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护牙周健康的中国口腔医学多学科专家共识(第一版) 被引量:44
1
作者 中华口腔医学会 俞光岩 +17 位作者 王勤涛 边专 陈吉华 王霄 宿玉成 白玉兴 刘宏伟 孟柳燕 吴江 马志伟 潘洁 谢贤聚 邱立新 李熠 安莹 王欣欢 方明 张凌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5,共9页
牙周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口腔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多个口腔医学的亚专业涉及牙周组织健康的维护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组织多个相关专业的专家,经过反复研讨,撰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 牙周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口腔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多个口腔医学的亚专业涉及牙周组织健康的维护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组织多个相关专业的专家,经过反复研讨,撰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增强口腔医学专业工作者维护牙周组织健康的意识,规范口腔诊疗行为。若能尽早发现和判定是否存在牙周病损及其损害程度,并进行适度干预,科学地判断修复、正畸、种植、牙体牙髓等诊疗活动的预后,则可提高口腔疾病的防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组织 口腔健康 多学科 专家共识 维护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41
2
作者 李云鹏 石冰 +20 位作者 张浚睿 刘彦普 沈国芳 郭传瑸 杨驰 李祖兵 张志光 王慧明 卢利 胡开进 季平 许彪 张伟 刘静明 龚忠诚 任战平 田磊 袁华 张惠 马婕 孔亮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 诊疗技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β-磷酸三钙用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曹畅 王菲 +1 位作者 王恩博 刘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2,共6页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 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对照组为50.1%±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mm,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mm,对照组为(6.6±0.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锥形束CT Β-磷酸三钙
下载PDF
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晶 陈俊鹏 +2 位作者 王洋 许向亮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运动 肌电图 头颈部肿瘤 修复重建 咀嚼肌
下载PDF
成人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15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黄秀玲 贺洋 +1 位作者 安金刚 张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27-732,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成人髁突矢状骨折151例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 目的探讨成人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成人髁突矢状骨折151例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线位置、移位程度、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结果患者年龄为16~81岁,中位年龄38.5岁,男女比例为2.97∶1,发病年龄段为20~29岁[35.1%(53/151)],常见的致伤原因为摔伤[53.6%(81/151)]。患者常见骨折类型分别为A型[60.5%(130/215)]及移位型[80.9%(174/215)]。不同骨折类型之间手术率及固定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7%(59/75)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咬合良好、无关节症状、无下颌运动受限。保守治疗患者咬合可,6侧髁突矢状骨折5侧出现畸形愈合。结论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髁突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较保守治疗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状突 矢状 骨折 治疗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3
6
作者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 郭传琪 +19 位作者 王晶 郭传瑸 朱建华 郭玉兴 俞光岩 贺洋 章文博 张益 彭歆 刘筱菁 刘彦普 顾晓明 田卫东 卢利 李祖兵 张诗雷 沈国芳 鲍圣德 李铁军 傅开元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8-233,共6页
颅底外科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的颅底解剖区域主要包括咽旁间隙、颞下窝间隙和翼颌间隙。该区域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区域之一。颅底区的病变,无论是术前活检还是手术治疗均存在较大... 颅底外科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的颅底解剖区域主要包括咽旁间隙、颞下窝间隙和翼颌间隙。该区域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区域之一。颅底区的病变,无论是术前活检还是手术治疗均存在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术前获得肿瘤的病理学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穿刺活检手术是目前以微创手段获得病理结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快速发展的导航技术为深部组织穿刺活检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手段。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操作的专家共识,规范导航技术在颅底肿瘤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以利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活组织检查 手术导航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侯磊 叶国华 +1 位作者 刘筱菁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手术前的髁突表面骨质结构完整性对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并接受正颌... 目的:探讨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手术前的髁突表面骨质结构完整性对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并接受正颌手术且满足条件的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例,女性36例,年龄(28.03±6.52)岁(21~34岁),依据术前髁突表面骨质情况分为表面光滑组和表面不光滑组,其中光滑组19例,不光滑组18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坐标系建立及头影测量分析明确术后颌骨稳定性,对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割获取髁突的三维模型及体积,评价术后髁突体积的变化,通过CBCT影像资料评估术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明确术后髁突骨质改变与颌骨稳定性的相关性,应用SPSS 20.0软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及Mann-Whitney检验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在术后3个月(T1)、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36.85%、47.37%、42.11%,术前髁突表面不光滑组T1、T2、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27.78%、44.44%、55.56%,两组在各时间段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与不光滑组在各时间段的髁突体积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光滑组术后3个月的髁突进展与颌骨的稳定性有相关性。