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被引量:267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吴德沛 +1 位作者 肖志坚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7,共9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MDS的诊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MDS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结合近年来MDS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国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急性髓系白血病 髓系细胞 克隆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21
2
作者 闫晨华 徐婷 +17 位作者 郑晓云 孙洁 段显林 谷景立 赵川莉 朱骏 吴玉红 吴德沛 胡建达 黄河 江明 李娟 侯明 王椿 邵宗鸿 刘霆 胡豫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来自全国11家血液病中心发生粒缺伴发热的连续血液病患者发热情况及危险性因素。结果1 139... 目的了解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来自全国11家血液病中心发生粒缺伴发热的连续血液病患者发热情况及危险性因素。结果1 139例患者共发生784例次粒缺伴发热,粒缺持续21 d时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为81.9%。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心静脉置管(P〈0.001,HR= 3.407,95% CI 2.276-4.496 )、胃肠道黏膜炎(P〈0.001,HR=10.548, 95% CI 3.245-28.576)、既往90 d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P〈0.001,HR=3.582,95% CI 2.387-5.770)和粒缺持续时间〉7 d (P〈0.001,HR= 4.194,95% CI 2.572-5.618)是粒缺伴发热的危险因素。无任何危险因素、具备1项、2项、3-4项危险因素患者发热的累计发生率依次增加(35.4%、69.2%、86.1%及95.6%,P〈0.001)。784例次粒缺伴发热中,不明原因发热253例次(32.3%),临床证实的感染429例次(54.7%),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102例次(13.0%)。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肺(388例次,49.5%)、上呼吸道(159例次,16.0%)、肛周组织(77例次,9.8%)、血流(60例次,7.7%)。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44.5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7.99%)和真菌(17.47%)。发热与未发热患者相比,两组之间总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对4.8%,P=0.09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P=0.047 ,HR=5.000 ,95% CI 0.853-28.013 )、血流动力学不稳(P=0.001,HR=13.185, 95% CI 2.983-54.915)、既往耐药菌的定植或感染(P=0.005 ,HR=28.734, 95% CI 2.921-313.744)、血流感染(P=0.038 ,HR=9.715, 95% CI 1.110-81.969)和肺部感染(P=0.031, HR=25.905, 95% CI 1.381-507.006)是与总体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液病
原文传递
《Upfront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 for acquired severe aplastic anemia:registry-based comparison with matched related transplant》解读 被引量:57
3
作者 许兰平 左扬杨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834-838,共5页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7年《J Hematol Oncol》杂志上,文章题录为:Xu LP,Jin S,Wang SQ,et al.Uptransplant[J].J Hematol Oncol,2017,10:25。本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对多中心的连续病例进行一线单倍体移植与同期一线同胞全相合移植...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7年《J Hematol Oncol》杂志上,文章题录为:Xu LP,Jin S,Wang SQ,et al.Uptransplant[J].J Hematol Oncol,2017,10:25。本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对多中心的连续病例进行一线单倍体移植与同期一线同胞全相合移植的疗效比较。共纳入11个移植中心的158例患者,所有进行单倍体移植的患者采用相同的移植方案,结果显示单倍型相合移植作为一线治疗与同期一线同胞全相合移植相比,3年总生存率和无失败生存率相似;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输血量以及移植前患者的一般情况(PS评分)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于具备移植条件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尽早采取单倍型相合移植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倍型相合移植 同胞全相合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 被引量:38
4
作者 刘静 贾晋松 +4 位作者 宫立众 卢晟晔 主鸿鹄 黄晓军 江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34-738,共5页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半量CAG方案(D—CAG)与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3月42例初治MD...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半量CAG方案(D—CAG)与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3月42例初治MDS—EB和AML-MRC患者临床资料,21例接受D—CAG治疗,21例接受CAG方案治疗,诱导缓解后患者继续巩固化疗或进行allo-HSCT。比较两组患者的CR率、总有效率(ORR)、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42例MDS-EB和AML—MRC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中位年龄52.5(18—65)岁;MDS-EB21例,AML-MRC21例。D-CAG组和CAG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基因突变类型和染色体核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AG组2个疗程CR率为81.0%(17/21),高于CAG组的52.4%(11/21)(Z=3.857,P=0.050)。