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地区55例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卢超霞 高峡 +8 位作者 王金玮 张梅 朱宏文 孙婧 肖继芳 杨威 赵秀丽 齐展 张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2971-2976,共6页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地区PAH基因的突变谱及突变特点。方法联合应用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区扩增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2007年9月...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地区PAH基因的突变谱及突变特点。方法联合应用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区扩增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诊的55例来自河北地区的PKU患者进行PAH基因点突变和拷贝数改变的检测。对发现大片段缺失的个体,用跨越断裂位点(Gap)-PCR-测序方法确定断裂点精确位置。结果110个PAH等位基因中检出突变等位基因108个,突变检出率为98.2%。共发现PAH基因突变41种,涉及11个外显子,包括错义突变24种、无义突变7种、剪接位点突变7种、小的缺失1种和大片段缺失2种,其中4种错义突变(P.Pr0147Leu,P.Gly289Arg,P.Phe392Ser,P.Ile421Thr)和2种大片段缺失突变(-4163_-406del和-1932一十3402del)为国际首次报道。55例患者中以下3种突变所占比例最高:P.Arg243Gln(12.7%)、e.611A〉G(11.8%)和c.1197A〉T(9.1%)。结论中国河北地区PKU患者中PAH基因的突变分布广泛;突变类型大部分为单碱基替换,但是大片段缺失也占一定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突变谱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原文传递
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病)17例临床特点和转归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寒冰 张为民 +2 位作者 仇佳晶 孟岩 邱正庆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酶学确诊的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设计临床调查表进行电话随访,总结归纳临床和转归特点。结果17例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中,...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酶学确诊的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设计临床调查表进行电话随访,总结归纳临床和转归特点。结果17例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中,4例为婴儿型,生后2-6个月发病,均有肌酶升高和心脏受累,伴或不伴呼吸肌受累。4例均未进行治疗。其余13例为晚发型,发病年龄2-22岁,均有肌酶升高。其中11例以肌肉无力起病,2例表现为呼吸肌受累,2例表现为脊柱侧弯,1例表现为肌酶高伴肝功能异常。除3例曾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外,其余10例未接受相关治疗。全部患者仪-1,4-葡萄糖苷酶活性数值均低于正常人10%以下;14例行病理肌活检检测,9例提示糖原累积病Ⅱ型;10例行基因检测,6例检测到2个致病突变。成功电话随访12例,随访率70%。婴儿型4例中,3例在3岁之内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1例目前1岁7个月。成功随访的晚发型8例中,4例于发病3-5年死亡,均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4例中3例自觉肌肉无力症状加重,1例自住院时使用呼吸机治疗,至今病情无明显改变。12例随访者中7例死亡,总死亡率58%。结论糖原累积病Ⅱ型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婴儿型表现为全身性肌肉无力,心脏受累明显,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晚发型以慢性进行性肌肉无力,呼吸功能不全为主。经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肌肉活检以及基因检测诊断。患者的预后与发病年龄、有无呼吸肌受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累积病Ⅱ型 Pompe病 临床转归
原文传递
中国人群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关联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草 王红 +7 位作者 吴雅慧 叶晓茜 黄尚志 石冰 梁赓义 曹卫华 吴涛 Terri H.BEATY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中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isolated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在806个中国人群的核心家庭...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中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isolated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在806个中国人群的核心家庭中,对叶酸/同型半胱氨酸通路上的18个基因进行了传递不平衡检验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环境因素包括母亲孕期吸烟、被动吸烟、饮酒及服用多维生素补充剂。结果:经过质量控制的筛选,共对257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了传递不平衡检验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个SNPs(rs6428977、rs12060264、rs7730643和rs4920037)与NSCL/P显著关联(P<0.05)。但在Bon-ferroni校正后,该通路上的代谢基因位点与NSCL/P之间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检验校正后,未发现常见孕期环境暴露与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基因多态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未发现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基因多态性与NSCL/P之间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关联研究 叶酸 唇裂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高半胱氨酸
下载PDF
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检测染色体7q36区域的DNA拷贝数突变 被引量:8
4
