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地景与场景 耳里庭客舍 被引量:7
1
作者 董豫赣 《时代建筑》 2018年第4期76-83,共8页
以山居场景为理想的中国园林,无论遭遇任何地形,都试图重塑符合山水栖居要求的理想场景。这类场景,既不同于古典景观独立于建筑之外的地景,也不同于当代景观所迷恋的拟生态的地形,中国造园的核心是——将不同地景与不同建筑媾和为不同... 以山居场景为理想的中国园林,无论遭遇任何地形,都试图重塑符合山水栖居要求的理想场景。这类场景,既不同于古典景观独立于建筑之外的地景,也不同于当代景观所迷恋的拟生态的地形,中国造园的核心是——将不同地景与不同建筑媾和为不同的山居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地景 场景 居景互成
下载PDF
卡尔图斯修道院修士空间对柯布西耶“居住单位”空间的影响分析——以1922年别墅公寓和马赛公寓为例
2
作者 刘俊武 《住区》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勒·柯布西耶对“居住单位”的研究实践与其早年探访过的艾玛修道院、帕维亚修道院等卡尔图斯修道院有着渊源上的联系。本文以1922年别墅公寓和马赛公寓为例,遴选艾玛修道院、帕维亚修道院和克莱蒙修道院三座卡尔图斯修道院,从修道... 勒·柯布西耶对“居住单位”的研究实践与其早年探访过的艾玛修道院、帕维亚修道院等卡尔图斯修道院有着渊源上的联系。本文以1922年别墅公寓和马赛公寓为例,遴选艾玛修道院、帕维亚修道院和克莱蒙修道院三座卡尔图斯修道院,从修道院修士集体和个人空间入手,基于图纸、文献和照片,进行文献研究和个案分析,探讨卡尔图斯修道院修士空间对以1922年别墅公寓和马赛公寓为代表的“居住单位”空间的影响。文章认为,柯布西耶“居住单位”中集体与个人两部分空间的并置,其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卡尔图斯修道院,柯布西耶从当时城市家庭生活出发,剔除修道院中的宗教属性,对空间进行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世俗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图斯修道院 修士集体空间 修士个人空间 居住单位 别墅公寓 马赛公寓 宗教与世俗
下载PDF
从剖碎到服务空间——路易斯·康的设计方法溯源 被引量:2
3
作者 孟瑶 《建筑师》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是建筑师路易斯·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法,但长久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解析多局限于形式论证而忽略了其方法论的来源以及发展过程,本文尝试借助布扎体系中“剖碎”的概念来阐释“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对...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是建筑师路易斯·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法,但长久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解析多局限于形式论证而忽略了其方法论的来源以及发展过程,本文尝试借助布扎体系中“剖碎”的概念来阐释“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对于古典及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空间价值的双重运用,并以此来探讨康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连接不同的空间价值体系,打破古典及现代主义之间壁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康 建筑设计方法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 价值体系 形式论证 建筑师 布扎体系 现代主义
下载PDF
从剖碎到物体——高特宅与吉埃特宅空间形式操作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孟瑶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08,共5页
佩雷与柯布西耶是20世纪初期建筑史绕不开的一对师徒,他们作品理念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对于布扎设计体系的批判与扬弃。通过比较1923年佩雷设计的高特宅与1926年柯布西耶在比利时建造的吉埃特宅,尝试从设计方法的角度阐述... 佩雷与柯布西耶是20世纪初期建筑史绕不开的一对师徒,他们作品理念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对于布扎设计体系的批判与扬弃。通过比较1923年佩雷设计的高特宅与1926年柯布西耶在比利时建造的吉埃特宅,尝试从设计方法的角度阐述“建筑物体”之于布扎体系中“剖碎”的转置,从而建立批判、继承而非革命、割裂看待古典同现代主义建筑关系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布西耶 佩雷 剖碎 布扎 建筑物体
原文传递
角接建筑中空间的独立与联系——以House O和House D为例
5
作者 张应鹏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2期71-73,共3页