D—CAG组与CAG组2个疗程后ORR分别为85.7%(18/21)与76.2%(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3,P=0.259)。D-CAG组和CAG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3(6~32)个月和15(2~36)个月,D.CAG组10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CAG组7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D—CAG组非移植患者的中位LFS时间为18.0(95%CI6.6~29.4)个月,CAG组非移植患者的中位LFS时间为11.0(95%CI 0~23.9)个月,两组1年累积LFS率分别为(63.6±14.5)%和(50.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0.824)。D-CAG组11例非移植患者中2例死亡,CAG组非移植的14例患者中7例死亡,D—CAG组与CAG组非移植患者的1年累积OS率为(90.9±8.7)%对(61.5±13.5)%,D—CAG组高于C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40,P=0.175)。D—CAG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化疗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2.9%,与CAG组(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结论DAC联合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CAG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早期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江倩 赵东陆 +11 位作者 金洁 吴德沛 孟凡义 胡建达 刘兵城 杜欣 刘霆 李艳 侯明 韩晓蘋 沈志祥 马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51-655,共5页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昕维,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治疗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早期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和安全性。方法107例年龄≥18岁、初次确诊、除羟基脲外未接受其他任何...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昕维,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治疗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早期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和安全性。方法107例年龄≥18岁、初次确诊、除羟基脲外未接受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每日1次治疗,评价3、6个月时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107例患者均治疗≥3个月,其中54例患者治疗≥6个月。治疗3个月时,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98.1%(105/107);5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患者中47例(82.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其中20例(35.1%)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106例进行了分子学检测的患者中77例(72.6%)国际标准化BCR—ABL转录本水平(BCR-ABL^IS)≤10%,其中11例(10.4%)BCR—ABL^IS≤0.1%。治疗6个月时,CHR率为100%(54/54);CCyR率为71.8%(28/39);37例(68.5%)BCR—ABL^IS≤1%,其中18例(33.3%)BCR-ABL^IS≤0.1%。Ⅲ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9.5%、23.0%和13.8%,无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74.7%)、恶心(48.3%)、骨关节痛(42.5%)、皮疹(36.8%)、腹泻(34.5%)、发热(23.0%)、肌肉痉挛(11.5%)和肝功能损害(3.4%)。无一例患者出现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无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治疗新诊断CML—CP的早期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优异,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伊马替尼 国产
原文传递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9
6
作者 纪宇 刘代红 +2 位作者 许兰平 刘开彦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浓度测定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46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移植后患者的167份血清样本的GM浓度,根据我国... 目的初步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浓度测定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46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移植后患者的167份血清样本的GM浓度,根据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评价GM测定前后诊断的变化,并计算该诊断试验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按照试验中测定的界值,该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87.5%。GM测定阳性为15例,GM测定阴性为31例,通过GM测定临床诊断IA者由11例增加至19例,且GM浓度与患者疾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结论通过ELISA方法进行血清GM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IA提供有力证据,是一项快速、较灵敏的诊断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菌病 甘露聚糖类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达沙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比较 被引量:23
7
