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 被引量:113
1
作者 邓小南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99-103,共5页
本文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 ,从“问题意识”、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作为“关系”的制度史、严格学术规范 ,加强学术交流四个层面阐释了什么是“活”的制度史 ,以及如何才能将制度史研究做“活”
关键词 宋代 “活” 制度史 官僚政治 问题意识 关系 官僚制度 规范
下载PDF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被引量:94
2
作者 刘浦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7-190,共14页
以阐释政权合法性为目的的五德终始说建立在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之上,经过宋代儒学复兴的冲击,被宋儒以道德批评为准则的正统论取而代之。但五运说的残余影响仍长期存在,直到明代,朝野间仍在继续讲求德运。五运说在宋代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 以阐释政权合法性为目的的五德终始说建立在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之上,经过宋代儒学复兴的冲击,被宋儒以道德批评为准则的正统论取而代之。但五运说的残余影响仍长期存在,直到明代,朝野间仍在继续讲求德运。五运说在宋代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共同境遇。宋代知识精英对五运说、谶纬、封禅、传国玺等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从学理上消解它们的价值,从思想上清除它们的影响。宋儒的政治伦理观念在当时是高调的、前卫的,但到元明清时代就变成了普世的价值观。传统政治文化的这一变迁轨迹,显示了宋元明清时代思想史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五德终始说 正统观 政治文化 谶纬 封禅 传国玺
原文传递
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被引量:80
3
作者 刘浦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辽、金两朝在接受汉文化之后 ,都以正统相标榜 :辽承晋统 ,金承宋统 ,并企图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的依据。元代曾围绕宋辽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展开激烈的正统之辨。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 ,纷纷重修《宋史》 ,其旨趣不在于订讹补阙 ,... 辽、金两朝在接受汉文化之后 ,都以正统相标榜 :辽承晋统 ,金承宋统 ,并企图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的依据。元代曾围绕宋辽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展开激烈的正统之辨。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 ,纷纷重修《宋史》 ,其旨趣不在于订讹补阙 ,而在于另创义例。在清代 ,宋辽金正闰之争本是一个颇有忌讳的话题 ,但当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 ,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辽金王朝的正统性之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金朝 正统论 德运说 华夷观念 文化选择 史学观念
原文传递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被引量:48
4
作者 刘浦江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取代外丹术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盛 ,道教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社会 ,民众道教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宗教 平民化 佛教 道教 神仙信仰
原文传递
论西周时期的“南国” 被引量:46
5
作者 朱凤瀚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188,共12页
西周时期周人所称"南国"的性质是西周政治地理与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时人观念中,"南国"与"南土"二者有别。"南土"是周王国南方的国土,在其南部边域地区设有"侯"之类具有军... 西周时期周人所称"南国"的性质是西周政治地理与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时人观念中,"南国"与"南土"二者有别。"南土"是周王国南方的国土,在其南部边域地区设有"侯"之类具有军事防卫职能的长官。"南国"则更在其南,大致在今淮水流域、南阳盆地南部与汉淮间平原一带。西周早期,周人曾力图掌控与经营南国西部区域中的汉淮间地区,但以昭王南征荆楚失败而告终。南国的东部区域为淮水流域,即淮夷各邦的聚居区,是周王朝以军事强制手段搜刮其重要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之所在,整个西周中晚期,周王朝为控制这块区域多次与淮夷发生战争,但终西周之世,周人亦并未能实现对该地常规化的、有效的行政管理。"南国"不宜被理解为周人之国土,它大体上可以认为是西周王国的附属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王朝 南国 南土 淮夷
原文传递
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 被引量:46
6
作者 陈侃理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81,共6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字”政策[1]。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一政策的内容、实质和效果做了不少探讨。陈昭容总结前人研究.归纳出“正字形”和“正用字”两种主要意见.作为认识“书同文字”政策的两个层面。她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字”政策[1]。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一政策的内容、实质和效果做了不少探讨。陈昭容总结前人研究.归纳出“正字形”和“正用字”两种主要意见.作为认识“书同文字”政策的两个层面。她认为,“书同文字”政策在“正字形”,即废除与秦系文字不合的字形写法方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而在“正用字”,即改用与秦文用字习惯相同的通假字方面,则效果不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文字 里耶 近代以来 政策 公元前 用字 字形
