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
孟华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8 |
67
|
|
2
|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57
|
|
3
|
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
戴锦华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4
|
|
4
|
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 |
孟华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32
|
|
5
|
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 |
王干
戴锦华
|
《大家》
|
1996 |
31
|
|
6
|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
乐黛云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5
|
|
7
|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
邹赞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9
|
|
8
|
差别与对话 |
乐黛云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5
|
|
9
|
文化的传递与不正确理解的形态──18世纪中国儒学与欧亚文化关系的解析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8 |
13
|
|
10
|
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 |
乐黛云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8 |
13
|
|
11
|
近代上海口岸知识分子的兴起——以墨海书馆的中国文人为例 |
王立群
|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12
|
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 |
严绍汤
|
《岱宗学刊》
|
1999 |
11
|
|
13
|
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 |
孟华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3
|
|
14
|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学”的定位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11
|
|
15
|
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创作意图 |
张沛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16
|
“比兴”与中国诗学意义的动态生成 |
王宇根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8
|
|
17
|
专题:古典西学在中国(之一) |
甘阳
刘小枫
张志林
刘绍怀
韩潮
邱立波
何明
张辉
乔文红
冯海晓
符广兴
|
《开放时代》
CSSCI
|
2009 |
11
|
|
18
|
概念的革命与革命的概念 |
迈克尔.哈特
秦兰珺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19
|
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 |
刘意青
邹赞
聂凤芝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20
|
画与诗的界限,两个希腊的界限——莱辛《拉奥孔》解题 |
张辉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