作者 周励 王建祥 +2 位作者 黄晓军 胡建达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比较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新近诊断的CML—CP患者随机接受达沙替尼(口服100mg,每日1次)或伊马替尼(口服400nag,每131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目的比较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新近诊断的CML—CP患者随机接受达沙替尼(口服100mg,每日1次)或伊马替尼(口服400nag,每131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37例CML—CP患者,18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19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中位治疗时间和中位随访时问均为38个月。①12个月时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在达沙替尼组为89%,高于伊马替尼组的68%,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36个月时累计CCyR率在两组均为89%。18个月时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在达沙替尼组为76%,明显高于伊马替尼组的37%(P=0.017)。36个月时累计MMR率在达沙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82%和68%(P=0.451)。36个月时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在达沙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83%和79%(P=0.694)。达沙替尼组达CCyR和MMR的中位时间均明显短于伊马替尼组(分别为3个月对6个月,14个月对34个月)。②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大多可耐受。达沙替尼组谷丙转氨酶升高,胸腔积液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伊马替尼组高。伊马替尼组低磷血症、水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达沙替尼组。结论达沙替尼治疗CML—CP安全有效,可以作为CML—CP患者的一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小剂量MA与CAG方案诱导治疗疗效比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婧 江滨 +8 位作者 江倩 路瑾 主鸿鹄 杨申淼 赵婷 温磊 鲍立 黄晓军 江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4-200,共7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采用小剂量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与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G-CSF)方案诱导治疗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连续收治的103例...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采用小剂量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与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G-CSF)方案诱导治疗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连续收治的103例≥60岁的确诊A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NPM1+FLT3-ITD-者占16.7%(17/102),65例采用小剂量MA方案诱导化疗,38例采用CAG方案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者进入巩固治疗。与CAG组相比,小剂量MA组患者发病时WBC显著升高(P=0.001),FLT3-ITD+患者比例显著升高(P=0.005)。全部患者中位随访13个月,存活患者中位随访17个月。 结果 6例(5.8%)患者发生早期死亡,50例(51.5%)患者在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获得CR,总CR率为70.1%。小剂量MA与CAG组1个疗程CR率及总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化疗后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68例CR患者中,23例(33.8%)在中位9个月时复发,3年累积复发率(CIR)为(52.5±10.1)%。全部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0个月,3年OS率为32.2%,CR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为28个月,3年DFS率为43.7%。小剂量MA与CAG组患者3年CIR、中位OS时间、OS率、中位DFS时间、 D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P=0.001)、最终CR(P〈 0.001)、伴随NPM1+FLT3-ITD-基因表达(P=0.044)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伴随NPM1+FLT3-ITD-基因表达是影响患者DFS(P=0.042)的独立预后因素。按照年龄〈70岁、最终CR及伴随NPM1+ FLT3-ITD-基因表达三个独立预后因素进行危险度分层,无不良预后因素为低危(13例),具备1个不良预后因素为中危(52例),具备2个及2个以上不良预后因素为高危(31例),三组患者3年OS率和DFS率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现状及挑战 被引量:21
9
作者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1-282,共2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老年人、在许多国家发病率均居第二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在及将来MM将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为此,我们在5年前制订了《中国多发性骨髓...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老年人、在许多国家发病率均居第二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在及将来MM将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为此,我们在5年前制订了《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简称《指南》),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尽管《指南》为这一领域一些概念的澄清以及治疗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提高了我国医师对MM的规范化诊治水平,但随着更多新药的出现以及对MM生理病理机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在这一领域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 中国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诊治指南 人民健康 病理机制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任欣 赵婷 +8 位作者 王婧 主鸿鹄 江浩 贾晋松 杨申淼 江滨 王德炳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探讨接受IAl0[去甲氧柔红霉素(IDA)10mg·m-2·d-1×3d联合阿糖胞苷(Ara—C)100mg·m-2·d-1×7d]作为诱导方案且未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影... 