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7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被引量:118
1
作者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知...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受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科举 乡村教育 城乡疏离 乡村士绅
原文传递
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 被引量:80
2
作者 张小舟 《考古学报》 1987年第1期19-44,共26页
一、绪论 (一)时间和地域魏晋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前后二百余年各种战争贯穿其间。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大起义后,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发展,各地牧守间征战不已。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焚洛阳,东汉政权名存... 一、绪论 (一)时间和地域魏晋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前后二百余年各种战争贯穿其间。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大起义后,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发展,各地牧守间征战不已。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焚洛阳,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了混战、分裂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 魏晋十六国时期 东北地区 随葬品 随葬器物 北方地区 中原地区 西北地区 长方形 壁画
原文传递
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59
3
作者 包茂宏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0-82,共13页
Environmental history rose in the 1960 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soon became one of the major new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udies.This article analyzes,in a global perspective,the causes of the rise of env... Environmental history rose in the 1960 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soon became one of the major new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udies.This article analyzes,in a global perspective,the causes of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ethodology.The article develop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hitory will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human conception of history towards a new one which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ree basic methods of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on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和发展 例外 法学 政治学 新领域 理论 全球视野 历史学 史学界 国际史
全文增补中
柞伯鼎与周公南征 被引量:73
4
作者 朱凤瀚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73,96,F0002,共9页
柞伯鼎为一圆盆形腹鼎(封二:1),双绚状立耳,口略呈桃形,腹较浅,腹壁近直而略显内收,平底,三较短的细柱形足,足根微粗,足内侧有凹槽。鼎口沿下有一周窃曲纹,近中腹处有一周凸弦纹。腹内壁一侧有铭文12行112字(封二:2;图... 柞伯鼎为一圆盆形腹鼎(封二:1),双绚状立耳,口略呈桃形,腹较浅,腹壁近直而略显内收,平底,三较短的细柱形足,足根微粗,足内侧有凹槽。鼎口沿下有一周窃曲纹,近中腹处有一周凸弦纹。腹内壁一侧有铭文12行112字(封二:2;图一),含合文2字。通高32厘米,重10.02千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封二 铭文
原文传递
■公簋与唐伯侯于晋 被引量:75
5
作者 朱凤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69,共6页
[口乂乂見]公簋为一件在香港私人收藏家处所见青铜盆形腹簋。其口微外侈,方沿平折,腹较浅且稍外鼓,略显束颈,圈足较高,直足壁微鼓,双兽首半环形耳的下部有圆角长方形小珥。颈部纹饰带的正、背面中间均有对称的兽首。兽首两侧各有... [口乂乂見]公簋为一件在香港私人收藏家处所见青铜盆形腹簋。其口微外侈,方沿平折,腹较浅且稍外鼓,略显束颈,圈足较高,直足壁微鼓,双兽首半环形耳的下部有圆角长方形小珥。颈部纹饰带的正、背面中间均有对称的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两涡纹(正、背面共有8个),涡纹与兽首之间饰对称的“立刀形”纹(实际上是龙纹肢体变形),涡纹间夹以顾首龙纹;腹部饰竖条棱纹;圈足纹饰带的正、背面中间有对称的低平的双“立刀形”突棱,两侧各饰两个对称的勾喙变形夔龙纹(正、背面共有8个);颈与圈足的纹饰带上下均界以凸弦纹。此器口径18、底径13.6、高12、两耳之间宽21.6厘米(图版叁,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乂乂見]公簋 唐伯 晋侯 西周王年
原文传递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 被引量:70
6
作者 罗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56,共10页
十六国北朝的绝大多数政权是由所谓“五胡”建立的 ,这些政权无一例外地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 ,都极力模仿魏晋 ,而努力呈现出华夏风格与身份。在处理五德历运问题上 ,在如何把自己政权的属性与早已定型的历运学说相协调时 ... 十六国北朝的绝大多数政权是由所谓“五胡”建立的 ,这些政权无一例外地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 ,都极力模仿魏晋 ,而努力呈现出华夏风格与身份。在处理五德历运问题上 ,在如何把自己政权的属性与早已定型的历运学说相协调时 ,各个政权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 ,反映了胡族统治者复杂的历史情感和部族背景。经过刘渊绍汉、刘曜绍晋、慕容燕及苻秦绍石赵、姚秦绍苻秦等历史过程 ,十六国历史成功地在破碎的北方建立起法统传递的新秩序。这为北魏直接承前秦准备了条件 ,因而北魏最初是以十六国的继承者身份而出现在德运次序中的。孝文帝改革 ,超越十六国 ,直接把北魏的历史与西晋接续起来 ,总结和结束了十六国历史 ,使北朝历史呈现出继承华夏正统的强劲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北朝 历运学说 政治体制 五胡
原文传递
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 被引量:67
7
作者 何德章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一、"代"、"魏"之辨晋室土崩,中原扰攘,各少数族在北部中国建立自己的政权时,所取名号,或据封国之称,如鲜卑慕容部之"燕";或因所起之土,如众多以"秦"、"凉"为号的政权。匈奴刘渊则... 一、"代"、"魏"之辨晋室土崩,中原扰攘,各少数族在北部中国建立自己的政权时,所取名号,或据封国之称,如鲜卑慕容部之"燕";或因所起之土,如众多以"秦"、"凉"为号的政权。匈奴刘渊则恐晋人不附,自以汉室之甥,冒姓刘氏,又"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因以"汉"为国号。鲜卑拓跋部起于朔漠,拓跋猗卢曾与晋并州刺史刘琨共抗刘渊,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封之为代公。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又进其号为代王。公元37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拓跋氏 国号 政权 鲜卑拓跋部 魏书 寇谦之 汉族士人 崔浩 十六国时期