作者 马芬 吴凤霞 +4 位作者 李宁 柳青 杨威 张学 孙森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 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结合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技术,进行致病性DNA拷贝数变异的精细定位研究。方法以一个定位于染色体7q36的中国人遗传性三节拇指多并指综合征伴随Ⅳ型并指家系中的一例患者为... 目的 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结合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技术,进行致病性DNA拷贝数变异的精细定位研究。方法以一个定位于染色体7q36的中国人遗传性三节拇指多并指综合征伴随Ⅳ型并指家系中的一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Affymetrix Genome-Wide Human SNP Array6.0芯片,将基因组DNA纯化,经过酶切、连接、扩增、标记、杂交、染色和扫描等步骤后得到原始数据,应用Affymetrix Genotyping Console3.0软件进行拷贝数分析。在经芯片分析所确定的重复范围内设计引物,采用qPCR方法进行验证,并进一步缩小断端范周、精确重复区域范围。结果将患者重复区域两断端范围由原来的113kb和33kb分别缩小到5.4kb和1.8kb,致病性DNA重复范围由原来的291~437kb精确至379~387kb。结论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联合qPCR技术可以实现对DNA拷贝数突变的精确、可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YMETRIX SNP芯片 荧光定量PCR DNA重复
原文传递
Wolcott—Rallison综合征一例报告及其EIF2AK3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丰岱荣 孟岩 +3 位作者 赵时敏 施惠平 王炜辰 黄尚志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报道一例Wolcott—Rallison综合征患儿,研究患儿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3基因(eukaryoticinitiation factor 2α kinase3,EIF2AK3)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 目的报道一例Wolcott—Rallison综合征患儿,研究患儿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3基因(eukaryoticinitiation factor 2α kinase3,EIF2AK3)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及骨骼x线检查并做出临床诊断;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针对EIF2AK3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降落聚合酶链式反应(Touch—downPCR)扩增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区,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1)9岁4个月男性患儿,身高108cm,智力相当于6岁儿童发育水平;出生3个月时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正规胰岛素治疗后空腹血糖常高于11.0mmol/L,最高达23.5mmol/L;面容异常;肝脏于肋下5cm,剑突下2cm;骨骼畸形,x线提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2)患儿EIF2AK3基因的外显子8中检测到n1408—1409insT(P.S470FfsX7)杂合突变,外显子9中检测到c.1596T〉A(P.C532X)杂合突变,2个突变位点分别在患儿母亲和父亲的基因中得到验证。结论Wolcott—Rallison综合征临床特点: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发生的1型糖尿病,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多系统损伤;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生化、物理检查,对致病基因EIF2AK3进行突变检测是诊断Wolcott—Rallison综合征的可靠方法。E1F2AK3基因c.1408_1409insT与C.1596T〉A是导致该患儿出现Wolcott—Rallison综合征表型的致病突变,患儿为EIF2AK3基因突变的遗传复合体,这2个突变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属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cott—Rallison综合征 基因 EIF2AK3 糖尿病 1型 骨软骨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二例基因突变检测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新宁 魏珉 +4 位作者 施惠平 邱正庆 姚凤霞 孟岩 张为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酶学检测方法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 目的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酶学检测方法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结果在2例经酶学检测确诊的先证者中共检测出4种基因突变:P.L238R、c.883InsC、c.531InsT、P.L346R,2种为插入突变,2种为错义突变。在先证者1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羊水细胞中[DUA酶活性为9.0nmol/(h·mg蛋白);在先证者2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检测到与先证者相同的两个致病突变,羊水细胞中IDUA酶活性为0.5nmol/(h·mg蛋白)。结论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发现的4种突变中,P.L346R为已知突变,P.L238R,e.883Insc,c.531InsT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胎儿1未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正常胎儿。胎儿2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受累胎儿。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与酶学产前诊断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产前诊断 基因 突变 IDUA基因
原文传递
泛素连接酶Smurf1与接头蛋白TRAF1相互作用并介导其泛素化降解 被引量:1
7
作者 奚慎立 卢克峰 +1 位作者 张令强 贺福初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泛素连接酶Smurf1与接头蛋白TRAF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检测TRAF1蛋白水平是否受Smurf1调控。方法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TRAF1与Smurf1,通过免疫共沉淀测定二者结合,并检测与Smurf1共表达时TRAF1蛋白水平变化,最后用AP-1报告基因测... 目的研究泛素连接酶Smurf1与接头蛋白TRAF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检测TRAF1蛋白水平是否受Smurf1调控。方法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TRAF1与Smurf1,通过免疫共沉淀测定二者结合,并检测与Smurf1共表达时TRAF1蛋白水平变化,最后用AP-1报告基因测定TRAF1功能是否受Smurf1调控。结果 TRAF1可以特异性地与Smurf1相互作用,其在细胞内的蛋白水平可以被Smurf1所降低,而且TRAF1在AP-1报告基因中的抑制功能可以被Smurf1逆转。结论 TRAF1与Smurf1相互作用导致TRAF1在细胞内的蛋白水平降低而且在AP-1通路中的抑制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1 Smurf1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降解 泛素蛋白连接酶类 免疫沉淀法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Ⅰ型
