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 被引量:7
1
作者 廖文 刘淑红 +6 位作者 张世强 李章华 焦建宝 张玉富 赵永岐 王聪 范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517-3522,共6页
目的:观察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Wistar... 目的:观察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右侧13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无菌条件下抽取股骨髓腔内骨髓组织,贴壁分离法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9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自体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实验评估:术后12周观察以下指标:①大体观察:观察再生神经。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选择印迹清晰的足印分别测量正常足(N)和伤侧足(E)的3个指标:足印长度(PL):足尖到足跟的最大距离;足趾宽度(TS):第1~5趾的距离;中间足趾宽度(IT):第2~4趾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m。坐骨神经指数=-38.3[(EPL-NPL)/NPL]+109.5[(ETS-NTS)/NTS]]+13.3[(EIT-NIT)/NIT]-8.8。坐骨神经指数值为0~-11%表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00%表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11%~-100%表示部分神经功能恢复。③电生理检测:检测患侧小腿三头肌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手术侧腓肠肌湿质量/对侧正常腓肠肌湿质量×100%。⑤神经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及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光镜下观察再生神经横断面再生神经髓鞘的形成;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及Bielschowsky改良镀银染色,观察纵向切片再生神经神经纤维;神经细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的神经轴突染色。随机选取部分正常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⑥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神经 再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章华 廖文 +3 位作者 刘世清 张玉富 王常勇 赵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羊左跖骨中段形成21 mm长的骨缺损,实... 目的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羊左跖骨中段形成21 mm长的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单纯植入β-TCP;空白组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1、3、6个月分批处死动物,缺损区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等检测。空白对照组6个月取材。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部位新生类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都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能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以“爬行替代”方式修复骨缺损。放射学和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缺损几乎完全修复,对照组部分修复,而空白组未愈合。结论组织工程骨能加速骨缺损愈合的速度,其修复过程可超越“爬行替代”阶段;组织工程骨是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骨 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
原文传递
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章华 许涛 +5 位作者 彭昊 孙素改 张玉富 廖文 赵强 王常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8 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组植入复合体后再适时进行体外冲...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8 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组植入复合体后再适时进行体外冲击波(ESW)治疗。治疗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行X线摄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2组动物骨缺损愈合未见明显差异,12 周后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基本愈合,骨痂面积和密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冲击波疗法能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能力,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陶瓷降解,改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组织工程化骨 节段性骨缺损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体内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章华 彭昊 +3 位作者 廖文 张玉富 赵强 王常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80-682,689,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从羊髂嵴处抽取10~15ml骨髓组织,用Pereoll分离液按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增殖后种植在多孔β-磷酸三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8只羊的左后肢跖骨缺损区(长21mm...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从羊髂嵴处抽取10~15ml骨髓组织,用Pereoll分离液按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增殖后种植在多孔β-磷酸三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8只羊的左后肢跖骨缺损区(长21mm)作为实验组;单纯植入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材料的8只羊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6、12、24周处死动物行放射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术后6周实验组即可见有新骨生成,对照组则无明显新骨生成;骨缺损部位新生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实验组也都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能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从两端以“爬行替代”方式成骨。术后24周,放射学和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几乎完全修复,对照组只有部分愈合。[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回植人体内后仍然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不需经过软骨过程就能直接形成新骨,显示了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骨 骨缺损 新生骨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骨构建及其修复羊跖骨标准性骨缺损的放射学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章华 刘世清 +3 位作者 廖文 张玉富 赵强 王常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6,145,共4页
目的:从放射学角度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复合植入绵羊体内修复标准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从羊髂嵴处抽取10~15ml骨髓组织,用Percoll分离液按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增殖后种植在多孔β-磷酸... 目的:从放射学角度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复合植入绵羊体内修复标准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从羊髂嵴处抽取10~15ml骨髓组织,用Percoll分离液按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增殖后种植在多孔β-磷酸三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8只羊的左后肢跖骨缺损区(21mm)作为实验组:单纯植入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材料的8只羊作为对照组:另取3只羊在同样部位制造同样大小的骨缺损,但不做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术后即刻及1、3、6个月摄片观察,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空白对照组6个月取材.结果:实验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1、3、6个月均优于对照组.空白组术后6个月骨缺损均无愈合.结论:多孔β-磷酸三钙和自体MSC复合植入羊体内,可使大节段骨缺损较快修复;放射学评分及骨缺损密度测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骨 骨缺损 放射学
下载PDF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56
6
作者 姜春岩 王满宜 荣国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49-653,共5页