原文传递
王化与山险--中古早期南方诸蛮历史命运之概观 被引量:39
7
作者 罗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0,共17页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社会、文化及政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变化是以苗瑶语为主的土著族群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所进行的华夏化,这方面留下史料最多的是长江中游的所谓蛮族。深入观察诸蛮社会华夏化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在相当长一个...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社会、文化及政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变化是以苗瑶语为主的土著族群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所进行的华夏化,这方面留下史料最多的是长江中游的所谓蛮族。深入观察诸蛮社会华夏化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这些多样性极端突出的诸蛮族群,都经历了在"霑沐王化"与"依阻山险"之间的艰难选择,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土著族群被吸纳进华夏政权的政治秩序之中。南方各土著族群的华夏化主要是一个政治过程,而且这个政治过程通常都与华夏政权的国家意志和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考察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角色,是解释南方社会历史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早期 南方 诸蛮 苗瑶
原文传递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被引量:37
8
作者 王小甫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6-202,共17页
本文检讨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降生神话、始祖神话以及一些重要的契丹习俗 ,发现它们大都能在摩尼降生神话及摩尼教教义和神话中找到原型或依据。作者认为 ,正是 9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汗国崩溃给契丹传统社会带来了新的激励因... 本文检讨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降生神话、始祖神话以及一些重要的契丹习俗 ,发现它们大都能在摩尼降生神话及摩尼教教义和神话中找到原型或依据。作者认为 ,正是 9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汗国崩溃给契丹传统社会带来了新的激励因素 ,为契丹传统社会的飞跃与变革提供了新的精神武器。耶律阿保机以结亲形式取得回鹘族人的支持 ,并藉其摩尼教神话自己 ,从而得以突破传统 ,实现革命 ,建立国家 ,实行帝制 ,成为契丹人的民族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族 回鹘族 民族文化 耶律阿保机 辽朝 习俗 摩尼降 教义 神话传说
原文传递
宋辽金史研究:新视野、新论题、新方法——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再出发” 被引量:36
9
作者 邓小南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0,共7页
如何在论著数量剧增的同时,提高研究的水平,已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延请邓小南、柳立言、包伟民、刘浦江、何俊等五位学者,就“宋辽金史研究:新视野、新论题、新方法”这一议题,各抒己见,以飨读者。所谓“新视... 如何在论著数量剧增的同时,提高研究的水平,已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延请邓小南、柳立言、包伟民、刘浦江、何俊等五位学者,就“宋辽金史研究:新视野、新论题、新方法”这一议题,各抒己见,以飨读者。所谓“新视野、新论题、新方法”,其要义无非在于推动学术的创新。各位学者或就宋辽金史研究在整体上如何调整视角,摆脱困厄,拓展新议题,抒发己见;或就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现状献疑直言,以求推陈出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宋辽 论题 政治史 宋代 研究者 学者 议题
原文传递
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 被引量:36
10
作者 韩巍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89,共5页
在北京大学收藏的秦简牍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共有竹简4卷,即卷三、卷七、卷八以及卷四的一部分,总计400余枚,还有“九九术”木牍1方。另外,简牍中混杂的三组竹制算筹与数学也有密切关系.应该是主人生前用来计算的... 在北京大学收藏的秦简牍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共有竹简4卷,即卷三、卷七、卷八以及卷四的一部分,总计400余枚,还有“九九术”木牍1方。另外,简牍中混杂的三组竹制算筹与数学也有密切关系.应该是主人生前用来计算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文献 秦简 北大 北京大学 简牍 竹简
原文传递
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刘浦江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231-238,共8页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辽金两朝的佛教政策,并对它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做了分析。文章认为,辽初契丹统治者对于佛教只有利用而无信仰,太宗时佛教才进入契丹人社会,圣宗以后臻于极盛,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不遗余力。辽代佛教一则因为僧侣人口...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辽金两朝的佛教政策,并对它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做了分析。文章认为,辽初契丹统治者对于佛教只有利用而无信仰,太宗时佛教才进入契丹人社会,圣宗以后臻于极盛,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不遗余力。辽代佛教一则因为僧侣人口的冗滥超出了社会的正常承受能力;二则因为佞佛之风侵蚀了契丹人勇武雄健的民族精神,以致后人有“辽以释废”之说。金代社会崇佛之风依旧,但统治者鉴于辽代佛教的消极影响,实行了利用与限制并重的佛教政策,加强对佛教教团的统治,并使其逐渐制度化。金朝佛教政策的调整导致了僧侣社会地位的跌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教团 僧侣 辽朝 《金史》 统治者 《辽史》 海陵王 社会地位 辽代 僧尼
