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被引量:93
1
作者 韩林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作者首先述析了维氏提出它们的具体路径,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自己的规定;接着探讨了它们在维氏后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探讨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作者首先述析了维氏提出它们的具体路径,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自己的规定;接着探讨了它们在维氏后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还特别指出了它们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更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语言游戏 生活形式 家族 相似性
原文传递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被引量:91
2
作者 李猛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0,共30页
在韦伯笔下,理性化,作为现代西方独有的普遍历史现象,系统地借助了一种反传统的力量来造就现代生活的生活之道和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传统的这一关系,构成了西方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关键差别。西方理性化这样一种反传统的"传统&quo... 在韦伯笔下,理性化,作为现代西方独有的普遍历史现象,系统地借助了一种反传统的力量来造就现代生活的生活之道和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传统的这一关系,构成了西方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关键差别。西方理性化这样一种反传统的"传统",根源于伦理先知对自然人伦关系的怀疑和拒弃,以及相应对陌生人构成的"博爱共同体"的向往。而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对抗历史命运的自由努力中重建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伦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理性化 传统 生活之道 人伦关系
原文传递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52
3
作者 陈波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8,共7页
创新型人才具有某些理智和人格方面的特质,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要完成两个转变,批判性思维在培养这些特质和促成这些转变方面有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维"有四重含义:起源于美国、后来风行欧美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现代社会中合格... 创新型人才具有某些理智和人格方面的特质,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要完成两个转变,批判性思维在培养这些特质和促成这些转变方面有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维"有四重含义:起源于美国、后来风行欧美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现代社会中合格公民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气质、倾向和习惯;在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人们做出合理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方法和策略;一种旨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的课程设置。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新问题的提出需要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新解决方案的提出需要批判性思维,包括技能和精神气质两方面;批判性思维者能够避免"一厢情愿式的思考",后者是成功创新的大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设一批文理通识课程,分成不同的板块;普遍开设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普遍开设"经典阅读和写作训练"课程;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大学课堂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做探索式学习;开设一批核心课程,严格要求,严格考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的两个转变 创新型人才 批判性思维 创新
下载PDF
哈贝马斯对韦伯合理性理论的改造 被引量:23
4
作者 艾四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9-35,共7页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目的合理性 交往合理性 生活世界 合理性理论 不合理性 韦伯 工具合理性 意识哲学 理性概念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世英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8-72,共5页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二分 海德格尔哲学 中国哲学史 道德意义 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史 人与世界 主导思想 认识论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论老子与荷尔德林的思想独特性——对一份新发表文献的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祥龙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83,共15页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老子》 道家 《存在与时间》 荷尔德林 心思 学说 独特性 诗作 诗人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祥龙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1-72,共12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 原发时间 《易》 《论语》 《黄帝内经》 时间观 “时” 海德格尔 董仲舒 现象学
原文传递
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祥龙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共3页
本期“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笔谈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张祥龙教授、李宗桂教授、龚群教授、李翔海教授和耿开君教授参与。文化讨论是贯穿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2 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问题逐渐引... 本期“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笔谈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张祥龙教授、李宗桂教授、龚群教授、李翔海教授和耿开君教授参与。文化讨论是贯穿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2 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 ,中国文化在当代有着怎样的存在境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怎样处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作为人类现代文化之主流的西方文化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 ,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未来走向 ?这些都是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这一论题 ,本期刊发了这一组的笔谈文章 ,希望能够对促进有关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本性 中国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反思--从田野调查、学术症结到理论重建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志刚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24,共20页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堪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一难题早在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之时就被西方传教士提出来了,他们可谓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然而,近些年来的大量田野调查却...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堪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一难题早在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之时就被西方传教士提出来了,他们可谓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然而,近些年来的大量田野调查却告诉我们,看似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之所以遍地复兴,主要原因即在于,它们乃是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仰习俗。若要重新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对民间信仰的强烈排斥倾向,深受"西方宗教概念暨宗教观"的偏颇影响,我们应该立足中国文化与宗教背景,把扎根于中国乡土的民间信仰视为"最普遍、最真实、最基本的宗教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信仰 原生态的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传统 民间信仰比较研究 宗教研究的群 众观念