结论:对于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且术前观察髁突一年无显著变化者,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于术后颌骨的稳定性没有确切影响,对于术前髁突不光滑的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髁突吸收会引起正颌术后颌骨位置的不稳定,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术后髁突体积的改建没有明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骨关节病 下颌后缩 正颌手术 复发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口腔鳞癌的延迟诊断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徐韬 王佃灿 +1 位作者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752,共5页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包括334例男性和180例女性,男女构成比例为1.85 ∶ 1,年龄21~89岁,中位年龄57.6岁。发病部位按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分为唇、颊、牙龈、磨牙后区、腭、口底、舌及口咽部共8个部位,年龄分组以10年为分隔,教育程度分为未受教育、初级教育水平(高中以下学历)和高级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18 kg/m^2 和25 kg/m^2 为界分为3个等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术前的疼痛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延迟诊断的可能因素和特点,并运用SPSS 18.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腔鳞癌发生的部位按延迟时间长短排序依次为唇部(6.1个月)、颊部(4.1个月)、口底(3.9个月)、舌部(3.6个月)、口咽部(2.9个月)、磨牙后区(2.7个月)、腭部(2.4个月)、牙龈(2.4个月),不同部位间延迟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8);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疼痛、吸烟、饮酒、疼痛程度间延迟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所在部位与延迟诊断具有相关性,唇部是最容易发生延迟诊断的口腔部位,对于唇明显变大的肿物,应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同时接诊医师尽早采取合适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鳞状细胞 延迟诊断 口腔肿瘤
下载PDF
颅颌面外科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任重道远 被引量:4
9
作者 郭传填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05-507,共3页
近几十年来,伴随科技的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以及导航和三维成像技术的普及,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达芬奇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手术,以微创、精准、安全的特点受到欢迎。
关键词 医疗机器人 颅颌面外科 应用 三维成像技术 机器人系统 制造业 达芬奇 手术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侧颅底肿物穿刺活检的精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建华 王晶 +1 位作者 刘筱菁 郭传瑸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9-523,共5页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颅底病变穿刺机器人辅助侧颅底肿物穿刺活检的可行性及精确性,为15腔临床机器人研发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至7月在2个人头颅标本(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男性1个,女性1个)颅底颞下区注射碘帕醇模拟肿...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颅底病变穿刺机器人辅助侧颅底肿物穿刺活检的可行性及精确性,为15腔临床机器人研发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至7月在2个人头颅标本(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男性1个,女性1个)颅底颞下区注射碘帕醇模拟肿物,行术前锥形束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人手术设计系统,分割肿物影像,选取皮肤进针点及穿刺靶点后生成穿刺路径。完成系统配准后,发送穿刺路径数据至机器人控制系统,在导航仪引导下机器人自动完成穿刺操作(每个标本各10次,左右侧各5次)。穿刺完成后导航仪获取穿刺针针尖点即刻位置的坐标,与穿刺靶点坐标相比,计算导航精度。将穿刺针从执行器末端松解,对头颅行术后锥形束CT扫描,将手术前后锥形束CT图像融合,选取术后图像针尖点坐标,与穿刺靶点坐标相比,计算穿刺精度。用配对t检验比较导航精度与穿刺精度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个标本的穿刺精度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分析穿刺精度与穿刺深度的关系。结果20次穿刺活检术均1次成功完成。导航精度为(0.67±0.28)mm,穿刺精度为(3.19±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38,P〈0.001);两个标本的穿刺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6,P=0.279);穿刺深度为(5.14±0.21)cm。穿刺精度与穿刺深度有较强的相关性(r=0.714,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侧颅底肿物穿刺活检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导航精度、穿刺针偏移是影响机器人辅助穿刺活检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穿刺术 活组织检查 针吸 颅底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的穿刺精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建华 王晶 +1 位作者 刘筱菁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3-976,共4页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穿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精确性及可行性。方法:使用仿真头颅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橡皮泥模拟软组织,术前对模型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的术前设计系统,分割卵圆孔作为...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穿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精确性及可行性。方法:使用仿真头颅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橡皮泥模拟软组织,术前对模型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的术前设计系统,分割卵圆孔作为目标点,选取“皮肤进针点”后生成穿刺路径。