原文传递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被引量:66
8
作者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1-204,共14页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qu...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世界 国家 近代中国 思想史 梁启超
原文传递
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 被引量:66
9
作者 王希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47,共14页
公共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公共史学激发了一系列的辩论: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公共性"、史学与公民建设以及公共史学与传统专业史学之间的关系等... 公共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公共史学激发了一系列的辩论: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公共性"、史学与公民建设以及公共史学与传统专业史学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辩论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社会围绕历史解释权的归属而展开的政治冲突,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美国专业史学界面临的多重"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公共史学 传统史学 公民建设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被引量:51
10
作者 林齐模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71,共14页
19世纪后半叶 ,长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遭遇印度、锡兰和日本等新对手 ,在最重要的英国茶叶市场上 ,印度茶叶早在 1875年已经取得对华茶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印度茶叶 ,华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对国际茶叶... 19世纪后半叶 ,长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遭遇印度、锡兰和日本等新对手 ,在最重要的英国茶叶市场上 ,印度茶叶早在 1875年已经取得对华茶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印度茶叶 ,华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操纵、中印茶叶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结构的变化。华茶国际贸易的衰减对中国茶农、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损害 ,带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政府财政和茶区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中国 茶叶贸易 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 出口贸易
原文传递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被引量:56
11
作者 罗荣渠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53-165,共13页
一、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新问题是什么?是从“现代化”的新视角对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 一、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新问题是什么?是从“现代化”的新视角对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 中国近代社会科学,同近代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众所周知,最初是社会进化论的新概念、新理论传入中国,思想界为之耳目一新,传统的国学(包括史学)研究才开始发生大变化。后来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革命,从而也决定了此后中国社会科学与新史学的发展方向。总之,近代西方新思潮、新理论的输入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至于它对时代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世界 历史定位 现代化理论 工业革命 “西化” 价值观 资本主义 现代生产力 现代化研究
原文传递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 被引量:60
12
作者 李学勤 李伯谦 +5 位作者 朱凤瀚 刘绪 王占奎 陈振裕 张昌平 李天虹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77,共14页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了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700余件(套),其中铜器300余件(套)。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铜器...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了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700余件(套),其中铜器300余件(套)。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铜器铸有铭文。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及曾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在,此墓地的发掘简报已在本期刊布。我们特约请有关专家笔谈,对墓葬年代、墓地性质与文化属性、出土器物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州市 湖北省 墓地 西周 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发掘 出土器物 实物资料
原文传递
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被引量:58
13
作者 王奇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06,共11页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20世纪中国革命显示,弱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建国的重任;强势的革命党可以实现革命建国,又难以完成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革命成功后,强势政党往往不愿让其他政党分享治权。强势革命的最大难题,不是革命如何发动,而是革命如何结束。发动革命需要激情,结束革命更需要理智。革命成功后,政治必须转入常轨,回归常态,尽快"去革命化",建立常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共产革命 中国革命 政治转型
下载PDF
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53
14