原文传递
成骨不全症临床诊疗指南 被引量:31
8
作者 夏维波 章振林 +7 位作者 林华 金小岚 余卫 付勤 李梅 张浩 张嘉 赵秀丽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3,共13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名脆骨病,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骨量低下、骨骼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主要特征,由重要的骨基质蛋白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编码基因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突变所致[1-2]。新生儿患病率约...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名脆骨病,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骨量低下、骨骼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主要特征,由重要的骨基质蛋白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编码基因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突变所致[1-2]。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15000~20000[3]。青少年型和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确诊的OI[4]。OI常常幼年起病,轻微创伤后反复发生骨折,病情严重者可能在宫内或出生时即骨折,导致脊柱侧凸、胸廓塌陷、四肢弯曲等畸形,甚至可因肺部感染、胸廓畸形引发心、肺衰竭而死亡。患者还可伴有听力下降、关节韧带松弛和心脏瓣膜病变等骨骼外表现[5-6]。OI危害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疾病的诊治水平亟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诊疗指南 COLLAGEN 临床 反复骨折 心脏瓣膜病变 胸廓畸形 骨基质蛋白
下载PDF
变性PAGE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马亮 钟明华 +4 位作者 丰岱荣 龙红 沈军 马一盖 黄尚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86-1389,共4页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患者flt3长度突变(flt3-LM)发生率及其与染色体核型及FAB亚型之间的关系,以及flt3-LM与疗效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组DNA,应用2%琼脂糖凝胶与8%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分析结果,检...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患者flt3长度突变(flt3-LM)发生率及其与染色体核型及FAB亚型之间的关系,以及flt3-LM与疗效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组DNA,应用2%琼脂糖凝胶与8%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分析结果,检测99例初诊AML患者flt3基因长度突变;应用G显带方法对其中72例初诊AML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琼脂糖凝胶检测AML患者flt3-LM发生率为20.2%(20/99),而应用变性PAGE检测初诊AML患者flt3-LM发生率为29.29%(29/99);flt3-LM在各亚型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M0(0/1)、M2(30%,9/30)、M3(22.2%,6/27)、M4(28.6%,4/14)、M5(36.8%,7/19)、M6(37.5%,3/8)。flt3-LM在正常核型组为39.13%(9/23),高于异常核型组(24.49%,12/49),但无统计学差异。73例可评价疗效患者中flt3-LM阳性完全缓解(CR)率36.36%(8/22),低于flt3-LM阴性患者CR率62.75%(32/51)(p<0.05)。flt3-LM在完全缓解患者中占20%(8/40)、部分缓解(PR)患者中占38.1%(8/21)、未缓解(NR)患者中占50%(6/12)。结论: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检测flt3-LM比较敏感、可靠;flt3-LM在AML中发生率较高,但对AML的CR率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变性PAGE FLT3基因 核型分析
下载PDF
HRM技术检测炎症性肠病患者TPMT的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颖 钱家鸣 +4 位作者 张学 赵秀丽 吕红 刘彦山 沈冰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应用HRM技术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进而探索IBD患者TPMT基因型与硫唑嘌呤(AZA)致骨髓抑制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PCR-HRM)与Sanger法序列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82例IBD患者和53名健康志愿者T... 目的应用HRM技术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进而探索IBD患者TPMT基因型与硫唑嘌呤(AZA)致骨髓抑制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PCR-HRM)与Sanger法序列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82例IBD患者和53名健康志愿者TPMT基因第7、10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IBD患者中TPMT*1/*3C杂合子4例,健康对照者中TPMT*1/*3C杂合子2例。未检测出TPMT*3A和TPMT*3B型突变。IBD患者4例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中,1例是TPMT*1/*3C杂合子;其余3例为TPMT野生型。结论 TPMT*3C(A719G)基因突变在中国的IBD患者中较TPMT*3A(G460A/A719G)、TPMT*3B(G460A)发生率高,而存在此基因突变的IBD患者对硫唑嘌呤不能耐受,导致骨髓抑制。然而TPMT基因突变只能解释部分AZA治疗IBD导致骨髓抑制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甲基转移酶类 基因型 硫唑嘌呤
下载PDF
鼻窦炎-中耳炎-双肺弥漫支气管扩张
11
作者 周王继 赵新月 +3 位作者 刘雅萍 郑姝颖 徐凯峰 田欣伦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17-1120,共4页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相关的双等位基因变异遗传病,以纤毛运动障碍为特征。典型表现包括支气管扩张、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内脏反位和不孕不育等,常因临床表现相似需与囊性纤维化(CF)鉴别。本文介...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相关的双等位基因变异遗传病,以纤毛运动障碍为特征。典型表现包括支气管扩张、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内脏反位和不孕不育等,常因临床表现相似需与囊性纤维化(CF)鉴别。本文介绍1例幼年起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的青少年女性,有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病史,曾考虑诊断CF。后经基因测序发现PCD相关致病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最终诊断为P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鼻窦炎 青少年女性 常染色体隐性 囊性纤维化 不孕不育 分泌性中耳炎 内脏反位