将模型固定于模拟手术床的实验台,使用点配准的方式完成系统配准,发送穿刺路径数据至机器人控制器,经过医生确认穿刺路径后,在导航引导下机器人系统自动完成穿刺手术操作。穿刺完成后导航仪获取针尖即刻位置坐标,通过配准矩阵转换,计算针尖点与设计靶点的几何距离对穿刺精度进行术中验证,将穿刺针从执行器末端松解,对模型进行CBCT扫描再次获取术后图像数据,将术前、术后头颅进行图像融合,选取术后图像中针尖坐标数据,经过配准矩阵转换,计算针尖点与设计靶点的几何距离进行术后精度验证。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以配对t检验方法对术中导航验证精度与术后图像融合验证精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穿刺手术均一次成功穿过卵圆孔,术中导航验证平均穿刺误差为(0.56±0.07)mm,术后图像融合验证平均穿刺误差为(1.49±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手术高效、可靠,导航精度是影响机器人辅助穿刺手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手术 计算机辅助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颌位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硕 贺洋 +1 位作者 安金刚 张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4-958,共5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完成肋骨肋软骨移植和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设计制作数字化咬合导板备用。术中完成关节强直松解后,在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引导下使下颌骨就位,并完成肋骨移植。对术前和术后即刻的颏点偏斜程度以及下颌升支高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前设计的虚拟颌位下颏点至面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58±0.20)mm,术后测量值为(0.70±0.27)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颌位下患侧下颌升支的长度平均为(48.19±3.20)mm,术后测量值为(48.17±3.6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颌位引导下,能够在重建关节的同时实现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颌位 颞下颌关节 关节强直 颌畸形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3
13
作者 陶船思博 董凡 +1 位作者 王佃灿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拟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共74例,收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及术前常规临床检查结果,如体格检查和增强CT,并在术前对受试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根据诊断试验的基本原理,以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金标准,计算红外热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9.0%,符合率为71.6%,阳性预测值为64.9%,阴性预测值为78.4%。红外热成像与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并联试验的灵敏度为87.9%,串联试验的特异度为97.6%。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纳入术前临床检查,可以同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淋巴结转移癌 诊断试验
下载PDF
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三维形态测量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添文 王晓霞 +3 位作者 李自力 伊彪 梁成 王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4-948,共5页
目的:利用3dMD照相机建立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及其正颌手术前后变化的三维测量方法。方法:30例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术前及术后均采用3dMD照相机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利用3dMD patient软件在三维照片上定位鼻唇区标志点,并进行软组... 目的:利用3dMD照相机建立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及其正颌手术前后变化的三维测量方法。方法:30例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术前及术后均采用3dMD照相机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利用3dMD patient软件在三维照片上定位鼻唇区标志点,并进行软组织线距、角度、曲线距离、术前术后三维体积变化等10个指标的测量。3位测量者,每位测量者间隔1周各测量2次数据,分别对每位测量者2次测量结果及3位测量者之间做标准一致性检验,验证其可重复性。结果:每位测量者2次测量的10个测量指标组内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均大于0.8;3位测量者之间做标准一致性检验,其中内眦宽度、鼻高度、鼻尖突度、鼻唇角、人中长度、上唇红曲线高度、上唇高的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8,鼻翼基底宽度、鼻背长与上唇三维体积变化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627与0.528。结论:利用3dMD照相机及3dMD patient软件可较全面准确地对术前术后患者鼻唇区软组织三维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但鼻尖点与鼻翼基底点的三维定位以及上唇区手术前后三维体积变化的重复性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MD 鼻唇区 三维测量 软组织形态
下载PDF
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正颌手术患者上颌及颏部理想矢状向位置的可行性评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现涛 何伟 +2 位作者 刘筱菁 李自力 王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6,共7页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共35例,收集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T1)的定位头颅侧位片、侧位面相和三维面部照片资料;使用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上颌鼻腭点(NP)、颏部颏下点(Me)矢状向位置参考线L1、L2与颅底前线(C1)的夹角∠C1-L1、∠C1-L2等头影测量数据;由正颌、正畸专业医生各4名,以及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患者侧貌美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方式进行评分,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0期男性:∠C1-L1=80.85°±3.81°,∠C1-L2=89.37°±4.10°;女性:∠C1-L1=82.87°±4.25°,∠C1-L2=89.69°±4.95°;T1期男性:∠C1-L1=83.93°±2.99°,∠C1-L2=89.08°±2.48°,女性:∠C1-L1=85.67°±3.60°,∠C1-L2=88.30°±4.20°。男女患者T0期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上颌NP点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颏部Me点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相对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貌美学评分结果,男性、女性T1期上颌、颏部和整体的评分均较T0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eliare头影测量分析法有助于更准确分析患者颌骨畸形状态,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治疗后上颌骨和颏部矢状向位置,可以帮助预测颌骨理想的矢状向位置,有望成为制定手术优先正颌手术方案的重要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分析法 正颌外科 手术优先