目的探讨接受IAl0[去甲氧柔红霉素(IDA)10mg·m-2·d-1×3d联合阿糖胞苷(Ara—C)100mg·m-2·d-1×7d]作为诱导方案且未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接受IAl0作为诱导化疗方案、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后未接受allo—HSCT的198例AML(不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连续病例,分析诊断时特征、首次获得MLFS时血细胞恢复程度、首次获得MLFS时和巩固1个疗程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98例患者中,男96例(48.5%),中位年龄42(18~62)岁。SWOG分组:低危45例(22.7%),中危104例(52.5%),高危24例(12.1%),危险度未知25例(12.6%)。FLT3一ITD突变阳性28例(14.1%)。完全缓解(CR,MLFS伴ANC≥1×109/L和PLT≥100×109/L)168例(84.8%),CRp(MLFS伴PLT未恢复)16例(8.1%),CRi(MLFS伴ANC和PLT均未恢复)14例(7.1%)。131例(66.2%)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5(1~70)个月,2年累积复发率(CIR)、无病生存(D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45.2%、46.9%、62.9%,中位复发、DFS、OS时间分别为34、20、37个月。在所有获得MLFS的患者中进行多因素分析,FLT3-ITD突变阳性和CRi是影响患者CIR、DFS、OS的共同不利因素;SWOG危险度为高危是影响患者CIR和DFS的共同不利因素;单体核型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接受巩固治疗≥1个疗程的患者,FLT3-ITD突变阳性和SWOG危险度为高危是影响患者CIR、DFS、OS的共同不利因素;外周血原始细胞≥0.50和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MRD阳性[FCM和(或)WT1 mRNA阳性]是影响患者CIR和DFS的共同不利因素;CRi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共同不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IA10作为诱导方案且获得MLFS后未接受allo—HSCT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去甲氧柔红霉素 预后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欢 刘开彦 +9 位作者 许兰平 刘代红 陈育红 赵晓甦 余莉 韩伟 张晓辉 王昱 陈瑶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检测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诊断CMV感染及指导临床抗CMV治疗的意义。方法以318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同胞HLA相合HSCT患者...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检测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诊断CMV感染及指导临床抗CMV治疗的意义。方法以318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同胞HLA相合HSCT患者160例,血缘关系配型不合127例,非血缘关系移植31例。移植前供受者采用ELISA方法进行CMV血清学抗体检测。移植后采用RQ-PCR方法检测血浆CMVDNA,〉6×10^2拷贝数/ml为CMVPCR阳性。全部患者在预处理阶段-9d到-2d应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抢先治疗主要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或两药联合治疗。结果移植后100天(+100d)内CMV感染累计发生率40.6%,同胞相合、血缘关系配型不合及非血缘关系移植三种移植方式,+100d内CMV感染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7.5%、66.1%、45.2%。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血缘关系配型不合移植和非血缘关系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以及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导致CM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早期应用抢先治疗后,总体+100d内CMV病累计发生率为8.8%,三种移植方式+100d内CMV病累计发生率分别为5.6%、9.4%、22.6%。且三种移植方式CMV感染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lo-HSCT后RQ-PCR检测血浆CMVDNA可有效用于CMV感染诊断和监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抗CMV治疗,减少移植后CMV感染高危患者CMV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综合老年学评估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应用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琪 付蓉 +17 位作者 赵明峰 马一盖 江浩 胡亮钉 靖彧 刘辉 王立茹 苏力 张永清 周春林 张岩 任汉云 江滨 周合冰 康琳 张路 周道斌 李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老年学评估(CGA)在中国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评估结果。方法前瞻性分析83例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京津地区16家医院住院治疗的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老年(年龄≥60岁)初治AML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综合老年学评估(CGA)在中国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评估结果。方法前瞻性分析83例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京津地区16家医院住院治疗的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老年(年龄≥60岁)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CGA结果、治疗和生存数据。结果83例患者中,81例(97.6%)完成了所有的CGA评价。中位CGA量表异常个数为2(0~6)个,16例(19.3%)患者无任何CGA量表异常。46例(55.4%)患者存在日常活动量表(ADL)异常,35例(42.2%)患者存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异常,40例(48.2%)患者存在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SF)异常,13例(15.7%)患者存在认知异常,26例(31.7%)患者存在老年抑郁量表(GDS)异常,16例(19.5%)患者存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共病指数(HCT-CI)异常。在46例(55.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评估正常的患者中,CGA量表的异常比例为6.5%~37.0%,其中32例患者存在≥1个CGA量表异常。生存分析发现CGA异常数目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相关(P=0.050)。结论在中国老年AML住院患者中行CGA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老年学评估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老年