原文传递
紫杉醇对NCI-H520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中Survivin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素霞 陈小兵 卢超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733-736,共4页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对NCI-H520细胞系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Survivin表达的影响以及与TAX细胞周期阻滞的关系。方法:用3000、300、30、3和0.3ng/mL的TAX溶液处理NCI-H520的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分别用CCK-8试剂盒进行细胞毒性分析、流式...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对NCI-H520细胞系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Survivin表达的影响以及与TAX细胞周期阻滞的关系。方法:用3000、300、30、3和0.3ng/mL的TAX溶液处理NCI-H520的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分别用CCK-8试剂盒进行细胞毒性分析、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半定量RT-PCR检测Survivin mRNA水平的表达以及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TAX能显著抑制NCI-H520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的生长,TAX对细胞球体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118.51±93.76)ng/mL,对单层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708.24±58.95)ng/mL;300ng/mL的TAX作用4h后细胞周期开始向G2/M期阻滞,而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阻滞作用越明显;TAX作用4h后上调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而对Survivin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TAX通过影响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的细胞周期而产生生长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TAX可影响单层细胞和细胞球体的Survivin蛋白水平的表达,这种表达上调作用可能是依赖于TAX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的。而对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说明TAX对NCI-H520细胞内Survivin表达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改变Sur-vivin从头合成途径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药物疗法 非小细胞肺 紫杉酚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下载PDF
8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13
作者 柳青 郭夏楠 +9 位作者 崔博 周祥琴 卢强 杨英麦 王含 黄颜 万新华 彭斌 张学 崔丽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婴儿痉挛及手足徐动症(ICCA)患者PRRT2突变分布、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收集我中心诊断家族性或散发性PKD/ICCA患者共89例,应用Sanger测序筛查PRRT2编码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新突变在...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婴儿痉挛及手足徐动症(ICCA)患者PRRT2突变分布、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收集我中心诊断家族性或散发性PKD/ICCA患者共89例,应用Sanger测序筛查PRRT2编码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新突变在父母DNA和164例正常对照DNA中验证。结果本组病例男女比例3∶1,家族性PKD/ICCA占31.5%。共37.1%(33人)查到PRRT2突变,c.649dup C(p.R217Pfs*8)占全部突变的69.7%;在1例散发PKD发现一个新突变,c.959C>T(p.A320V)。PRRT2突变组平均起病年龄(11.52±4.17)岁,无突变组(14.34±3.55)岁,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5),发作时间和发作时症状分布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649dup C突变是中国汉族PKD/ICCA患者最常见突变;发现的一个新突变扩大了PRRT2突变谱;PRRT2突变患者平均起病年龄较无突变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PRRT2 婴儿痉挛及手足徐动症 突变 基因型-表型
下载PDF
汉族FBN1基因突变所致马凡综合征一家系心血管表现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炜 卢超霞 +2 位作者 张抒扬 陈锐 戴彤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1-60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一汉族马凡综合征家系多名患病成员的心血管系统受累表现与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位点,提高对马凡综合征临床表现性别差异的认识。方法收集一马凡综合征家系成员的心血管系统受累资料。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采集外周血,提... 目的通过分析一汉族马凡综合征家系多名患病成员的心血管系统受累表现与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位点,提高对马凡综合征临床表现性别差异的认识。方法收集一马凡综合征家系成员的心血管系统受累资料。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FBN1基因全部6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产物纯化后行Sanger法测序。结果该家系共13名患者,所有9名存活患者均携带有c.5431G>A(p.Glu1811Lys)突变,而家族中正常个体无此突变。9名男性中4例猝死,另4名存在升主动脉扩张,1名表现为扩张性心肌病;4名女性中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另3名存在严重二尖瓣病变而无升主动脉扩张。结论 FBN1突变所致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系统受累即使是在同一家系中亦可表现为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升主动脉扩张 二尖瓣关闭不全 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