下载PDF
鼻咽纤维内镜和鼻音计同步检查对腭裂患者鼻音化率值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涛 马莲 +1 位作者 罗奕 孙勇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内镜在鼻腔的导入是否可引起腭裂患者鼻音化率值的改变,验证鼻咽纤维内镜与鼻音计同步检查腭裂患者腭咽闭合状态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04年8月至2010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3例腭裂...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内镜在鼻腔的导入是否可引起腭裂患者鼻音化率值的改变,验证鼻咽纤维内镜与鼻音计同步检查腭裂患者腭咽闭合状态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04年8月至2010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3例腭裂住院患者,男性2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15.3岁,比较鼻音计单独检查、鼻音计与鼻咽纤维内镜同步检查两种检查状态下患者的33个语音样本的鼻音化率值,进行配对t检验并统计分析。结果33例腭裂患者在鼻音计单独检查、鼻音计与鼻咽纤维内镜同步检查两种状态下,33个语音样本的鼻音化率值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音计与鼻咽纤维内镜可进行同步检查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鼻咽纤维内镜定性评价腭咽闭合功能的同时得到的鼻音化率值是准确可靠的,为进一步采集不同腭咽闭合状态下鼻音化率值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腭咽闭合不全 鼻咽
原文传递
肿瘤类器官模型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鹿鸣(综述) 谢尚(审校)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440-443,共4页
肿瘤类器官模型已经成为部分肿瘤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肿瘤类器官高度重现了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形态和遗传特征,并表现出与临床一致的治疗效果。目前,现有的肿瘤临床前模型研发的新药临床转换率较低,... 肿瘤类器官模型已经成为部分肿瘤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肿瘤类器官高度重现了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形态和遗传特征,并表现出与临床一致的治疗效果。目前,现有的肿瘤临床前模型研发的新药临床转换率较低,而肿瘤类器官模型显示出了在个性化肿瘤研究及药物筛查上更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需要面对肿瘤微环境及肿瘤免疫相关领域研究的挑战。本文就现阶段肿瘤类器官模型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癌 肿瘤类器官
原文传递
导航引导单侧眼眶骨折重建术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
18
作者 张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0-444,共5页
眼眶骨折重建手术术区视野暴露有限,手术风险较高。在数字化技术出现之前,眶壁重建的手术方案设计与实施主要依赖影像学直观理解和术者的临床经验,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和经验依赖性。大量文献报告证实,外科手术导航具备实时定位及显像功... 眼眶骨折重建手术术区视野暴露有限,手术风险较高。在数字化技术出现之前,眶壁重建的手术方案设计与实施主要依赖影像学直观理解和术者的临床经验,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和经验依赖性。大量文献报告证实,外科手术导航具备实时定位及显像功能,应用于眼眶重建手术中,既可以实时探测手术位置,规避风险,又可以在术前手术计划的帮助下,辅助定位重建位置,确保眼眶重建的精确度。单侧眼眶骨折眼眶重建手术也是颌面部手术中导航技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术式之一。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定导航引导单侧眼眶骨折重建术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促进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骨折 单侧 导航技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榕 李庆祥 +4 位作者 毛驰 彭歆 王洋 郭玉兴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扫描。在导航软件中将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融合后,三维重建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并联合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资料,评价应用效果。结果: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变、颅颌面骨及重要血管。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导航引导穿刺或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肿瘤体积较小、复发及边界不清的病例效果显著。4例利用融合图像进行术前诊断与评估后行手术探查(无术中导航引导,其中3例手术切除,1例仅取活检),3例行导航引导穿刺活检,12例行导航引导手术切除(其中2例先行导航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或手术,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100%(3/3)。手术切除的15例经术中导航检查及术后影像验证显示完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论: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优势,准确分析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术前规划,联合导航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颞下区 肿瘤 多模态 影像融合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锥形束CT扫描视野设置对口腔颌面部非目标部位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康丽娜 郭斐 +3 位作者 朱祥奎 杜平功 张建国 冯泽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48-752,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在不同扫描视野设置(分辨率和扫描范围)下非目标部位敏感组织或器官的辐射剂量,为锥形束CT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仿真放射测量头模的非目标部位敏感组织或器官放置热释光芯片,测量并分析6种扫描视...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在不同扫描视野设置(分辨率和扫描范围)下非目标部位敏感组织或器官的辐射剂量,为锥形束CT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仿真放射测量头模的非目标部位敏感组织或器官放置热释光芯片,测量并分析6种扫描视野(标准分辨率下扫描范围分别为15 cm×15 cm、15 cm×12 cm、12 cm×8 cm、8 cm×8 cm;高清分辨率下扫描范围分别为12 cm×8 cm、8 cm×8 cm)下非目标部位敏感组织或器官的热释光辐射剂量。结果相同分辨率设定下,各非目标部位敏感组织或器官的辐射剂量均随扫描范围的增大而增加。高清分辨率下12 cm×8 cm、8 cm×8 cm扫描范围的辐射剂量均约为标准分辨率下相同扫描范围辐射剂量的3倍。结论不同扫描视野设置下锥形束CT产生的辐射剂量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需要选择扫描视野,降低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扫描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