原文传递
去甲氧柔红霉素10和8mg/m2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圆圆 杨申淼 +9 位作者 王婧 主鸿鹄 鲍立 贾晋松 赵婷 江浩 路瑾 江滨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 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10 mg/m2和8 mg/m2(简称10和8 mg组)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 目的 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10 mg/m2和8 mg/m2(简称10和8 mg组)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10月335例成人初发AML患者资料,其中IDA l0 mg组198例,8mg组1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第1疗程化疗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早期死亡率,分析IDA剂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除外早期死亡的4例患者,331例可评估患者的第1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72.5%,部分缓解(PR)率为10.0%,总反应(OR)率为82.5%.IDA 10 mg组第1疗程CR率及OR率均显著高于IDA 8 mg组(CR率:78.9%对63.5%,P=0.003; OR率:88.2%对75.4%,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初诊时HGB≥100 g/L、FLT3-ITD突变阴性、IDA剂量10 mg/m2是有利于第1疗程获得CR的因素.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4级血细胞减少,两组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和PLT≥20×10VL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14(1~118)个月,98例(29.3%)复发,92例(27.5%)死亡,3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53.2%和58.9%.3年DFS和OS率在174例持续化疗患者中分别为34.2%和37.4%,在15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分别为74.5%和8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时IDA剂量10 mg/m2是改善患者DFS (P=0.040)及OS (P=0.007)的独立因素.结论 IA“3+7”方案诱导治疗初发AML患者,IDA 10mg/m2与8 mg/m2相比,第1疗程CR率显著提高,血液学不良反应相似,并且改善DFS及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去甲氧柔红霉素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昱 刘代红 +9 位作者 刘开彦 许兰平 张晓辉 韩伟 陈欢 陈育红 王峰蓉 王景枝 付海霞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单倍型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行HLA不合/单倍型allo—HSCT的96例难治/复发急性...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单倍型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行HLA不合/单倍型allo—HSCT的96例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资料,采用以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主的预处理方案。结果96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1例,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均为原发(或复发)未缓解病例;中位随访时间373(34~3157)d,33例(34.4%)存活,31例(32.3%)无病存活,35例(36.5%)复发。HSCT后预期3年总体生存(OS)率为30.2%,无病生存(DFS)率为29.0%。AML和ALL患者HSCT后预期3年OS率分别为39.2%和15.4%(P=0.005);预防性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与否患者HSCT后预期3年0s率分别为38.0%和11.8%(P=0.001);而患者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BU/CY、ATG剂量)、供受者HLA相合位点数、输注单个核细胞数量均不是OS、DFS及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接受预防性DLI的患者DFS率明显提高(P=0.003),ALL患者DFS率明显低于AML(P=0.037),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者DFS率明显提高(P=0.006)。结论选择单倍型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可使部分患者延长无病生存乃至根治。患者预防性DLI可降低复发、提高生存;对难治/复发ALL患者,需进一步探索移植后复发的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复发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被引量:15
15
作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 黄晓军 +1 位作者 许兰平 刘启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7-623,共7页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一种属于疱疹病毒目乙型疱疹病毒亚科的双链DNA病毒, 又称疱疹病毒5型, 是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感染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随着单倍型和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以及CM...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一种属于疱疹病毒目乙型疱疹病毒亚科的双链DNA病毒, 又称疱疹病毒5型, 是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感染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随着单倍型和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以及CMV诊疗技术的发展, 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的管理规范进行了更新。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我国国情和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和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等相关指南[1-4]制定我国第一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CMV感染管理的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华医学会 CMV感染 循证医学证据 预后不良 疱疹病毒 领域专家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昱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04-708,共5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HSCT的适应证得以进一步拓宽.此外,对于不具备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又需要接受allo-HSCT的患者而言,亲属单倍体相合供者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
