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与人文 被引量:237
1
作者 吴国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5,共12页
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 ,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科学作为西方的人文 ,是自由的学问。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唯人主义” (人道主义 )人文传统 ,由于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 ,有可能从根本上背离“自... 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 ,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科学作为西方的人文 ,是自由的学问。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唯人主义” (人道主义 )人文传统 ,由于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 ,有可能从根本上背离“自由”这个古典人文理想 ;西方近代科学作为希腊科学传统的继承者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 ,不仅保留了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 ,而且增加了实用的目的 ,以其效用服务于人类。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 ,近代科学的两大传统———理性与经验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这种新的理性形式。事实上 ,近代科学与人文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而互相隔离 ;另一方面又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的应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理性 自由
原文传递
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 被引量:176
2
作者 刘华杰 《科普研究》 2009年第2期10-18,共9页
从当前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模型,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也代表了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基于中国的复杂国情,三种模型将长期并存并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学传播 科学主义 传播模型
原文传递
说意境 被引量:158
3
作者 叶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
关键词 意境 意象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 被引量:166
4
作者 王东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30-134,共5页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核心理念 道家文化 儒家生态伦理 唯物史观 汉字 符号学 张光直 中国
下载PDF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145
5
作者 丰子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62,共10页
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 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资本逻辑 现代生产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143
6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8,共6页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一一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 主体性 理性至上主义 语音中心主义 自我超越
原文传递
论“天人合一” 被引量:124
7
作者 汤一介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0,78,共7页
最近看到<科技中国>2004年11月号和12月号刊登了由该刊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的报导和在讨论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其中有好几位专家都讲到"天人合一"问题.本文... 最近看到<科技中国>2004年11月号和12月号刊登了由该刊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的报导和在讨论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其中有好几位专家都讲到"天人合一"问题.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2004年11月 中国传统文化 科技发展 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讨论会 专家
下载PDF
论“过日子” 被引量:127
8
作者 吴飞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85,共20页
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 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就是如何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自杀往往是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平衡导致的不公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过日子 家庭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 被引量:126
9
作者 韩水法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44,204,205,共22页
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科学和技术在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入地普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对人类理智能力及其独尊地位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且亦导致了人的性质的变化。流行的意见面对人工智能持续提升的紧迫压力和人的性质变化... 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科学和技术在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入地普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对人类理智能力及其独尊地位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且亦导致了人的性质的变化。流行的意见面对人工智能持续提升的紧迫压力和人的性质变化的冲击,采取了分裂的和矛盾的立场,既否定人的变化的必然性,又对人工智能的可能前景束手无策而怀悲观失败的心态。这种挑战和现象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关涉人的哲学基本问题,亦再度激发人文主义的核心关切。今天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类在认识、发明和制造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并不断促进它们升级的同时,也持续地增进和提升了自己的理智能力。从现在起,人类必定要有意识地见证和促进自身的进化。此种发展和进化在今天业经呈现出文化的与物理的统一趋势,这正是人们应对充满各种挑战的人类前景而坚持积极观点的根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文主义 人的性质 进化
原文传递
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 被引量:121
10
作者 王中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7-47,共11页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郭店楚简本《老子》(根据竹简形制分为甲乙丙三部分)中,这一论题就已经有了。在通行本《老子》中,这一论题是属于第二...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郭店楚简本《老子》(根据竹简形制分为甲乙丙三部分)中,这一论题就已经有了。在通行本《老子》中,这一论题是属于第二十五章。与这一章相对的竹简本说:“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本《老子》 “道法自然” 考论 事物 哲学思想 竹简本 论题 通行本
原文传递
技术与人文 被引量:97
11
作者 吴国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2期90-97,共8页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技术 “人的本质” 语言 时间 异化
下载PDF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100
12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8-205,共8页
本文围绕“学”的观念,以孔子为主来说明儒家的教育理想,在论述中先说明孔子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然后指出孔子的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指出“圣人可学”的观念对解释儒家教育思想特色的意义,特别指出儒... 本文围绕“学”的观念,以孔子为主来说明儒家的教育理想,在论述中先说明孔子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然后指出孔子的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指出“圣人可学”的观念对解释儒家教育思想特色的意义,特别指出儒家强调自我学习的观念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本文认为,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在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儒家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蕴涵着整个古典时代对“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教育思想 理念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101