下载PDF
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被引量:34
12
作者 辛德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0,178,共46页
日本学者市村瓒次郎在1930年代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提出,汉武帝晚年发布的"轮台诏",体现了其治国路线的转变,正是依赖这一转变,使得已经动荡的西汉王朝得以保全。其后,中国学者唐长孺述及相关问题,亦持有同样看法。至1980... 日本学者市村瓒次郎在1930年代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提出,汉武帝晚年发布的"轮台诏",体现了其治国路线的转变,正是依赖这一转变,使得已经动荡的西汉王朝得以保全。其后,中国学者唐长孺述及相关问题,亦持有同样看法。至1980年代中期,田余庆发表《论轮台诏》一文,更系统地论述说,汉武帝刘彻在其去世前两年,大幅度转变政治取向,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转向所谓"守文",从而"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所谓‘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这一重大论断,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产生了相当普遍的社会影响。其实上述论断不能成立:(1)见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所谓"轮台诏",只是一种调整对外作战策略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从根本上转变汉廷的政治路线;(2)市村瓒次郎、唐长孺和田余庆诸人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治国路线出现了重大转变,主要依据的史料是《资治通鉴》,而《通鉴》相关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汉代基本史籍,而是出自南朝刘宋王俭著的小说《汉武故事》,完全不可信据;(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录《汉武故事》,是刻意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4)进一步追溯,可以看到,王俭在《汉武故事》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是基于他对宋文帝刘义隆与太子刘劭之间政治斗争的感情倾向,有意而为。(5)《汉武故事》中的汉武帝形象,虽属艺术创作,但在西汉的历史上自有原型可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帝 轮台诏 重构
原文传递
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浦江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6-101,共16页
头下制度是辽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对头下制和头下军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头下制的渊源 ,头下的形态和性质 ,辽朝头下军州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头下军州的制度层面的诸问题 ,并对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所能见到的头... 头下制度是辽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对头下制和头下军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头下制的渊源 ,头下的形态和性质 ,辽朝头下军州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头下军州的制度层面的诸问题 ,并对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所能见到的头下军州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作者认为 ,头下制渊源于北方民族 ,与唐代的头下户无关 ;头下军州制度早在辽朝建国之初就已创立 ;金朝既不存在头下制度 ,也没有头下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下户 州制 北方民族 金朝 考古 渊源 制度 创立 时文
原文传递
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 被引量:30
14
作者 荣新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共11页
吐鲁番新出土的阚氏高昌王国永康九年、十年高昌出人、出马护送外来使者文书,记录了来自漠北的柔然汗国、北印度的乌苌国、南朝刘宋、塔里木盆地南沿绿洲王国子合、南亚次大陆的婆罗门、塔里木盆地北沿的焉耆国的使者,透露了出使原因及... 吐鲁番新出土的阚氏高昌王国永康九年、十年高昌出人、出马护送外来使者文书,记录了来自漠北的柔然汗国、北印度的乌苌国、南朝刘宋、塔里木盆地南沿绿洲王国子合、南亚次大陆的婆罗门、塔里木盆地北沿的焉耆国的使者,透露了出使原因及经过高昌往返于柔然汗国的路线。公元5世纪下半叶,送使文书所出的高昌,在柔然汗国控制西域、交通南北时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阚氏高昌 柔然 乌苌 婆罗门 吐谷浑路
原文传递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被引量:30
15
作者 荣新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5-175,共11页
关键词 敦煌学研究 国际视野 中国 学术史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研究论著 爱国主义 学史
原文传递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被引量:30
16
