了长期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的直接对比相关较低;在引入季节变化的气溶胶标高、考虑了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后,二者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在考虑了湿度影响因子订正后,二者的相关系数显著... 利用NASA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与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做了长期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的直接对比相关较低;在引入季节变化的气溶胶标高、考虑了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后,二者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在考虑了湿度影响因子订正后,二者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证实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在经过垂直和湿度影响两方面的订正后,可以作为监测颗粒物污染物地面分布的一个有效手段.利用MODIS资料对2004年10月一次污染个例的分析,表明卫星遥感气溶胶可以细致描绘地面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发现区域尺度输送和地形因素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给出北京城区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年平均分布,表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可能在监测颗粒物排放源分布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污染 MODIS 气溶胶
原文传递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被引量:131
12
作者 赵宗慈 王绍武 +3 位作者 徐影 任国玉 罗勇 高学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08-817,共10页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的观测研究验证.气候模式归因分析表明,20世纪中国的变暖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有关,近50年的明显变暖可能与人类排放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一定联系.但是,目前这一结论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尚需更多的研究工作.由于中国区域辽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而且20世纪前50年观测资料匮乏,近千年的代用资料分布不广,因此,应该进一步考证中国20世纪的气温变化和在近千年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变暖趋势
下载PDF
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32
13
作者 虞海燕 刘树华 +2 位作者 赵娜 李栋 于永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增温趋势均为极显著增加,尤其近20 a增温速度更快;而200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中国冬季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2000年代最少;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最快;在四季降水中,中国只有夏季降水量波动略有增加,且各区域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划 平均温度 降水量 增温趋势 南北地区差异 中国不同区域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27
14
作者 姜晓艳 刘树华 +2 位作者 马明敏 张菁 宋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整个东北地区降幅为-5.2mm/10a;长春为-12.7mm/10a;哈尔滨为-7.1mm/10a;大连为-2.7mm/10a;沈阳略为上升趋势为1.3mm/10a。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区域性的多重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特征,2a~3a、5a~6a,10a和50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具有全域性;长春、哈尔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是20a左右;5a~6a的短周期和50年的长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近百年 降水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17
15
作者 郭其蕴 蔡静宁 +1 位作者 邵雪梅 沙万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前强夏季风年(SMI > 1) 占优势,1976年开始均为弱夏季风年(SMI < 1)。同时研究了SMI与中国夏季(6月~8月) 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发现夏季风强时中国东部华北多雨,长江少雨,同时长江到淮河气温高,但中国西部在夏季风强时南部多雨,北部少雨,气温为北高南低。夏季风弱时情况相反。同时指出,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还影响到夏季风与中国气候的年际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率 气候影响 中国
下载PDF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 被引量:123
16
作者 闻新宇 王绍武 +1 位作者 朱锦红 David VINER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4-904,共11页
中国覆盖比较完整的台站观测始于1951年,1951年之前虽然有一些观测记录,但是残缺不全。所以要建立更长的气候序列就要吸收代用资料,但是代用资料可能与气候要素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不可能一一对应,因此应用代用资料重建的气候序列... 中国覆盖比较完整的台站观测始于1951年,1951年之前虽然有一些观测记录,但是残缺不全。所以要建立更长的气候序列就要吸收代用资料,但是代用资料可能与气候要素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不可能一一对应,因此应用代用资料重建的气候序列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英国East Anglia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通过整合已有的若干个知名数据库,重建了一套覆盖完整、高分辨率、且无缺测的月平均地表气候要素数据集,时间范围覆盖1901-2003年,空间为0.5°×0.5°经纬网格覆盖所有陆地。这套资料和中国已有的气候数据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国西部20世纪前半期非常缺少观测,CRU资料尽管包含插值带来的误差,经比较仍可作为有一定信度的参考;第二,中国现有的百年温度序列只是年或季分辨率,而CRU资料达到月分辨率;第三,建立这个序列仅使用观测结果,做统计内插,不包括代用资料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CRU的序列与用代用资料补充得到的序列在资料方面有较大不同,比较这两个序列,不仅可以进一步确认中国气候变化的特征,也可以彼此校正。结果表明:(1)CRU资料反映的全国年平均温度年际变化和考虑代用资料重建的序列吻合得很好,相关系数达到0.84;(2)区域尺度上,两者在10个典型分区的气温变率也相当一致,相关整体保持在0.8左右,仅新疆西南部和西藏西北部两者差异较大;(3)CRU资料揭示的中国年总降水量在1951~2000年的变化与160站观测吻合,相关系数达到0.93;(4)CRU资料的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和重建资料十分一致,秋季一致性最好,相关0.93;(5)CRU资料和重建的序列比较一致地表现出中国温度和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其给出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旱和20世纪40年代中国高温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 20世纪 高分辨率 温度 降水