原文传递
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猛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200,共46页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其中人力资本对产业转移成功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站在地方高校视角探讨产业转移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分析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性、产业转移与人力资本的...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其中人力资本对产业转移成功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站在地方高校视角探讨产业转移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分析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性、产业转移与人力资本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志刚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共7页
宗教对话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本文概要评述了五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对话观,即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并力求对它们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作者认为,这五种宗教对话观不仅各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根... 宗教对话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本文概要评述了五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对话观,即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并力求对它们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作者认为,这五种宗教对话观不仅各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根据,而且均有值得深思的理论得失。因此,从神哲学方法论上反省它们之间的学术论争,并权衡它们之间的理论张力,将有助于我们进而探索宗教对话领域的疑难问题及其理论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种宗教对话观 方法论反思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事实、评估和可能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祥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5-76,共12页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s of more than thirty years’think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rtin Heidegger and Lao-Zhuang Taoism.Among the facts,two are seldom known.Based on them,a conclusion is ...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s of more than thirty years’think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rtin Heidegger and Lao-Zhuang Taoism.Among the facts,two are seldom known.Based on them,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Heidegger’s interests in Taoism come from certain inner philosophical motives.Secondly,the cautious and conservative side of Heidegger’s views on the communicabil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oughts is examined.By finding its reasons,the paper responses the skepticism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Heidegger and eastern thought.Finally,it is approached what possibilities of dialogue can be found between Heideggerian and Chinese ancient thoughts.They are positive in quite a few cases,but include some negative or critical ones from Chinese side also.All benefit a deeper self-recogni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中国哲学 评估 “东亚” 语言问题 日本学者 研究者 意识
原文传递
通过契约建立国家:霍布斯契约国家论的基本结构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猛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105,161,共14页
霍布斯的契约国家论,描述了自然状态下个体如何通过契约建立一个人为的政治共同体。这一理论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契约的订立、共同权力的建立和统一人格的构成。霍布斯的人为国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契约,克服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困境。不... 霍布斯的契约国家论,描述了自然状态下个体如何通过契约建立一个人为的政治共同体。这一理论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契约的订立、共同权力的建立和统一人格的构成。霍布斯的人为国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契约,克服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困境。不过,理性的契约结构形成的规范义务,仍需借助共同权力,才能保障义务的有效性。建国契约,作为国家的奠基性契约,同时建立了服从的义务和保障这一义务的强制权力。为了确立这一权力的公共性质,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发了一套代表理论,作为具有统一意志的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但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却无法摆脱具有自然性的主权者。霍布斯通过契约建立的国家,仍然面临人为性与自然性的内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 人为国家 建国契约
原文传递
面向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波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4期12-20,共9页
本文所论证的主题是:中国哲学家要面对真正的哲学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该主题被依次展开为7个命题:哲学并不就是哲学史,哲学研究并不等于哲学史研究;哲学的源头活水永远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哲学问题的细化导致哲学研究的专门化,并... 本文所论证的主题是:中国哲学家要面对真正的哲学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该主题被依次展开为7个命题:哲学并不就是哲学史,哲学研究并不等于哲学史研究;哲学的源头活水永远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哲学问题的细化导致哲学研究的专门化,并导致新的哲学分支的出现;哲学研究的原则:自由的探讨,严肃的批判;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论证,以学术的方式言说;至少一部分中国哲学家要参与到哲学的当代建构中去;北大哲学系的三重任务:学术传承,原创研究,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问题 学术传承 原创研究 建构 论证 批判