目的 探讨和分析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选择、手术关键以及早期结果。 方法 对 16例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6 8个月。 16例中 15例为新鲜骨折 ,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 8d ;1... 目的 探讨和分析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选择、手术关键以及早期结果。 方法 对 16例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6 8个月。 16例中 15例为新鲜骨折 ,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 8d ;1例为骨折术后畸形愈合。患者平均年龄为 5 8 9岁。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第 2、6、10、16周、术后 6个月以及最终随访时拍摄X线片。最终随访时应用ASES(Americanshouder&ElbowSurgeon)评分、Constant Murley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SimpleShoulderTest)问卷评估治疗结果。 结果  16例ASES评分平均为 89 1(6 4~ 94 ) ,VAS疼痛评分平均为 2 7(0~ 5 ) ,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前曲上举 12 8 1°(90°~ 15 0°) ,外旋 35 0°(30°~ 4 0°) ,内旋T8~T9水平 (L1~T6) ;Constant Murley评分平均为 85 7(5 3~ 95 ) ;UCLA评分平均为 30 4 (2 1~ 33) ;SST问卷中回答“是”的问题平均为 9 3个 (7~ 11个 )。对于疼痛的满意度为 93 8% ,对于功能恢复的满意度为87 5 %。 结论 通过严格的适应证选择 ,把握良好的手术时机 ,精细缜密的手术操作并结合术后长期、完善的康复治疗 ,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文为早期结果报告 ,仍需进行更长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肱骨头置换 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 假体和植人物
原文传递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的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蒋协远 公茂琪 +2 位作者 张力丹 荣国威 王满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94-697,共4页
关键词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 肘部成形术 功能解剖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偏振光显微观察不同胶原纤维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章华 廖文 +2 位作者 张玉富 赵强 王常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2期169-171,共3页
背景:天狼星红是一种强酸性阴离子染料,染色后不褪色且具特异性,是目前胶原染色的最佳染料。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胶原的合成和改建使骨折修复得以完善。目的: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 背景:天狼星红是一种强酸性阴离子染料,染色后不褪色且具特异性,是目前胶原染色的最佳染料。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胶原的合成和改建使骨折修复得以完善。目的: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各型胶原的比例、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3只,雄性,体质量25~35kg。方法:全部动物麻醉消毒后在跖骨干中段截取1cm长的骨缺损,骨折端用6孔加压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取骨折部位标本,乙二胺四乙酸脱钙制备切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胶原的类型和分布。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缺损区胶原的类型及其分布。结果:实验纳入3只绵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表现:Ⅰ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粗纤维;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各种不同颜色的疏松网状;Ⅲ型胶原纤维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②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数量观察:术后1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极少见,绿色的Ⅲ型胶原纤维占大多数,胶原排列杂乱;术后3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开始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术后6个月,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的数量急剧减少,呈现明显的斜行螺旋性交叉的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骨痂/移植 骨折愈合
下载PDF
可吸收缝合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彭锦晖 麦伟 +2 位作者 姜春岩 陈智 冯燕翔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07-408,共2页
目的 :观察可吸收缝合线 (Ethibond线 )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应用可吸收缝合线以 Weaver- Dunn法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 2 6例。根据术后 X线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 ,局部功能评定参照 L azcano标... 目的 :观察可吸收缝合线 (Ethibond线 )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应用可吸收缝合线以 Weaver- Dunn法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 2 6例。根据术后 X线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 ,局部功能评定参照 L azcano标准。结果 :2 6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 8~ 60个月 ,平均 34个月。 2 6例中优 2 0例 ,良 6例 ,优良率 1 0 0 %。结论 :可吸收缝合线结合 Weaver- Dunn法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理想 ,并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线 生物相容性材料 肩脱位/外科学
下载PDF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成骨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彭锦晖 吴新宝 +1 位作者 麦伟 陈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1期4318-4319,i002,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成骨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embrane-type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T1-MMP)基因的表达,探讨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选用7个月龄雌性SD大鼠36只,对去卵巢大鼠、对照假手术...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成骨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embrane-type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T1-MMP)基因的表达,探讨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选用7个月龄雌性SD大鼠36只,对去卵巢大鼠、对照假手术大鼠与17β-雌二醇(E2)治疗组大鼠进行骨密度检测。股骨远端行原位杂交检测骨组织MT1-MMP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骨组织MT1-MMP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犤(L3=0.156±0.010)g/cm2犦相比,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犤(L3=0.139±0.009)g/cm2犦减少,予E2治疗后骨密度犤(L3=0.168±0.010)g/cm2犦增加(t=0.03~0.04,P<0.05)。与对照组相比,去卵巢大鼠成骨细胞MT1-MMPmRNA与蛋白质表达下调,而予E2治疗后成骨细胞MT1-MMPmRNA与蛋白质表达增加。结论:雌激素可促进成骨细胞MT1-MMP基因表达,此可能为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去卵巢 大鼠 成骨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因表达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可吸收棒加骨水泥髓内固定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焱 李庆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5-367,共3页
目的研究自增强型可吸收棒(PDLLA)联合磷酸钙骨水泥(CPC)髓内固定管状骨骨折的可行性,为用于手部掌、指骨骨折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自增强型可吸收棒植入兔股骨干(横形骨折)髓腔内,两端用磷酸钙骨水泥粘合固定(实验组),克氏针髓内固定... 目的研究自增强型可吸收棒(PDLLA)联合磷酸钙骨水泥(CPC)髓内固定管状骨骨折的可行性,为用于手部掌、指骨骨折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自增强型可吸收棒植入兔股骨干(横形骨折)髓腔内,两端用磷酸钙骨水泥粘合固定(实验组),克氏针髓内固定(对照组)。术后比较两组周围组织的反应,X线片变化及力学强度。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股骨干横向截骨均未见明显畸形,X线片示实验组的骨痂量多于对照组;测定股骨三点弯曲最大破坏载荷实验,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剪切力较术后4周无下降。术后8周两组的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局部反应性肿胀、积液、感染及全身毒性反应。结论自增强型可吸收棒与磷酸钙骨水泥在骨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两者联合应用行管状骨骨折髓内固定,效能与克氏针固定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组织相容性 磷酸钙骨水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