关键词 单倍体 干细胞 同胞 供者 亲属 疾病
原文传递
伴血象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申淼 江倩 +9 位作者 江滨 陈定宝 王婧 江浩 路瑾 卢锡京 鲍立 石红霞 刘艳荣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最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最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例(26.3%)患者白细胞≥10.0×109/L、6例(31.6%)<4.0×109/L;14例(73.7%)血红蛋白<120 g/L;11例(57.9%)血小板<100.0×109/L;14例(73.8%)患者具有血细胞减少,其中一系血细胞减少6例(31.6%),两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三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19例均有骨髓累及;10例(52.6%)检出带绒毛的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在骨髓内呈现包括窦内浸润的多种分布特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者占56.3%(9/16);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者占80%(12/15);4例进行单纯脾切除术,血象均无改善;1例接受脾切除术联合化疗获得部分缓解;11例接受含有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总体反应率100.0%,其中9例(81.8%)获得完全缓解。结论: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SMZL以血细胞减少、骨髓高累及率和自身免疫现象为多见,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区淋巴瘤 脾脏 外周血 骨髓 血象异常
下载PDF
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多中心确认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秦亚溱 林振兴 +10 位作者 岑建农 李小青 李庆华 程辉 耿素霞 王云贵 马道新 乔纯 李金兰 李玲娣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确认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BCR-ABL(P2lO)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CF)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澳大利亚医学与兽医科学研究所(IMVS)国】际参比实验室寄送2批各30份RNA样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人民医院),通过双... 目的确认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BCR-ABL(P2lO)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CF)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澳大利亚医学与兽医科学研究所(IMVS)国】际参比实验室寄送2批各30份RNA样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人民医院),通过双方BCR-ABL(P21O)转录本水平检测值的比较,人民医院计算并确认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CF。2013年人民医院统一制备用于确认9家医院之前已计算出的CF的比对样品,即用新鲜的BCR-ABL(一)患者骨髓有核细胞稀释BCR-ABL(P210)(+)细胞制备出22种不同BCR-ABL水平的样本,每种样本各制备10份平行样本,加入TRIzol中。每家医院各检测1套样品。各医院的检测值分别与人民医院的检测值比较,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通过IMVS的确认,人民医院成功获得有效的CF,偏倚为1.1倍,95%一致性界限为-4.7~4.9倍。9家医院中,6家医院达到偏倚≤±1.4倍并且95%一致性界限介于士6.0倍之间的标准,说明已计算出的CF有效。结论CF的确认检验了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的稳定性,对获得有效的转换国际标准的CF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质类 BCR ABL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转换系数 确认
原文传递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路瑾 王辉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临床表现、使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2例患者中初治9例,复...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临床表现、使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2例患者中初治9例,复发13例,中位血清游离轻链140mg/L。PCR法检测黑色素瘤相关基因(MAGEC1/CT7)阳性率88.9%,可先于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以及形态学检测方法检出阳性克隆性浆细胞的存在。中位治疗2个疗程。初治患者总有效率88.9%;脏器缓解率55.6%,2例猝死。复发患者总有效率46.2%,脏器缓解率30.7%。22例患者中出现周围神经病变lO例,无Ⅲ一Ⅳ级神经病变出现。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1例因置入气管支架反复发生感染。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疗效显著,尤其对于初治患者更为明显。MAGEC1/CT7可早期显示克隆性浆细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硼替佐米 环磷酰胺 地塞米松
原文传递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邱镜滢 朱伟 +8 位作者 张艳 陈珊珊 江滨 史惠琳 师岩 何琦 党辉 王德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8-363,共6页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MAL)13例。56例Ph+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8等。Ph+ALL组和Ph+MAL组缓解率为57.0%,Ph+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ALL、Ph+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 MIC分类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