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水格局改变背景下土壤呼吸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调控过程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青霄 田大栓 +1 位作者 曾辉 牛书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39-1250,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降水格局的改变。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向大气释放CO_2的重要途径,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球各地土壤呼吸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控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降水格局的改变。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向大气释放CO_2的重要途径,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球各地土壤呼吸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控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揭示降水格局变化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普遍规律和控制机制。结果显示:增加降水促进土壤呼吸2%–135%,减少降水抑制土壤呼吸19%–24%,当降水改变量标准化到所有处理的平均值(当年当地降水量的41%)时,增加降水促进的土壤呼吸量(49%)显著大于减少降雨抑制的土壤呼吸量(21%)。土壤湿度是降水变化下驱动土壤呼吸改变的主要因子,其一方面直接影响土壤呼吸,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库、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来影响土壤呼吸,总解释度高达98%。同时土壤呼吸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随着环境温度和降水量发生变化。土壤呼吸对降水增加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没有显著变化,但对降水减少的敏感性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随着环境降水量的逐渐增加,土壤呼吸对降水增加和减少的敏感性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在未来全球降水格局的改变下,土壤呼吸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有很大的区域差异,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碳循环 整合分析 降水变化
原文传递
北京东灵山地区常见灌丛生长及凋落物生产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建华 唐志尧 +1 位作者 沈海花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0,共10页
我国北方灌丛土壤瘠薄,近几十年来的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北方灌丛土壤的可利用氮水平。灌木生长是灌丛碳吸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在土壤和植物间充当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与能量循环的关键,灌丛生长和凋落物生产受氮... 我国北方灌丛土壤瘠薄,近几十年来的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北方灌丛土壤的可利用氮水平。灌木生长是灌丛碳吸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在土壤和植物间充当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与能量循环的关键,灌丛生长和凋落物生产受氮添加的影响很大。然而,大气氮沉降对灌丛碳吸存和凋落物生产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该研究以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灌丛为例,通过0(N0)、20(N1)、50(N2)、100(N3)kg N·hm^(–2)·a^(–1)施氮实验,研究了短期(2012^(–2)013年)氮添加对东灵山地区典型灌丛生长及凋落物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4种氮添加处理中,荆条灌丛灌木基径年增长率分别为1.69%、2.78%、2.51%和1.80%,相应处理中,绣线菊灌丛灌木基径年增长率分别为1.38%、1.37%、1.59%和2.05%;与之对应的株高年增长率分别为8.36%、8.48%、9.49%和9.83%(荆条灌丛)和2.12%、2.86、2.36%、2.52%(绣线菊灌丛)。虽然处理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N沉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灌木的生长。不同处理间,荆条地上生物量增加了0.19、0.23、0.14、0.15 t C·hm^(–2)·a^(–1),绣线菊灌丛地上生物量增加了0.027、0.025、0.032、0.041 t C·hm^(–2)·a^(–1)。在自然条件下,荆条和绣线菊灌丛2013年凋落物的年产量分别为135.7和129.6 g·m^(–2)。短期氮沉降对凋落物及组分的年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时间短、土壤含水量低等因素导致土壤可利用氮的利用效率很低,从而使灌丛对施肥的响应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碳循环 温带灌丛 生长率 凋落物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33
3
作者 方精云 朱江玲 +2 位作者 吉成均 唐志尧 贺金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文章在简述生态文明起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态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列举了与生态文明相斥的行为,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学途径。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等同: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 文章在简述生态文明起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态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列举了与生态文明相斥的行为,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学途径。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等同: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学提供研究对象和平台。污染环境、过度利用和开发自然、过度消耗资源、盲目利用和改造自然等等都是与生态文明相违背的行为。从加强生态学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学意识,国家的重大工程计划要充分吸收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政府机关和工矿企业要配备生态学专业人才,加强国家的生态战略研究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预报等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学 生态学意识 环境 自然
原文传递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1 位作者 陈安平 崔海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42,共7页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和1989年到1998年缩小面积的2.23倍和18.05倍;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湿地面积分别为1955、1978和1989年的1.46、1.41和1.09倍;农田的面积百分比从1955年的54.70%增加到1978年62.15%,又逐渐降低到1989年的51.88%和1998年的48.17%;林地的面积1978年比1955年减少了17%,1989年比1978年增加了57%,1998年比1989年增加了11%;建成区的变化表明近50年来湖区城市化的进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 遥感 转移概率 土地覆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