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与内侧半月板突出相关性的MRI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新光 王卫国 +1 位作者 张念非 郭万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1-426,共6页
[目的]分析内侧半月板突出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MMRT)对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骨坏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17例患者,根据MRI上所测量的... [目的]分析内侧半月板突出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MMRT)对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骨坏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17例患者,根据MRI上所测量的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分为两组,突出长度≥3 mm者为半脱位组,〈3mm则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间骨坏死体积;同时分析突出长度与骨坏死体积之间的相关性;根据MRI上是否存在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将患者分为撕裂组(MMRT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间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以及骨坏死体积。[结果]17例患者中有16例(94.1%)存在不同程度的内侧半月板突出,其中9例(52.9%)为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半脱位组的骨坏死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4),且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与骨坏死体积之间呈正相关(r=0.845,P=0.000)。同时发现有7例(42.1%)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撕裂组(MMRT组)的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和骨坏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15、0.088)。[结论]内侧半月板突出和半脱位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中发生率高,而且突出长度与骨坏死体积呈正相关,这一现象支持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病因学中的应力源性理论。导致严重内侧半月板突出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 半月板突出 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 MRI
原文传递
骨蜡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万伏银 郭万首 +1 位作者 张启栋 程立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576-1580,共5页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蜡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止血
原文传递
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内翻程度对外侧间室软骨早期代谢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万伏银 岳聚安 +3 位作者 陈有荣 刘艳春 张启栋 郭万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451-1457,共7页
目的 探讨膝内翻程度对外侧间室软骨早期代谢改变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招募无膝关节骨关节炎及内外翻畸形的中老年志愿者20例(20膝)作为健康对照组,同期纳入伴有不同内翻程度的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作... 目的 探讨膝内翻程度对外侧间室软骨早期代谢改变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招募无膝关节骨关节炎及内外翻畸形的中老年志愿者20例(20膝)作为健康对照组,同期纳入伴有不同内翻程度的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作为骨关节炎组.骨关节炎组根据膝内翻角度分为:2°<内翻≤5°组、5°<内翻≤10°组、10°<内翻≤15°组、内翻>15°组,每组15例.行外侧间室软骨延迟增强MRI扫描,于矢状面MRI将外侧间室软骨分为股骨负重区软骨(wbFC)、股骨后方软骨(pFC)、外侧间室股骨软骨(FC,即wbFC+pFC)及胫骨软骨(TC)四个感兴趣区.使用Matlab7.1和MRIMapper软件对软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处理,计算反映软骨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的T1Gd值.结果 健康对照组wbFC、pFC、FC以及TC区的T1Gd值分别为(400.3±51.5) ms、(393.6±57.9) ms、(397.5±52.3) ms和(448.6±62.5) ms,2°<内翻≤5°组分别为(391.8±41.5) ms、(407.2±43.8) ms、(400.1±37.8) ms和(461.3±41.6) ms,5°<内翻≤10°组分别为(386.9±57.1)ms、(401.3±73.5) ms、(397.7±59.6) ms和(438.9±42.8) ms,上述三组各感兴趣区T1Gd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内翻≤15°组各感兴趣区T1Gd值分别为(380.1±45.5) ms、(385.5±76.6) ms、(384.0±53.5) ms和(400.2±43.8) ms;与健康对照组、2°<内翻≤5°组及5°<内翻≤10°组三组相比,wbFC、pFC和FC区T1C,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C区的T1Gd值明显下降(P<0.05);内翻>15°组wbFC、pFC、FC以及TC区的T1Gd值分别为(327.7±54.3) ms、(340.1±33.0) ms、(334.9±36.0) ms和(363.6±48.6) ms,与其余四组比较各感兴趣区的T1Gd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膝内翻程度对外侧间室软骨GAG含量存在影响.膝内翻≤10°时外侧间室软骨GAG含量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相比无明显下降,膝内翻>10°时外侧间室软骨GAG含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内翻 葡糖氨基聚糖类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金辉 郭万首 +5 位作者 李子荣 史振才 王卫国 孙伟 岳德波 张念非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7年第1期52-57,共6页
背景:股骨头内病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特征,尤其是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容易造成误诊,但关于股骨头内病变与ONFH鉴别诊断的报道甚少。目的:探讨股骨头内病变与ONFH的鉴别诊断流程,以提... 背景:股骨头内病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特征,尤其是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容易造成误诊,但关于股骨头内病变与ONFH鉴别诊断的报道甚少。目的:探讨股骨头内病变与ONFH的鉴别诊断流程,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有ONFH误诊史的股骨头内病变患者21例,参照ONFH的诊断标准及影像学特点,对股骨头内病变的病例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经影像学分析确诊13例,经术中冰冻病理确诊3例,其余5例经术后石蜡病理证实。分别为软骨下不全骨折软骨下不全骨折(subchondral insufficient fracture,SIF)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8例,股骨头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8例。结论:对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ONFH的诊断标准,可提高股骨头内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对选择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避免误诊及过度治疗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诊断 鉴别 影像学
下载PDF
关节置换后的脂肪栓塞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腾奇 孙伟 王云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4410-4416,共7页
背景:关于关节置换后脂肪栓塞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进行了大量实验,但其具体诊疗过程仍无标准及指南。目的:就脂肪栓塞诊疗流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脂肪栓塞的学者提供线索。... 背景:关于关节置换后脂肪栓塞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进行了大量实验,但其具体诊疗过程仍无标准及指南。目的:就脂肪栓塞诊疗流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脂肪栓塞的学者提供线索。方法:以"fat embolism,fat embolism syndrome,total hip arthroplasty,total knee arthroplasty,joint replacement"为检索词在PubM ed数据库检索2010至2017年的文献,最终纳入38篇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脂滴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当其出现于在循环系统会引起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确定,目前较为认可的是机械机制与生化机制,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从无症状至短时间猝死,差异较大,诊断困难,暂无统一诊断标准;(2)物理学检查中X射线、CT、超声心动及MRI各有优势。治疗主要为抗炎、抗凝、溶栓、强心等支持性治疗;(3)鉴于此,关键在于预防,髓腔减压、冲洗及激素应用等可能是其最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子 脂滴 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综合征 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国家自然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