13
作者 张世英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4-37,62,共5页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演变
原文传递
平等新论 被引量:85
14
作者 王海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2-68,共17页
本文所讨论的是被学者视为“迷宫”的平等问题。作者以辨析权利为基点,试图为平等原则找到公正的依据。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平等总原则及其两个分原则:每个人因为基本贡献(缔结社会)平等而应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因为具体贡献不平等而... 本文所讨论的是被学者视为“迷宫”的平等问题。作者以辨析权利为基点,试图为平等原则找到公正的依据。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平等总原则及其两个分原则:每个人因为基本贡献(缔结社会)平等而应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因为具体贡献不平等而应比例平等地享有非基本权利。文章又从总原则推导出三项具体原则。政治平等原则:基本权利(政治自由)平等,非基本权利(政治职务)比例平等;经济平等原则:基本权利平等(按需分配),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按劳分配);机会平等原则:社会提供的机会平等,非社会提供的机会不平等(然而机会多者应对机会少者作权利补偿)。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基本权利 比例平等原则 机会平等 经济权利 完全平等 每个人 人权 按劳分配 社会合作 政治自由
原文传递
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被引量:77
15
作者 苏贤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6,共9页
梭罗对于现代环境运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 ,他是一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 ,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 ,因而被人称为“生态学之前的生态学家”。其次 ,梭罗有着深邃的自然思想 ,他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立场出发 ,... 梭罗对于现代环境运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 ,他是一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 ,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 ,因而被人称为“生态学之前的生态学家”。其次 ,梭罗有着深邃的自然思想 ,他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立场出发 ,强调自然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价值 ,强调自然的审美和精神意义 ,极力反对把自然的价值约减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 ,还对同时代盛行的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流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表达了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应保持平衡的思想。梭罗这些生态中心论的思想要素如今得到了当代环境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罗 自然 超验主义 瓦尔登湖 生态伦理
原文传递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被引量:93
16
作者 韩林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作者首先述析了维氏提出它们的具体路径,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自己的规定;接着探讨了它们在维氏后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探讨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作者首先述析了维氏提出它们的具体路径,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自己的规定;接着探讨了它们在维氏后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还特别指出了它们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更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语言游戏 生活形式 家族 相似性
原文传递
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 被引量:70
17
作者 万俊人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43-50,共8页
关键词 普世伦理 现代性道德 普遍伦理 全球伦理 哈贝马斯 普遍理性 文化传统 罗尔斯 伦理学 实践理性
原文传递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被引量:91
18
作者 李猛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0,共30页
在韦伯笔下,理性化,作为现代西方独有的普遍历史现象,系统地借助了一种反传统的力量来造就现代生活的生活之道和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传统的这一关系,构成了西方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关键差别。西方理性化这样一种反传统的"传统&quo... 在韦伯笔下,理性化,作为现代西方独有的普遍历史现象,系统地借助了一种反传统的力量来造就现代生活的生活之道和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传统的这一关系,构成了西方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关键差别。西方理性化这样一种反传统的"传统",根源于伦理先知对自然人伦关系的怀疑和拒弃,以及相应对陌生人构成的"博爱共同体"的向往。而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对抗历史命运的自由努力中重建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伦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理性化 传统 生活之道 人伦关系
原文传递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69
19
作者 丰子义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19,共9页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shock of globalizati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deserve serious researches. The first is to preserve the culture, namely, ...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shock of globalizati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deserve serious researches. The first is to preserve the culture, namel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sovereignty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concerned, such as cultural strategy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e second is to inherit the culture, which require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and new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third is culture accumulation, including inner-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accumulation. The fourth is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ch importantly is to highlight cultural transcendency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ate needs to be adjusted and cultural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need to be enhanced, with the purpose of guiding national culture towards health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输出 文化功能 社会心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60
20
作者 陈志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8,共7页
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发展观 世界观 价值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