作者 荣新江 《敦煌学辑刊》 1986年第2期24-44,共21页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势衰,联合当地各族人民起事,驱逐吐蕃守将,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政权。大中五年(851年),唐任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直到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为西夏所灭,除张承奉一度称金山国外,归义军存...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势衰,联合当地各族人民起事,驱逐吐蕃守将,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政权。大中五年(851年),唐任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直到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为西夏所灭,除张承奉一度称金山国外,归义军存在了一百七十余年。不论从中西交通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西北民族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曾在河西起了重要作用的地方政权,都应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吐蕃、回鹘、西夏先后阻隔,中原地区流传下来的史籍所记瓜沙史事简陋而且多误,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军 张议潮 吐蕃化 节度使 少数民族 沙州 敦煌人 吐蕃王国 周边民族 地方政权
下载PDF
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 被引量:50
15
作者 张永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14,共9页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国主义 领土完整 五族共和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期
原文传递
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 被引量:46
16
作者 刘一臬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9年第4期82-89,共8页
关键词 社会动员 阶级斗争 群众运动 毛泽东 物质利益 民族主义 社会运动 社会发展 中共中央 土地改革运动
下载PDF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王立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4-136,共13页
美国的国家认同建立在新英格兰的历史经验、共同的革命经历以及对普世自由主义价值观和理想的信奉基础之上。这种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具有一种独特的国家身份———“自由的捍卫者” ,注定要在世界上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 美国的国家认同建立在新英格兰的历史经验、共同的革命经历以及对普世自由主义价值观和理想的信奉基础之上。这种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具有一种独特的国家身份———“自由的捍卫者” ,注定要在世界上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并因此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把捍卫和实现普世自由作为重要的国家目标 ,为美国外交注入了强烈的道义色彩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捍卫国际正义和传播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 ;其二是乐于在对外关系中不断寻找“他者” ,即所谓“自由的敌人”并加以消灭 ,导致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和滥用自身巨大的力量 ,给其他国家和国际事务带来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国家认同 外交政策 自由主义 干涉主义
原文传递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被引量:48
18
作者 罗荣渠 《历史研究》 1986年第3期19-32,共14页
一、"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现代化"这个词是六十年代以后才在西... 一、"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现代化"这个词是六十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今天已成为中外报刊上常见用语之一.在我国,"现代化"一词可说已家喻户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理论 近代化 十九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工业化 历史研究 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世纪
原文传递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被引量:44
19
作者 杨奎松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37,共27页
中共党政干部收入分配制度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有过重大变化,即从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供给制,改成了等级森严、差距较大的职务等级工资制。这种改变与中共传统有所背离,也不符合马克思的有关主张。毛泽东自始即不满意这样一种带有很强等级... 中共党政干部收入分配制度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有过重大变化,即从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供给制,改成了等级森严、差距较大的职务等级工资制。这种改变与中共传统有所背离,也不符合马克思的有关主张。毛泽东自始即不满意这样一种带有很强等级制色彩的分配制度,也曾再三试图有所修正,结果却和他未能阻止这一制度的形成一样,即使经过"文革",也没有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党政人员 供给制 职务等级工资制 收入分配
原文传递
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6
20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共72页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 ,曾与中共合作 ,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 ,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 ...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 ,曾与中共合作 ,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 ,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 ,孙中山看重的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个当时在全国才只有区区几百人的政治小团体 ,尽管他相当欣赏中共党员所具有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 ,并不惜委以重任 ,然而他的基本意图只是要借助这种办法来推进国民党在组织上的发展。只要注意到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及坚持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中国的态度 ,就不难看出他绝难按照共产党人的意志改造国民党。国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孙中山在世时之所以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一个重要的原因仅仅在于孙中山太过自信 ,并且独断独行。一旦孙中山不在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难免会以相当尖锐的形式公开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共党员 国民党 共产党人 苏维埃制度 适用 国共两党 国民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 俄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