下载PDF
我国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风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5
17
作者 虞海燕 刘树华 +3 位作者 赵娜 于永涛 于丽萍 曹海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9-398,共10页
利用全国194个气象站1951~2009年日照、温度、风速和降水资料,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采用线性趋势及Morlet小波函数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区域近59年来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与日照时数... 利用全国194个气象站1951~2009年日照、温度、风速和降水资料,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采用线性趋势及Morlet小波函数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区域近59年来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与日照时数变化密切相关的温度、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年际变化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全国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6.9h,各区域变化与全国一致,只是日照时数减小程度不同;1981年是全国日照时数由较强期到偏弱期的转折年;全国年日照时数在1990年代中期前有7~10a左右的明显周期振荡;全国四季日照时数沿海地区减少速度要快于内陆,南方快于北方。全国年日照时数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6;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7;前两者均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后者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划 Morlet小波函数 日照时数 相关系数
下载PDF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5
18
作者 郭其蕴 蔡静宁 +1 位作者 邵雪梅 沙万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6-215,i002,共11页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 (SLP)资料计算了 1 873~ 1 95 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 (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 1 95 1~ 2 0 0 0年ISM衔接 ,构成 1 2 8年的ISM 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SM 的变化 ,指出 80年周期最突出 ,其次尚有...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 (SLP)资料计算了 1 873~ 1 95 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 (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 1 95 1~ 2 0 0 0年ISM衔接 ,构成 1 2 8年的ISM 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SM 的变化 ,指出 80年周期最突出 ,其次尚有 40年周期 ,8~ 1 0年周期及准 2年周期。分析表明 ,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 ,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布。夏季风强时 ,气温偏高 ,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对年际变化而言 ,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要复杂一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海平面气压 SLP
下载PDF
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 被引量:110
19
作者 徐祥德 周丽 +7 位作者 周秀骥 颜鹏 翁永辉 陶树旺 毛节泰 丁国安 卞林根 J.Cha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58-966,共9页
北京城市周边污染源影响问题是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决策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综合分析2001年1-3月份BECAPEX(Beijing City Atmospheric Pollution Experiment),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与TOMS(Total Ozon... 北京城市周边污染源影响问题是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决策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综合分析2001年1-3月份BECAPEX(Beijing City Atmospheric Pollution Experiment),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与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遥感资料,提出追踪污染源"上游"风场合成矢量法.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及周边地区TOMS与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区域性特征,发现北京城市重污染过程与南部周边城市群落排放源影响相关显著,北京周边向南开口的类似"马蹄型"地形可能导致周边源远距离输送的污染物"滞留"效应,形成北京与南部周边排放源近似南.北向带状影响域.综合分析北京地区重污染过程轨迹特征,并选取2001年1-3月份重污染过程与空气质量良好时段作为分析样本,采用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轨迹模式进行模拟试验,揭示了北京城区重污染过程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地城市群落污染排放源扩散轨迹.选取北京城区异常重污染过程个例,并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e Model System)模式模拟试验,亦揭示了北京城区异常污染过程周边外源贡献率,进一步证实了北京城市重污染过程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排放源 污染源 污染物 污染排放 环境污染治理 大气 北京城区 过程 周边城市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 被引量:112
20
作者 龚道溢 朱锦红 王绍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46-549,共4页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当北极涛动偏强一个标准差时,整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日本南部一带,降水减少3%~9%左右,而中国华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偏多3%~6%左右.降水的这种变化与对流层东亚急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春季北极涛动强,随后夏季急流位置偏北,雨带位置也北移,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减少和北方降水的增加,反之亦然.这为汛期降水的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 北极涛动 夏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