作者 荣新江 《暨南史学》 2003年第1期102-123,共22页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民族共存的大国。然而,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粟特胡人,这场叛乱给唐朝造成巨大创伤。因此,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的排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民族共存的大国。然而,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粟特胡人,这场叛乱给唐朝造成巨大创伤。因此,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的排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唐朝前期胡化现象的否定。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原继续生存的粟特胡人,用改换姓氏、郡望等方法来转胡为汉,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逐渐变成地道的汉人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河北节镇对胡人采取优容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被继续留用,许多原本在关内、河东等地的粟特人也迁到河北,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有些得到新的发展,甚至坐到节度使的高住。从文化的角度看,安史之乱后,看不到长安和洛阳新立祆祠的记载,也没有明确的胡人祭祀祆神的记录,但新的祆祠却在河北地区得以建立,并且为胡汉民众所敬事,有的一直延续到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粟特胡人 河北藩镇 祆祠
原文传递
辽朝国号考释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浦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44,共15页
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 ,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 ;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 ,在燕云汉地称大辽 ,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 ;圣宗和道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 ,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或... 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 ,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 ;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 ,在燕云汉地称大辽 ,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 ;圣宗和道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 ,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或契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国号 契丹 女真 考释 情况 变迁 政治体制 知道 表现
原文传递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浦江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100,共22页
元明鼎革的性质主要是由阶级矛盾引起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并非像人们过去惯常理解的那样是一场民族革命。明中叶以后,在长期面临"北虏"之患的时代背景下,元明鼎革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并且自然而然地被解读为一场"... 元明鼎革的性质主要是由阶级矛盾引起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并非像人们过去惯常理解的那样是一场民族革命。明中叶以后,在长期面临"北虏"之患的时代背景下,元明鼎革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并且自然而然地被解读为一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革命。明人对于蒙元王朝正统地位的认识与评价,也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过程。清末反满排满的时代氛围,使元明嬗代呈现出愈益浓厚的民族革命色彩,而明太祖则被塑造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革命 明太祖 华夷观念 民族主义《谕中原檄》
原文传递
北大藏秦简《从政之经》述要 被引量:28
19
作者 朱凤瀚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80,共7页
北大所藏暂名之日《从政之经》的这部分秦简,内容与体例颇近于云梦睡虎地《为吏之道》,但并未发现篇题。斟酌其内容,并根据简文在陈述为官之各项宜忌的一节以“从正(政)之经”为首句,暂且以之为这部分简之篇名。正像以往研究者们... 北大所藏暂名之日《从政之经》的这部分秦简,内容与体例颇近于云梦睡虎地《为吏之道》,但并未发现篇题。斟酌其内容,并根据简文在陈述为官之各项宜忌的一节以“从正(政)之经”为首句,暂且以之为这部分简之篇名。正像以往研究者们所指出的,《为吏之道》这类简文是内容接近的几节文章之杂抄汇集.并非内容严谨、单一的一篇文章,由于编连、抄写在一卷中,故只是从简文中选取可表示其多数文章主旨的句子作为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政 秦简 北大 《为吏之道》 述要 文章主旨 内容 睡虎地
原文传递
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浦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65,共9页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视之为“蕃人”;而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非我族类的汉人.“汉人”自身的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宋人对他们颇多猜忌和防范。金朝前期,“汉人”的民族地位和政治势力明显优于“南人”,海陵朝以后,“汉人”势力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中原汉人 辽金时代 契丹人 北方民族 辽朝 《三朝北盟会编》 燕云地区 枢密院 胡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