近年来,以角接来组织分散房间的设计方式逐渐变多,尤其多见于住宅中。日本建筑师五十岚淳设计的House O和House D是以各个房间的角接来组织的,文章从角接部分实际上作为门洞的本质出发,详细分析两个建筑的地面、墙体、天花的异同,试图... 近年来,以角接来组织分散房间的设计方式逐渐变多,尤其多见于住宅中。日本建筑师五十岚淳设计的House O和House D是以各个房间的角接来组织的,文章从角接部分实际上作为门洞的本质出发,详细分析两个建筑的地面、墙体、天花的异同,试图剖析角接这一组织方式所带来的空间状态。文章希望从建筑实例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从而对建筑设计产生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十岚淳 House O House D 空间状态 独立 连续
下载PDF
错觉空间——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布景
6
作者 吴茜 《华中建筑》 2021年第5期1-4,共4页
文艺复兴时期,舞台布景创造错觉,其设计与绘画研究及建筑学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人工透视学还是剧场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其发展的基础。该文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了这一时期舞台空间从透视法的兴起、到立体布景成为主流... 文艺复兴时期,舞台布景创造错觉,其设计与绘画研究及建筑学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人工透视学还是剧场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其发展的基础。该文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了这一时期舞台空间从透视法的兴起、到立体布景成为主流、再到换景技术的发展这三个阶段,以绘图与建模为辅助手段完善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从而得出从视觉角度出发的空间设计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设计逻辑与方法的设计过程,错觉空间在建筑学与视知觉研究等领域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建筑、舞台、装置等设计中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错觉 空间 舞台布景 透视学 文艺复兴
下载PDF
造型与表意 被引量:5
7
作者 董豫赣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9,共7页
探讨造型与表意的关系,指出随着现代空间技术如雕塑、绘画、建筑和结构等分解为独立的造型专业,建筑陷入自我表现的技术泥潭,而空间造型的诗意只在表达存在的时间意愿时才能呈现。通过对园林诗意境界的解读,指出山水田园为中国栖居诗意... 探讨造型与表意的关系,指出随着现代空间技术如雕塑、绘画、建筑和结构等分解为独立的造型专业,建筑陷入自我表现的技术泥潭,而空间造型的诗意只在表达存在的时间意愿时才能呈现。通过对园林诗意境界的解读,指出山水田园为中国栖居诗意提供了类似西方宗教的精神功能,却并未陷入技术性的自我表现,而成为重构当代日常栖居诗意的契机。通过实际项目—耳里庭实践,探讨狭阔与疏密、藏露与高下、相背与居游等空间问题,提供一个具体的以表意为目的的造型操作实例,指出一条通往日常空间诗意的潜在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空间 诗意 表意 身体 感知 耳里庭实践
原文传递
巴瓦之庭 被引量:5
8
作者 董豫赣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2,共7页
尝试以巴瓦自己对建筑提出的标准——正确地通过景物建造——来评判他设计的3个庭院的设计优劣;继而以巴瓦自己建议的感知方式,来感知他这3个庭院在身体感知方面的得失。
关键词 巴瓦 景物建造 低檐 狭水庭 凹龛 水木庭 望海庭
原文传递
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演变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腾宇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年第7期212-214,共3页
通过对比留园林泉耆硕之馆在1926年包爱兰镜头下的室内陈设、30年代童寯测绘留园平面图和50年代刘敦桢改造留园后的平面图,还原林泉耆硕之馆演变下的空间布局,了解其演变背后的空间特征,得出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用的空间经验。
关键词 留园 林泉耆硕 鸳鸯厅 演变 空间流线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初探弗朗索瓦·埃纳比克钢筋混凝土体系及其应用
10
作者 张磊 《华中建筑》 2013年第11期22-25,共4页
该文首先论述了弗朗索瓦·埃纳比克钢筋混凝土体系的诞生,指出他的特点是将独立的结构元素如柱子、梁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整合的框架建造体系;以埃纳比克早期的建筑实践查尔斯6号纺织厂为例,指出其早期设计出于实用性对框架结构结... 该文首先论述了弗朗索瓦·埃纳比克钢筋混凝土体系的诞生,指出他的特点是将独立的结构元素如柱子、梁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整合的框架建造体系;以埃纳比克早期的建筑实践查尔斯6号纺织厂为例,指出其早期设计出于实用性对框架结构结合大玻璃的使用;以1900年的埃纳比克公司总部为例指出钢筋混凝土这种新材料的使用困境,即如何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新的材料和和结构。该文总结了埃纳比克的成就,谈及了1900年世博会上他所接手的大量工程,认为尽管他未能真正找到这种新材料的恰当表达,但他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新材料 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