下载PDF
客观事实抑或认知建构:罗素和金岳霖论事实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29,共13页
罗素发展了一种实在主义事实观,其核心论题是:世界包含事实,事实在外部世界中。他通过逻辑分析的原子,如各种“殊相”、谓词和关系,得到原子事实,由众多的原子事实通过否定词和量词的连接,得到负事实、普遍事实和存在事实,由此... 罗素发展了一种实在主义事实观,其核心论题是:世界包含事实,事实在外部世界中。他通过逻辑分析的原子,如各种“殊相”、谓词和关系,得到原子事实,由众多的原子事实通过否定词和量词的连接,得到负事实、普遍事实和存在事实,由此来说明世界的本体论结构。他把自己的这套学说叫做“逻辑原子主义”。金岳霖或许受到罗素及其哲学的影响,对有关事实的诸多问题做了系统的探讨。他发展了一种认知主义事实观,其核心论题是:事实是被接受和安排了的所与,更明确地说,事实是认知主体在感觉材料基础上所做的一种认知建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这种事实观与罗素的事实观迥然有别,得出了很多与后者截然相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素 金岳霖 事实 实在主义事实观 认知主义事实观
原文传递
孟德斯鸠论礼与“东方专制主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猛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8,共5页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试图系统地把握西方古代和现代政体与东方政治制度及其生活方式。不过在其新政体类型学中,中国的所谓"东方专制主义"始终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挑战。孟德斯鸠对中华帝国...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试图系统地把握西方古代和现代政体与东方政治制度及其生活方式。不过在其新政体类型学中,中国的所谓"东方专制主义"始终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挑战。孟德斯鸠对中华帝国的原则性否定与他对中国"礼"的普遍精神的分析构成了潜在的张力。孟德斯鸠对中国"礼教"的具体分析实际上已经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形态如何实现他所欣赏的"宽和"或"节制"的主要方式,然而他针对中国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宣传,而不是其更富洞察力的具体分析,支配了后来两个世纪西方乃至中国对礼教传统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东方专制主义
原文传递
佛教的“轮回”观念 被引量:12
17
作者 姚卫群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67,141,共10页
本文对佛教的轮回观念做了专门研究。作者对轮回观念的思想来源、在印度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形态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 ,佛教的轮回观念与婆罗门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的关联 ;大乘佛教对早期与小乘部派佛教... 本文对佛教的轮回观念做了专门研究。作者对轮回观念的思想来源、在印度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形态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 ,佛教的轮回观念与婆罗门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的关联 ;大乘佛教对早期与小乘部派佛教的轮回观念进行了吸收和发展 ,在对轮回形态的划分、轮回本质的判定、轮回主体的解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 ;中国佛教中的轮回观念与印度佛教中的轮回观念有联系 ,但也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轮回”思想 解脱观念 婆罗门教
原文传递
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吗(上)--对克里普克知识论的批评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1-58,共8页
克里普克只强调了"必然性"和"先验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几乎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他关于"棍子S在时间t0是一米长"是先验偶然命题的论证不成立,其根源在于他所援引的"一米"定义是如此不严... 克里普克只强调了"必然性"和"先验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几乎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他关于"棍子S在时间t0是一米长"是先验偶然命题的论证不成立,其根源在于他所援引的"一米"定义是如此不严格和不精确,以致不可能在它的基础上同时证明该命题的偶然性和先验性。当他论证"长庚星是启明星"这类命题是必然的时,他所强调的是等式两边的"同":等式两边表示同一个对象;当他论证这类陈述是后验的时,他所强调的是等式两边的"异":等式两边有不同的名称。于是,他关于此类命题是"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是把完全不同的东西叠加在一起的结果。他关于"理论同一性陈述是后验必然陈述"的论证被重构为五个步骤,其中许多步骤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该类论证是非结论性的。所以,克里普克所举证的那些命题都不是"先验偶然命题"或"后验必然命题"的适当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然性 偶然性 先验性 后验性 先验偶然命题 后验必然命题
原文传递
有无之辨和对老子道的偏斜——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祥龙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70,共8页
关于《老子》讲的道,历来有两种解释倾向。一种是水平域的,强调道的"有无相生";一种是垂直的,强调"有生于无",道就是无。从战国直到现在,垂直的解释占了上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却将通行本40章的垂直表述变为了... 关于《老子》讲的道,历来有两种解释倾向。一种是水平域的,强调道的"有无相生";一种是垂直的,强调"有生于无",道就是无。从战国直到现在,垂直的解释占了上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却将通行本40章的垂直表述变为了水平表述,让人看到《老子》道论的更古朴也更内在一致的结构。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打量"无"的含义,它与"有"之间为何会是那样一种"对生"关系,并让我们反省自黄老学、韩非、王弼以来对于老子之道的解释的问题乃至误解。其中的要害处在于,黄老学和法家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赋予君主以一个绝对超越和控制臣民的地位,提出"道生法"、"循名责实",要以"道无"来统辖"法有",但实际上又做不到"心术"要求的虚无因应,于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肯定"无"的更高级的实体地位,以保证形名之学统一于道。郭店《老子》与流行本《老子》在40章中的差异,可能就出自这样的思想需求。之后,才有了魏晋的"以无为本",乃至现代人将道看作高于万理的总道理,或比万物更普遍和抽象的本体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相生 有生于无 郭店楚筒《老子》 黄老学的道论 韩非解老 王弼的以无为本
原文传递
在自然与历史之间:“自然状态”与现代政治理解的历史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0,共8页
自19世纪起,现代政治思想开始将政治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与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政治的动物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大相径庭。在政治历史化的过程中,现代自然法学说的"自然状态"概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霍布斯理解的&q... 自19世纪起,现代政治思想开始将政治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与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政治的动物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大相径庭。在政治历史化的过程中,现代自然法学说的"自然状态"概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霍布斯理解的"自然状态",是人性在没有政治社会时所处的状态,是一种人无法生活在其中的自相矛盾的处境。普芬多夫在修正霍布斯的概念,提出前文明的自然状态时,开始将人类从前文明的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过渡理解为一种演进的过程。卢梭对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提出批评,将"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分解为原始状态与社会状态两种处境,并将人从自然手中逐渐败坏的社会进程作为分析政治社会的基本路径。这一思想,最终在康德那里,转变为世界公民视野中的普遍历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历史 自然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